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平城甘泉宫漱玉芳斋,正弘帝躺靠在床榻上,盖着一床薄薄的被子。
这里四处沁凉,风里带着丝丝凉气,完全没有京师里的酷热。可是这些凉风,吹在正弘帝的脸上,却像是寒冬从北海传来的剔骨冷风,把他的尊严、自信,从这具九五至尊的身躯里剔刮走,已经所剩无几。
朕是国朝,也是三皇五帝以来,第一位被西洋外夷攻入京畿的皇帝!朕是国朝第一位大敌临前,仓皇离京的皇帝。
前朝亡国之君思宗,屡受虏扰。都打到德胜门下,也没有逃走。逆军破城,干脆自缢在梅山上。
自己还没看到敌踪,撒腿就跑了。
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啊!自己一直想彪炳史册,成为后代子孙能够铭记,与太祖太宗皇帝齐名的先帝。
现在看来,这一期望实现了一半,自己能够被后代子孙铭记,也与太祖太宗皇帝一样如雷贯耳,只不过自己是臭名、恶名!
想到这里,正弘帝就两眼发黑,心血沸腾,手脚却发凉。
古言有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正弘帝逃到滦平城,一路颠簸,加上气急攻心,又羞又恼,几近灯尽油干。
他常常在昏沉中回顾过去种种,发现自己落得今天下场,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当年要是早听昱明公、陈如海等人的逆耳忠言,可至于酿成东南巨变,弥漫数省,结果让夷人和奸人有隙可乘。
现在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太子,皇七子如何顺利地登基,如何成长,如何亲政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
正弘帝察觉到,一系列变故后,最大的获利者是明社。昱明公和岑国璋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洪中贯是只老狐狸,纵横捭阖,挑拨人心,游刃有余。
杨凌是名士大儒,道德高尚,学问卓越,深得孚望。
覃北斗根深蒂固,死而不僵,做事为人,颇有手段。
...
但正弘帝知道,他们的这一切在明社排山倒海的实力面前,都是徒劳的。
此时的正弘帝猛然间发现,明社居然用拥兵十几万,而且是天下有数的精兵。同时拥有湖广、两广、两淮、陕甘、青唐等几块地盘。有兵又有粮。
很快,他们就会打败旦贼,剿除天理教。大顺朝最富庶的江浙地区,也会像熟透的桃子,落入到他们的手里。还有直隶,岑国璋已经带着数万精兵北上。
这一位,正弘帝现在已经深刻领悟到这一位的手段。借着清剿泰西夷兵的机会,不用朝廷旨意,他也能把自己的五省总督悄无声息地当成直隶、岭东、江淮、江南、浙江、豫章、闽海七省总督。
如此以来,明社就是匡佐自己儿子继位、辅政、亲政唯一的柱石。其他势力,都无法动摇这一现状。任何想改变这一局面的人,上至首辅,下至小吏,都会遭到各种手段的清洗。
太子继位,前几年的辅政,正弘帝并不担心。有昱明公在,他相信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那怕是岑国璋也不行。
可是昱明公能辅佐多久?他被先帝放逐在祁连山下十年,风沙和冷霜,侵蚀了他的身体。而后又一直奔波在大江南北,甚至远至湿热酷闷的安南。劳作和各方的水土,使得这种侵蚀变得更加毒辣。
正弘帝相信,昱明公顶多只能坚持十年。
十年后,自己的儿子才十四岁,还不能亲政。而岑国璋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
怎么办!改立广顺王为太子?
