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二月出头,荀林父带着一军浩浩荡荡度过了盟津,讨伐郑国。
晋国可以征召的兵力可是很多的,现在为了不耽误农事,所以只出动了一军。
郑国现在衰败,就连晋国的一军都打不过,更别说现在晋国压根没给他们准备的机会。
荀林父带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郔地。
这里距离郑国国都,只有几十里的路程。
正在进行农事的郑国根本无力抵抗。
晋国连续三年来侵犯,国内的士兵早就消磨了斗志。
郑国的国君也被吓到。
尽管知道晋国现在不会打灭国之战,但他怕晋军在这里待久,把郑国一年的农事耽误,到时候影响可就大了。
所以他就和晋国讲和,愿意做晋国的盟友。
晋国这边也派出了士会,和郑国签订盟约。
从此郑国脱离楚国的阵营,又是晋国的盟国。
看到郑国签订盟约,晋军欢快的离开。
郑伯看见晋军远去,很是惆怅。
照这样下去,楚国得知郑国背叛他们之后,马上又得派遣大军来犯。
郑国要么被晋打,要么被楚打,要么被晋楚拉着一堆国家打。
如果是晋楚决战,那还是得在郑国的土地上开战。
年年都挨打,年年给别国献上贡赋,这就是弱国的无奈啊。
还好,楚国现在正在讨伐陆浑之戎,要打他也是夏季的事了,还能有几个月的安宁。
…
楚王熊旅打败了跑到楚境骚扰的陆浑之戎,缴获了大量的戎人奴隶。
因为陆浑之戎居住在山中,楚国也懒得占领他们的领土。
毕竟一旦占领,楚国和晋国的国境就被拉的更近了。
有戎人当做屏障其实还算不错。
熊旅突发奇想,如果自己在洛邑边上巡检军队,周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反正就是走几步的事。
于是他领兵到了洛邑的郊外,进行检阅军队。
看着宗周国人惊慌的样子,熊旅的心中十分得意。
当初楚人的先祖帮助周人打败商纣,论功行赏之时却被忽视。
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想起他们,勉强封了个子爵。
楚国立国之初,地盘甚至还没一个大夫大,连祭祀的太牢三牲都集不齐,还是去旁边不远的鄀(音同弱)国偷了一头小牛。
楚国偷来牛之后,生怕人家找来,到时候脸上无光,于是连夜宰牛祭祀,以后的祭祀也定在夜里。
而且在后面,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更是让楚人感到愤怒。
干脆就不服周王朝的统治,自己号立为王。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如今的楚人,早已经有了击败周王朝的能力。
看着洛邑国人惊慌的样子,熊旅就觉得解气!
见到楚人跑到了这里,洛邑的十二个大门紧闭,就怕明天楚人就开始攻城。
周天子得到消息之后,对楚子的行为有些质疑,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居然跑到洛邑之外阅兵,这是在示威吗?
谁知道这群人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情。
他越想越害怕,于是派出了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打听打听楚子什么意思。
王孙满带着周王的礼物来到了楚军营帐,熊旅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这个来自周王室的大夫。
熊旅有意向周王室以及大夫展示自己的军队,以炫耀威势:
“大夫看我帐下军士,是否雄壮?”
“楚子的军士着实雄壮,威猛不可挡。”
王孙满顺着熊旅的意图赞叹,。
熊旅得到肯定,心中满意,于是又继续说:
“周室经常受到陆浑之戎的骚扰,现在陆浑之戎已经被我解决了。”
王孙满能够听出,楚子的意思就是嘲讽现在的周朝太弱。
陆浑戎长期扫扰周的边境,周却连戎狄都打不过,还得靠着他们认为是蛮夷的楚军来解决。
王孙满回答:“善,清扫这些戎狄正是臣子的本分。
作为周室臣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言下之意也很明显,你楚国还是宗周臣子,帮天子讨伐戎人是你的本分,有什么好炫耀的。
但是熊旅怎么都感觉有些强词夺理,他觉得不过瘾,于是又问道:
“我听闻夏朝的时候,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命令九州贡献青铜,以铸九鼎,不知道九鼎有多重呢?”
