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同六年二月下旬,就在魏国即将为谋取定陶邑而派兵讨伐宋国之际,李郃忽然出使魏国大梁。
得知消息的魏王心中又惊又疑,连忙招来相邦瑕阳君,对后者道:“寡人欲伐宋国,恰好李子梁赴魏,莫不是为此事而来,你且先去试探一番。”
瑕阳君不敢有违,出了王宫后便直奔城内驿馆,将李郃请到自己的府上,设酒宴款待。
彼此本来就是相识近六年的旧交,几杯酒下肚后气氛更为融洽,此时瑕阳君才开口试探道:“子梁莫不是为我大魏伐宋一事而来?”
“正是。”
李郃也不隐瞒,如实将禽子对梁墨的考验告知瑕阳君,随后又说道:“贵国伐宋,我少梁不欲掺和,不过我有意劝说宋墨迁至我少梁,整合墨家,是故,禽子之言不得不从。”
二人交谈了一晚,待次日凌晨,瑕阳君进宫将李郃的来意转告魏王。
魏王听得十分惊讶:“他是为宋墨而来?”
瑕阳君点点头,旋即又补充道:“或许还为宋国之民。……大王您也知道,少梁得到上郡八邑后,愁于地广人稀,难以发展,今他有意劝说宋墨迁入少梁,未尝没想过迁入宋国之民。”
听到这话,魏王松了口气。
他最担心的是少梁打着‘非攻’的旗号来阻止他讨伐宋国,倘若如此他真不知该如何在不影响两国关系的情况下拒绝少梁,没想到少梁是想要趁机迁入宋墨与宋国之民……
这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思忖片刻后,他点头说道:“好,就由你出面与他达成协议,只要少梁不妨碍我大魏讨伐宋国,宋墨也好、宋民也罢,只要他能说服这些人投奔少梁,寡人绝不阻止。”
“遵命!”
瑕阳君躬身而退。
或有人会问,难道魏王就不曾考虑过截胡,使宋墨投奔他魏国,继而借助宋墨提高他魏国的技术么?
事实上魏王当然考虑过,甚至于,就连作为相邦的瑕阳君,以及惠施这位未来的魏相,也都考虑过这个问题。
问题是,宋墨肯投奔魏国么?
别看魏国当了百年天下霸主,甚至于现如今又借助小三晋同盟,仿佛又回到了巅峰时期,但由于魏国频频对外战争,他在天下墨家中的口碑可不怎么好,宋墨又怎么可能会愿意为魏国效力呢?
能让天下墨家弟子甘心效力的国家,就只有少梁这个他们眼中的‘人间圣国’。
正是因为明知这一点,魏王、瑕阳君、惠施等人都没有奢求宋墨投奔魏国,甚至于,与其让宋墨继续留在宋国,妨碍他魏国讨伐宋国,君臣几人都希望将宋墨送给少梁,避免后患。
至于宋国之民,魏王就更不在意了,只要不是整个宋国的百姓都逃向少梁,他都懒得深究这个问题。
甚至于,魏王巴不得宋国之民逃亡少梁,毕竟人可以逃,但土地却不可能长脚跑了,宋民逃得越多,日后他魏国在逐步吞并宋国后就能得到更多的无主之地,这将极大缓解魏国国内那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
唯一让魏王感到担忧的,仅仅只是少梁本身。
他有些担心少梁在得到宋墨以及宋国之民的投奔后,国家的发展会变得愈发迅速。
不过担心归担心,这个档口他可不敢拒绝少梁,还是那句话,只要少梁不干预他魏国逐步吞并宋国,那就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至于对少梁的担心,他坚信他魏国在吞并宋国之后,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介时他可以更余裕地面对少梁、韩国对他魏国的掣肘。
在得到魏王的首肯后,瑕阳君回到自家府邸,与李郃达成了协议。
说来也讽刺,一位魏王、一位魏相,还有一位少梁的邑君,三人就这么决定了宋国的命运。
而作为当事者,宋国竟无力出声。
