冬日来临,万籁俱寂。
明国本土从北到南,依次进入了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寒冬。在龙江省的小规模部落叛乱平定后,朝廷这边也没有继续北上的旨意。到底在气候越发严寒的冬日里,确实是不宜行军的。
而其他地方都较为平静,无论是今年刚拿下的江南行省, 抑或是九州岛、山东西路,得益于移民政策的强力推行,当地固有的传统宗族势力、地方势力、家族势力全部都被打破,所以地方上也就没有力量能与明国官府抗衡。
那些稍有怨言的,也都在北边的移民村里接受一年一度的‘冬日培训’。传统的扫盲班、茶话会、基础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的活动,齐齐上阵。
每天都没有空闲猫在家里胡思乱想,闲得发狂,怨言也就没处发了。且若是跟别的移民说官府的不好, 保不准为了邀功, 那移民就将其举报了上去。
那样的话,条件相对较好,人身较为自由的移民村子是别想待下去了。一家人极有可能全都发配到又苦又累,监管很严的矿区。什么时候死在里面,也就无声无息的死了。
所以为了自个儿的小命着想,即便心有怨言,这些新移民们也是不敢随便说出口的。毕竟真正的死硬分子,早就在明国打过来的时候死了。
那些接受了移民政策的,某种程度上都是认可了明国官府的统治。无论是嘴上还是身体上,都至少认可了一种。
广大的乡下都安排好了,城里也没落下。虽然生产生活会因寒冬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明国入主辽东已有两三年了,应对的经验还是有的。而且那些工坊主们也都学会了一些冬日里保证生产的法子,因而大规模的停工是不会出现的。
只是相比气候温和的春日和夏日,那些在工坊做工的百姓就不用干那么久了。下工的时间早了,百姓的自由时间就多了,他们也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家里和旁的事情。
所以严寒的冬日对于一些在工坊里上工的百姓而言,还是难得的轻快日子。
不过这些对于杨妙真而言, 却是毫无影响的。因着从益都带出来的家什,以及隐姓埋名后商人家眷的身份,她是不用像那些普通妇人一样去工坊赚些蒙元补贴家用的。
整日就只用安心带着一岁半的儿子--李檀。这是逃离益都前,她的相公为儿子取的。因而到了上京重新安顿后,她也没想着改名。可能是灯下黑的道理,以及上京安置了不少从山东来的百姓,所以一直以来,日子都还算安稳。
但为了避免被人认出来,她还是尽量少抛头露面。甚至为此,还放弃了请丫鬟婆姨伺候的打算。
好歹从前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没人服侍的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今儿她特意张罗了好一桌饭菜,并早早的将烧刀子酒烫好,就等着自家相公回来。
要说亲份,这种无赖凑在一起的相公,确实没什么亲份可言。只不过对方从前是府里的护卫统领,一身武艺极为得李全的看重,并且心底醇厚,忠心可嘉, 才会在逃难时,将自己和孩子一起托付给了对方。
经过这一年的相处,对方知礼守礼,对李檀也极为亲厚。为了往后的日子考虑,杨妙真有了将关系更进一步的打算。
江湖人没那么多规矩,即便后来当了诰命夫人,也不会那么讲究。何况在利益面前,再多的规矩也得退让。
大概到了晚些时候,烛火还没点上,名义上的相公李胤胜就回到了院子。
在日益寸土寸金的上京,带有院子的房子在市面上已越来越不多见。而且就算有的售卖,不说价格昂贵不说,还往往挂出来不到片刻功夫,就被得到消息的人给第一时间买了。
他们这个带院子的房子,还是赶着上一波地价大涨前买的。因花钱从官府买了一批生产羊毛线的工具,又得到了一笔订单,所以一开张,生意就走上了正轨。
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是走的很多商贾们的老路,但也胜在安全。而且商部直属工坊的信誉向来极好,在前期,不仅会派经验老道的工匠过来带那些新招的工人,还会负责提供原料和回收。
直到工坊彻底走上正轨了,有了自己的销售网后,官府就会主动提出不再合作。
这个时候,商贾们也会欣然同意。因为就算不同意,商部那边也会主动断开联系的。
根据商部和工坊的合作协议,前期的收购价只有市面上均价的七折的。并且在扶持到期后,若工坊已经走上了正轨,那商部的商行就必须得退出了。
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些商行和工坊以权谋私,存在某种利益输送的关系。就算后期因被扶持的工坊所生产的商货质量特别优异,那价格也得按照市面上的来了。
这也就避免了强买强卖的情况发生。
李胤胜就是在官府这种极为人性化的政策下,开办起了工坊,并且走上了正轨。
不过今日这么早回来,却是为的一件大事。
不等他进入屋子,杨妙真就主动迎了出来。
“饿了吧?饭菜都已准备妥当了。”杨妙真一幅贤妻良母的姿态道。
“嗯!今儿已经与人谈妥了买卖,等明日就可以与官府公正售卖了。”李胤胜强行移过有些痴迷的目光,害怕自己会不小心没了规矩。
到底是成年男人,跟一个寡妇在一个屋檐下同住那么久,没有任何非分之想,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喜欢的压根就不是女人。
而李胤胜显然不是这一类!
