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辅担忧道:“我也知道待在长安好,但现在的局面是我们在长安待不住,现在不走,只怕等朱儁的十几万大军过来之后我们就走不了了!”
李傕道:“要不我们直接去找李儒,我们双方联合起来有11万之众,即便朱儁带领大军进入关中,我们未必不能一战!”
樊稠担忧道:“真要和朱儁在关中火拼,只怕我们的粮草器械不足,打一个月时间仗,可打半年时间仗是两回事!我们手中的粮草跟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和朱儁的大军火拼!”
贾诩一直没有说话,他没有想到刘备会拒接和他们的联盟,要知道只要联盟成功,他就可以取代董卓成为大汉的丞相,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刘备居然能拒接,这是贾诩没有想到的。
看样子刘备是一个像皇甫嵩一样对汉室忠心的臣子!那就要想其他办法了。
胡珍他们商议半天之后也没有找到可以改善他们处境的方法,发现贾诩一直没有开口便问道:“文和,不要不说话呀,你有什么办法改善我们现在的处境!再不想办法,我们就要被困死在这关中了。”
贾诩道:“放心,我们的出路还多的很,要是我们实在不能攻破长安城,我们可以退回西凉,实在不行还可以投靠雷公,雷公在冀州和幽州做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他是不可能和杨彪他们和解的,只要我们投靠雷公,把雷公的大军引到司隶,国相的仇一样可以报!”
牛辅害怕道:“说句实在话,我更加害怕雷公,那可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家伙,我们最多杀杀普通的百姓,但雷公杀的都是门阀士族,两个州的门阀士族都被雷公杀光了,这可是一个比国相都要恨的狠人!”
其他人也是这个意见,他们也担心雷公把他们也给杀了,他们虽然不是门阀出身,但在西凉也是豪强出身,属于藤甲军镇压的对象!
贾诩道:“现在想这些没有用,先和李儒他们汇合再说!有10万大军在手,我们不管是进攻长安还是还是和朝廷谈条件招抚,兵力多一些总是好事情!”
此时长安城的守备已经交给刘备,刘备命令段煨带领自己的残部退回长安城。
段煨的到来让整个长安城有了6万大军,可以说只要刘备死守长安城,牛辅他们是不可能有机会攻破长安城。
翌日,牛辅他们指挥大军包围长安城,为了试探长安城的防御,他们猛攻长安城一日。
但在刘备的指挥下,牛辅他们连长安城墙头都没有登上,西凉军第1次攻城失败。
三日,李儒带领5万西凉军和牛辅他们汇合!
至此11万西凉军汇聚在一起,他们分三面猛攻长安城,但长安城的守军是他们的一半多,刘备等人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伤亡了5000人,验证了长安城坚固的防御不是他们可以攻破的!
四日,刘备派遣皇甫郦为使者来到西凉军大营,告诉牛辅等人,朝廷愿意为董卓平反,并择日葬其衣冠,恢复董卓的荣誉,甚至愿意审讯杨彪等人,牛辅等人愿意招抚的可以加官进爵。
“不见到杨彪本人的人头,我们是不会招抚的,都到这份上了,我们就用自己的手中的刀剑为国相报仇!”
皇甫郦被牛辅他们赶回长安城!
五日,张济从潼关急报,朱儁率军进攻潼关,北军人多势众,潼关危急,他坚持不住了。
牛辅和西凉诸将心急如焚,督军狂攻长安城,但除了给他们带来大量的伤亡,他们一无所获。
西凉军营帐!
“各位事到如今大家也只能现实一点,长安我们是不可能攻破的,不如我们分散大军抢了关中的门阀士族,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粮草物资,二来也算是为董国相报仇雪恨了,即便大家要和朝廷的大军打,有了这些物资我们才好和朝廷打下去。”韩遂想了想道。
他来关中本就想抢夺关中物资以养他在西凉的地盘,朱儁的大军都快打进关中了,在不抢就来不及了。
李儒恶狠狠道:“没错,即便我们不能攻破长安城,也要血洗关中,让杨彪他们付出代价!”
