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二章开学了
听说可以见到李先生,还能和李先生一起吃饭,洪秀才马上就不推辞了。
不过洪娘子却是说道:
“不用给我送饭,我也吃不了什么,回头,燕儿给我煮点粥就是了。袁娘子一番盛情,你们爷俩去吃饭就是了。只是我们连个见面礼都没备上。”
苏小婉哈哈大笑道:
“洪先生是我们请都请不到了客人,你还说准备什么见面礼的。我还怕失了礼呢。我们家里的人现在可没有读书人,有些时候说话做事,洪先生多担待着点儿就是了。”
苏小婉先回家去了,说好了等一下让人来给先生带路。
回到家的苏小婉才知道胡二公子来了。只是这年后没有制出多少核桃来。这两天又因为程芳家的事也有些耽误了时间。
不过,胡二公子来了,自然是要好好和胡二公子再沟通一下关于京城外的庄子的事,这次会带上程芳母子几个的事也是给胡二公子交待了。胡二公子也说了还是离那家人远一些好,这样带走是对的。
所以,就还得多备一个马车,也就让胡二公子帮忙在镇上再买一个马车了。
胡二公子今天来,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就是袁弘毅舅家的消息,杨先生那边已传了消息过来。说是已和杨老先生说了。老先生同意了搬到这边一和外孙一起住。
程三叔这才知道,袁弘毅是把最亲的家人给找到了。且来要搬来这边一起住。这就是袁弘毅修房子的原因。
但这件事暂时不会对外公开,因为背后还有些事怕别人说起来,袁弘毅可算得是一个钦犯啦,虽说李四公子说当年的罪因为这个新皇上位都赦免了。
但没有得到最官方的消息,且这种事还没有人敢直接去问的。要是一个不好,这就给官方提供了消息,等着人家来抓人呀。
不过,李四公子说了,他会打听到确切消息的。
但现在朝庭上还没有开朝。可能要等到半月之后吧。
程三叔这才完完整整的了解了袁弘毅的身份。
袁弘毅原本是朝中大将军袁正清的小儿子,只是当年因为袁将军的副将与朝中大臣勾结,所以陷害了袁将军,被当时的皇帝一怒之下,要抄家灭族的。
但是,皇帝当时的圣旨还没下,不知道是谁传了一句话,说是皇上要免了袁家的罪。这可不能在这节骨眼上被免罪。
所以,那些陷害袁将军的人,趁圣旨还没到,半夜就给袁府放了火,一场大火点燃后,袁将军一家人不敢逃,要是逃了,就真的落实了自己的罪名了。
袁将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岁了,小儿子五岁,就是袁弘毅。
而当时他的管家也有一个小儿子才四岁。管家夫妻商量后,就把自己的儿子和袁弘毅对换后,管家带着袁弘毅躲到了花园的水池里。这才免了火灾。然后趁着人救火的时候,趁乱逃离。
当时朝庭的圣旨上也是抄家流放,只是现在人都死了,还流放什么。
朝中的传旨的人也亲自来验看了尸体。人数也对得上。一家四口都死了。所以,袁将军一家最后不只是钦犯,还算是畏罪自杀。可是把身后名给全败坏了。
百姓很多都不相信袁将军叛国。军中很多人也不信,但袁将军都没说,他们更没法说。
这事,一时间就成了朝中的一个禁忌,没有人再提起。
带着少主逃出来的管家,也不敢找袁家的亲戚和旧友去投奔,只能先带着少主过一些隐姓埋名的生活,但不想在路上还遇难了。所以,最后只得袁弘毅一个人流浪了出来。只记住了管家最后的交待,就是不能回京。
袁弘毅自己流浪了三年才到了这个程家村,然后才被程三叔收留下来了。
程三叔知道这事后,也是唏嘘不已,没想到这孩子这些年悄悄的背负着这么多的东西。不过还好,这离也算是长大成人了。
袁弘毅不敢把这些事对外说,但现在不得不对程三叔说明。程三叔也表示不会告诉任何人,只等袁家的事昭雪天下再说了。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是袁弘毅亲自去接的洪秀才。李四公子也是在中午的时候如约而至。
大家一起吃了个午饭后,洪秀才就和李四公子认真的商量了一下怎么开这个学了。
而程西山和何英趁时间回了一趟娘家,这一走说不定是一年两年不回来。
第二天,吉日,一大早的,袁家门前就停了四辆马车。除了来装核桃和一些青菜的马车外,还有一辆马车就带上了程西山两口子和程芳母子四人。
当然,程西山和程三叔坐在前方驾车。而程芳母子几个和何英就坐在了马车里。
在他们出发之前,苏小婉专门找到了程芳,给了她一张百两银子的银票和一荷包的碎银子。说是给她们母子几个在那边新建一个家的钱,让她们计划好怎么生活,好好带好几个孩子。
程芳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抱着苏小婉痛哭了一场。
也给柳婶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这一走,可能又得好些年才能见面。三个孩子也懂事的跟着母亲跪下去。一家人上了马车走了,柳婶站在村口是望着马车的影子都是一通好哭。
懂事的洪福在看到马车走后,才真的发现爹娘都走了,自己和妹妹留下来了。这才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还是程东富把人抱着回来的。
这边送走了人天还没亮呢,而今天村里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学堂要开学。
村里男女孩子一共和十九个。都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把祠堂的那间偏房清扫了出来。里面有二十套整齐的桌子和凳子。这是算上了洪燕的。一共二十套。