三月,魏国以‘宋公无道’为借口,命庞涓率攻齐之军讨伐宋国。
时庞涓麾下三晋联军已经解散,先是韩举奉韩侯之命,于二月初率先撤回国内,而后齐国臣服,赵国在履行了‘与魏共伐齐国’的盟约后,亦命赵公子成率军回国,专心消化从魏国占夺的土地,庞涓麾下只剩下约九万攻齐魏军。
三月初三,庞涓率九万攻齐之师回到鄄城。
此时李郃与瑕阳君早已在鄄城等候,在见到庞涓后,瑕阳君将魏王的命令转告后者:“……大王有令,此次讨伐宋国,不得伤害无辜宋民,亦不许阻止宋民与宋国墨者投奔少梁。”
庞涓一听就猜到少梁与他魏国已就‘伐宋’一事做了私下交易,颇有深意地看了李郃几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本身就不是杀良冒功之人,最多就是在麾下将士做出抢掠等恶行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既然如今魏王下令不许侵犯宋国无辜之民,他也不会违抗王令。
三日后,整顿完军队的庞涓率近九万攻齐魏军踏足宋国境内。
此时韩侯已命韩将孔夜释放了景舍,而被释放的景舍在得知齐国已经向魏国屈服后,亦嗟叹着率领十余万楚军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景舍在撤兵之前,看在共同出兵的份上,曾将退兵之意告知驻军在定陶的景敌。
景敌当时十分惊恐,百般恳求景舍留下,助他抵抗魏军,他对景舍说道:“……齐国新败,魏国接下来必定对宋楚两国用兵,景大夫相助宋国,便是拯救楚国。”
然而景舍最终并没有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宋国的国土虽富饶肥沃,但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地,几乎没有什么天堑——倘若说面对齐国还有泗水,面对楚国还有睢水,那么面对魏国,几乎没有什么天堑。
既无天险可守,那么试问楚国若要搭救宋国,需要投入多少军队?
与其花这个精力,那还不如趁着魏国伐宋时尽快回到国内,于楚方城、汉水、汝水等地构筑防御。
于是乎,景舍以未得王命、不敢擅作主张为理由,委婉拒绝了景敌的请求,率麾下十几万楚军火速撤回国内。
景敌又急又气,却也不敢阻止楚军撤兵,只好将魏军即将进犯的噩耗告知商丘,请宋公集结全国军队,发动全国百姓,誓死抵抗魏军。
然而遗憾的是,宋公是一位昏庸的君主,上位这几年除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于宋国几乎没有丝毫帮助,更有甚者,他在得知庞涓率军踏足宋国境内的消息后,竟叫司城子罕保卫商丘,而他竟带着心腹美婢,卷带财物逃往了永城。
君主出逃,商丘顿时大乱,城内氏族、百姓亦纷纷出逃。
数日后,这个消息传到定陶,景敌万念俱灰。
要知道此时庞涓已率九万攻齐军队围住了定陶邑,只不过不想破坏定陶邑才没有发动猛攻,而是派人劝说景敌献城投降,原本景敌咬牙死守就是为了等待商丘的援军,谁曾想国难当前,他宋国的君主居然率先逃了。
这还守什么?!
好在商丘还有司城子罕坐镇。
司城,即司空之职在宋国的称呼,而子罕,或者说戴罕,此人乃宋戴公之后,宋国子姓戴氏公族出身,相较出逃的宋公,这位负责土木、水利建设的宋国重臣更具能力与魄力,他迅速平息了宋公出逃导致商丘所引发的混乱,旋即迅速派出使者,命景敌以定陶邑作为交换条件,与魏将庞涓交涉。
收到戴罕的书信后,景敌心中稍定,立刻派人与庞涓交涉:“……我愿将定陶邑完好无损交给贵军,但将军需承诺在我军撤退时不予追击。”
究竟是歼灭景敌麾下四万余宋军重要,还是完好无损地占领魏王垂涎已久的定陶邑重要?