牛辅道:“这样我们我们各自划分几个县,杀光杨彪他们的门生故吏,抢光这些门阀士族的财富!这样我们去了西凉也不至于吃沙子!”
其他几个西凉将领也觉得,既然杀不了杨彪,那就杀杨彪的门生故吏也是一样的。
于是11万西凉军,分成了十几股,分别扑向关中各个郡县。
这些郡县根本没有什么兵力来抵挡西凉军,城池轻易被攻破。
十几万西凉军完全放弃了军纪,兽性大发的大肆屠杀百姓,抢夺财物和妇女,顿时整个关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西凉军在整个关中大肆杀戮,杨彪,张温,王允、黄琬等诸多大臣和其门生弟子故吏正是这一次杀戮的重点,他们的家眷尽数被杀,财富全部被抢。
这样的杀戮很快就没办法控制,很快波及到普通的老百姓,西凉军的士兵已经杀红了眼,见人就杀,遇到东西就抢,整个关中百万之众都处于杀戮的血雨腥风。
关中到处都是人头堆积如山,牛辅他们用门阀士族的人头做成京观,十几万人死于非命。
西凉军在关中大肆杀戮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当中了。
刘备大怒当即想要带领大军出长安城,想要围剿牛辅他们!
但被朝廷的文武百官阻止,牛辅他们的行为让杨彪他们惊恐万分,他们现在更加担心西凉军打破长安城,只怕到时候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要被这群西凉军杀光了。
现在文武百官只想躲在长安城自保,而长安城之外的百姓,他们只能闭着眼睛当中这些事情不知道了。
15日,张济急报,朱儁攻破潼关,他的大军退守华阴城,形势万分危急。
牛辅等人也抢光了整关中了,他们和张济汇合,大家一起带着抢夺的财物和粮草退守安陵。
李傕道:“要不我们直接去找李儒,我们双方联合起来有11万之众,即便朱儁带领大军进入关中,我们未必不能一战!”
樊稠担忧道:“真要和朱儁在关中火拼,只怕我们的粮草器械不足,打一个月时间仗,可打半年时间仗是两回事!我们手中的粮草跟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撑我们和朱儁的大军火拼!”
贾诩一直没有说话,他没有想到刘备会拒接和他们的联盟,要知道只要联盟成功,他就可以取代董卓成为大汉的丞相,这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刘备居然能拒接,这是贾诩没有想到的。
看样子刘备是一个像皇甫嵩一样对汉室忠心的臣子!那就要想其他办法了。
胡珍他们商议半天之后也没有找到可以改善他们处境的方法,发现贾诩一直没有开口便问道:“文和,不要不说话呀,你有什么办法改善我们现在的处境!再不想办法,我们就要被困死在这关中了。”
贾诩道:“放心,我们的出路还多的很,要是我们实在不能攻破长安城,我们可以退回西凉,实在不行还可以投靠雷公,雷公在冀州和幽州做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他是不可能和杨彪他们和解的,只要我们投靠雷公,把雷公的大军引到司隶,国相的仇一样可以报!”
牛辅害怕道:“说句实在话,我更加害怕雷公,那可是一个杀人如麻的家伙,我们最多杀杀普通的百姓,但雷公杀的都是门阀士族,两个州的门阀士族都被雷公杀光了,这可是一个比国相都要恨的狠人!”
其他人也是这个意见,他们也担心雷公把他们也给杀了,他们虽然不是门阀出身,但在西凉也是豪强出身,属于藤甲军镇压的对象!
贾诩道:“现在想这些没有用,先和李儒他们汇合再说!有10万大军在手,我们不管是进攻长安还是还是和朝廷谈条件招抚,兵力多一些总是好事情!”
