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中,看着满满几大麻袋的东西,赵二感觉自己仿佛在做梦一般。
打开一个袋子,里面满满的都是黄澄澄粟米,虽然摸起来有些陈,但这也是粮食啊!
赵二将头深深埋在了粟米之中,贪婪地吸了口气,脑袋里还在不断回荡那个小先生的话语。
征兵处吗?
……
第二天,赵二美美的吃了顿早饭后,跟着两个兄弟一起出门。
还没到秋收之时,往常这个时候赵二他们应该都在野外刨食,看看能不能寻些可以吃的野菜之类的,但是现在却不同。
一家人来到官府划定的区域,拿着官府准备好的农具,开始开垦起了荒田。
以往这种开荒的事情没人愿意干,因为开垦田地需要耗费大量的力气,而且一开始的两三年都要养田,少有收入。对于家底微薄、缺乏农具的农民而言,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而且不是说你圈了一块地这就是你的,自己开垦出来的田地也要向官府交钱。
更何况辽东官府和当地豪右对于百姓极为压榨。辛苦开垦出来的肥沃良田多会被强行收走,中田或下田种不出多少粮食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忙活了一个上午后,负责检查的官员粗略丈量了一下他们开垦的田地,并抽查了下土地状况,随后进行登记。
“一共约7分田,你们有两个选择。第一,这7分田自己留着耕种,我们会为你们登记造册,不过此后为了方便耕种会对田地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区域,或许会给你们置换土地。但一定不会让你们吃亏,会增加两成比例,而且田地质量不会差。”
“第二,换取粮食、银钱或者辽东币,换取比例你们都清楚,明白在公告栏上写着呢。你们可以自己选。”
“我们要辽东币。”赵大连忙道。
官员毫不意外,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币,交给赵大。
“好了,中午了。按照太守大人要求,你们回去吃饭休息一下吧,下午要是还想来的话,一个时辰后还在这里。”
李兴发放的辽东币与辽东钱庄相捆绑,可以换取钱粮。
辽东币与身份证一般无二,原料都是李兴栽培出的特殊种类的树木,质地独特,一模便能摸得出来,再加上印章、数字等手段,决计不会有被伪造的可能。
赵大欣喜的接过辽东币。
有田虽好,但刚出的荒地,前几年基本没什么产量,要长期的深耕细作,才会适合种植,那么这头几年里,没有收获,家里吃什么生存呢?
现在虽然领了些福利,今年不难度过,但是家里只有些许薄田,现在就要田地风险太大,谁知道未来两三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如钱粮来得实在,先保住这两年的温饱再好想其他。
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官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至于为何选择辽东币,那是因为换了辽东币可以在多换小半成的粮食和铜钱。
虽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不过是去村里多费个手续的功夫,白拿的钱粮凭啥要放过。
这种事情出现第一次后很快就传播了开来,再选择的农民几乎无一例外选择了辽东币。
虽然很多人对李兴这么做很不理解,为什么平白费这么多功夫,还多付了些许的钱粮,就为了多走这道手续。
但李兴自己清楚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他要树立钱庄的信用体系,要让百姓习惯和认可辽东币。
虽然只是多了一过手,但是在辽东百姓心中,辽东币慢慢的就会真和钱粮挂上钩,时间一长,辽东币就会真正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货币。
而且相对于铜钱,辽东币携带方便,又有不等的额度,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商人都极为方便,也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广是势在必行。
不过此时的辽东币还只是初步推广,将其留在手上的百姓少之又少。
赵大拿着辽东币,带着两个弟弟来到了村中的临时钱庄,换了粮食之后,欣喜地回到家中。
而赵二一路上却是有些心不在焉,不自觉的看了几眼钱庄旁不远处的征兵处。
吃着香喷喷的麦饭,赵大看着弟弟状态不对,以往早已见底的饭碗才下去一半,好奇的问道:“老二,怎么了?”
