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无论河边正三中将下达的命令有多么强硬,可让英帕尔防线上的日军根本无法再坚守12个小时了。
前线战局的推演速度快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四枚第二代高脚杯落地之后,第2集团军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便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一个重兵剑锋,在日军支援部队抵达之前便已经杀到了突破口,并且以可怕的力量同时向左右两侧展开突击,将突破口撕得越来越大!
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的时间中,两个步兵师各自分出数个主力团的兵力,成功的在日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长达十公里的口子!
长达十公里的突破口实际上已经不能用口子来形容了,毕竟这个可怕的裂痕,已经彻底断绝了日军将其填补回来、再把华军推回去的念想,想要恢复这道防线的尝试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这也一举奠定了全局,确保了英帕尔平原战役的走向按照华军指挥员的剧本走下去。
接下来,第2集团军轻车熟路一般的开始快速突破进攻,第7集团军则继续在日军防线一带吸引日军注意力。
当然了,别看突破进攻这个军事名词听着简单。
可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唯有苏联和德国这对在陆军噩梦一般的东线战场上互相磨砺的强劲对手才擅长使用大兵团穿插突破的战略战术,其余的英军、美军、法军根本不具备这等大兵团穿插之能力。
其实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要点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快。
德军的闪电战,苏军的斯大林突击,看似诸多细节不同,要点不一,依赖的装备体系也完全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打穿对手,然后牢牢的抓住主动权,迫使敌人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当人类的战争形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阵地战进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战争之时,坦克与卡车开起来的速度,便已经远远的超过了防线修筑的速度。
想要建造一条涵盖国境线的坚固防线需要旷日持久的建造,可一支装甲部队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绕过它。
所以想要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打赢一场大战,那么一支陆军就必须发挥机动优势,它要以最快的速度绕过敌人的防线,如德军的阿登森林突击亦或是华军的孟加拉突袭,把敌人寄予厚望的防线晾在一边;
或者它还可以集中全力的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接着便不再进行攻坚战,而是突破到敌人空虚的后方,一举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或者实施反包围你,再或者干脆直捣黄龙奔袭其核心目标,比方说法国北部战役、基辅战役、东北战役等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维,德军才能让法军的马奇诺防线沦为摆设,华军才能让日军的关外防线化为梦幻泡影,苏军才能一口气打出十次斯大林突击战役。
而这套战略思维看似简单,实际上极为复杂。
这可不是指挥官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下令就能打出来的进攻,其中牵扯到极为复杂的后勤补给、组织体系、装备建构、士兵文化水平、基层军官指挥能力、军事思想、独到理解、天时地利乃至于敌人应对之措施等等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实际上,就连装备十分豪华的美军在二战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军面对1944年老弱病残的德军二线师时都打得极为难看,在进攻作战中,部分美军部队在突破德军防线之后甚至停下了脚步,等待友军兵力一同抵达,白白的浪费了诸多机会,仗打得可谓是相当呆板。
这种低水平的指挥官,若是放到苏德陆军里的话,说不定都要被关禁闭乃至直接被枪毙了。
所以说,表面看上去相当强悍的美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也会被擅长灵活穿插的志愿军打得浑浑噩噩。
而幸运的是,在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共同培训之下,这个时代的解放军已经通过在华中、华北、东北、朝鲜的一次次战役之中历练出了强大的穿插合击战术,并且规模最大的能够达到集群(数个方面军形成的战略单位,类似于方面军)穿插,战略效果相当强悍。
此刻,日军正在体验这种可怕的进攻战术。
第2集团军的主力在顺利通过这个被撕开的突破口之后,迅速如同水银泻地一般的发起潮水般的进攻,为了保证进攻的速度,各部队不等天亮就迅猛进攻,甚至超出了军直属的炮兵旅最大的射程范围。
而日军则被彻底失去了分寸,他们全部的力量都用于抵御华军了,原本负责支援的部队又被华军第1空降军牢牢的阻遏在后方,根本没办法赶到战场前沿!
换句话来说,那就是日军后方空虚,而华军主力却已经如同一头洪水猛兽,出现在了他们的后方!
接下来便是华丽丽的进攻了。
日军后方一系列薄弱的炮兵阵地、野战医院、指挥所、后勤补给阵地、交通枢纽、精心隐藏的车辆都被第2集团军狠狠的撕咬着,这些失去了前线部队保护的日军辅助部队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在可怕的战略总突击之下尽数化为了华军手里炙热的战果!
日军则心急如焚,再这么放任华军在自己的腹部绞一个天翻地覆的话,那一切可都完了!
但是日军又无法及时掉头回防,因为该死的华军第7集团军此刻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呢!
日军知道,只要自己敢抛弃防线后撤,那么后方的这个华军集团军必将狠狠地追上来,从背后将他们打一个溃不成军,到时候撤退演变成溃逃,就算是乃木希典来了都得跪!
怎么办?
他们还能怎么办?
难办!
华军则狞笑着表示道:难办?难办就别办了!
于是乎,进攻继续气势如虹的进行着。
前线战局的推演速度快的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四枚第二代高脚杯落地之后,第2集团军的两个摩托化步兵师便以惊人的速度形成了一个重兵剑锋,在日军支援部队抵达之前便已经杀到了突破口,并且以可怕的力量同时向左右两侧展开突击,将突破口撕得越来越大!