庞涓稍一思忖便答应了景敌。
于是乎,景敌赶忙率领四万余宋军撤退,而庞涓则趁机占了定陶邑,占了这座天下屈指可数的富饶城邑。
至于景敌那逃逸的四万宋军,庞涓丝毫不放在眼里——就算这支宋军逃离又怎样?难道还敌得过他九万攻齐魏军?
毫不夸张地说,在秦、韩、齐、赵、少梁乃至泗上诸国都默许魏国讨伐宋国,且唯一剩下的楚国又自身难保的当下,庞涓一点也不认为他讨伐宋国还会有什么波折。
而事实也证明,宋国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帮手,戴罕苦思冥想许久,最后也只是想到了一个宋墨,希望宋墨出面号召宋国百姓一共对抗魏军。
遗憾的是,宋墨钜子田让委婉回绝了戴罕的使者。
原因很简单,一来宋墨已经许诺了少梁,二来,宋公这几年在国内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丝毫不顾民生哀怨,宋国的百姓恨不得这位君主早日毙命,有谁会愿意为商丘而战?
更遑论魏军在占夺定陶邑的前后,也派出许多人告知宋国之民,一边许诺对宋民秋毫不犯,一边承诺甚至鼓励宋国百姓在宋墨弟子的带领下投奔少梁,宋国的百姓,就更加不愿为商丘而战了。
这不,在得到宋墨的证实后,定陶、曹县、蒙邑等宋国西部城邑,数以万计的宋国百姓在宋墨弟子的带领下,携家带口向少梁迁徙。
而有意思的是,魏国为了本国的利益,甚至主动给愿意投奔少梁的宋民发放口粮,并承诺沿途关隘、城邑通通放行。
乍看宋国正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在这时,一名叫做庄周的宋人背着包裹来到了大梁,为宋国所蒙受的国难,而去拜访他相识多年的好友,惠施。
得知这位好友来访,即将拜相的惠施顿时色变。
得知消息的魏王心中又惊又疑,连忙招来相邦瑕阳君,对后者道:“寡人欲伐宋国,恰好李子梁赴魏,莫不是为此事而来,你且先去试探一番。”
瑕阳君不敢有违,出了王宫后便直奔城内驿馆,将李郃请到自己的府上,设酒宴款待。
彼此本来就是相识近六年的旧交,几杯酒下肚后气氛更为融洽,此时瑕阳君才开口试探道:“子梁莫不是为我大魏伐宋一事而来?”
“正是。”
李郃也不隐瞒,如实将禽子对梁墨的考验告知瑕阳君,随后又说道:“贵国伐宋,我少梁不欲掺和,不过我有意劝说宋墨迁至我少梁,整合墨家,是故,禽子之言不得不从。”
二人交谈了一晚,待次日凌晨,瑕阳君进宫将李郃的来意转告魏王。
魏王听得十分惊讶:“他是为宋墨而来?”
瑕阳君点点头,旋即又补充道:“或许还为宋国之民。……大王您也知道,少梁得到上郡八邑后,愁于地广人稀,难以发展,今他有意劝说宋墨迁入少梁,未尝没想过迁入宋国之民。”
听到这话,魏王松了口气。
他最担心的是少梁打着‘非攻’的旗号来阻止他讨伐宋国,倘若如此他真不知该如何在不影响两国关系的情况下拒绝少梁,没想到少梁是想要趁机迁入宋墨与宋国之民……
这倒不是什么要紧的事。
思忖片刻后,他点头说道:“好,就由你出面与他达成协议,只要少梁不妨碍我大魏讨伐宋国,宋墨也好、宋民也罢,只要他能说服这些人投奔少梁,寡人绝不阻止。”
“遵命!”
瑕阳君躬身而退。
或有人会问,难道魏王就不曾考虑过截胡,使宋墨投奔他魏国,继而借助宋墨提高他魏国的技术么?
事实上魏王当然考虑过,甚至于,就连作为相邦的瑕阳君,以及惠施这位未来的魏相,也都考虑过这个问题。
问题是,宋墨肯投奔魏国么?
