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迪戈加西亚
第122章 迪戈加西亚
舰队出航后,我们开启正常的巡航速度。考虑到两舰动力系统的差异,我们保持18千米每小时的经济速度。为了这个维持这个速度,“威远号”动力设置在“前进三”档位,而“致远号”由于动力系统升级,推进效率较高,档位设置在“前进二”就可以维持这个速度。
在这个速度下,我们每昼夜可以行驶差不多450千米,而且由于不用考虑风向和海流,航线可以用最短的直线直达目的地,与帆船相比航行效率的提高可不是一点半点。
早在1512年5月,我们超扬二舰从琉球首里直航马尼拉用了12天,而这次致威二舰直航文莱,航程比去马尼拉又远了一千多千米,结果只用了10天。
在傍晚的夕阳下,当致威二舰吐着青黄色的煤烟出现在文莱港城外的时候,几乎所有船只上的人都目瞪口呆。没有人见过这种不挂船帆还吐着烟火的怪物,就像我看见外星人的飞碟一般。
在距离港城五千米远的位置,致威二舰蒸汽机切换成怠速运行,战舰靠着惯性向前慢慢滑行,在距离港内码头一千米的位置上,二舰完全停稳下锚。随后我和李志雄、詹姆斯乘小艇上岸,高福祥早早率人在码头等候,大家一起来到了东方公司文莱商号。
两年不见,这文莱商号已然运转如常,货物车辆穿梭进出,客商伙计往来运输,一片忙碌景象。高福祥简单介绍了商号运行的情况,尤其是麾下购置了新的海运福船,船队总数达到了28艘,已经超过了李氏海商分号鼎盛时期的规模。
我向高福祥了解了一下马尼拉天然橡胶的价格,高福祥自豪地回答:“将军,自打我等从《东方快报》中认识到此物的重要作用,我就专门派人从苏禄国引种了橡胶树,就在距离此地不远的庄园里,种了一百亩,预计明年即可出胶。马尼拉的宋老板见状也不再讨要高价,目前每吨只用白银百两即可买到。”
我闻讯大喜,这个价格大约只有我们首次购买价格的十分之一,看来以后橡胶供应不用发愁了。
我接着告诉高福祥,让他关注本地出产的矿产,尤其是石油。如有地方能采集,可以储备一些,日后必有大用。高福祥表示,此物本地确有出产,但由于味道刺鼻,粘稠不堪,无人会用,正好可以低价收购。
我知道这文莱周围是富含油气的区域,有的地方埋藏较浅,甚至是一般打井的深度就能出油。这也就是现代文莱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却能拥有高额人均财富的原因。我们现在虽然还不具备对石油的开采炼化能力,但提前储备总不是坏事。
舰队在文莱停留了两天,补充了食物淡水,添加了燃煤300吨。而后,汽笛鸣响,拔锚起航,奔向新加坡要塞。
文莱到新加坡一千千米,两天即到。鉴于新加坡港城尚在建设,致威二舰停在远海,派出小艇,邀请王凌飞上舰。
我带着王凌飞参观了战舰,就像所有第一次看到蒸汽战舰的人一样,他也是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在会议室听了他关于新加坡要塞和港城的建设情况,随后一起乘小艇围着要塞和规划中的港城区域进行巡查。我看到在新加坡要塞和炮台后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再后面更大的区域也正在建设,不少人在工地上忙碌着。我看好新加坡港城的未来发展,从随船带来的现银中拨出专款白银两万两,银币两万枚,用于购买运输船并加快港城和固定式码头建设等。
在新加坡巡查完毕,我们马不停蹄直奔科伦坡商号。这段距离的前半程需要在马六甲海峡内航行,接着进入印度洋开阔洋面,全程三千千米。
在马六甲海峡航行过程中,我只要有空就会待在舰桥上。这海峡明显比两年前热闹多了,各色船只往来穿梭,目力所及范围内船只不断,大部分都是南洋、印度的小商船,欧洲船只也有一些,比小商船块头更大一些,主要是葡萄牙船只,偶尔会见到英国和西班牙的船只,马六甲海峡战略水道的地位开始逐渐显现。
八天后,我们顺利抵达科伦坡港城。这里我们经营已久,而且有固定式的坚固石砌码头,水深港阔,因此致威二舰小心翼翼直接靠上了码头。李志豪正在经营着这一片专用码头,因此从我们战舰从进港开始,李志豪就已经带人守候在码头上了。
