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老头子你中风了吗?
朱雄英的降生似乎成了大明喜事连连的开端。
丙申日的早朝是喜气洋洋的,带着太子朱标跨上御阶的那一刻,朝臣便自发跪倒在地,向这位喜得龙孙的皇帝表示了最诚挚的祝贺。
山呼雷鸣般的声音让朱元璋情难自禁开怀大笑起来,那发自肺腑的欢喜便是连以监督皇帝谨言慎行的谏议大夫都不忍打断。
“今儿咱心里痛快,便破例一回。今日参朝者,每人赐白银五两。另, 为庆贺咱大孙降生,当普天同庆,着刑部赦免各州县杖一百以下刑罚……”
一句话,开心,就是要与民同乐。
不得不承认,这是开国之后朱元璋头一次这么大方。甚至在诸多朝臣心里,今日朱元璋的这些安排,比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还要大方些。
五两白银, 看似不多。但如果将这出自内承运司的白银兑换成铜钱,宋钱黄者能换八九贯,红钱甚至能换十余贯。如果用来买粮食,购买力更是与从五品官员一个月的俸禄相当。
在一个没有年终奖的时代,这等赏赐不可谓不厚重了。
不过好消息显然不会止于此。
正当朝臣们百般谢恩时,负责维持早朝官员秩序的引进使忽然匆匆走进奉天殿内,强咽一口唾沫润了润因为一路小跑有些干涩的嗓子,声音中充满喜悦:
“启禀陛下,雍王殿下说东瀛传来喜讯,此刻正在午门外侯旨。”
提及雍王,本来喜气洋洋的奉天殿里气氛登时变得有些诡异。
对朱极的嚣张耿耿于怀是一方面,但这里的大部分人却更期待今日这位不可一世的雍王殿下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们。
在他们想来,如果这位雍王殿下足够聪明,足够识时务,在这种几乎完全失去夺储的可能性的前提之下,朱极必须得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陈宁此时已经将目光投向自己那貌合神离的盟友——一贯被某些人认为睚眦必报的右丞相胡惟庸。
他不相信, 在这种形势异常明朗的情况下,胡惟庸不会找机会给朱极下绊子。
浑然不觉朝堂上心思各异的朱元璋听到是东瀛来信,而且还让自家那慵懒的大儿亲自跑一趟, 脸上本就绷不住的笑容越发灿烂起来。
“宣。”
大手一挥,示意引进使将人带进来。
目送引进使的身影匆匆奔向午门,朱元璋越发惬意地说道:
“东瀛此番来信,想必廖永忠与吴祯已经完全控制了东瀛。不过这本就是预料中的事情,既然雍王亲自前来奏报,应该是石见银山那里有了响动,诸位卿家觉得呢?”
只要给银子,老板说啥就是啥。
更何况,还是跟银子本身有关的事情。
朱元璋的猜测让朝臣们又是一番吹捧,逐渐迷失在英明神武的夸赞中的朱元璋看到自家大儿越来越近的身影,扬起的嘴严重影响了大圆脸的对称性。
以至于踏进奉天殿的第一时间,朱极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爹,你这是中风了么?怎么嘴歪成这样了?
