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本来注定的发风波,在东暖阁内,被崇祯几句话,轻松化解了。
    王恰出宫后,回到礼部,部里的人看着他的目光都十分怪异,一些人本来敞开的窗户、门, 悄然关闭,窃窃私语。
    王恰听得见,却没有理会,径直走向他的班房。
    之前陪着他的郎中,迎过来,刚要见礼, 见他脚步飞快,连忙跟上, 面色担忧的低声道:“堂官,宫里,怎么说?”
    王恰满心激动,文思如泉涌,道:“没事,部里没什么事情吧?”
    郎中一怔,道:“部里没事,堂官,真的没事吗?”
    他与其他人都一样,出了这档子事,王恰断然没可能还继续在朝廷立足,轻则罢官,重则下狱。
    王恰没空理会他,到了班房就关上门,坐在椅子上,拿起笔,稍稍沉思, 就落笔:陈军政十事疏。
    在以往,朝局错综复杂,情况不明,他谨小慎微。
    但是今天,他决心不再藏着掖着,全心用事。
    ‘君待我何厚,怎敢不竭力?’
    王恰面色严正,双眸炯炯,下笔如有神,写的飞快。
    很显然,这些事,在他心里很久了,根本不需要多思考。
    在王恰写着他的‘陈军政十事疏’、外面谣传他即将下狱漫天的时候,刑部与都察院,突然联合发文,将‘王子亦欺诈案’的来龙去脉清清楚楚是写明。
    刑部门前的告示栏。
    一众人围观,有百姓,有官吏。
    有人看着告示,目瞪口呆,道:“这,银子还能这么赚的?”
    “这王子亦有毛病吧?这不是坑爹吗?”
    “那五人也有病啊, 买官不成,居然跑到礼部大门前来闹,惊动天听……找死啊这事……”
    “离谱!离大谱!”
    这公文一出,京城热闹的气氛,瞬间降低了不少。
    尤其六部九寺等地方,降温更快。
    在刑部、都察院的联合公文发出不久,以礼部尚书了王恰‘治家不严,纵子欺诈’为由,对王恰‘降级三等,留用礼部’为惩处。
    这种惩处,看似不痛不痒,实则如果再有事情,王恰就罪加一等,难以善了。
    这个惩处一处,京城里针对王恰的非议声,就降的更多了。
    而当天晚上,吏部紧急发文,邸报全国。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严斥了买官卖官一事,言明吏部将严加整顿,确保大明官场的清廉,肃穆。
    到了第二天,吏部、都察院联合发文,六年一度的京察,提前开始了。
    还没过正月十六,没开朝,但朝廷并没有歇着,一系列的动作,令朝野震动不安,沸议汹涌。
    更是有传言,内阁正在拟定‘崇祯新政改革纲要’,列举了诸多弊政,将要在开朝之后公布,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崇祯元年,正月十九日。
    开朝已经几日,朝廷里一片安静,各部司忙碌依旧,一道道公文来往穿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
    东暖阁内。
    崇祯坐在椅子上,身前案桌是一叠叠还没有批阅的奏本。
    他放下笔,轻吐了口气。
    软塌上补着衣服的周皇后见状,放下东西走过来,站在崇祯身后,伸出双手,轻轻按着崇祯的太阳穴,心疼的道:“就休息一会儿吧。”
    崇祯感觉着她冰凉的小手,闭着眼,嗯了一声。
    这几天也睡的不多,忙的昏天黑地,脑子涨的厉害,里面全是五花八门的种种事情。
    这时,王承恩出现在门口,见着这副场景,悄步又后退。
    周皇后见到了,又低头看向崇祯,见他满脸疲倦,犹豫再三,还是低声道:“陛下,王承恩在外面。”
    崇祯眼也不争,依靠椅子,道:“进来吧。”
    王承恩应着,迈过门槛进来,躬身道:“皇爷,嘉定伯来了。”
    不等崇祯说话,周皇后眉头一蹙,道:“又是来要银子的?前两天不是给了十万两吗?”
    王承恩低着头,没有说话。
    他是知道内情的,嘉定伯与太康伯,联合了众多勋贵,已经垫付进去超过三百万两银子。
    这么一大笔数字,他也吓了一跳,更不敢与周皇后说了。
    周皇后见状,登时来气,看着王承恩怒色道:“你去告诉嘉定伯,就说本宫说的,国库什么情况他又不是不知道,宫里紧衣缩食,陛下连件衣服都舍不得做,他一而再的来要银子,存的心?”
    王承恩见周皇后这么说,抬头看向崇祯。
    崇祯拍了拍周皇后的手,睁开眼,看着王承恩,道:“娘娘的话,你不要说。这样,你让嘉定伯,将详细的清单列给朕,具体多少银子,谁人出的,时间,地点,形式,都要。”
    “是。”王承恩应着,这才后退出去。
    周皇后抿了抿嘴,欲言又止。
    崇祯抬头看着她的俏脸,伸手摸了下,笑着道:“行了,不会让嘉定伯府吃不上饭的。”
    周皇后顿时蹙眉,道:“臣妾是厌烦父亲一而再的找陛下要银子,府里又不是吃不上饭,一点都不知道体谅陛下……”
    ‘何止是不体谅,这是用尽一切办法,想从朕的身上大捞特捞一笔,哪理会国库是什么窘境……’崇祯暗自摇头。
    ‘不过,还差一点……’
    崇祯心里想着,周奎与张国纪等人,垫付进去了约有四百万两,虽然不是他们的全部身家,五六成应该是有的了。
    这也是崇祯耐心没有对周奎收网的原因。
    王承恩走了不一会儿,曹化淳就进来,手里拿着一道奏本,道:“皇爷,礼部的奏本。”
    崇祯哦了一声,伸手接过来,礼部的事情特别的多,倒是王恰上奏的很少,大部分人事情都在礼部解决,需要朝廷层面处理的,他才会主动上书。
    崇祯接过来,打开看去,不由神色微肃,坐直了一点。
    周皇后收回手,见崇祯认真,也有些好奇的看过去。
    ‘臣惶恐上陈军政十事,曰严债帅,修武备,核实兵,衡将材,核欺蔽,惩朘削,勤训练,厘积蠹,举异才,弭盗贼’。
    这是‘十事’,后面有详细叙述。
    崇祯仔细看完,细思许久,自语道:“以往倒是与他聊的不够多,看来,得与他多聊聊了。”
    崇祯主要的咨政对象,就是王永光,曹于汴,李邦华,毕自严等人,从王恰的奏本来看,确实有些过于狭窄。
    王恰说了十件事,有三件,是崇祯以及王永光等人之前没有考虑过的。
    严债帅、衡将材、举异才。
    这三点,确实很重要。

章节目录

循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官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官笙并收藏循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