我看这科伦坡港城,也要比我最初到来时繁华许多。李志豪的海商船队在码头上一片繁忙,十几艘海运福船正在装货卸货,岸上运货车辆排成长队,人喊马嘶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我们东方公司在东印度洋的核心港口,自然要多待上几天。我安排各舰补充煤炭,备足远航食物、饮用水和锅炉用水,水兵和陆战队员轮换上岸休息购物,轮机兵和程意抓紧对各舰锅炉进行巡查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在科伦坡的这几天,是难得的放松时刻,李志豪给我汇报了商号经营情况,近期印度大陆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增长形势良好,海运贸易利润丰厚。徐闻汇报了《东方快报》发行和邮船航线运行情况,总体形势还不错,但他也提出护卫力量偏少,船只状况不佳等问题。尤其是去德班的邮船航线较为辛苦,因为邮船是沿着大陆行驶,时间过长,往来一次至少四个月。
听了徐闻的介绍,我也深以为然,但这件事是必须要坚持做下去的,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针对问题,我提出两条解决意见:一是《东方快报》发行收益不再上缴总部,留在科伦坡,供徐闻购置邮航新船、维修旧船,提高邮船人员待遇,这样每年至少能为邮船运行提供经费五万两白银,相当可观;二是将邮船运输警卫连编制由100人提高到200人,所需武器由总部基地提供,保证每个航次的邮船上至少有一个班的警卫战士护卫。
我们在科伦坡休整了十多天,致威二舰添加燃煤共计300吨。公元1514年5月20日,舰队启航,驶向德班基地。
这条航线我们跑过两次所以比较熟悉。8000千米的直线距离,超扬二舰顺风顺水跑起来要一个半月,我们蒸汽战舰以18千米每小时的航速预计17天即可完成。鉴于航线熟悉而且18迈的速度已经配合较为熟悉,我希望再提一下速度,把平均航速调整到25千米每小时,也就是25迈,这样我们只需13天即可抵达南非德班。
还是由于两舰动力系统效率问题,“致远号”在前进三档位上即可达到25迈的速度,而“威远号”就要费劲一些,需要在全速和前进三档位上不断切换,才能勉强维持这个速度。
以新的速度前进,舰队全体高度警惕,从我们每天观测太阳和星座角度看,舰队位置变化明显加剧。出航两天后,海上风浪渐起,舰队维持25迈的速度,战舰摇晃起伏,不少人开始晕船。此前,我们得到了气象组的气象和海况分析,预测到风浪问题,于是舰上所有可移动物体都进行了加固,尤其是那些的珍贵瓷器,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稻草绳,固定在货舱地板上的系留锁上。
又连续两天,海上风浪未见减弱,而且开始风雨交加。我们致威二舰,延续了超扬二舰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汇集全舰甲板的雨水。这次虽然雨大,但由于我们速度也大,再加上海上涌浪,造成战舰甲板上浪,不时有浪花飞溅起来,扫过全舰甲板,以致海水雨水混杂,无法收集利用。
中午,海面上浓云密布,狂风呼啸,战舰在海浪中颠簸,舰首不时埋进涌浪,又被高高抬起,继而重重落下,切开大片海水,激起雪白浪花,被风吹起,扫过全舰。
我在舰桥上,双手扶住围栏把手,才能站稳,感觉自己正站在一头奔牛的背上,双手必须紧紧抓住的舰桥栏杆仿佛就是这奔牛的缰绳,好像只要自己一松手,战舰就会从自己脚下飞走。
这时,通讯室信号灯亮起,通讯兵报告;“威远号”发来电报报告,动力系统超负荷运行,请求降速。
在这恶劣的海况天气下,航行安全是第一位的,我随即命令:同意,舰队速度降为18迈。
傍晚时分,风浪还不见小,经过了连续三四天的高海况航行,大家都感到比较疲劳。
这时,通讯兵报告:“威远号”二号锅炉蒸汽泄露,两人受伤,请求再降速。
远海航行最怕就是这种动力故障事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风浪又大,战舰本身就上下颠簸,海上修理起来难度极大。这种局面确实棘手。我命令:舰队降速到12迈,“威远号”抓紧时间抢修。
就在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通讯兵报告道:瞭望更报告发现陆地!