正弘帝很快把这个念头清除掉,只要自己敢立广顺王为太子,朝中重臣们会毫不犹豫地与明社联手,让广顺王根本无法继位,最后的结局,还是改拥皇七子荆王登基。
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正弘帝觉得心更乱,气更紧,然后火辣的感觉充斥着整个胸膛,仿佛两叶肺被点着了。
正弘帝撕心裂肺地咳嗽,恨不得把五脏六腑都从喉咙里咳出来。在旁边伺候的黄敬连忙扶起他,在背后轻轻拍打着。
吴皇后端着一碗药走了进来,听到咳嗽声,连忙上前去,放下药,焦急地叫道:“快去叫太医。”
正弘帝咳嗽了一会,慢慢地缓和下来。他气吁吁地说道:“不用叫太医,都是老毛病。把太医开的药给我吃了。”
在吴皇后的搀扶下,正弘帝挣扎地喝下那碗漆黑的药水,然后躺在床榻上,喘着气回神。
可能是太医的药水真得有效果,正弘帝的气息慢慢变得舒缓,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大些。
“皇后,朕的身体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诸多事情,朕要交代给你,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皇上,你...”吴皇后垂泪如雨下,刚说了一句,被正弘帝打断了。
“皇后,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这是我拟定的辅政顾命大臣的名单。”正弘帝缓慢地从枕头下面掏出一张纸。
吴皇后忍着泪接过来一看,大惊失色。
上面列着六个人名,以及几行备注,“洪中贯、杨凌,坐镇内阁;覃北斗、许遇仙出执户、兵部,展延寿、徐达贤分掌京营和顺天府...”
吴皇后小心地问道,“皇上,这辅政大臣里,怎么没有昱明公和岑益之?也没有李尉和刘四德?臣妾还记得于广道也做得不错,怎么也没有他名字?展驸马虽然贵为皇亲,只是常年闲散清贵,朝中情况不大熟悉。骤然擢升辅政,臣妾怕不妥。”
正弘帝摆了摆手,“这六人,都是....”
说了这么多话,他又变得心弱气急,不得不择重要的话说。
“朕如此安排,就是要让他们与明社互相制衡,到时候还是需要依仗皇后和七哥儿的旨意,才能师出有名。多少能保平安数年,让七哥儿顺利亲政。”
在正弘帝的安排里,顾命大臣有名分却无实权,明社有实权却无名分。届时肯定会互相狗咬狗。皇后和七哥儿只要居中坐庄,便可收渔翁之利。只是此中火候,需要皇后用心体会,好生掌握。
这是这些正弘帝觉得皇后应该能领悟,他现在着急讲更重要的。
“皇后,一定要小心岑国璋此人。此前,朕一直觉得他不过一介秀才,内不能入阁拜相,外不能封侯敕公,加上又善于揣摩朕的心思,人在地方,却事事办得让朕称心如意。所以就大胆地使用。现在想来,掉以轻心了,此人是枭雄,非大忠即大奸。”
正弘帝的话让吴皇后心头一震。她还想着好生拉拢岑国璋和他背后的明社,为她儿子的江山保驾护航。
现在正弘帝的话,让她心思有些乱。岑国璋是枭雄?这个定论像是洪钟一般,在她的耳边敲响。
如果他真的是枭雄,自己能驾驭得了吗?
吴皇后在心里暗暗思量着。他虽然权势熏天,可是需要来自内廷的支持。
在吴皇后看来,任何大臣,没有皇权的支持,再大的权势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己能把正弘帝哄得团团转。能借着别人的手铲除了最大的敌手-杨妃。又能联手把其他两位皇子踩到泥地里,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然后还能让立下与京师同存亡的皇上改变主意,迅速避暑滦平城。
种种之类,吴皇后觉得自己有信心把岑国璋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和他背后的明社成为自己的鹰犬爪牙。
等到儿子亲政时,再纠集一群被他们“阻塞前途”的大臣和地方势力,“为民除害”,铲除权臣,靖肃朝政,一举拿下。
正想着,任世恩悄悄进来,在正弘帝耳边说道:“皇上,那厮开始发动了。”
正弘帝眼睛一亮,喃喃地说道:“自作孽,不可活啊。”
看到皇上跟正弘帝有机密事情商议,吴皇后和黄敬悄声退出。
到了门口,黄敬突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怎么是顾命大臣辅政?我还以为是太后听政,重臣辅政呢。”
这句话,就像一条毒蛇,钻进了吴皇后的心里,噬咬着她的心。
这里四处沁凉,风里带着丝丝凉气,完全没有京师里的酷热。可是这些凉风,吹在正弘帝的脸上,却像是寒冬从北海传来的剔骨冷风,把他的尊严、自信,从这具九五至尊的身躯里剔刮走,已经所剩无几。
朕是国朝,也是三皇五帝以来,第一位被西洋外夷攻入京畿的皇帝!朕是国朝第一位大敌临前,仓皇离京的皇帝。
前朝亡国之君思宗,屡受虏扰。都打到德胜门下,也没有逃走。逆军破城,干脆自缢在梅山上。
自己还没看到敌踪,撒腿就跑了。
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啊!自己一直想彪炳史册,成为后代子孙能够铭记,与太祖太宗皇帝齐名的先帝。
现在看来,这一期望实现了一半,自己能够被后代子孙铭记,也与太祖太宗皇帝一样如雷贯耳,只不过自己是臭名、恶名!
