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三四日,秋昙没再去太子府,而是在家陪小满,设计新衣。
她想着,既要在京城待下去,生意自不能落下,于是又去了倪记裁缝铺,问叶子和绿浓等人这铺子卖不卖,她想盘下来。秋昙于叶子有知遇之恩,又是绿浓和翠袖的好姐姐,几人无一不乐意,甚至报价远低于市场价。
秋昙笑道:“五百两?便朱雀大街没落了,一个铺面也不止五百两,你们看不起我,怕我买不起这铺子?我偏要给一千两,”说罢从袖子里掏出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叶子。
叶子连连推辞,绿浓和翠袖也退着步子不肯收,秋昙强塞给她们,还道:“你们若心疼我,多替我招揽客人就是,”如此她们才收下。
于是,倪记裁缝铺换下匾额改成芙蓉斋,暂且歇业,绿浓去订做蜡像,叶子和翠袖则按秋昙的意思,招了四个伙计,将门面重新装点了。
皇太孙诞辰的前一日,苏州织染坊里的各样织锦共五十六匹送到京城,秋昙亲去接应,而后送去太子府,请太子妃送去织造局过目。
次日一早,秋昙梳洗打扮了便去了太子府,因皇太孙诞辰,一大早太子府门前便客来客往,香车宝马几乎延伸到一里之外的大道上,十多个小厮在道上疏通,秋昙从后门入府,像往常一样去到绣房,房中岁月静好,三四个绣娘像往常一样围坐在绣绷前,默默绣千里江山图。
秋昙正要上前打招呼,立即有个茶褐色长衣的婆子过来,向她招手道:“秋昙,快随我去前厅,娘娘唤你伺候。”
秋昙微讶,心道府里丫鬟多得是,用得着她一个绣娘去伺候什么?虽如此想,却仍跟了上去。
她随这婆子穿过重重夹道和殿宇,来到一大殿内,殿中设祭台,一身庄重礼服的太子和太子妃立在祭台前,太子妃怀里抱着个肉嘟嘟的小孩子,旁边一喇嘛往孩子手上和脸上点了几点,孩子大哭起来,挥舞着小手拽头上特地戴的金冠,太子握住他的小手,他哭得更厉害了。
而后太子妃将孩子给奶娘抱着,同太子一齐走出大殿,秋昙等人跟上,走过曲廊后,二人一个往东去了男席,一个往东去女席。
走过两宫夹道时,迎面走来一四十来岁面白无须,手持拂尘的公公,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奴才,人还没近前,请安的声儿已传过来了,“奴才给娘娘请安了,”声调尖细如女子,像捏着嗓子说话。
“黄公公来了?”太子妃淡淡一笑,从容往前走。
几个太监向太子妃打千儿行礼,为首那黄公公向被奶娘抱在怀里的公公皇太孙也行了一礼,笑道:“才一年不见世子便长得这样高了,哟哟哟,还抓头上的金冠呢,这发冠上若嵌上颗鲛珠便更好看了,圣上命奴才送的生辰礼中,恰有颗鲛珠。”
太子妃客气道:“鲛珠?父皇送这样重的礼,明儿本宫要带宏儿进宫谢恩。”
“除鲛珠外,皇上另赏了娘娘您五万匹丝绸,”黄公公道。
太子妃又谢过,这便命嬷嬷领黄公公去喝茶,那黄公公却道自己有圣上口谕要传给大理寺卿姚大人,无暇吃茶,得赶紧过去。
太子妃听他如此说,一手拉了秋昙上前,向黄公公道:“我原先同你说要关照的人,就是这个了,今儿本宫便叫她伺候你,有什么话你也尽可问她,”说着看向秋昙,“这是宫里掌管织造局和针工局的黄公公,快见过。”
秋昙立即明白这是太子妃在给她介绍粗大腿,她于是向黄公公一福,殷勤道:“民女秋昙,见过公公,请公公指点。”
黄公公细长的眼打秋昙的纤腰上一瞟,笑道:“好说好说,快跟了咱家来吧,”说着,拂尘一扬,昂着头往东而去,秋昙大步跟上。
