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答汗结束了草原和大明两百年来的战争,迎来了和平,对双方都是好事。
俺答汗收到大明皇帝的回复,虽然内心的目的并没有达成,仍然按下不满,奉表并献鞍马,以示心意。
朱翊钧收到心意,得知俺答汗率部众去了青海,内心大喜。
历史像一片迷雾,虽然有蛛丝马迹可寻,但是没有人敢保证能猜准迷雾中的事迹。
所以虽然和平了几年,但是各军镇仍然每年要耗费众多的军费,包括修建剁墙等,例如今年宣府奏请修北墙,修滴水崖历鹏堡,龙门卫至六台子墩等。
连戚继光也上奏,赞成修建蓟昌二镇军台二百座。
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迷雾。
但是朱翊钧知道。
对于这些奏请,朱翊钧都留中不发,除非兵部强烈要求的地方才会同意出钱去修。
朱翊钧先派了使者,封赏俺答汗,回复他的心意,他愿意和俺答保持和平。
赏大红莽白泽各纻丝衣一袭,采段十五表里,其妻大红五采纻丝衣两套,采段四表里。
其弟以及长子,大明封的都督同知,各采段八表里,阔生绢二匹,五采纻丝衣一套,木棉布四匹。
只要受封过大明官职的鞑靼部落大小贵族,按照官职,与大明亲厚程度,皆有赏赐。
“朕登基大宝以来,为中国天子,第一年二十万兵平四川,第二年五十万兵平广东,第三年三十万兵平云贵,如今四海威服。
朕在京城又立新军十万众,皆壮儿,日夜操练,虽兵锋之甚,但朕知道国之虽大,好战必亡。
顺义王向中国心之愿望,虽顺义王人在草原,与朕虽远,朕却能感之其心意。
朕登基以来,唯此处太平,朕心甚慰。
如今朕用百万兵扫平八方,虽兵多将广,却不愿意再生兵事,愿意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顺义王之前向先皇发誓,与大明世代友好,永远和平,如今朕回复顺义王,朕希望两族亲如一家。”
俺答汗听完大明使者的宣告,揣摩着大明皇帝的话,虽然大明小皇帝不太聪明的样子,但还是有点头脑的。
亲如一家。
俺答汗灵光一闪。
要论眼光之精准,俺答汗的确聪慧过人。嘉靖朝大明对马市的态度反反复复,嘉靖朝最后二十年,俺答汗都放弃了。
一直到隆庆年间,抓住了一纵即逝的机会,和大明定下了和约,隆庆议和。
可以说是俺答汗主动促成的,大明这方面,乃是被动方。
“大明皇帝说愿意亲如一家,我如何敢反对,这就送上亲孙女给大明皇帝,以后成为一家人。”
大明使者傻眼了。
俺答汗故意装傻捉字眼,大明使者只能八百里加急,把信息传回大明。
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最后还是看朱翊钧本人的意思。
对于外藩国女子入宫,这是有先例的,例如朝鲜就经常派贵女入大明。
不过朝鲜比较恶心,随朝鲜贵女入宫的侍女,后来回了朝鲜,满口污蔑大明皇帝那话儿不行。
朱翊钧怎么会反对呢,立马回复俺答汗,“可”。
天时啊。
这就是天时。
朱翊钧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大肆调动九边武将。
这么大的调动,很多人都担忧,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上的形势,就像迷雾一般。
而朱翊钧知道这些迷雾中的东西。
得知俺答汗率部众去了青海,朱翊钧就再也没有顾忌了,这片迷雾中的事务,并没有发生改变。
至于会有边将内心不满,那就憋着,因为他们没有大势,如果是嘉靖朝的形势,朱翊钧当然不敢。
辽东方向,朱翊钧就没有大动,因为那边的敌人是土蛮部,和大明处于敌对状况。
现在京营有八卫,内有马芳等老帅,外有戚继光镇守,地方还有俞大猷等名将可用。