想到这里,正弘帝就两眼发黑,心血沸腾,手脚却发凉。
古言有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正弘帝逃到滦平城,一路颠簸,加上气急攻心,又羞又恼,几近灯尽油干。
他常常在昏沉中回顾过去种种,发现自己落得今天下场,可以说是咎由自取。
当年要是早听昱明公、陈如海等人的逆耳忠言,可至于酿成东南巨变,弥漫数省,结果让夷人和奸人有隙可乘。
现在他最担心的是自己的太子,皇七子如何顺利地登基,如何成长,如何亲政治理这个庞大的国家。
正弘帝察觉到,一系列变故后,最大的获利者是明社。昱明公和岑国璋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
洪中贯是只老狐狸,纵横捭阖,挑拨人心,游刃有余。
杨凌是名士大儒,道德高尚,学问卓越,深得孚望。
覃北斗根深蒂固,死而不僵,做事为人,颇有手段。
...
但正弘帝知道,他们的这一切在明社排山倒海的实力面前,都是徒劳的。
此时的正弘帝猛然间发现,明社居然用拥兵十几万,而且是天下有数的精兵。同时拥有湖广、两广、两淮、陕甘、青唐等几块地盘。有兵又有粮。
很快,他们就会打败旦贼,剿除天理教。大顺朝最富庶的江浙地区,也会像熟透的桃子,落入到他们的手里。还有直隶,岑国璋已经带着数万精兵北上。
这一位,正弘帝现在已经深刻领悟到这一位的手段。借着清剿泰西夷兵的机会,不用朝廷旨意,他也能把自己的五省总督悄无声息地当成直隶、岭东、江淮、江南、浙江、豫章、闽海七省总督。
如此以来,明社就是匡佐自己儿子继位、辅政、亲政唯一的柱石。其他势力,都无法动摇这一现状。任何想改变这一局面的人,上至首辅,下至小吏,都会遭到各种手段的清洗。
太子继位,前几年的辅政,正弘帝并不担心。有昱明公在,他相信没有人能改变这一切,那怕是岑国璋也不行。
可是昱明公能辅佐多久?他被先帝放逐在祁连山下十年,风沙和冷霜,侵蚀了他的身体。而后又一直奔波在大江南北,甚至远至湿热酷闷的安南。劳作和各方的水土,使得这种侵蚀变得更加毒辣。
正弘帝相信,昱明公顶多只能坚持十年。
十年后,自己的儿子才十四岁,还不能亲政。而岑国璋才三十多岁,正当壮年。
怎么办!改立广顺王为太子?
