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物出来之后,就是销售问题。包括确立价格,以及多少布匹投入市场交易,又有多少布匹依照承诺送给当地老弱。
必须要保证这样做的利润高于成本,否则赵昕这点钱根本就转不起来。如此巨大的工厂,每日的人工成本就是天价,赵昕不可能完全兜底的。
经过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如果想要盈亏持平的话,大概是十取一,也就是卖九件,可以送出去一件。但是这样风险太高了,这还是兴元府内的售卖,没有考虑到转运成本。
至少是二十取一,乃至于五十取一,才能够保证工厂顺利运行,并且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个月内的出货量,在现有条件下大概是一万匹布帛,一匹可制作两件衣服,两万件衣服,二十取一,也就是可以送出一千件。
无论如何,哪怕是扩张数倍,也不可能一年内满足赵昕的承诺。而且投放入市场的衣服,不一定能够销售完回笼资金。
但是赵昕自有办法,手段他之前也用过,那就是布帛证券化,发行布票,印一张纸自然是比制造一件衣服来得简单的。蜀地而今已经有纸币出现,但是数额很大,往往数千上万钱,根本不是普通百姓用的,而蜀地缺铜,百姓用得最多的是铁钱,很重,不方便不说还容易生锈。
布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货币的职能,凭票兑换衣服,当然因为产量不足的原因,可能兑换不了。所以要另外开一个口子供这些布票流通,比如可以用来交税,普通百姓的两税之中本来就包含丝麻这些东西。
百姓以布票交税,官府再用布票来工厂提货,原本是工厂对百姓的债务,就可以转化为工厂对官府的债务。
事情到了这里,其实就好办了。原本在土地原材料等方面陷入困境,现在政府是不是要帮一手,总不可能看着天量债务打水漂吧。更不要说工厂的运行,解决了大量就业,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这笔债务即便是无法收回,官府同样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弥补。后世许多国企便是如此。
赵昕在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虽说把逻辑链条讲明白了,但还是得不到理解,他们以为赵昕这是在空手套白狼。即便是许知府,同样不支持。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官府凭什么要接收这笔债务,凭什么要承认布票能够纳税,既然无法从工厂提货,那布票不就是一张废纸吗?赵昕是太子无所谓,他们这些当官的,乌纱帽可是不保。至于从其他地方得到弥补,太虚了,万一没有得到弥补,比如人口流失到其他地方,那就是纯粹亏本。
无奈之下,赵昕只得出让一部分股份交由地方官府,所有人成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工厂有得赚,一切好说。由此,这个工厂也算得上是公私合营了。
这个博弈过程,持续了有接近半个月的时间,特别是重新划分股权的这个过程,这可是动辄数以万贯的利益,自然没有什么体面可言,几次闹得不欢而散。
赵昕很庆幸,终于是谈成了,私人资本占据四成,地方官府四成,赵昕自己占两成,相对均势。但是日后估计需要不少的时间进行磨合。比如领导权这事,赵昕用最少的股份占据了最大的话语权,日后估计还要再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谈判不仅仅有兴元府的布商参与其中,同时也有其他地区的布商旁听,在这里谈妥之后,在其他地区也有了个参考。
谈妥之后,造纸厂开始印制第一批布票,并投放进入市场,交给当地符合年龄的老弱群体,那些富农地主等富贵之家是不发的,但是也节省不了多少。从一尺至一丈,有着不同的面额,普通人也能够使用,。
这些布票,因为可以进行税收抵扣,完全可以视为一次减税。于赵昕而言,结果就是自己“提前”完成了对百姓的承诺。
这个意义可是实打实的,只要官府承认,那就是有用的,哪怕是换不了布帛,也能够减免税务。
在兴元府逗留了近一个月,工厂运转地不错,赵昕启程继续南下,和各地官府签署相应的条约。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和兴元府一样,接受官府入股并承担债务这个要求的。他们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那赵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先行搁置,去别的地方谈,能够谈妥最好,谈不妥的话,将责任推给地方官员,说他们不想要让百姓人人有衣服穿。百姓的唾沫能够把他们淹死。
地方官员将官司打到了转运使上面,乃至于汴京去,赵昕这样债务转换,伤害的可是中央政府的收入。原本某地一年可收税数十万贯,布帛数十万匹,被赵昕这样一换,变成了一堆无用废纸。自古哪里有官府吃亏的说法。
最头铁的是成都府,仗着自身地位高,在朝里又有人,根本不鸟赵昕的计划。
又是一顿扯皮,赵昕完全是孤立无助的局面,被迫答应自南方转运粮食,倘或布票无法兑换布帛,可以用来兑换粮食,总之不会让官府亏本。这场官司才算了结。
赵昕增加了这部分的开支,自然会从其他地方收回。首先是推迟某些府州这笔福利政策的实行时间,具体待定,赵昕是想要送福利给百姓的,可是地方官不让,和我无关。
一口气解决蜀地所有百姓的穿衣问题,实践起来确实困难,赵昕最开始确实有些托大。既然如此,那就甩一下包袱,反正赵昕不会亏。想着赵昕送给他们政绩,做梦呢。