他对杨妙真其实生出过无数次的冲动,但每每想到李全的厚遇之恩,又暗骂自己是狼心狗肺。这种心里的矛盾与煎熬,随着时间持续,着实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似乎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杨妙真也在平时刻意拉开与他的距离。今日这样殷切着,倒着实有些罕见。
明国本土从北到南,依次进入了大雪纷飞,滴水成冰的寒冬。在龙江省的小规模部落叛乱平定后,朝廷这边也没有继续北上的旨意。到底在气候越发严寒的冬日里,确实是不宜行军的。
而其他地方都较为平静,无论是今年刚拿下的江南行省, 抑或是九州岛、山东西路,得益于移民政策的强力推行,当地固有的传统宗族势力、地方势力、家族势力全部都被打破,所以地方上也就没有力量能与明国官府抗衡。
那些稍有怨言的,也都在北边的移民村里接受一年一度的‘冬日培训’。传统的扫盲班、茶话会、基础技能培训等一系列的活动,齐齐上阵。
每天都没有空闲猫在家里胡思乱想,闲得发狂,怨言也就没处发了。且若是跟别的移民说官府的不好, 保不准为了邀功, 那移民就将其举报了上去。
那样的话,条件相对较好,人身较为自由的移民村子是别想待下去了。一家人极有可能全都发配到又苦又累,监管很严的矿区。什么时候死在里面,也就无声无息的死了。
所以为了自个儿的小命着想,即便心有怨言,这些新移民们也是不敢随便说出口的。毕竟真正的死硬分子,早就在明国打过来的时候死了。
那些接受了移民政策的,某种程度上都是认可了明国官府的统治。无论是嘴上还是身体上,都至少认可了一种。
广大的乡下都安排好了,城里也没落下。虽然生产生活会因寒冬而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明国入主辽东已有两三年了,应对的经验还是有的。而且那些工坊主们也都学会了一些冬日里保证生产的法子,因而大规模的停工是不会出现的。
只是相比气候温和的春日和夏日,那些在工坊做工的百姓就不用干那么久了。下工的时间早了,百姓的自由时间就多了,他们也有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家里和旁的事情。
所以严寒的冬日对于一些在工坊里上工的百姓而言,还是难得的轻快日子。
不过这些对于杨妙真而言, 却是毫无影响的。因着从益都带出来的家什,以及隐姓埋名后商人家眷的身份,她是不用像那些普通妇人一样去工坊赚些蒙元补贴家用的。
整日就只用安心带着一岁半的儿子--李檀。这是逃离益都前,她的相公为儿子取的。因而到了上京重新安顿后,她也没想着改名。可能是灯下黑的道理,以及上京安置了不少从山东来的百姓,所以一直以来,日子都还算安稳。
但为了避免被人认出来,她还是尽量少抛头露面。甚至为此,还放弃了请丫鬟婆姨伺候的打算。
好歹从前也是穷苦人家出身,没人服侍的日子也不是过不下去。今儿她特意张罗了好一桌饭菜,并早早的将烧刀子酒烫好,就等着自家相公回来。
要说亲份,这种无赖凑在一起的相公,确实没什么亲份可言。只不过对方从前是府里的护卫统领,一身武艺极为得李全的看重,并且心底醇厚,忠心可嘉, 才会在逃难时,将自己和孩子一起托付给了对方。
经过这一年的相处,对方知礼守礼,对李檀也极为亲厚。为了往后的日子考虑,杨妙真有了将关系更进一步的打算。
江湖人没那么多规矩,即便后来当了诰命夫人,也不会那么讲究。何况在利益面前,再多的规矩也得退让。
大概到了晚些时候,烛火还没点上,名义上的相公李胤胜就回到了院子。
在日益寸土寸金的上京,带有院子的房子在市面上已越来越不多见。而且就算有的售卖,不说价格昂贵不说,还往往挂出来不到片刻功夫,就被得到消息的人给第一时间买了。
他们这个带院子的房子,还是赶着上一波地价大涨前买的。因花钱从官府买了一批生产羊毛线的工具,又得到了一笔订单,所以一开张,生意就走上了正轨。
这样的发展模式虽然是走的很多商贾们的老路,但也胜在安全。而且商部直属工坊的信誉向来极好,在前期,不仅会派经验老道的工匠过来带那些新招的工人,还会负责提供原料和回收。
直到工坊彻底走上正轨了,有了自己的销售网后,官府就会主动提出不再合作。
这个时候,商贾们也会欣然同意。因为就算不同意,商部那边也会主动断开联系的。
根据商部和工坊的合作协议,前期的收购价只有市面上均价的七折的。并且在扶持到期后,若工坊已经走上了正轨,那商部的商行就必须得退出了。
这也是为了防止有些商行和工坊以权谋私,存在某种利益输送的关系。就算后期因被扶持的工坊所生产的商货质量特别优异,那价格也得按照市面上的来了。
这也就避免了强买强卖的情况发生。
李胤胜就是在官府这种极为人性化的政策下,开办起了工坊,并且走上了正轨。
不过今日这么早回来,却是为的一件大事。
不等他进入屋子,杨妙真就主动迎了出来。
“饿了吧?饭菜都已准备妥当了。”杨妙真一幅贤妻良母的姿态道。
“嗯!今儿已经与人谈妥了买卖,等明日就可以与官府公正售卖了。”李胤胜强行移过有些痴迷的目光,害怕自己会不小心没了规矩。
到底是成年男人,跟一个寡妇在一个屋檐下同住那么久,没有任何非分之想,那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喜欢的压根就不是女人。
而李胤胜显然不是这一类!
他对杨妙真其实生出过无数次的冲动,但每每想到李全的厚遇之恩,又暗骂自己是狼心狗肺。这种心里的矛盾与煎熬,随着时间持续,着实让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似乎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杨妙真也在平时刻意拉开与他的距离。今日这样殷切着,倒着实有些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