正弘帝很快把这个念头清除掉,只要自己敢立广顺王为太子,朝中重臣们会毫不犹豫地与明社联手,让广顺王根本无法继位,最后的结局,还是改拥皇七子荆王登基。
想着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正弘帝觉得心更乱,气更紧,然后火辣的感觉充斥着整个胸膛,仿佛两叶肺被点着了。
正弘帝撕心裂肺地咳嗽,恨不得把五脏六腑都从喉咙里咳出来。在旁边伺候的黄敬连忙扶起他,在背后轻轻拍打着。
吴皇后端着一碗药走了进来,听到咳嗽声,连忙上前去,放下药,焦急地叫道:“快去叫太医。”
正弘帝咳嗽了一会,慢慢地缓和下来。他气吁吁地说道:“不用叫太医,都是老毛病。把太医开的药给我吃了。”
在吴皇后的搀扶下,正弘帝挣扎地喝下那碗漆黑的药水,然后躺在床榻上,喘着气回神。
可能是太医的药水真得有效果,正弘帝的气息慢慢变得舒缓,说话的声音也变得大些。
“皇后,朕的身体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诸多事情,朕要交代给你,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皇上,你...”吴皇后垂泪如雨下,刚说了一句,被正弘帝打断了。
“皇后,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这是我拟定的辅政顾命大臣的名单。”正弘帝缓慢地从枕头下面掏出一张纸。
吴皇后忍着泪接过来一看,大惊失色。
上面列着六个人名,以及几行备注,“洪中贯、杨凌,坐镇内阁;覃北斗、许遇仙出执户、兵部,展延寿、徐达贤分掌京营和顺天府...”
吴皇后小心地问道,“皇上,这辅政大臣里,怎么没有昱明公和岑益之?也没有李尉和刘四德?臣妾还记得于广道也做得不错,怎么也没有他名字?展驸马虽然贵为皇亲,只是常年闲散清贵,朝中情况不大熟悉。骤然擢升辅政,臣妾怕不妥。”
正弘帝摆了摆手,“这六人,都是....”
说了这么多话,他又变得心弱气急,不得不择重要的话说。
“朕如此安排,就是要让他们与明社互相制衡,到时候还是需要依仗皇后和七哥儿的旨意,才能师出有名。多少能保平安数年,让七哥儿顺利亲政。”
在正弘帝的安排里,顾命大臣有名分却无实权,明社有实权却无名分。届时肯定会互相狗咬狗。皇后和七哥儿只要居中坐庄,便可收渔翁之利。只是此中火候,需要皇后用心体会,好生掌握。
这是这些正弘帝觉得皇后应该能领悟,他现在着急讲更重要的。
“皇后,一定要小心岑国璋此人。此前,朕一直觉得他不过一介秀才,内不能入阁拜相,外不能封侯敕公,加上又善于揣摩朕的心思,人在地方,却事事办得让朕称心如意。所以就大胆地使用。现在想来,掉以轻心了,此人是枭雄,非大忠即大奸。”
正弘帝的话让吴皇后心头一震。她还想着好生拉拢岑国璋和他背后的明社,为她儿子的江山保驾护航。
现在正弘帝的话,让她心思有些乱。岑国璋是枭雄?这个定论像是洪钟一般,在她的耳边敲响。
如果他真的是枭雄,自己能驾驭得了吗?
吴皇后在心里暗暗思量着。他虽然权势熏天,可是需要来自内廷的支持。
在吴皇后看来,任何大臣,没有皇权的支持,再大的权势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己能把正弘帝哄得团团转。能借着别人的手铲除了最大的敌手-杨妃。又能联手把其他两位皇子踩到泥地里,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然后还能让立下与京师同存亡的皇上改变主意,迅速避暑滦平城。
种种之类,吴皇后觉得自己有信心把岑国璋玩弄于股掌之间,让他和他背后的明社成为自己的鹰犬爪牙。
等到儿子亲政时,再纠集一群被他们“阻塞前途”的大臣和地方势力,“为民除害”,铲除权臣,靖肃朝政,一举拿下。
正想着,任世恩悄悄进来,在正弘帝耳边说道:“皇上,那厮开始发动了。”
正弘帝眼睛一亮,喃喃地说道:“自作孽,不可活啊。”
看到皇上跟正弘帝有机密事情商议,吴皇后和黄敬悄声退出。
到了门口,黄敬突然没头没尾地说了一句,“怎么是顾命大臣辅政?我还以为是太后听政,重臣辅政呢。”
这句话,就像一条毒蛇,钻进了吴皇后的心里,噬咬着她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