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听朱瞻基说,他把皇帝和皇后的字,拿出去交给了李云睿,李云睿用这些字做成牌匾,卖给莳花阁的会员时,张氏差点疯掉。朱瞻基身为皇孙,却行商贾之事,还是拿着皇帝和皇后的字,出去招摇撞骗,这要是被大臣们知道了,那还不得攻击太子?
张氏第一时间找到朱高炽,把事情告诉了他,朱高炽乍一听,也是有点懵逼,自己的儿子,这是在给自己的政敌递刀子啊。
朱高炽心里很明白,虽然自己被封为太子,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对于皇帝来说,立自己为太子,其实是无奈之举,是对文臣的一种妥协。
按照惯例,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就应该立即赶赴云南就藩。但现在册封典礼结束都快一个月了,朱高煦还在南京城中晃来晃去,还放出话来,说“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
而朱棣却不以为忤,这就很说明问题!朱棣对朱高煦还心存幻想……
朱高炽现在心里慌得一批,被册立为太子还不满一个月,就爆出一个与民争利、唯利是图的大丑闻,这无疑会打击朱高炽的威望。
一时之间,朱高炽怀疑李云睿是不是串通了朱高煦,想扳倒自己?
如果李云睿在现场,一定先把朱瞻基吊起来打一顿,李云睿再三嘱咐朱瞻基,牌匾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说,没想到朱瞻基还是说出来了。
不过,这真不能怪朱瞻基,一个六岁的小孩,哪能真做到守口如瓶?
李云睿只是想赚钱而已,顺便把朱瞻基拉到自己的商业帝国战车上,到时候,为李云睿保驾护航。李云睿根本没想着给朱高炽挖坑,在政治斗争方面,李云睿还欠火候。
本着坦白从宽的原则,朱高炽第一时间带着朱瞻基,来向朱棣请罪。
陈述完朱瞻基的“罪行”,朱高炽趴在地上,说道,“瞻基跪在殿外,请父皇看在他年幼无知,宽恕一二!儿臣教子不严,请父皇责罚!”
朱棣听完朱高炽的讲述,也是一脸黑线,堂堂太孙,居然跟一个国公之子,沆瀣一气,行商贾之事,着实令朱棣愤慨。“黄俨,去将瞻基叫进来!”
很快,黄俨领着一脸郁郁的朱瞻基,进了暖阁。
“孙臣拜见皇祖父!”朱瞻基一进暖阁,就给朱棣行礼。
“平身吧,瞻基,到祖父这里来!”朱棣朝朱瞻基招了招手,示意朱瞻基到自己跟前。
惹了祸的朱瞻基,此时也是惴惴不安。
本来,朱瞻基想着,自己拿出银票来,张氏会表扬一下自己,能够赚钱养活自己了。当他看到张氏脸色变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可能惹祸了,而且祸事还不小。朱瞻基年纪还小,不懂政治算计,也不懂其中的厉害关系,但他会看人脸色。
小心翼翼地朱瞻基,走到朱棣的坐塌前,咬着嘴唇,低着头,两只手不知道该放在何处。
“瞻基,跟皇祖父说说,为什么和李云睿一起经商?”在自己大孙子面前,朱棣表现的和颜悦色。
“回皇祖父,李大哥说,天子代天牧民,理当体恤百姓,哀生民之多艰!大明的百姓整日辛勤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摔八瓣,才能种出一点点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而已。而我身为皇室子弟,不应该掠夺百姓的血汗,而要想法学着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一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皇祖父就能轻徭薄赋,让皇祖父受万民拥戴!”朱瞻基瓮声瓮气的说道。
这话当然不是李云睿的原话,是经过朱高炽加工过的话,虽然内容差不多,但水平拔高了不老少!
朱高炽很明白,要想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须给朱瞻基做这件事,安排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让文臣无法挑剔借口。
所以,朱高炽把李云睿的话,做了升华——朱瞻基这样做,是为了皇帝!让皇帝能轻徭薄赋,受万民拥戴。
这是孝心!
做法虽有瑕疵,但初心是好的,瑕不掩瑜!
“这个李云睿,倒是会编瞎话!”朱棣微微笑了笑,抬头看着朱高炽。
朱高炽心里慌,但脸色还如刚进来时,一脸歉然、悲痛的样子。朱高炽很清楚,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穿帮,让朱棣看出来,朱瞻基的话是自己教唆的。
“皇祖父,李大哥不是编瞎话!”朱瞻基抬头看看了朱棣,说道,“我觉得李大哥说的对,太祖说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夫子也说过……”
“瞻基,休得胡言乱语!”朱高炽见朱瞻基准备反驳朱棣,赶紧出言阻止,这个时候,言多恐怕有失。
朱瞻基听到朱高炽的呵斥,连忙把嘴闭上,低下了头。
“你那么大声干吗?看把瞻基吓得……”朱棣见状,虎视眈眈地瞪了朱高炽两眼,自古以来,祖孙情可比父子情好多了。
隔代亲,大家都懂的!