这消息不禁让所有人都觉得站在桅杆顶上瞭望台中的瞭望员一定是被晃晕了,出现了幻觉。在这远海大洋,印度洋中心位置,怎么会有陆地呢?
接着,通讯兵继续报告:瞭望更报告,两点钟方向,距离5千米!”
两点钟方向指的是以我们共同面对的正前方位置为12点,以钟表刻度表示方位。两点钟方向,大致是右前方。
在恶劣气象中航行,远在桅顶的瞭望员通过瞭望台上的电路按键控制舰桥里通讯兵岗位的信号灯闪烁,发送拼音数字信息,不像是晕头的样子。我们舰桥里的所有人打开望远镜向右前方望去。
果然,在这波浪起伏翻滚的海面远处,看到一大片绿色的地平线。
突然,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地方——迪戈加西亚。
迪戈加西亚正是印度洋中心区域的一大片珊瑚礁盘,礁盘周围形成露出海面的海岛,陆地面积27平方公里。迪戈加西亚最早就是在大航海时代被葡萄牙航海家加西亚发现并命名,作为印度洋航行的中转补给地点。后来美国人占据了这里,把这地方修建成了一座军事基地,驻扎有战斗机、b-1b和b-52战略轰战机,还有攻击型核潜艇等,可以掌控整个印度洋,随时切断我们的印度洋航线,乃是我们大国崛起的肘腋之患。
我知道这迪戈加西亚之所以被美国人看重,除了地理位置重要、淡水资源丰富和有足够大的陆地可以建设机场以外,更妙的是在这巨大的礁盘中有一个方圆几十千米的泻湖,水深超过10米,风平浪静,乃是天然的避风港,可以停泊多个航空母舰战斗群。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马上命令:“舰队转向,进入前方陆地南侧的泻湖!”
(本章完)
舰队出航后,我们开启正常的巡航速度。考虑到两舰动力系统的差异,我们保持18千米每小时的经济速度。为了这个维持这个速度,“威远号”动力设置在“前进三”档位,而“致远号”由于动力系统升级,推进效率较高,档位设置在“前进二”就可以维持这个速度。
在这个速度下,我们每昼夜可以行驶差不多450千米,而且由于不用考虑风向和海流,航线可以用最短的直线直达目的地,与帆船相比航行效率的提高可不是一点半点。
早在1512年5月,我们超扬二舰从琉球首里直航马尼拉用了12天,而这次致威二舰直航文莱,航程比去马尼拉又远了一千多千米,结果只用了10天。
在傍晚的夕阳下,当致威二舰吐着青黄色的煤烟出现在文莱港城外的时候,几乎所有船只上的人都目瞪口呆。没有人见过这种不挂船帆还吐着烟火的怪物,就像我看见外星人的飞碟一般。
在距离港城五千米远的位置,致威二舰蒸汽机切换成怠速运行,战舰靠着惯性向前慢慢滑行,在距离港内码头一千米的位置上,二舰完全停稳下锚。随后我和李志雄、詹姆斯乘小艇上岸,高福祥早早率人在码头等候,大家一起来到了东方公司文莱商号。
两年不见,这文莱商号已然运转如常,货物车辆穿梭进出,客商伙计往来运输,一片忙碌景象。高福祥简单介绍了商号运行的情况,尤其是麾下购置了新的海运福船,船队总数达到了28艘,已经超过了李氏海商分号鼎盛时期的规模。
我向高福祥了解了一下马尼拉天然橡胶的价格,高福祥自豪地回答:“将军,自打我等从《东方快报》中认识到此物的重要作用,我就专门派人从苏禄国引种了橡胶树,就在距离此地不远的庄园里,种了一百亩,预计明年即可出胶。马尼拉的宋老板见状也不再讨要高价,目前每吨只用白银百两即可买到。”
我闻讯大喜,这个价格大约只有我们首次购买价格的十分之一,看来以后橡胶供应不用发愁了。
我接着告诉高福祥,让他关注本地出产的矿产,尤其是石油。如有地方能采集,可以储备一些,日后必有大用。高福祥表示,此物本地确有出产,但由于味道刺鼻,粘稠不堪,无人会用,正好可以低价收购。
