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八年,八月二十四,辰时。
南京礼部尚书、新建伯、南京太常寺卿主持祭祀大典。
大明万历皇帝身穿衮冕,手持玉圭,步行拜谒孝陵,仪仗队伍庞大,官员等穿祭服。
朱翊钧可不会说什么大清远胜大明,更不会说万历远胜洪武,《祭太祖文》、《谒太祖文》都是南京礼部写的,他这次来祭祀太祖陵,就是要表孝心,古代人很看重这个,就算现代人也看重孝心。
祭祀完太祖陵,朱翊钧没有任何感受,已经去世的人,尘归尘,土归土,大明千疮百孔,腐朽不堪,任何好的制度,经过百年后,也会变的破败不堪。
制度制定的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每个人都有私欲,制度不如治人,如果天真的以为把制度规划好,所有人都会按照制度去执行,那么就不会出现贪官污吏了,有些时候官员所作所为也由不得他自己,家族、亲戚、同学、老师、弟子、同僚、上级、下级等等,这些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前任内阁首辅徐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民愤,因为他位高权重,又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同僚、学生众多,所以他所做的事,会被朝中官员以及地方官员遮掩。
有人说徐阶兼并二十六万亩田地,也有人说他兼并四十万亩田地,对于百姓的剥削,大明的文官有些视而不见,有些就是参与者,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来自田税、杂税、还有人头税,征税的对象就是百姓。
洪武年间对官员的优待,是让官员不用服役,这个役,就是劳役,和杂役,从一品到九品,人数不等,这时候还没有免粮。
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规定:
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
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
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
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
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
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
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
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
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
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
如户内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不许以粮准丁,俱以本官自巳丁粮照数优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
这个政策对官员们要比洪武时期优待很多,大明从来都没有对官员免税赋过,只是免除一部分粮食和正役、劳役、杂役。
朱翊钧认为这个政策不错,一品官员才免三十石粮税,大明一亩地三石粮食,一品官员也就十亩地不用交税,其他田地都要交税。
那么《优免则例》具体实施的如何?恐怕各地、各官员都不一样,政策是不错的政策,执行就变样了,现在搞的大明官员、士绅田地不纳税一样,这是皇帝的昏庸吗?这是政策不好吗?
历史上几十年后,万历三十八年《优免新例》规定:
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
嘉靖时期只是对官员免去一定数目的粮食、徭役,而且数目有着明文规定,优免官员粮食很低,可是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文官集团已经控制了朝局之后,就露出难看的吃相了,不再免粮税,而是直接免去应该征收的田亩数目。
洪武时期只优免官员们的劳役,人数还有限,很低,嘉靖时期嘉靖皇帝被宫女勒脖子,皇宫被烧,开始免官员粮食,到万历中后期,官员们就开始变本加厉。
按照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大明百姓不会被文官、士绅摧残这么严重,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也说明文官们不喜欢这位嘉靖皇帝,如果有人认为嘉靖皇帝昏庸,那么他就不是百姓。
徐阶家兼并二十万亩或者四十万亩田地,并非他个人所为,长子徐璠、其他儿子徐琨、徐瑛也参与其中,还有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进士,其他徐氏家族更有很多人参与其中,退休的内阁首辅如不能约束儿孙和家族中人,那么鱼肉乡里就在所难免。
徐阶大儿子徐璠被贬充军,两个儿子被贬为庶民,海瑞为松江府的百姓做了好事,最后也是徒劳无功的,张居正当政后,被发配充军的徐璠,取消判决,继续鱼肉乡里,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继续考中进士。
鱼肉乡里的徐氏家族子孙绵长,为民做事的海瑞,一妻一妾死因不明,最后不免落得无人延续香火的下场。
后世把大明灭亡的黑锅,扣在各位皇帝身上,现在朱翊钧也做皇帝,他为什么要危害百姓?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是百姓上交的,这个道理有些说不通。
昏君未必就是昏君,明君未必就是明君,历朝历代被文人记载的昏君,或许就如正德皇帝一样,是是非非谁又说的清?