“瞻基,不要怕!跟祖父说说,李云睿都说些了什么?”朱棣扭头温声对朱瞻基说道。
朱瞻基抬头看了看朱高炽,朱高炽微微点了点头,朱瞻基咬了咬嘴唇,说道,“李大哥说,大明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快就要掀起一轮工业革命,我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建立一些自己的产业,以后养活自己和宗室。”
“李大哥还说了,文能治国,武能卫国,要想强国,必然要靠工科!学好了工科,就能创造很多东西,百姓农闲之余,可以去做工,就能挣到钱,过上富足的日子。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百姓有了钱就会读书、识礼,天下就能大治……”
天下大治!朱棣一听这四个字,顿时眼中一亮!
历朝历代,无数有为帝王,都希望做到天下大治,朱棣也不例外!但历览史书,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实现过这个愿望。
今天,自己的孙子居然说出了这四个字,还给出了路线图:让百姓农闲之余挣钱,有了钱之后,生活富足,就追求礼仪、荣辱,转而去读书。
朱棣不懂什么是工科?但他猜测,李云睿口中的工科,应该就是李云睿献上来的书里的东西。
一时间,朱棣陷入了沉思。
朱高炽跟李云睿接触的不多,对李云睿的本事,大都是道听途说,所以对朱瞻基的这些话,有点免疫!在朱高炽看来,李云睿就是和那些文人雅士一样,信口开河!
朱高炽从小跟着名师、大儒学习,那些人开口三代之治,闭口饶舜禹汤,他听都听腻了。朱高炽也是博览群书、视通中外的人,而且还有丰富的实操经验。
要实现天下大治,谈何容易?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管理几十万北平军民,帮助朱棣维护后勤,都已经心力憔悴了。若是上升到一国,能把几千万人的吃喝拉撒管好,那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哪有心力去管别的?
可以这么说,朱高炽对李云睿的了解,甚至比不上南京城的普通百姓!百姓们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是不是八卦一下,还能知道李云睿的好多消息。而贵为太子的朱高炽,则是知之甚少。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高炽,他来南京,满打满算一个月多点,前面忙着接待人、准备太子册立仪式;后面忙着搬家、组建东宫的团队,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空去打听李云睿的消息?
张氏第一时间找到朱高炽,把事情告诉了他,朱高炽乍一听,也是有点懵逼,自己的儿子,这是在给自己的政敌递刀子啊。
朱高炽心里很明白,虽然自己被封为太子,但这并不代表自己的地位稳如泰山。对于皇帝来说,立自己为太子,其实是无奈之举,是对文臣的一种妥协。
按照惯例,朱高煦被封为汉王后,就应该立即赶赴云南就藩。但现在册封典礼结束都快一个月了,朱高煦还在南京城中晃来晃去,还放出话来,说“我有何罪,要被赶到万里之外。”不肯前往藩国。
而朱棣却不以为忤,这就很说明问题!朱棣对朱高煦还心存幻想……
朱高炽现在心里慌得一批,被册立为太子还不满一个月,就爆出一个与民争利、唯利是图的大丑闻,这无疑会打击朱高炽的威望。
一时之间,朱高炽怀疑李云睿是不是串通了朱高煦,想扳倒自己?
如果李云睿在现场,一定先把朱瞻基吊起来打一顿,李云睿再三嘱咐朱瞻基,牌匾的事情,任何人都不能说,没想到朱瞻基还是说出来了。
不过,这真不能怪朱瞻基,一个六岁的小孩,哪能真做到守口如瓶?
李云睿只是想赚钱而已,顺便把朱瞻基拉到自己的商业帝国战车上,到时候,为李云睿保驾护航。李云睿根本没想着给朱高炽挖坑,在政治斗争方面,李云睿还欠火候。
本着坦白从宽的原则,朱高炽第一时间带着朱瞻基,来向朱棣请罪。
陈述完朱瞻基的“罪行”,朱高炽趴在地上,说道,“瞻基跪在殿外,请父皇看在他年幼无知,宽恕一二!儿臣教子不严,请父皇责罚!”
朱棣听完朱高炽的讲述,也是一脸黑线,堂堂太孙,居然跟一个国公之子,沆瀣一气,行商贾之事,着实令朱棣愤慨。“黄俨,去将瞻基叫进来!”