要不先找太医看看,我的事,不急。”
神特么的中风,朱极这毫不避讳的描述强力挑战着朝臣们的专业性。
虽然坚持得异常艰辛,但在这奉天殿里的所有人全都不敢有丝毫真情实意的表露。
真的,太好笑了。
这要是一个憋不住笑出声来,仕途到头不说,没准苦逼的人生都要到头了。
被亲儿子这么挤兑,朱元璋的嘴角瞬间开始了无规律的抽搐。好在朱元璋还保持着最后的理性,知道这不是真的中风,而是被这混账大儿给气的。
“有事说事,没事赶紧滚。”
怒不可遏地吐出这九个字来,朱元璋表现出一名合格的皇帝应有的城府和忍耐。
事实上,如果不是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追不上朱极有些丢皇帝的脸,朱元璋真想操起朱极亲自送他的竹痒痒挠,让朱极明白什么叫华夏式父爱。
迎上朱元璋那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眼眸,朱极咧嘴笑笑,而后一本正经躬身行礼:
“启禀父皇,德庆侯廖永忠来报,东瀛全境尽在掌握,靖海侯吴祯于十天前开始清剿周边海域的流寇,预计年前将返回京师。
此外,石见银山初步开采冶炼的八万两白银,已经交由水师右卫运送,预计五日后抵达。
奏报中称,如今石见银山的产量受制于密陀僧,若朝中有意扩大白银产量,往后每月运送的密陀僧可以增加三到五成。”
这才多长时间,初步开采冶炼一个多月就送来了八万两白银,这个数目让朱元璋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与他一般模样的还有本来等着看朱极卑躬屈膝的朝臣们。
年入百万两白银,甚至如果有意增加产量,这个数字还可以提升三到五成。对铜钱产出严重不足的大明朝廷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陛下,靖海侯与德庆侯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再开源流,实乃不世之功,当重赏之。”
朱极话音方落,在胡惟庸一个隐晦的眼神中,陈宁再次心甘情愿做了出头鸟。
时至今日,这朝堂上下谁不知道攻占东瀛夺取银矿是朱极的主意。
为吴祯与廖永忠二人请功,却唯独落下朱极,陈宁并没有丝毫畏惧朱极这位大功臣的意思。
他很清楚,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
吴祯与廖永忠是臣,做成这件事必须是功劳。而朱极是宗室,是君,为大明谋福祉,那是朱极的本分。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难道还要摆功劳?若陈宁也来自后世,那他一定会想到更多的理由,比如——你以为你是大明星啊,拍戏蹭破皮都要大声嚷嚷上医院治疗?
不过,陈宁显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就在他与很多人一样准备看朱极变化复杂的脸色时,朱极却异常淡然地朝朱元璋点了点头。
“陈御史说得没错,灭国之功,若是不赏委实有些有些说不过去。来时我在大都督府也与诸位武勋们商量了一番,倒是有个提议,想请父皇点头。”
丙申日的早朝是喜气洋洋的,带着太子朱标跨上御阶的那一刻,朝臣便自发跪倒在地,向这位喜得龙孙的皇帝表示了最诚挚的祝贺。
山呼雷鸣般的声音让朱元璋情难自禁开怀大笑起来,那发自肺腑的欢喜便是连以监督皇帝谨言慎行的谏议大夫都不忍打断。
“今儿咱心里痛快,便破例一回。今日参朝者,每人赐白银五两。另, 为庆贺咱大孙降生,当普天同庆,着刑部赦免各州县杖一百以下刑罚……”
一句话,开心,就是要与民同乐。
不得不承认,这是开国之后朱元璋头一次这么大方。甚至在诸多朝臣心里,今日朱元璋的这些安排,比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还要大方些。
五两白银, 看似不多。但如果将这出自内承运司的白银兑换成铜钱,宋钱黄者能换八九贯,红钱甚至能换十余贯。如果用来买粮食,购买力更是与从五品官员一个月的俸禄相当。
在一个没有年终奖的时代,这等赏赐不可谓不厚重了。
不过好消息显然不会止于此。
正当朝臣们百般谢恩时,负责维持早朝官员秩序的引进使忽然匆匆走进奉天殿内,强咽一口唾沫润了润因为一路小跑有些干涩的嗓子,声音中充满喜悦:
“启禀陛下,雍王殿下说东瀛传来喜讯,此刻正在午门外侯旨。”
提及雍王,本来喜气洋洋的奉天殿里气氛登时变得有些诡异。
对朱极的嚣张耿耿于怀是一方面,但这里的大部分人却更期待今日这位不可一世的雍王殿下会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他们。
在他们想来,如果这位雍王殿下足够聪明,足够识时务,在这种几乎完全失去夺储的可能性的前提之下,朱极必须得学会夹起尾巴做人。
陈宁此时已经将目光投向自己那貌合神离的盟友——一贯被某些人认为睚眦必报的右丞相胡惟庸。
他不相信, 在这种形势异常明朗的情况下,胡惟庸不会找机会给朱极下绊子。
浑然不觉朝堂上心思各异的朱元璋听到是东瀛来信,而且还让自家那慵懒的大儿亲自跑一趟, 脸上本就绷不住的笑容越发灿烂起来。
“宣。”
大手一挥,示意引进使将人带进来。
目送引进使的身影匆匆奔向午门,朱元璋越发惬意地说道:
“东瀛此番来信,想必廖永忠与吴祯已经完全控制了东瀛。不过这本就是预料中的事情,既然雍王亲自前来奏报,应该是石见银山那里有了响动,诸位卿家觉得呢?”