赵二几口将麦饭扒进嘴里:“大哥,我想去当兵。”
赵大听到这话,慢慢的放下了饭碗,顿了下后说道:“那你去吧。”
“你从小就机灵、力气大,村长一直说你是个当兵的好材料。以前家里太苦、当兵也穷苦,大哥也没和你提这个事。”
“前两天我都打听过了,李太守招兵,待遇很好,食宿全包、顿顿有肉,钱粮也不少,而且半年内如果不愿意的话随时都能回来。你去干个半年,如果不合适的话再回来。”
“现在咱家存粮不少,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年底就能赚够明后年的口粮,还能余下不少钱,到时也是时候给你和老三娶个媳妇了。”
“嗯。”赵二轻轻点了点头。
父母早亡,自幼被大哥拉扯大,赵二知道大哥的苦。
虽然平时不说,但一直都在关心着自己和弟弟妹妹,这份恩情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因为他俩和妹妹,大哥二十多了都还没讨到老婆,他想当兵也是想赚钱给大哥娶个媳妇。
赵大又盛了碗麦饭递了过去,犹豫了下又道:“去了之后好好干,李太守是个好官,咱得感恩。”
这个时代的百姓想法何其简单质朴,能够有一口饭吃过得下去就行,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清楚。
汉以孝治天下,像是李兴这般仁慈爱民的父母官,在百姓心中与父母无异,无数人都愿转随其后、为之赴死。
“大哥你放心,俺不会给家里丢人的。”赵二拍着胸脯道。
赵二一家只是个缩影,辽东的改变,上至襄平豪族,下至村落百姓,无一不清晰的感受到。
伴随着一袋袋粮食、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李兴的名声在辽东迅速地传播开来,无数百姓都纷纷感其恩德。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大道可成。先生,你以为呢?”襄平城的一座酒楼之中,李兴眺望着窗外热闹的街道,听着身边食客的闲聊,微笑着道。
打开一个袋子,里面满满的都是黄澄澄粟米,虽然摸起来有些陈,但这也是粮食啊!
赵二将头深深埋在了粟米之中,贪婪地吸了口气,脑袋里还在不断回荡那个小先生的话语。
征兵处吗?
……
第二天,赵二美美的吃了顿早饭后,跟着两个兄弟一起出门。
还没到秋收之时,往常这个时候赵二他们应该都在野外刨食,看看能不能寻些可以吃的野菜之类的,但是现在却不同。
一家人来到官府划定的区域,拿着官府准备好的农具,开始开垦起了荒田。
以往这种开荒的事情没人愿意干,因为开垦田地需要耗费大量的力气,而且一开始的两三年都要养田,少有收入。对于家底微薄、缺乏农具的农民而言,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而且不是说你圈了一块地这就是你的,自己开垦出来的田地也要向官府交钱。
更何况辽东官府和当地豪右对于百姓极为压榨。辛苦开垦出来的肥沃良田多会被强行收走,中田或下田种不出多少粮食还要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但是现在却不一样,忙活了一个上午后,负责检查的官员粗略丈量了一下他们开垦的田地,并抽查了下土地状况,随后进行登记。
“一共约7分田,你们有两个选择。第一,这7分田自己留着耕种,我们会为你们登记造册,不过此后为了方便耕种会对田地进行重新调整划分区域,或许会给你们置换土地。但一定不会让你们吃亏,会增加两成比例,而且田地质量不会差。”
“第二,换取粮食、银钱或者辽东币,换取比例你们都清楚,明白在公告栏上写着呢。你们可以自己选。”
“我们要辽东币。”赵大连忙道。
官员毫不意外,掏出早已准备好的纸币,交给赵大。
“好了,中午了。按照太守大人要求,你们回去吃饭休息一下吧,下午要是还想来的话,一个时辰后还在这里。”
李兴发放的辽东币与辽东钱庄相捆绑,可以换取钱粮。
辽东币与身份证一般无二,原料都是李兴栽培出的特殊种类的树木,质地独特,一模便能摸得出来,再加上印章、数字等手段,决计不会有被伪造的可能。
赵大欣喜的接过辽东币。
有田虽好,但刚出的荒地,前几年基本没什么产量,要长期的深耕细作,才会适合种植,那么这头几年里,没有收获,家里吃什么生存呢?