按男女孩子的数量分开了,中间拉了一块帷布,也不挡住先生的教学,所以,这男女同学的教室也就算是建立了起来。
可是到上学的时候,这里的桌子不够了。因为程启明非要留下来在村里读书,只为了追着李先生来的。
听说可以见到李先生,还能和李先生一起吃饭,洪秀才马上就不推辞了。
不过洪娘子却是说道:
“不用给我送饭,我也吃不了什么,回头,燕儿给我煮点粥就是了。袁娘子一番盛情,你们爷俩去吃饭就是了。只是我们连个见面礼都没备上。”
苏小婉哈哈大笑道:
“洪先生是我们请都请不到了客人,你还说准备什么见面礼的。我还怕失了礼呢。我们家里的人现在可没有读书人,有些时候说话做事,洪先生多担待着点儿就是了。”
苏小婉先回家去了,说好了等一下让人来给先生带路。
回到家的苏小婉才知道胡二公子来了。只是这年后没有制出多少核桃来。这两天又因为程芳家的事也有些耽误了时间。
不过,胡二公子来了,自然是要好好和胡二公子再沟通一下关于京城外的庄子的事,这次会带上程芳母子几个的事也是给胡二公子交待了。胡二公子也说了还是离那家人远一些好,这样带走是对的。
所以,就还得多备一个马车,也就让胡二公子帮忙在镇上再买一个马车了。
胡二公子今天来,还带来了一个消息,就是袁弘毅舅家的消息,杨先生那边已传了消息过来。说是已和杨老先生说了。老先生同意了搬到这边一和外孙一起住。
程三叔这才知道,袁弘毅是把最亲的家人给找到了。且来要搬来这边一起住。这就是袁弘毅修房子的原因。
但这件事暂时不会对外公开,因为背后还有些事怕别人说起来,袁弘毅可算得是一个钦犯啦,虽说李四公子说当年的罪因为这个新皇上位都赦免了。
但没有得到最官方的消息,且这种事还没有人敢直接去问的。要是一个不好,这就给官方提供了消息,等着人家来抓人呀。
不过,李四公子说了,他会打听到确切消息的。
但现在朝庭上还没有开朝。可能要等到半月之后吧。
程三叔这才完完整整的了解了袁弘毅的身份。
袁弘毅原本是朝中大将军袁正清的小儿子,只是当年因为袁将军的副将与朝中大臣勾结,所以陷害了袁将军,被当时的皇帝一怒之下,要抄家灭族的。
但是,皇帝当时的圣旨还没下,不知道是谁传了一句话,说是皇上要免了袁家的罪。这可不能在这节骨眼上被免罪。
所以,那些陷害袁将军的人,趁圣旨还没到,半夜就给袁府放了火,一场大火点燃后,袁将军一家人不敢逃,要是逃了,就真的落实了自己的罪名了。
袁将军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十岁了,小儿子五岁,就是袁弘毅。
而当时他的管家也有一个小儿子才四岁。管家夫妻商量后,就把自己的儿子和袁弘毅对换后,管家带着袁弘毅躲到了花园的水池里。这才免了火灾。然后趁着人救火的时候,趁乱逃离。
当时朝庭的圣旨上也是抄家流放,只是现在人都死了,还流放什么。
朝中的传旨的人也亲自来验看了尸体。人数也对得上。一家四口都死了。所以,袁将军一家最后不只是钦犯,还算是畏罪自杀。可是把身后名给全败坏了。
百姓很多都不相信袁将军叛国。军中很多人也不信,但袁将军都没说,他们更没法说。
这事,一时间就成了朝中的一个禁忌,没有人再提起。
带着少主逃出来的管家,也不敢找袁家的亲戚和旧友去投奔,只能先带着少主过一些隐姓埋名的生活,但不想在路上还遇难了。所以,最后只得袁弘毅一个人流浪了出来。只记住了管家最后的交待,就是不能回京。
袁弘毅自己流浪了三年才到了这个程家村,然后才被程三叔收留下来了。
程三叔知道这事后,也是唏嘘不已,没想到这孩子这些年悄悄的背负着这么多的东西。不过还好,这离也算是长大成人了。
袁弘毅不敢把这些事对外说,但现在不得不对程三叔说明。程三叔也表示不会告诉任何人,只等袁家的事昭雪天下再说了。
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还是袁弘毅亲自去接的洪秀才。李四公子也是在中午的时候如约而至。
大家一起吃了个午饭后,洪秀才就和李四公子认真的商量了一下怎么开这个学了。
而程西山和何英趁时间回了一趟娘家,这一走说不定是一年两年不回来。
第二天,吉日,一大早的,袁家门前就停了四辆马车。除了来装核桃和一些青菜的马车外,还有一辆马车就带上了程西山两口子和程芳母子四人。
当然,程西山和程三叔坐在前方驾车。而程芳母子几个和何英就坐在了马车里。
在他们出发之前,苏小婉专门找到了程芳,给了她一张百两银子的银票和一荷包的碎银子。说是给她们母子几个在那边新建一个家的钱,让她们计划好怎么生活,好好带好几个孩子。
程芳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抱着苏小婉痛哭了一场。
也给柳婶跪下磕了三个响头,这一走,可能又得好些年才能见面。三个孩子也懂事的跟着母亲跪下去。一家人上了马车走了,柳婶站在村口是望着马车的影子都是一通好哭。
懂事的洪福在看到马车走后,才真的发现爹娘都走了,自己和妹妹留下来了。这才哇的一声大哭了起来,还是程东富把人抱着回来的。
这边送走了人天还没亮呢,而今天村里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学堂要开学。
村里男女孩子一共和十九个。都是十二岁以下的孩子。
把祠堂的那间偏房清扫了出来。里面有二十套整齐的桌子和凳子。这是算上了洪燕的。一共二十套。
按男女孩子的数量分开了,中间拉了一块帷布,也不挡住先生的教学,所以,这男女同学的教室也就算是建立了起来。
可是到上学的时候,这里的桌子不够了。因为程启明非要留下来在村里读书,只为了追着李先生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