此时长安城的守备已经交给刘备,刘备命令段煨带领自己的残部退回长安城。
段煨的到来让整个长安城有了6万大军,可以说只要刘备死守长安城,牛辅他们是不可能有机会攻破长安城。
翌日,牛辅他们指挥大军包围长安城,为了试探长安城的防御,他们猛攻长安城一日。
但在刘备的指挥下,牛辅他们连长安城墙头都没有登上,西凉军第1次攻城失败。
三日,李儒带领5万西凉军和牛辅他们汇合!
至此11万西凉军汇聚在一起,他们分三面猛攻长安城,但长安城的守军是他们的一半多,刘备等人也是经验丰富的老将,他们伤亡了5000人,验证了长安城坚固的防御不是他们可以攻破的!
四日,刘备派遣皇甫郦为使者来到西凉军大营,告诉牛辅等人,朝廷愿意为董卓平反,并择日葬其衣冠,恢复董卓的荣誉,甚至愿意审讯杨彪等人,牛辅等人愿意招抚的可以加官进爵。
“不见到杨彪本人的人头,我们是不会招抚的,都到这份上了,我们就用自己的手中的刀剑为国相报仇!”
皇甫郦被牛辅他们赶回长安城!
五日,张济从潼关急报,朱儁率军进攻潼关,北军人多势众,潼关危急,他坚持不住了。
牛辅和西凉诸将心急如焚,督军狂攻长安城,但除了给他们带来大量的伤亡,他们一无所获。
西凉军营帐!
“各位事到如今大家也只能现实一点,长安我们是不可能攻破的,不如我们分散大军抢了关中的门阀士族,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大量的粮草物资,二来也算是为董国相报仇雪恨了,即便大家要和朝廷的大军打,有了这些物资我们才好和朝廷打下去。”韩遂想了想道。
他来关中本就想抢夺关中物资以养他在西凉的地盘,朱儁的大军都快打进关中了,在不抢就来不及了。
李儒恶狠狠道:“没错,即便我们不能攻破长安城,也要血洗关中,让杨彪他们付出代价!”
牛辅道:“这样我们我们各自划分几个县,杀光杨彪他们的门生故吏,抢光这些门阀士族的财富!这样我们去了西凉也不至于吃沙子!”
其他几个西凉将领也觉得,既然杀不了杨彪,那就杀杨彪的门生故吏也是一样的。
于是11万西凉军,分成了十几股,分别扑向关中各个郡县。
这些郡县根本没有什么兵力来抵挡西凉军,城池轻易被攻破。
十几万西凉军完全放弃了军纪,兽性大发的大肆屠杀百姓,抢夺财物和妇女,顿时整个关中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西凉军在整个关中大肆杀戮,杨彪,张温,王允、黄琬等诸多大臣和其门生弟子故吏正是这一次杀戮的重点,他们的家眷尽数被杀,财富全部被抢。
这样的杀戮很快就没办法控制,很快波及到普通的老百姓,西凉军的士兵已经杀红了眼,见人就杀,遇到东西就抢,整个关中百万之众都处于杀戮的血雨腥风。
关中到处都是人头堆积如山,牛辅他们用门阀士族的人头做成京观,十几万人死于非命。
西凉军在关中大肆杀戮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当中了。
刘备大怒当即想要带领大军出长安城,想要围剿牛辅他们!
但被朝廷的文武百官阻止,牛辅他们的行为让杨彪他们惊恐万分,他们现在更加担心西凉军打破长安城,只怕到时候整个朝廷的文武百官都要被这群西凉军杀光了。
现在文武百官只想躲在长安城自保,而长安城之外的百姓,他们只能闭着眼睛当中这些事情不知道了。
15日,张济急报,朱儁攻破潼关,他的大军退守华阴城,形势万分危急。
牛辅等人也抢光了整关中了,他们和张济汇合,大家一起带着抢夺的财物和粮草退守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