黄公公掏出一绣绿萼梅帕子,掖着鼻尖,偏头瞥了眼秋昙,“听说你也是苏州人士,便该知织造局用的都是你们苏州丝绸大户徐家的绸缎,他们坊中有共有八万架织机,你们又有几架呀?”语调中带着一丝不屑,秋昙毫不怀疑,若非太子妃引荐,这公公连眼神也不会给她一个。
“民女的织染坊有十万架织机,每年可织锦七十万匹锦,织锦除了苏州通州等地,更远销波斯交趾,”秋昙恭敬答道。
黄公公步子一顿,旋即哼笑了声道:“也不是随便什么丝绸织造局都收的。”
“公公大可放心,徐家织染坊该有的技艺民女家的一样不少,过几日便会有五十六匹丝绸呈到宫里给您过目,还望民女家的丝绸不会污您的眼。”
黄公公这才回过身,拂尘一甩道:“把头抬起来。”
秋昙缓缓抬眼,黄公公细而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艳,笑道:“还是个美人胚子,好!好!好生跟着咱家,别走丢了。”
黄公公素爱美人,宫里有三四个对食,说句实在话,宫里的娘娘各个天仙一样,环肥燕瘦见得多了,可他见着秋昙的那一眼还是呆了,不为什么,就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秋昙默默跟在黄公公身后,黄公公却把她叫到身边,问她家里都有些什么人,丈夫在京城还是苏州。
秋昙无论如何想不到一个太监有这样龌龊心思,于是毫无防备的,一一答了。
不多时,黄公公便领着秋昙等人进了华英殿,今日太子府宴请的是文武百官及府上女眷,秋昙一眼看过去,殿中众人虽都着便服,然各个气度不凡,想着眼前随意一个都是大庆朝的肱股之臣,她在心里小小激动了一番。
他们有厌恶黄公公的,看他一眼便别过头去,也有上前来打招呼拍马屁的,黄公公周旋了几句,便问姚大人何在,有人指了指东侧一席面上,秋昙也循着望过去,一眼望见正独酌的秦煜,他头戴玉冠,身着月牙白杭绸直裰,金线绣的柳叶纹缠绕着左右两肩,在一片玄色和鸦青色中,如雪花落在黑土地上,显得尤为点眼。
她想着,既要在京城待下去,生意自不能落下,于是又去了倪记裁缝铺,问叶子和绿浓等人这铺子卖不卖,她想盘下来。秋昙于叶子有知遇之恩,又是绿浓和翠袖的好姐姐,几人无一不乐意,甚至报价远低于市场价。
秋昙笑道:“五百两?便朱雀大街没落了,一个铺面也不止五百两,你们看不起我,怕我买不起这铺子?我偏要给一千两,”说罢从袖子里掏出张一千两的银票递给叶子。
叶子连连推辞,绿浓和翠袖也退着步子不肯收,秋昙强塞给她们,还道:“你们若心疼我,多替我招揽客人就是,”如此她们才收下。
于是,倪记裁缝铺换下匾额改成芙蓉斋,暂且歇业,绿浓去订做蜡像,叶子和翠袖则按秋昙的意思,招了四个伙计,将门面重新装点了。
皇太孙诞辰的前一日,苏州织染坊里的各样织锦共五十六匹送到京城,秋昙亲去接应,而后送去太子府,请太子妃送去织造局过目。
次日一早,秋昙梳洗打扮了便去了太子府,因皇太孙诞辰,一大早太子府门前便客来客往,香车宝马几乎延伸到一里之外的大道上,十多个小厮在道上疏通,秋昙从后门入府,像往常一样去到绣房,房中岁月静好,三四个绣娘像往常一样围坐在绣绷前,默默绣千里江山图。
秋昙正要上前打招呼,立即有个茶褐色长衣的婆子过来,向她招手道:“秋昙,快随我去前厅,娘娘唤你伺候。”
秋昙微讶,心道府里丫鬟多得是,用得着她一个绣娘去伺候什么?虽如此想,却仍跟了上去。
她随这婆子穿过重重夹道和殿宇,来到一大殿内,殿中设祭台,一身庄重礼服的太子和太子妃立在祭台前,太子妃怀里抱着个肉嘟嘟的小孩子,旁边一喇嘛往孩子手上和脸上点了几点,孩子大哭起来,挥舞着小手拽头上特地戴的金冠,太子握住他的小手,他哭得更厉害了。