现在虽然领了些福利,今年不难度过,但是家里只有些许薄田,现在就要田地风险太大,谁知道未来两三年会发生什么变化,不如钱粮来得实在,先保住这两年的温饱再好想其他。
这也是绝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官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至于为何选择辽东币,那是因为换了辽东币可以在多换小半成的粮食和铜钱。
虽然不多,但蚊子再小也是肉啊,不过是去村里多费个手续的功夫,白拿的钱粮凭啥要放过。
这种事情出现第一次后很快就传播了开来,再选择的农民几乎无一例外选择了辽东币。
虽然很多人对李兴这么做很不理解,为什么平白费这么多功夫,还多付了些许的钱粮,就为了多走这道手续。
但李兴自己清楚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他要树立钱庄的信用体系,要让百姓习惯和认可辽东币。
虽然只是多了一过手,但是在辽东百姓心中,辽东币慢慢的就会真和钱粮挂上钩,时间一长,辽东币就会真正成为大众认可的主流货币。
而且相对于铜钱,辽东币携带方便,又有不等的额度,无论是对于百姓还是商人都极为方便,也能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推广是势在必行。
不过此时的辽东币还只是初步推广,将其留在手上的百姓少之又少。
赵大拿着辽东币,带着两个弟弟来到了村中的临时钱庄,换了粮食之后,欣喜地回到家中。
而赵二一路上却是有些心不在焉,不自觉的看了几眼钱庄旁不远处的征兵处。
吃着香喷喷的麦饭,赵大看着弟弟状态不对,以往早已见底的饭碗才下去一半,好奇的问道:“老二,怎么了?”
赵二几口将麦饭扒进嘴里:“大哥,我想去当兵。”
赵大听到这话,慢慢的放下了饭碗,顿了下后说道:“那你去吧。”
“你从小就机灵、力气大,村长一直说你是个当兵的好材料。以前家里太苦、当兵也穷苦,大哥也没和你提这个事。”
“前两天我都打听过了,李太守招兵,待遇很好,食宿全包、顿顿有肉,钱粮也不少,而且半年内如果不愿意的话随时都能回来。你去干个半年,如果不合适的话再回来。”
“现在咱家存粮不少,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年底就能赚够明后年的口粮,还能余下不少钱,到时也是时候给你和老三娶个媳妇了。”
“嗯。”赵二轻轻点了点头。
父母早亡,自幼被大哥拉扯大,赵二知道大哥的苦。
虽然平时不说,但一直都在关心着自己和弟弟妹妹,这份恩情他一辈子都不会忘。
因为他俩和妹妹,大哥二十多了都还没讨到老婆,他想当兵也是想赚钱给大哥娶个媳妇。
赵大又盛了碗麦饭递了过去,犹豫了下又道:“去了之后好好干,李太守是个好官,咱得感恩。”
这个时代的百姓想法何其简单质朴,能够有一口饭吃过得下去就行,谁对他们好他们心里清楚。
汉以孝治天下,像是李兴这般仁慈爱民的父母官,在百姓心中与父母无异,无数人都愿转随其后、为之赴死。
“大哥你放心,俺不会给家里丢人的。”赵二拍着胸脯道。
赵二一家只是个缩影,辽东的改变,上至襄平豪族,下至村落百姓,无一不清晰的感受到。
伴随着一袋袋粮食、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李兴的名声在辽东迅速地传播开来,无数百姓都纷纷感其恩德。
“民心所向,胜之所往,大道可成。先生,你以为呢?”襄平城的一座酒楼之中,李兴眺望着窗外热闹的街道,听着身边食客的闲聊,微笑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