自洪武、永乐、宣德、正统这些时期后,因为军权的缺失,官僚士绅阶层已经压过皇权。
官僚士绅阶层拥有信息垄断权,建议封驳权,还有执行权。
江南各地经济很好,特别是店铺很多,如果全国开始收取商税,一年少说也要收八百万两白银,现在朱翊钧要收商税,官员们不会直接反对,而是把田地的资料拿给他,想要店铺数量的数据,根本就拿不到,要是派遣宦官去收集资料,那么官员和士绅就会裹挟百姓反抗,朝中官员就开始施压,与民争利的帽子就要扣到皇帝身上。
这就是官员士绅对信息进行垄断,大明两京、十三省、一百多个府、上百个州、一千多个县,单单靠宦官去做,想要准确无误的收集店铺信息,那么就会很困难,不能保证宦官不和官僚士绅阶层同流合污,上报上来的资料,真假难辨。
如果让官僚和士绅们把资料上报,那么官僚士绅就会把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上报,这些错误的资料,就会影响皇帝的判断。
如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执行的如何?就可以一窥而见全貌,现在官僚士绅阶层大部分都不交税,在《优免则例》执行上就曲解很多,两万多名官员,阳奉阴违,拖拖拉拉,除非鱼死网破把他们全砍了,各地就会出现官僚士绅裹挟百姓造反,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会这么做。
如一条鞭法用银子代替实物,官员们就很愿意执行,官员、吏员们收银子时就会有火耗,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一般州县的火耗二钱,有些贪婪的官员、吏员火耗收到三钱。
百姓实物折银应该交二两白银赋税,那么用白银交税后,百姓就要交二两五钱银子赋税,这多出来的五钱银子,就是火耗,这些火耗朝廷收不到,落入官员、吏员的口袋中,百姓负担更重。
江南百姓还可以勉强度日,毕竟江南白银流通便利,要是西北、西南、河南、山东、山西都要用银子交赋税,那么就会出现破家、卖儿卖女的地步,因为这些地区的百姓,手中真的没有白银,
这就是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可以继续执行下去的原因,反而考成法被废除,对文官士绅有利的留下,对文官士绅有害的废除,然后再在史书上夸奖张居正几句,骂万历皇帝白眼狼,这就是文官士绅所掌握的信息垄断权。
百姓能看到的都是皇帝、宗室铺张浪费,奢华无度,看不到官员士绅们鱼肉乡里,深受其害的百姓发不出声音。
官员士绅在经济上剥削百姓,将皇帝压在官员士绅身上的任务,转嫁到百姓身上。
大明的工资不算高,但是养家没有问题,吏员、轿子、还有其他花费都有补贴,还有免粮、免丁的优待,待遇要比后世官员好很多,要是还不知足,真就是贪得无厌。
海瑞并不贫困,他能迎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他还有三个成年的女儿,一个老母亲,要是他很贫困,能养这一大家子吗?
人家海瑞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后世人娶一个老婆都没钱,比一比就知道谁贫困了,不贪不占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这待遇还不好吗?
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遵守法律,而是用道德标准衡量,这个所谓的道德,又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文官士绅不想遵守法律,因为遵守法律他们就不能兼并土地,不能继续潇洒,要是遵守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他们就要缴纳赋税,他们家族的人就要出来做劳役。
官僚士绅最最喜欢裹挟百姓对抗皇权,皇帝想优待百姓,官僚士绅想剥削百姓,因为信息权被官僚士绅垄断,最后百姓记恨皇帝,皇帝恨着官僚和士绅,可是什么事都做不了。
官僚士绅造成大明灭亡,上面有皇帝顶着,下面有百姓扛着,他们对国家危害最大,他们反而没有事,最安全的就是他们,朝代更换只换皇帝,只换朝代,不换县令。
县令还是县令,毕竟新朝代和新皇帝也要治理地方,最后官僚士绅还是官僚士绅,皇帝和朝代换了很多,被剥削的依旧还是百姓,周而复始。
南京礼部尚书、新建伯、南京太常寺卿主持祭祀大典。
大明万历皇帝身穿衮冕,手持玉圭,步行拜谒孝陵,仪仗队伍庞大,官员等穿祭服。
朱翊钧可不会说什么大清远胜大明,更不会说万历远胜洪武,《祭太祖文》、《谒太祖文》都是南京礼部写的,他这次来祭祀太祖陵,就是要表孝心,古代人很看重这个,就算现代人也看重孝心。
祭祀完太祖陵,朱翊钧没有任何感受,已经去世的人,尘归尘,土归土,大明千疮百孔,腐朽不堪,任何好的制度,经过百年后,也会变的破败不堪。