这种机会,错过了的话,朱翊钧自己都得骂自己枉为两世人。
御前营改编这几年来,头两年的将门之后大举外调,一等的充八卫,二等的充京营,三等的充外军。
如今更多的中低级将领也熬到了出头的机会。此次调动九边,就有大量的御前营的侍卫被派去充任中级将领,
几个月来,兵部命令不断,或升或调,整个京城的目光都吸引了。
有明眼人揣摩圣人的思路,最后发出感叹,皇帝年轻,性子还是冲动,赌性太大了。
万一那俺答汗出尔反尔怎么办?九边乃重镇,国家长城,这般不顾军心乱来,嘉靖朝京城被围之事可能又会上演。
张居正也不得不出面劝告,人心难测,鞑靼出尔反尔之事也多,需要有防备之心,不能轻信。
这些担忧都是对的,朱翊钧也无法解释,只能一意孤行。
如果换成前两年,他可能还没有这个威望,如今形势不同了,他有一意孤行的资本。
见说服不了皇帝,张居正只能摇头离去。
张居正找到马芳,请他出面劝告皇帝,马芳拒绝了,他的想法又是不同。
九边的确需要大换血,因为弊端太多了。
至于俺答汗出尔反尔,马芳认为这几年京营可用,特别是八卫,哪怕俺答汗攻入内地,他有信心率领京营教俺答汗好好做人。
“张公勿忧,无事矣。”
听到马芳的话,张居正点点头,只能如此了。
不光京城文武百官,九边军镇各武将都在观望,朝廷这事办的急切,不顾及其他,仿佛走独木桥一般的危险。
都在盼望着哪一处出事,让皇帝收回成命。
可惜真的无事。
俺答汗走之前,招来亲弟子孙,严令他们不得骚扰大明,有损害马市的行为。
鄂尔多斯,永邵部同样也收到大明皇帝的封赏,因为俺答汗带的好头,各部对于大明的官职,从原先的无所谓,到如今的暗自比较。
几个月下来,各地将领大变动,大势已去,皆定。
形势就是如此。
好的时候,万事皆容易,而坏的时候,想全力做一件事都寸步难行。
凌云翼招来八卫将领,选派部队去辽东,李如松是指定了的,但是话不能这么说。
凌云翼先让众人说,果然李如松抢先拍了桌子,说自己一定要去。
最后定了杨元和李如松,各率部众一千人,作为总督梁梦龙亲军,声势浩大的上任。
俺答汗收到大明皇帝的回复,虽然内心的目的并没有达成,仍然按下不满,奉表并献鞍马,以示心意。
朱翊钧收到心意,得知俺答汗率部众去了青海,内心大喜。
历史像一片迷雾,虽然有蛛丝马迹可寻,但是没有人敢保证能猜准迷雾中的事迹。
所以虽然和平了几年,但是各军镇仍然每年要耗费众多的军费,包括修建剁墙等,例如今年宣府奏请修北墙,修滴水崖历鹏堡,龙门卫至六台子墩等。
连戚继光也上奏,赞成修建蓟昌二镇军台二百座。
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的迷雾。
但是朱翊钧知道。
对于这些奏请,朱翊钧都留中不发,除非兵部强烈要求的地方才会同意出钱去修。
朱翊钧先派了使者,封赏俺答汗,回复他的心意,他愿意和俺答保持和平。
赏大红莽白泽各纻丝衣一袭,采段十五表里,其妻大红五采纻丝衣两套,采段四表里。
其弟以及长子,大明封的都督同知,各采段八表里,阔生绢二匹,五采纻丝衣一套,木棉布四匹。
只要受封过大明官职的鞑靼部落大小贵族,按照官职,与大明亲厚程度,皆有赏赐。
“朕登基大宝以来,为中国天子,第一年二十万兵平四川,第二年五十万兵平广东,第三年三十万兵平云贵,如今四海威服。
朕在京城又立新军十万众,皆壮儿,日夜操练,虽兵锋之甚,但朕知道国之虽大,好战必亡。
顺义王向中国心之愿望,虽顺义王人在草原,与朕虽远,朕却能感之其心意。
朕登基以来,唯此处太平,朕心甚慰。
如今朕用百万兵扫平八方,虽兵多将广,却不愿意再生兵事,愿意马放南山刀枪入库。
顺义王之前向先皇发誓,与大明世代友好,永远和平,如今朕回复顺义王,朕希望两族亲如一家。”