其次,眼下赵昕几乎垄断了蜀地一切布业,在这些不合作的州县内,工厂不会开设在这里,等着人口流失吧,同时借着转运支出的名义,可以在当地多卖两文钱。当官的被百姓扔臭鸡蛋,还想着升官,做梦呢。
最关键的是,赵昕把这批人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日后自己继位了,有这帮人好看。得罪太子,还想升官,做梦呢。
必须要保证这样做的利润高于成本,否则赵昕这点钱根本就转不起来。如此巨大的工厂,每日的人工成本就是天价,赵昕不可能完全兜底的。
经过一系列的成本核算,如果想要盈亏持平的话,大概是十取一,也就是卖九件,可以送出去一件。但是这样风险太高了,这还是兴元府内的售卖,没有考虑到转运成本。
至少是二十取一,乃至于五十取一,才能够保证工厂顺利运行,并且有足够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个月内的出货量,在现有条件下大概是一万匹布帛,一匹可制作两件衣服,两万件衣服,二十取一,也就是可以送出一千件。
无论如何,哪怕是扩张数倍,也不可能一年内满足赵昕的承诺。而且投放入市场的衣服,不一定能够销售完回笼资金。
但是赵昕自有办法,手段他之前也用过,那就是布帛证券化,发行布票,印一张纸自然是比制造一件衣服来得简单的。蜀地而今已经有纸币出现,但是数额很大,往往数千上万钱,根本不是普通百姓用的,而蜀地缺铜,百姓用得最多的是铁钱,很重,不方便不说还容易生锈。
布票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承担货币的职能,凭票兑换衣服,当然因为产量不足的原因,可能兑换不了。所以要另外开一个口子供这些布票流通,比如可以用来交税,普通百姓的两税之中本来就包含丝麻这些东西。
百姓以布票交税,官府再用布票来工厂提货,原本是工厂对百姓的债务,就可以转化为工厂对官府的债务。
事情到了这里,其实就好办了。原本在土地原材料等方面陷入困境,现在政府是不是要帮一手,总不可能看着天量债务打水漂吧。更不要说工厂的运行,解决了大量就业,提高了社会消费水平,这笔债务即便是无法收回,官府同样能够在其他地方得到弥补。后世许多国企便是如此。
赵昕在会议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虽说把逻辑链条讲明白了,但还是得不到理解,他们以为赵昕这是在空手套白狼。即便是许知府,同样不支持。
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官府凭什么要接收这笔债务,凭什么要承认布票能够纳税,既然无法从工厂提货,那布票不就是一张废纸吗?赵昕是太子无所谓,他们这些当官的,乌纱帽可是不保。至于从其他地方得到弥补,太虚了,万一没有得到弥补,比如人口流失到其他地方,那就是纯粹亏本。
无奈之下,赵昕只得出让一部分股份交由地方官府,所有人成为直接的利益共同体,工厂有得赚,一切好说。由此,这个工厂也算得上是公私合营了。
这个博弈过程,持续了有接近半个月的时间,特别是重新划分股权的这个过程,这可是动辄数以万贯的利益,自然没有什么体面可言,几次闹得不欢而散。
赵昕很庆幸,终于是谈成了,私人资本占据四成,地方官府四成,赵昕自己占两成,相对均势。但是日后估计需要不少的时间进行磨合。比如领导权这事,赵昕用最少的股份占据了最大的话语权,日后估计还要再谈。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谈判不仅仅有兴元府的布商参与其中,同时也有其他地区的布商旁听,在这里谈妥之后,在其他地区也有了个参考。
谈妥之后,造纸厂开始印制第一批布票,并投放进入市场,交给当地符合年龄的老弱群体,那些富农地主等富贵之家是不发的,但是也节省不了多少。从一尺至一丈,有着不同的面额,普通人也能够使用,。
这些布票,因为可以进行税收抵扣,完全可以视为一次减税。于赵昕而言,结果就是自己“提前”完成了对百姓的承诺。
这个意义可是实打实的,只要官府承认,那就是有用的,哪怕是换不了布帛,也能够减免税务。
在兴元府逗留了近一个月,工厂运转地不错,赵昕启程继续南下,和各地官府签署相应的条约。并不是所有地方都和兴元府一样,接受官府入股并承担债务这个要求的。他们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
那赵昕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先行搁置,去别的地方谈,能够谈妥最好,谈不妥的话,将责任推给地方官员,说他们不想要让百姓人人有衣服穿。百姓的唾沫能够把他们淹死。
地方官员将官司打到了转运使上面,乃至于汴京去,赵昕这样债务转换,伤害的可是中央政府的收入。原本某地一年可收税数十万贯,布帛数十万匹,被赵昕这样一换,变成了一堆无用废纸。自古哪里有官府吃亏的说法。
最头铁的是成都府,仗着自身地位高,在朝里又有人,根本不鸟赵昕的计划。
又是一顿扯皮,赵昕完全是孤立无助的局面,被迫答应自南方转运粮食,倘或布票无法兑换布帛,可以用来兑换粮食,总之不会让官府亏本。这场官司才算了结。
赵昕增加了这部分的开支,自然会从其他地方收回。首先是推迟某些府州这笔福利政策的实行时间,具体待定,赵昕是想要送福利给百姓的,可是地方官不让,和我无关。
一口气解决蜀地所有百姓的穿衣问题,实践起来确实困难,赵昕最开始确实有些托大。既然如此,那就甩一下包袱,反正赵昕不会亏。想着赵昕送给他们政绩,做梦呢。
其次,眼下赵昕几乎垄断了蜀地一切布业,在这些不合作的州县内,工厂不会开设在这里,等着人口流失吧,同时借着转运支出的名义,可以在当地多卖两文钱。当官的被百姓扔臭鸡蛋,还想着升官,做梦呢。
最关键的是,赵昕把这批人记在自己的小本本上,日后自己继位了,有这帮人好看。得罪太子,还想升官,做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