制度制定的再好,也需要人去执行,每个人都有私欲,制度不如治人,如果天真的以为把制度规划好,所有人都会按照制度去执行,那么就不会出现贪官污吏了,有些时候官员所作所为也由不得他自己,家族、亲戚、同学、老师、弟子、同僚、上级、下级等等,这些是一个庞大的关系网。
前任内阁首辅徐阶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的所作所为已经激起民愤,因为他位高权重,又是退休的内阁首辅,同僚、学生众多,所以他所做的事,会被朝中官员以及地方官员遮掩。
有人说徐阶兼并二十六万亩田地,也有人说他兼并四十万亩田地,对于百姓的剥削,大明的文官有些视而不见,有些就是参与者,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来自田税、杂税、还有人头税,征税的对象就是百姓。
洪武年间对官员的优待,是让官员不用服役,这个役,就是劳役,和杂役,从一品到九品,人数不等,这时候还没有免粮。
嘉靖二十四年《优免则例》规定:
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
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
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
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
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
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
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
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
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
内官内使亦如之,外官各减一半,教官监生举人生员,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丁,杂职省祭官承差知印吏典,各免粮一石,人丁一丁。
如户内丁粮不及数者,止免实在之数,丁多粮少,不许以丁准粮,丁少粮多,不许以粮准丁,俱以本官自巳丁粮照数优免。但有分门各户,疏远房族,不得一概混免。
这个政策对官员们要比洪武时期优待很多,大明从来都没有对官员免税赋过,只是免除一部分粮食和正役、劳役、杂役。
朱翊钧认为这个政策不错,一品官员才免三十石粮税,大明一亩地三石粮食,一品官员也就十亩地不用交税,其他田地都要交税。
那么《优免则例》具体实施的如何?恐怕各地、各官员都不一样,政策是不错的政策,执行就变样了,现在搞的大明官员、士绅田地不纳税一样,这是皇帝的昏庸吗?这是政策不好吗?
历史上几十年后,万历三十八年《优免新例》规定:
现任甲科京官一品免田一万亩,以下递减,八品免田两千七百亩,外官减半。
嘉靖时期只是对官员免去一定数目的粮食、徭役,而且数目有着明文规定,优免官员粮食很低,可是到了万历三十八年,文官集团已经控制了朝局之后,就露出难看的吃相了,不再免粮税,而是直接免去应该征收的田亩数目。
洪武时期只优免官员们的劳役,人数还有限,很低,嘉靖时期嘉靖皇帝被宫女勒脖子,皇宫被烧,开始免官员粮食,到万历中后期,官员们就开始变本加厉。
按照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大明百姓不会被文官、士绅摧残这么严重,嘉靖,嘉靖,家家皆净,这也说明文官们不喜欢这位嘉靖皇帝,如果有人认为嘉靖皇帝昏庸,那么他就不是百姓。
徐阶家兼并二十万亩或者四十万亩田地,并非他个人所为,长子徐璠、其他儿子徐琨、徐瑛也参与其中,还有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进士,其他徐氏家族更有很多人参与其中,退休的内阁首辅如不能约束儿孙和家族中人,那么鱼肉乡里就在所难免。
徐阶大儿子徐璠被贬充军,两个儿子被贬为庶民,海瑞为松江府的百姓做了好事,最后也是徒劳无功的,张居正当政后,被发配充军的徐璠,取消判决,继续鱼肉乡里,长孙徐元春万历二年继续考中进士。
鱼肉乡里的徐氏家族子孙绵长,为民做事的海瑞,一妻一妾死因不明,最后不免落得无人延续香火的下场。
后世把大明灭亡的黑锅,扣在各位皇帝身上,现在朱翊钧也做皇帝,他为什么要危害百姓?大明百分之九十的赋税都是百姓上交的,这个道理有些说不通。
昏君未必就是昏君,明君未必就是明君,历朝历代被文人记载的昏君,或许就如正德皇帝一样,是是非非谁又说的清?