别看魏国当了百年天下霸主,甚至于现如今又借助小三晋同盟,仿佛又回到了巅峰时期,但由于魏国频频对外战争,他在天下墨家中的口碑可不怎么好,宋墨又怎么可能会愿意为魏国效力呢?
能让天下墨家弟子甘心效力的国家,就只有少梁这个他们眼中的‘人间圣国’。
正是因为明知这一点,魏王、瑕阳君、惠施等人都没有奢求宋墨投奔魏国,甚至于,与其让宋墨继续留在宋国,妨碍他魏国讨伐宋国,君臣几人都希望将宋墨送给少梁,避免后患。
至于宋国之民,魏王就更不在意了,只要不是整个宋国的百姓都逃向少梁,他都懒得深究这个问题。
甚至于,魏王巴不得宋国之民逃亡少梁,毕竟人可以逃,但土地却不可能长脚跑了,宋民逃得越多,日后他魏国在逐步吞并宋国后就能得到更多的无主之地,这将极大缓解魏国国内那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怎么看都不是一件坏事。
唯一让魏王感到担忧的,仅仅只是少梁本身。
他有些担心少梁在得到宋墨以及宋国之民的投奔后,国家的发展会变得愈发迅速。
不过担心归担心,这个档口他可不敢拒绝少梁,还是那句话,只要少梁不干预他魏国逐步吞并宋国,那就什么条件都可以谈。
至于对少梁的担心,他坚信他魏国在吞并宋国之后,国力会得到显著的提升,介时他可以更余裕地面对少梁、韩国对他魏国的掣肘。
在得到魏王的首肯后,瑕阳君回到自家府邸,与李郃达成了协议。
说来也讽刺,一位魏王、一位魏相,还有一位少梁的邑君,三人就这么决定了宋国的命运。
而作为当事者,宋国竟无力出声。
三月,魏国以‘宋公无道’为借口,命庞涓率攻齐之军讨伐宋国。
时庞涓麾下三晋联军已经解散,先是韩举奉韩侯之命,于二月初率先撤回国内,而后齐国臣服,赵国在履行了‘与魏共伐齐国’的盟约后,亦命赵公子成率军回国,专心消化从魏国占夺的土地,庞涓麾下只剩下约九万攻齐魏军。
三月初三,庞涓率九万攻齐之师回到鄄城。
此时李郃与瑕阳君早已在鄄城等候,在见到庞涓后,瑕阳君将魏王的命令转告后者:“……大王有令,此次讨伐宋国,不得伤害无辜宋民,亦不许阻止宋民与宋国墨者投奔少梁。”
庞涓一听就猜到少梁与他魏国已就‘伐宋’一事做了私下交易,颇有深意地看了李郃几眼,但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他本身就不是杀良冒功之人,最多就是在麾下将士做出抢掠等恶行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已,既然如今魏王下令不许侵犯宋国无辜之民,他也不会违抗王令。
三日后,整顿完军队的庞涓率近九万攻齐魏军踏足宋国境内。
此时韩侯已命韩将孔夜释放了景舍,而被释放的景舍在得知齐国已经向魏国屈服后,亦嗟叹着率领十余万楚军撤退。
值得一提的是,景舍在撤兵之前,看在共同出兵的份上,曾将退兵之意告知驻军在定陶的景敌。
景敌当时十分惊恐,百般恳求景舍留下,助他抵抗魏军,他对景舍说道:“……齐国新败,魏国接下来必定对宋楚两国用兵,景大夫相助宋国,便是拯救楚国。”
然而景舍最终并没有答应,原因很简单,因为宋国的国土虽富饶肥沃,但基本上都是一马平川的平地,几乎没有什么天堑——倘若说面对齐国还有泗水,面对楚国还有睢水,那么面对魏国,几乎没有什么天堑。
既无天险可守,那么试问楚国若要搭救宋国,需要投入多少军队?