王孙满看透了楚子的意思。
思略一番,然后回答道:
“鼎的大小与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
以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所以九州的诸侯献上金,大禹得以铸九鼎。
后来夏桀昏乱,因此九鼎又传于商,商传承了六百年,又因为商纣暴虐,所以九鼎又迁到了周。
如果德行美好圣明,那么鼎再小,分量也是重的。
如果德行奸邪昏乱,鼎虽然大,分量也是轻的。
上天赐福给圣明的君主,是有一定期限。
成王将鼎定于王城,占卜显示周朝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
现在周的德行虽然衰败了,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熊旅吃了瘪,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王孙满说的没错,尽管自己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但是现在真的还没到时候。
打败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在于,周朝虽然衰败,但他的那个老亲戚晋国还很强盛。
晋国是现在当之无愧的霸主。
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都可以说是当世强国了,但遇到晋国,还是输多赢少。
晋与楚之间的斗争,也是晋国胜利的次数要多一些。
而且屏卫周王的列国还在,现在他们和楚国结盟,只是畏惧楚国强大的实力。
一但他真的打下宗周,那些诸侯恐怕会全部调转矛头,联合起来与荆楚为敌。
一个晋国就够楚国受的,如果那些国家全部联合起来,恐怕楚国就岌岌可危了。
楚国现在虽然强盛,但熊旅可不傻,他的国内忧患还没有彻底解决呢。
“大夫说的是啊。”
没多久,熊旅觉得无趣,就把王孙满送回了洛邑。
晋国可以征召的兵力可是很多的,现在为了不耽误农事,所以只出动了一军。
郑国现在衰败,就连晋国的一军都打不过,更别说现在晋国压根没给他们准备的机会。
荀林父带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打到郔地。
这里距离郑国国都,只有几十里的路程。
正在进行农事的郑国根本无力抵抗。
晋国连续三年来侵犯,国内的士兵早就消磨了斗志。
郑国的国君也被吓到。
尽管知道晋国现在不会打灭国之战,但他怕晋军在这里待久,把郑国一年的农事耽误,到时候影响可就大了。
所以他就和晋国讲和,愿意做晋国的盟友。
晋国这边也派出了士会,和郑国签订盟约。
从此郑国脱离楚国的阵营,又是晋国的盟国。
看到郑国签订盟约,晋军欢快的离开。
郑伯看见晋军远去,很是惆怅。
照这样下去,楚国得知郑国背叛他们之后,马上又得派遣大军来犯。
郑国要么被晋打,要么被楚打,要么被晋楚拉着一堆国家打。
如果是晋楚决战,那还是得在郑国的土地上开战。
年年都挨打,年年给别国献上贡赋,这就是弱国的无奈啊。
还好,楚国现在正在讨伐陆浑之戎,要打他也是夏季的事了,还能有几个月的安宁。
…
楚王熊旅打败了跑到楚境骚扰的陆浑之戎,缴获了大量的戎人奴隶。
因为陆浑之戎居住在山中,楚国也懒得占领他们的领土。
毕竟一旦占领,楚国和晋国的国境就被拉的更近了。
有戎人当做屏障其实还算不错。
熊旅突发奇想,如果自己在洛邑边上巡检军队,周天子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反正就是走几步的事。
于是他领兵到了洛邑的郊外,进行检阅军队。
看着宗周国人惊慌的样子,熊旅的心中十分得意。
当初楚人的先祖帮助周人打败商纣,论功行赏之时却被忽视。
直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想起他们,勉强封了个子爵。
楚国立国之初,地盘甚至还没一个大夫大,连祭祀的太牢三牲都集不齐,还是去旁边不远的鄀(音同弱)国偷了一头小牛。
楚国偷来牛之后,生怕人家找来,到时候脸上无光,于是连夜宰牛祭祀,以后的祭祀也定在夜里。
而且在后面,周王朝的傲慢和冷漠更是让楚人感到愤怒。
干脆就不服周王朝的统治,自己号立为王。
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如今的楚人,早已经有了击败周王朝的能力。
看着洛邑国人惊慌的样子,熊旅就觉得解气!
见到楚人跑到了这里,洛邑的十二个大门紧闭,就怕明天楚人就开始攻城。
周天子得到消息之后,对楚子的行为有些质疑,这家伙到底想干什么?
居然跑到洛邑之外阅兵,这是在示威吗?
谁知道这群人接下来会做出什么事情。
他越想越害怕,于是派出了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打听打听楚子什么意思。
王孙满带着周王的礼物来到了楚军营帐,熊旅也非常热情地接待了这个来自周王室的大夫。
熊旅有意向周王室以及大夫展示自己的军队,以炫耀威势:
“大夫看我帐下军士,是否雄壮?”
“楚子的军士着实雄壮,威猛不可挡。”
王孙满顺着熊旅的意图赞叹,。
熊旅得到肯定,心中满意,于是又继续说:
“周室经常受到陆浑之戎的骚扰,现在陆浑之戎已经被我解决了。”
王孙满能够听出,楚子的意思就是嘲讽现在的周朝太弱。
陆浑戎长期扫扰周的边境,周却连戎狄都打不过,还得靠着他们认为是蛮夷的楚军来解决。
王孙满回答:“善,清扫这些戎狄正是臣子的本分。
作为周室臣子,能够按照自己的本分行事,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言下之意也很明显,你楚国还是宗周臣子,帮天子讨伐戎人是你的本分,有什么好炫耀的。
但是熊旅怎么都感觉有些强词夺理,他觉得不过瘾,于是又问道:
“我听闻夏朝的时候,大禹划分天下为九州,命令九州贡献青铜,以铸九鼎,不知道九鼎有多重呢?”
王孙满看透了楚子的意思。
思略一番,然后回答道:
“鼎的大小与轻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本身。
以前夏朝正是有德的时候,所以九州的诸侯献上金,大禹得以铸九鼎。
后来夏桀昏乱,因此九鼎又传于商,商传承了六百年,又因为商纣暴虐,所以九鼎又迁到了周。
如果德行美好圣明,那么鼎再小,分量也是重的。
如果德行奸邪昏乱,鼎虽然大,分量也是轻的。
上天赐福给圣明的君主,是有一定期限。
成王将鼎定于王城,占卜显示周朝可以传世三十代,享国七百年,这是天命。
现在周的德行虽然衰败了,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所以鼎的轻重是不可以询问的。”
熊旅吃了瘪,也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了。
王孙满说的没错,尽管自己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但是现在真的还没到时候。
打败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问题在于,周朝虽然衰败,但他的那个老亲戚晋国还很强盛。
晋国是现在当之无愧的霸主。
东边的齐国,西边的秦国都可以说是当世强国了,但遇到晋国,还是输多赢少。
晋与楚之间的斗争,也是晋国胜利的次数要多一些。
而且屏卫周王的列国还在,现在他们和楚国结盟,只是畏惧楚国强大的实力。
一但他真的打下宗周,那些诸侯恐怕会全部调转矛头,联合起来与荆楚为敌。
一个晋国就够楚国受的,如果那些国家全部联合起来,恐怕楚国就岌岌可危了。
楚国现在虽然强盛,但熊旅可不傻,他的国内忧患还没有彻底解决呢。
“大夫说的是啊。”
没多久,熊旅觉得无趣,就把王孙满送回了洛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