只要给银子,老板说啥就是啥。
更何况,还是跟银子本身有关的事情。
朱元璋的猜测让朝臣们又是一番吹捧,逐渐迷失在英明神武的夸赞中的朱元璋看到自家大儿越来越近的身影,扬起的嘴严重影响了大圆脸的对称性。
以至于踏进奉天殿的第一时间,朱极情不自禁地叫出了声:
“爹,你这是中风了么?怎么嘴歪成这样了?
要不先找太医看看,我的事,不急。”
神特么的中风,朱极这毫不避讳的描述强力挑战着朝臣们的专业性。
虽然坚持得异常艰辛,但在这奉天殿里的所有人全都不敢有丝毫真情实意的表露。
真的,太好笑了。
这要是一个憋不住笑出声来,仕途到头不说,没准苦逼的人生都要到头了。
被亲儿子这么挤兑,朱元璋的嘴角瞬间开始了无规律的抽搐。好在朱元璋还保持着最后的理性,知道这不是真的中风,而是被这混账大儿给气的。
“有事说事,没事赶紧滚。”
怒不可遏地吐出这九个字来,朱元璋表现出一名合格的皇帝应有的城府和忍耐。
事实上,如果不是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追不上朱极有些丢皇帝的脸,朱元璋真想操起朱极亲自送他的竹痒痒挠,让朱极明白什么叫华夏式父爱。
迎上朱元璋那燃烧着熊熊烈火的眼眸,朱极咧嘴笑笑,而后一本正经躬身行礼:
“启禀父皇,德庆侯廖永忠来报,东瀛全境尽在掌握,靖海侯吴祯于十天前开始清剿周边海域的流寇,预计年前将返回京师。
此外,石见银山初步开采冶炼的八万两白银,已经交由水师右卫运送,预计五日后抵达。
奏报中称,如今石见银山的产量受制于密陀僧,若朝中有意扩大白银产量,往后每月运送的密陀僧可以增加三到五成。”
这才多长时间,初步开采冶炼一个多月就送来了八万两白银,这个数目让朱元璋眼珠子都瞪了出来。
与他一般模样的还有本来等着看朱极卑躬屈膝的朝臣们。
年入百万两白银,甚至如果有意增加产量,这个数字还可以提升三到五成。对铜钱产出严重不足的大明朝廷来说,简直就是久旱逢甘霖。
“陛下,靖海侯与德庆侯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再开源流,实乃不世之功,当重赏之。”
朱极话音方落,在胡惟庸一个隐晦的眼神中,陈宁再次心甘情愿做了出头鸟。
时至今日,这朝堂上下谁不知道攻占东瀛夺取银矿是朱极的主意。
为吴祯与廖永忠二人请功,却唯独落下朱极,陈宁并没有丝毫畏惧朱极这位大功臣的意思。
他很清楚,这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意思。
吴祯与廖永忠是臣,做成这件事必须是功劳。而朱极是宗室,是君,为大明谋福祉,那是朱极的本分。
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难道还要摆功劳?若陈宁也来自后世,那他一定会想到更多的理由,比如——你以为你是大明星啊,拍戏蹭破皮都要大声嚷嚷上医院治疗?
不过,陈宁显然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就在他与很多人一样准备看朱极变化复杂的脸色时,朱极却异常淡然地朝朱元璋点了点头。
“陈御史说得没错,灭国之功,若是不赏委实有些有些说不过去。来时我在大都督府也与诸位武勋们商量了一番,倒是有个提议,想请父皇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