在短短两个小时之内的时间中,两个步兵师各自分出数个主力团的兵力,成功的在日军防线上撕开了一个长达十公里的口子!
长达十公里的突破口实际上已经不能用口子来形容了,毕竟这个可怕的裂痕,已经彻底断绝了日军将其填补回来、再把华军推回去的念想,想要恢复这道防线的尝试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这也一举奠定了全局,确保了英帕尔平原战役的走向按照华军指挥员的剧本走下去。
接下来,第2集团军轻车熟路一般的开始快速突破进攻,第7集团军则继续在日军防线一带吸引日军注意力。
当然了,别看突破进攻这个军事名词听着简单。
可实际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唯有苏联和德国这对在陆军噩梦一般的东线战场上互相磨砺的强劲对手才擅长使用大兵团穿插突破的战略战术,其余的英军、美军、法军根本不具备这等大兵团穿插之能力。
其实这种战略思想的核心要点很简单,那就是一个字——快。
德军的闪电战,苏军的斯大林突击,看似诸多细节不同,要点不一,依赖的装备体系也完全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以最快的速度打穿对手,然后牢牢的抓住主动权,迫使敌人跟着自己的节奏走下去。
——当人类的战争形态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阵地战进化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机械化战争之时,坦克与卡车开起来的速度,便已经远远的超过了防线修筑的速度。
想要建造一条涵盖国境线的坚固防线需要旷日持久的建造,可一支装甲部队也许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绕过它。
所以想要快速、低成本、高效率的打赢一场大战,那么一支陆军就必须发挥机动优势,它要以最快的速度绕过敌人的防线,如德军的阿登森林突击亦或是华军的孟加拉突袭,把敌人寄予厚望的防线晾在一边;
或者它还可以集中全力的在敌人的防线上撕开一个口子,接着便不再进行攻坚战,而是突破到敌人空虚的后方,一举切断敌人的后勤补给线,或者实施反包围你,再或者干脆直捣黄龙奔袭其核心目标,比方说法国北部战役、基辅战役、东北战役等等。
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思维,德军才能让法军的马奇诺防线沦为摆设,华军才能让日军的关外防线化为梦幻泡影,苏军才能一口气打出十次斯大林突击战役。
而这套战略思维看似简单,实际上极为复杂。
这可不是指挥官上嘴皮子一碰下嘴皮子下令就能打出来的进攻,其中牵扯到极为复杂的后勤补给、组织体系、装备建构、士兵文化水平、基层军官指挥能力、军事思想、独到理解、天时地利乃至于敌人应对之措施等等各种因素,缺一不可。
实际上,就连装备十分豪华的美军在二战都不具备这种能力。
——诺曼底登陆之后,美军面对1944年老弱病残的德军二线师时都打得极为难看,在进攻作战中,部分美军部队在突破德军防线之后甚至停下了脚步,等待友军兵力一同抵达,白白的浪费了诸多机会,仗打得可谓是相当呆板。
这种低水平的指挥官,若是放到苏德陆军里的话,说不定都要被关禁闭乃至直接被枪毙了。
所以说,表面看上去相当强悍的美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也会被擅长灵活穿插的志愿军打得浑浑噩噩。
而幸运的是,在文化和军事素质的共同培训之下,这个时代的解放军已经通过在华中、华北、东北、朝鲜的一次次战役之中历练出了强大的穿插合击战术,并且规模最大的能够达到集群(数个方面军形成的战略单位,类似于方面军)穿插,战略效果相当强悍。
此刻,日军正在体验这种可怕的进攻战术。
第2集团军的主力在顺利通过这个被撕开的突破口之后,迅速如同水银泻地一般的发起潮水般的进攻,为了保证进攻的速度,各部队不等天亮就迅猛进攻,甚至超出了军直属的炮兵旅最大的射程范围。
而日军则被彻底失去了分寸,他们全部的力量都用于抵御华军了,原本负责支援的部队又被华军第1空降军牢牢的阻遏在后方,根本没办法赶到战场前沿!
换句话来说,那就是日军后方空虚,而华军主力却已经如同一头洪水猛兽,出现在了他们的后方!
接下来便是华丽丽的进攻了。
日军后方一系列薄弱的炮兵阵地、野战医院、指挥所、后勤补给阵地、交通枢纽、精心隐藏的车辆都被第2集团军狠狠的撕咬着,这些失去了前线部队保护的日军辅助部队根本没有一战之力,在可怕的战略总突击之下尽数化为了华军手里炙热的战果!
日军则心急如焚,再这么放任华军在自己的腹部绞一个天翻地覆的话,那一切可都完了!
但是日军又无法及时掉头回防,因为该死的华军第7集团军此刻正虎视眈眈的盯着他们呢!
日军知道,只要自己敢抛弃防线后撤,那么后方的这个华军集团军必将狠狠地追上来,从背后将他们打一个溃不成军,到时候撤退演变成溃逃,就算是乃木希典来了都得跪!
怎么办?
他们还能怎么办?
难办!
华军则狞笑着表示道:难办?难办就别办了!
于是乎,进攻继续气势如虹的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