与其花这个精力,那还不如趁着魏国伐宋时尽快回到国内,于楚方城、汉水、汝水等地构筑防御。
于是乎,景舍以未得王命、不敢擅作主张为理由,委婉拒绝了景敌的请求,率麾下十几万楚军火速撤回国内。
景敌又急又气,却也不敢阻止楚军撤兵,只好将魏军即将进犯的噩耗告知商丘,请宋公集结全国军队,发动全国百姓,誓死抵抗魏军。
然而遗憾的是,宋公是一位昏庸的君主,上位这几年除了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于宋国几乎没有丝毫帮助,更有甚者,他在得知庞涓率军踏足宋国境内的消息后,竟叫司城子罕保卫商丘,而他竟带着心腹美婢,卷带财物逃往了永城。
君主出逃,商丘顿时大乱,城内氏族、百姓亦纷纷出逃。
数日后,这个消息传到定陶,景敌万念俱灰。
要知道此时庞涓已率九万攻齐军队围住了定陶邑,只不过不想破坏定陶邑才没有发动猛攻,而是派人劝说景敌献城投降,原本景敌咬牙死守就是为了等待商丘的援军,谁曾想国难当前,他宋国的君主居然率先逃了。
这还守什么?!
好在商丘还有司城子罕坐镇。
司城,即司空之职在宋国的称呼,而子罕,或者说戴罕,此人乃宋戴公之后,宋国子姓戴氏公族出身,相较出逃的宋公,这位负责土木、水利建设的宋国重臣更具能力与魄力,他迅速平息了宋公出逃导致商丘所引发的混乱,旋即迅速派出使者,命景敌以定陶邑作为交换条件,与魏将庞涓交涉。
收到戴罕的书信后,景敌心中稍定,立刻派人与庞涓交涉:“……我愿将定陶邑完好无损交给贵军,但将军需承诺在我军撤退时不予追击。”
究竟是歼灭景敌麾下四万余宋军重要,还是完好无损地占领魏王垂涎已久的定陶邑重要?
庞涓稍一思忖便答应了景敌。
于是乎,景敌赶忙率领四万余宋军撤退,而庞涓则趁机占了定陶邑,占了这座天下屈指可数的富饶城邑。
至于景敌那逃逸的四万宋军,庞涓丝毫不放在眼里——就算这支宋军逃离又怎样?难道还敌得过他九万攻齐魏军?
毫不夸张地说,在秦、韩、齐、赵、少梁乃至泗上诸国都默许魏国讨伐宋国,且唯一剩下的楚国又自身难保的当下,庞涓一点也不认为他讨伐宋国还会有什么波折。
而事实也证明,宋国确实已经没有什么帮手,戴罕苦思冥想许久,最后也只是想到了一个宋墨,希望宋墨出面号召宋国百姓一共对抗魏军。
遗憾的是,宋墨钜子田让委婉回绝了戴罕的使者。
原因很简单,一来宋墨已经许诺了少梁,二来,宋公这几年在国内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丝毫不顾民生哀怨,宋国的百姓恨不得这位君主早日毙命,有谁会愿意为商丘而战?
更遑论魏军在占夺定陶邑的前后,也派出许多人告知宋国之民,一边许诺对宋民秋毫不犯,一边承诺甚至鼓励宋国百姓在宋墨弟子的带领下投奔少梁,宋国的百姓,就更加不愿为商丘而战了。
这不,在得到宋墨的证实后,定陶、曹县、蒙邑等宋国西部城邑,数以万计的宋国百姓在宋墨弟子的带领下,携家带口向少梁迁徙。
而有意思的是,魏国为了本国的利益,甚至主动给愿意投奔少梁的宋民发放口粮,并承诺沿途关隘、城邑通通放行。
乍看宋国正处于众叛亲离、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在这时,一名叫做庄周的宋人背着包裹来到了大梁,为宋国所蒙受的国难,而去拜访他相识多年的好友,惠施。
得知这位好友来访,即将拜相的惠施顿时色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