自洪武、永乐、宣德、正统这些时期后,因为军权的缺失,官僚士绅阶层已经压过皇权。
官僚士绅阶层拥有信息垄断权,建议封驳权,还有执行权。
江南各地经济很好,特别是店铺很多,如果全国开始收取商税,一年少说也要收八百万两白银,现在朱翊钧要收商税,官员们不会直接反对,而是把田地的资料拿给他,想要店铺数量的数据,根本就拿不到,要是派遣宦官去收集资料,那么官员和士绅就会裹挟百姓反抗,朝中官员就开始施压,与民争利的帽子就要扣到皇帝身上。
这就是官员士绅对信息进行垄断,大明两京、十三省、一百多个府、上百个州、一千多个县,单单靠宦官去做,想要准确无误的收集店铺信息,那么就会很困难,不能保证宦官不和官僚士绅阶层同流合污,上报上来的资料,真假难辨。
如果让官僚和士绅们把资料上报,那么官僚士绅就会把对自己有利的资料上报,这些错误的资料,就会影响皇帝的判断。
如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执行的如何?就可以一窥而见全貌,现在官僚士绅阶层大部分都不交税,在《优免则例》执行上就曲解很多,两万多名官员,阳奉阴违,拖拖拉拉,除非鱼死网破把他们全砍了,各地就会出现官僚士绅裹挟百姓造反,只要脑子正常的皇帝,都不会这么做。
如一条鞭法用银子代替实物,官员们就很愿意执行,官员、吏员们收银子时就会有火耗,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一般州县的火耗二钱,有些贪婪的官员、吏员火耗收到三钱。
百姓实物折银应该交二两白银赋税,那么用白银交税后,百姓就要交二两五钱银子赋税,这多出来的五钱银子,就是火耗,这些火耗朝廷收不到,落入官员、吏员的口袋中,百姓负担更重。
江南百姓还可以勉强度日,毕竟江南白银流通便利,要是西北、西南、河南、山东、山西都要用银子交赋税,那么就会出现破家、卖儿卖女的地步,因为这些地区的百姓,手中真的没有白银,
这就是张居正死后,一条鞭法可以继续执行下去的原因,反而考成法被废除,对文官士绅有利的留下,对文官士绅有害的废除,然后再在史书上夸奖张居正几句,骂万历皇帝白眼狼,这就是文官士绅所掌握的信息垄断权。
百姓能看到的都是皇帝、宗室铺张浪费,奢华无度,看不到官员士绅们鱼肉乡里,深受其害的百姓发不出声音。
官员士绅在经济上剥削百姓,将皇帝压在官员士绅身上的任务,转嫁到百姓身上。
大明的工资不算高,但是养家没有问题,吏员、轿子、还有其他花费都有补贴,还有免粮、免丁的优待,待遇要比后世官员好很多,要是还不知足,真就是贪得无厌。
海瑞并不贫困,他能迎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他还有三个成年的女儿,一个老母亲,要是他很贫困,能养这一大家子吗?
人家海瑞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后世人娶一个老婆都没钱,比一比就知道谁贫困了,不贪不占能娶三个妻子,两个妾室,这待遇还不好吗?
现在大明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遵守法律,而是用道德标准衡量,这个所谓的道德,又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文官士绅不想遵守法律,因为遵守法律他们就不能兼并土地,不能继续潇洒,要是遵守嘉靖时期的《优免则例》,他们就要缴纳赋税,他们家族的人就要出来做劳役。
官僚士绅最最喜欢裹挟百姓对抗皇权,皇帝想优待百姓,官僚士绅想剥削百姓,因为信息权被官僚士绅垄断,最后百姓记恨皇帝,皇帝恨着官僚和士绅,可是什么事都做不了。
官僚士绅造成大明灭亡,上面有皇帝顶着,下面有百姓扛着,他们对国家危害最大,他们反而没有事,最安全的就是他们,朝代更换只换皇帝,只换朝代,不换县令。
县令还是县令,毕竟新朝代和新皇帝也要治理地方,最后官僚士绅还是官僚士绅,皇帝和朝代换了很多,被剥削的依旧还是百姓,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