很快,黄俨领着一脸郁郁的朱瞻基,进了暖阁。
“孙臣拜见皇祖父!”朱瞻基一进暖阁,就给朱棣行礼。
“平身吧,瞻基,到祖父这里来!”朱棣朝朱瞻基招了招手,示意朱瞻基到自己跟前。
惹了祸的朱瞻基,此时也是惴惴不安。
本来,朱瞻基想着,自己拿出银票来,张氏会表扬一下自己,能够赚钱养活自己了。当他看到张氏脸色变了之后,就知道自己可能惹祸了,而且祸事还不小。朱瞻基年纪还小,不懂政治算计,也不懂其中的厉害关系,但他会看人脸色。
小心翼翼地朱瞻基,走到朱棣的坐塌前,咬着嘴唇,低着头,两只手不知道该放在何处。
“瞻基,跟皇祖父说说,为什么和李云睿一起经商?”在自己大孙子面前,朱棣表现的和颜悦色。
“回皇祖父,李大哥说,天子代天牧民,理当体恤百姓,哀生民之多艰!大明的百姓整日辛勤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摔八瓣,才能种出一点点粮食,仅仅够填饱肚子而已。而我身为皇室子弟,不应该掠夺百姓的血汗,而要想法学着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一减轻百姓的负担。这样皇祖父就能轻徭薄赋,让皇祖父受万民拥戴!”朱瞻基瓮声瓮气的说道。
这话当然不是李云睿的原话,是经过朱高炽加工过的话,虽然内容差不多,但水平拔高了不老少!
朱高炽很明白,要想把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必须给朱瞻基做这件事,安排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让文臣无法挑剔借口。
所以,朱高炽把李云睿的话,做了升华——朱瞻基这样做,是为了皇帝!让皇帝能轻徭薄赋,受万民拥戴。
这是孝心!
做法虽有瑕疵,但初心是好的,瑕不掩瑜!
“这个李云睿,倒是会编瞎话!”朱棣微微笑了笑,抬头看着朱高炽。
朱高炽心里慌,但脸色还如刚进来时,一脸歉然、悲痛的样子。朱高炽很清楚,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穿帮,让朱棣看出来,朱瞻基的话是自己教唆的。
“皇祖父,李大哥不是编瞎话!”朱瞻基抬头看看了朱棣,说道,“我觉得李大哥说的对,太祖说过,尔俸尔禄,民脂民膏;夫子也说过……”
“瞻基,休得胡言乱语!”朱高炽见朱瞻基准备反驳朱棣,赶紧出言阻止,这个时候,言多恐怕有失。
朱瞻基听到朱高炽的呵斥,连忙把嘴闭上,低下了头。
“你那么大声干吗?看把瞻基吓得……”朱棣见状,虎视眈眈地瞪了朱高炽两眼,自古以来,祖孙情可比父子情好多了。
隔代亲,大家都懂的!
“瞻基,不要怕!跟祖父说说,李云睿都说些了什么?”朱棣扭头温声对朱瞻基说道。
朱瞻基抬头看了看朱高炽,朱高炽微微点了点头,朱瞻基咬了咬嘴唇,说道,“李大哥说,大明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快就要掀起一轮工业革命,我可以抓住这个机会,建立一些自己的产业,以后养活自己和宗室。”
“李大哥还说了,文能治国,武能卫国,要想强国,必然要靠工科!学好了工科,就能创造很多东西,百姓农闲之余,可以去做工,就能挣到钱,过上富足的日子。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百姓有了钱就会读书、识礼,天下就能大治……”
天下大治!朱棣一听这四个字,顿时眼中一亮!
历朝历代,无数有为帝王,都希望做到天下大治,朱棣也不例外!但历览史书,从来没有一个皇帝,实现过这个愿望。
今天,自己的孙子居然说出了这四个字,还给出了路线图:让百姓农闲之余挣钱,有了钱之后,生活富足,就追求礼仪、荣辱,转而去读书。
朱棣不懂什么是工科?但他猜测,李云睿口中的工科,应该就是李云睿献上来的书里的东西。
一时间,朱棣陷入了沉思。
朱高炽跟李云睿接触的不多,对李云睿的本事,大都是道听途说,所以对朱瞻基的这些话,有点免疫!在朱高炽看来,李云睿就是和那些文人雅士一样,信口开河!
朱高炽从小跟着名师、大儒学习,那些人开口三代之治,闭口饶舜禹汤,他听都听腻了。朱高炽也是博览群书、视通中外的人,而且还有丰富的实操经验。
要实现天下大治,谈何容易?
靖难之役中,朱高炽管理几十万北平军民,帮助朱棣维护后勤,都已经心力憔悴了。若是上升到一国,能把几千万人的吃喝拉撒管好,那都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哪有心力去管别的?
可以这么说,朱高炽对李云睿的了解,甚至比不上南京城的普通百姓!百姓们整天东家长西家短,是不是八卦一下,还能知道李云睿的好多消息。而贵为太子的朱高炽,则是知之甚少。
其实这也不能怪朱高炽,他来南京,满打满算一个月多点,前面忙着接待人、准备太子册立仪式;后面忙着搬家、组建东宫的团队,忙得不可开交,哪有空去打听李云睿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