而后太子妃将孩子给奶娘抱着,同太子一齐走出大殿,秋昙等人跟上,走过曲廊后,二人一个往东去了男席,一个往东去女席。
走过两宫夹道时,迎面走来一四十来岁面白无须,手持拂尘的公公,身后还跟着两个小奴才,人还没近前,请安的声儿已传过来了,“奴才给娘娘请安了,”声调尖细如女子,像捏着嗓子说话。
“黄公公来了?”太子妃淡淡一笑,从容往前走。
几个太监向太子妃打千儿行礼,为首那黄公公向被奶娘抱在怀里的公公皇太孙也行了一礼,笑道:“才一年不见世子便长得这样高了,哟哟哟,还抓头上的金冠呢,这发冠上若嵌上颗鲛珠便更好看了,圣上命奴才送的生辰礼中,恰有颗鲛珠。”
太子妃客气道:“鲛珠?父皇送这样重的礼,明儿本宫要带宏儿进宫谢恩。”
“除鲛珠外,皇上另赏了娘娘您五万匹丝绸,”黄公公道。
太子妃又谢过,这便命嬷嬷领黄公公去喝茶,那黄公公却道自己有圣上口谕要传给大理寺卿姚大人,无暇吃茶,得赶紧过去。
太子妃听他如此说,一手拉了秋昙上前,向黄公公道:“我原先同你说要关照的人,就是这个了,今儿本宫便叫她伺候你,有什么话你也尽可问她,”说着看向秋昙,“这是宫里掌管织造局和针工局的黄公公,快见过。”
秋昙立即明白这是太子妃在给她介绍粗大腿,她于是向黄公公一福,殷勤道:“民女秋昙,见过公公,请公公指点。”
黄公公细长的眼打秋昙的纤腰上一瞟,笑道:“好说好说,快跟了咱家来吧,”说着,拂尘一扬,昂着头往东而去,秋昙大步跟上。
黄公公掏出一绣绿萼梅帕子,掖着鼻尖,偏头瞥了眼秋昙,“听说你也是苏州人士,便该知织造局用的都是你们苏州丝绸大户徐家的绸缎,他们坊中有共有八万架织机,你们又有几架呀?”语调中带着一丝不屑,秋昙毫不怀疑,若非太子妃引荐,这公公连眼神也不会给她一个。
“民女的织染坊有十万架织机,每年可织锦七十万匹锦,织锦除了苏州通州等地,更远销波斯交趾,”秋昙恭敬答道。
黄公公步子一顿,旋即哼笑了声道:“也不是随便什么丝绸织造局都收的。”
“公公大可放心,徐家织染坊该有的技艺民女家的一样不少,过几日便会有五十六匹丝绸呈到宫里给您过目,还望民女家的丝绸不会污您的眼。”
黄公公这才回过身,拂尘一甩道:“把头抬起来。”
秋昙缓缓抬眼,黄公公细而长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艳,笑道:“还是个美人胚子,好!好!好生跟着咱家,别走丢了。”
黄公公素爱美人,宫里有三四个对食,说句实在话,宫里的娘娘各个天仙一样,环肥燕瘦见得多了,可他见着秋昙的那一眼还是呆了,不为什么,就是王八看绿豆看对眼了。
秋昙默默跟在黄公公身后,黄公公却把她叫到身边,问她家里都有些什么人,丈夫在京城还是苏州。
秋昙无论如何想不到一个太监有这样龌龊心思,于是毫无防备的,一一答了。
不多时,黄公公便领着秋昙等人进了华英殿,今日太子府宴请的是文武百官及府上女眷,秋昙一眼看过去,殿中众人虽都着便服,然各个气度不凡,想着眼前随意一个都是大庆朝的肱股之臣,她在心里小小激动了一番。
他们有厌恶黄公公的,看他一眼便别过头去,也有上前来打招呼拍马屁的,黄公公周旋了几句,便问姚大人何在,有人指了指东侧一席面上,秋昙也循着望过去,一眼望见正独酌的秦煜,他头戴玉冠,身着月牙白杭绸直裰,金线绣的柳叶纹缠绕着左右两肩,在一片玄色和鸦青色中,如雪花落在黑土地上,显得尤为点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