俺答汗听完大明使者的宣告,揣摩着大明皇帝的话,虽然大明小皇帝不太聪明的样子,但还是有点头脑的。
亲如一家。
俺答汗灵光一闪。
要论眼光之精准,俺答汗的确聪慧过人。嘉靖朝大明对马市的态度反反复复,嘉靖朝最后二十年,俺答汗都放弃了。
一直到隆庆年间,抓住了一纵即逝的机会,和大明定下了和约,隆庆议和。
可以说是俺答汗主动促成的,大明这方面,乃是被动方。
“大明皇帝说愿意亲如一家,我如何敢反对,这就送上亲孙女给大明皇帝,以后成为一家人。”
大明使者傻眼了。
俺答汗故意装傻捉字眼,大明使者只能八百里加急,把信息传回大明。
有人反对,有人赞成。
最后还是看朱翊钧本人的意思。
对于外藩国女子入宫,这是有先例的,例如朝鲜就经常派贵女入大明。
不过朝鲜比较恶心,随朝鲜贵女入宫的侍女,后来回了朝鲜,满口污蔑大明皇帝那话儿不行。
朱翊钧怎么会反对呢,立马回复俺答汗,“可”。
天时啊。
这就是天时。
朱翊钧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所以大肆调动九边武将。
这么大的调动,很多人都担忧,因为他们不知道历史上的形势,就像迷雾一般。
而朱翊钧知道这些迷雾中的东西。
得知俺答汗率部众去了青海,朱翊钧就再也没有顾忌了,这片迷雾中的事务,并没有发生改变。
至于会有边将内心不满,那就憋着,因为他们没有大势,如果是嘉靖朝的形势,朱翊钧当然不敢。
辽东方向,朱翊钧就没有大动,因为那边的敌人是土蛮部,和大明处于敌对状况。
现在京营有八卫,内有马芳等老帅,外有戚继光镇守,地方还有俞大猷等名将可用。
这种机会,错过了的话,朱翊钧自己都得骂自己枉为两世人。
御前营改编这几年来,头两年的将门之后大举外调,一等的充八卫,二等的充京营,三等的充外军。
如今更多的中低级将领也熬到了出头的机会。此次调动九边,就有大量的御前营的侍卫被派去充任中级将领,
几个月来,兵部命令不断,或升或调,整个京城的目光都吸引了。
有明眼人揣摩圣人的思路,最后发出感叹,皇帝年轻,性子还是冲动,赌性太大了。
万一那俺答汗出尔反尔怎么办?九边乃重镇,国家长城,这般不顾军心乱来,嘉靖朝京城被围之事可能又会上演。
张居正也不得不出面劝告,人心难测,鞑靼出尔反尔之事也多,需要有防备之心,不能轻信。
这些担忧都是对的,朱翊钧也无法解释,只能一意孤行。
如果换成前两年,他可能还没有这个威望,如今形势不同了,他有一意孤行的资本。
见说服不了皇帝,张居正只能摇头离去。
张居正找到马芳,请他出面劝告皇帝,马芳拒绝了,他的想法又是不同。
九边的确需要大换血,因为弊端太多了。
至于俺答汗出尔反尔,马芳认为这几年京营可用,特别是八卫,哪怕俺答汗攻入内地,他有信心率领京营教俺答汗好好做人。
“张公勿忧,无事矣。”
听到马芳的话,张居正点点头,只能如此了。
不光京城文武百官,九边军镇各武将都在观望,朝廷这事办的急切,不顾及其他,仿佛走独木桥一般的危险。
都在盼望着哪一处出事,让皇帝收回成命。
可惜真的无事。
俺答汗走之前,招来亲弟子孙,严令他们不得骚扰大明,有损害马市的行为。
鄂尔多斯,永邵部同样也收到大明皇帝的封赏,因为俺答汗带的好头,各部对于大明的官职,从原先的无所谓,到如今的暗自比较。
几个月下来,各地将领大变动,大势已去,皆定。
形势就是如此。
好的时候,万事皆容易,而坏的时候,想全力做一件事都寸步难行。
凌云翼招来八卫将领,选派部队去辽东,李如松是指定了的,但是话不能这么说。
凌云翼先让众人说,果然李如松抢先拍了桌子,说自己一定要去。
最后定了杨元和李如松,各率部众一千人,作为总督梁梦龙亲军,声势浩大的上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