我知道这文莱周围是富含油气的区域,有的地方埋藏较浅,甚至是一般打井的深度就能出油。这也就是现代文莱作为一个弹丸小国却能拥有高额人均财富的原因。我们现在虽然还不具备对石油的开采炼化能力,但提前储备总不是坏事。
舰队在文莱停留了两天,补充了食物淡水,添加了燃煤300吨。而后,汽笛鸣响,拔锚起航,奔向新加坡要塞。
文莱到新加坡一千千米,两天即到。鉴于新加坡港城尚在建设,致威二舰停在远海,派出小艇,邀请王凌飞上舰。
我带着王凌飞参观了战舰,就像所有第一次看到蒸汽战舰的人一样,他也是惊叹不已。然后我们在会议室听了他关于新加坡要塞和港城的建设情况,随后一起乘小艇围着要塞和规划中的港城区域进行巡查。我看到在新加坡要塞和炮台后方,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城镇,再后面更大的区域也正在建设,不少人在工地上忙碌着。我看好新加坡港城的未来发展,从随船带来的现银中拨出专款白银两万两,银币两万枚,用于购买运输船并加快港城和固定式码头建设等。
在新加坡巡查完毕,我们马不停蹄直奔科伦坡商号。这段距离的前半程需要在马六甲海峡内航行,接着进入印度洋开阔洋面,全程三千千米。
在马六甲海峡航行过程中,我只要有空就会待在舰桥上。这海峡明显比两年前热闹多了,各色船只往来穿梭,目力所及范围内船只不断,大部分都是南洋、印度的小商船,欧洲船只也有一些,比小商船块头更大一些,主要是葡萄牙船只,偶尔会见到英国和西班牙的船只,马六甲海峡战略水道的地位开始逐渐显现。
八天后,我们顺利抵达科伦坡港城。这里我们经营已久,而且有固定式的坚固石砌码头,水深港阔,因此致威二舰小心翼翼直接靠上了码头。李志豪正在经营着这一片专用码头,因此从我们战舰从进港开始,李志豪就已经带人守候在码头上了。
我看这科伦坡港城,也要比我最初到来时繁华许多。李志豪的海商船队在码头上一片繁忙,十几艘海运福船正在装货卸货,岸上运货车辆排成长队,人喊马嘶之声不绝于耳。
这是我们东方公司在东印度洋的核心港口,自然要多待上几天。我安排各舰补充煤炭,备足远航食物、饮用水和锅炉用水,水兵和陆战队员轮换上岸休息购物,轮机兵和程意抓紧对各舰锅炉进行巡查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在科伦坡的这几天,是难得的放松时刻,李志豪给我汇报了商号经营情况,近期印度大陆市场需求旺盛,而且增长形势良好,海运贸易利润丰厚。徐闻汇报了《东方快报》发行和邮船航线运行情况,总体形势还不错,但他也提出护卫力量偏少,船只状况不佳等问题。尤其是去德班的邮船航线较为辛苦,因为邮船是沿着大陆行驶,时间过长,往来一次至少四个月。
听了徐闻的介绍,我也深以为然,但这件事是必须要坚持做下去的,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针对问题,我提出两条解决意见:一是《东方快报》发行收益不再上缴总部,留在科伦坡,供徐闻购置邮航新船、维修旧船,提高邮船人员待遇,这样每年至少能为邮船运行提供经费五万两白银,相当可观;二是将邮船运输警卫连编制由100人提高到200人,所需武器由总部基地提供,保证每个航次的邮船上至少有一个班的警卫战士护卫。
我们在科伦坡休整了十多天,致威二舰添加燃煤共计300吨。公元1514年5月20日,舰队启航,驶向德班基地。
这条航线我们跑过两次所以比较熟悉。8000千米的直线距离,超扬二舰顺风顺水跑起来要一个半月,我们蒸汽战舰以18千米每小时的航速预计17天即可完成。鉴于航线熟悉而且18迈的速度已经配合较为熟悉,我希望再提一下速度,把平均航速调整到25千米每小时,也就是25迈,这样我们只需13天即可抵达南非德班。
还是由于两舰动力系统效率问题,“致远号”在前进三档位上即可达到25迈的速度,而“威远号”就要费劲一些,需要在全速和前进三档位上不断切换,才能勉强维持这个速度。
以新的速度前进,舰队全体高度警惕,从我们每天观测太阳和星座角度看,舰队位置变化明显加剧。出航两天后,海上风浪渐起,舰队维持25迈的速度,战舰摇晃起伏,不少人开始晕船。此前,我们得到了气象组的气象和海况分析,预测到风浪问题,于是舰上所有可移动物体都进行了加固,尤其是那些的珍贵瓷器,更是里三层外三层地包上稻草绳,固定在货舱地板上的系留锁上。
又连续两天,海上风浪未见减弱,而且开始风雨交加。我们致威二舰,延续了超扬二舰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汇集全舰甲板的雨水。这次虽然雨大,但由于我们速度也大,再加上海上涌浪,造成战舰甲板上浪,不时有浪花飞溅起来,扫过全舰甲板,以致海水雨水混杂,无法收集利用。
中午,海面上浓云密布,狂风呼啸,战舰在海浪中颠簸,舰首不时埋进涌浪,又被高高抬起,继而重重落下,切开大片海水,激起雪白浪花,被风吹起,扫过全舰。
我在舰桥上,双手扶住围栏把手,才能站稳,感觉自己正站在一头奔牛的背上,双手必须紧紧抓住的舰桥栏杆仿佛就是这奔牛的缰绳,好像只要自己一松手,战舰就会从自己脚下飞走。
这时,通讯室信号灯亮起,通讯兵报告;“威远号”发来电报报告,动力系统超负荷运行,请求降速。
在这恶劣的海况天气下,航行安全是第一位的,我随即命令:同意,舰队速度降为18迈。
傍晚时分,风浪还不见小,经过了连续三四天的高海况航行,大家都感到比较疲劳。
这时,通讯兵报告:“威远号”二号锅炉蒸汽泄露,两人受伤,请求再降速。
远海航行最怕就是这种动力故障事故,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风浪又大,战舰本身就上下颠簸,海上修理起来难度极大。这种局面确实棘手。我命令:舰队降速到12迈,“威远号”抓紧时间抢修。
就在大家手忙脚乱的时候,通讯兵报告道:瞭望更报告发现陆地!
这消息不禁让所有人都觉得站在桅杆顶上瞭望台中的瞭望员一定是被晃晕了,出现了幻觉。在这远海大洋,印度洋中心位置,怎么会有陆地呢?
接着,通讯兵继续报告:瞭望更报告,两点钟方向,距离5千米!”
两点钟方向指的是以我们共同面对的正前方位置为12点,以钟表刻度表示方位。两点钟方向,大致是右前方。
在恶劣气象中航行,远在桅顶的瞭望员通过瞭望台上的电路按键控制舰桥里通讯兵岗位的信号灯闪烁,发送拼音数字信息,不像是晕头的样子。我们舰桥里的所有人打开望远镜向右前方望去。
果然,在这波浪起伏翻滚的海面远处,看到一大片绿色的地平线。
突然,我想到了,那个著名的地方——迪戈加西亚。
迪戈加西亚正是印度洋中心区域的一大片珊瑚礁盘,礁盘周围形成露出海面的海岛,陆地面积27平方公里。迪戈加西亚最早就是在大航海时代被葡萄牙航海家加西亚发现并命名,作为印度洋航行的中转补给地点。后来美国人占据了这里,把这地方修建成了一座军事基地,驻扎有战斗机、b-1b和b-52战略轰战机,还有攻击型核潜艇等,可以掌控整个印度洋,随时切断我们的印度洋航线,乃是我们大国崛起的肘腋之患。
我知道这迪戈加西亚之所以被美国人看重,除了地理位置重要、淡水资源丰富和有足够大的陆地可以建设机场以外,更妙的是在这巨大的礁盘中有一个方圆几十千米的泻湖,水深超过10米,风平浪静,乃是天然的避风港,可以停泊多个航空母舰战斗群。
这正是我们需要的。我马上命令:“舰队转向,进入前方陆地南侧的泻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