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都说科举制度起于隋,兴盛于唐宋,亡于明清,但朱瞻垶却不是这么认为的。
隋朝的科举制度在朱瞻垶看来其实还算上不上是科举制度,因为当时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举荐的,但就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隋朝科举的不公平性。
至于唐朝?也没啥好说的。
科举在唐朝的确是兴盛起来了,不过却也没有宋朝那么兴盛,因为终唐一朝,把持着最大资源以及官员的最大比例还是世家。
五姓七望和关陇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还是太难。
所以在朱瞻垶看来,对于这科举制度的说法并不是很对,最起码在起始这一点上说的不对。
如果隋朝的科举也算的话,那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能算,因为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是由官员举荐,只不过不需要通过考试罢了。
因此,朱瞻垶觉得,这科举制应该是始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兴盛于宋,亡于明清。
这一世作为朱家子孙,其实他倒是挺想帮着老朱家争辩两句的,但他却连个狡辩的理由都找不到。
原因无他,后世人们认为科举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创的。
虽然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以经义”“经疑”为题述文,把控出题范围的情况,但真正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并且立法的还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时期的洪武三年。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定“科举法”,确定了应试文仿宋“经义”,到了成化年间,在多名大臣的联合提倡下,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至于满清,那就是顺承而已,这个倒是没啥可说的。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视科举,也很重视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现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炽都是如此。
“您每年都下来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后,一脸好奇的问道。
“我怎么记得之前的时候您好像没来过啊?”
“谁说我没来过?那时候你还在读书呢!知道个屁!?”朱高炽看着面前的客栈,没好气的回怼了自家大儿子。
自从开始修编公羊学之后,朱高炽的脾性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最起码以前他哪怕是面对儿子也不会有这样的态度。
“咱们大明的科举三年一次,自你爷爷继位之后已经举办过两次了,分别是永乐二年的甲申科和永乐四年丙戌科。”
“第一次自是不必说,那时候你爷爷初登大宝,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第二次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围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只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
“人才不足,这才让你爷爷于永乐四年再次开了科举。”
“本来按照三年一次的惯例,用了七年应该再次举行科举的,但因为丘福那档子事儿,再后来你爷爷又御驾亲征,所以这两年就没有举办过常科了。”
对于科举的事情,太子爷可谓是如数家珍。
明朝的科举三年一次,而这三年一次的科举又被称为常科,意思很明显。
像这次科举是朱棣借着册立皇太孙的由头办的,是属于特别开办的,这就是恩科。
不过按照惯例,从永乐四年到八年都没有举办过常科科举,按理说今年也应该举办了,不过当时这事儿并没有定下来,反倒是朱瞻垶的皇太孙先册立了。
这由头有了,本该举办的常科就变成了恩科。
“爷爷说的果然没错,要说这科举的事情啊,还是得您。”听着自家老爹如数家珍的说出前两届科举的事情,朱瞻垶啧啧称奇。
能把事情记得这么清楚,甚至就连二甲、三甲录取几人都能记得住并且长达六年之久,自家胖老爹果然是有能耐的。
“我就当你是在夸我吧。”朱高炽翻了个白眼,然后抬步走进了面前的客栈。
如果老爷子说这话,那多半是讽刺,但朱高炽知道自家大儿子不会。
朱瞻垶见状耸了耸肩,也跟了上去。
这座客栈名为上行客栈,没错,是上行,不是悦来。
因为这里是比较接近贡院的客栈,所以每年在这里住下的考生是最多的,而朱高炽在前两次科举的时候都会在考试之前过来看看。
毕竟,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能走到这一步的都可以说是精英了,因为能参加会试的那就说明他们最起码是通过了县试和乡试的。
按照明朝的规定,通过了乡试的就是举人了,这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只不过说是这么说,在举人里选拔官员还是很少见的。
朱瞻垶跟着进了上行客栈,随行的太监早就进去统治所有人太子爷和皇太孙驾临的事情了,所以人们虽然激动,但还是有序的站在院子里迎接。
“草民叩见太子殿下,叩见皇太孙殿下!”
一进院子,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虽然都是文人士子,但声音可真不小。
“诶诶诶,免礼,免礼。”朱高炽一见到这帮子士子,老好人的性格再次凸显了出来。
“距离上次常科已有四年了,今日吾亦是在人群之中发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希望四年的时间让你们有了足够的准备,一朝金榜题名。”
“谢太子殿下吉言!”
看着周围那些虽已起身但仍旧低着头的士子,朱高炽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后退了两步,把大儿子推到了前面。
“嗯……”朱瞻垶没有准备,一时之间还多少有点儿慌乱。
“今年的恩科仍旧是由太子爷督办,吾为大明皇太孙,此番过来也不过是学习罢了,诸位不必有另外的考量和想法。”
“会试当前,一切皆以考试为重,若是大家有什么觉得不适或者不好的地方可以向考官亦或是其他督办此次恩科的官员提出,本太孙会提前告知他们,让他们谨慎对待,及时处理。”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金榜题名,早日一展宏图!”
“谢太孙殿下吉言!”
如同朱高炽讲话时一样的声音,但却能从这里面听出一些不太一样的情绪。
朱瞻垶册立皇太孙之后有多受宠的事情早就传开了,虽然不敢说传遍天下,但文人士子向来都比较关系这个,所以自然是知道的。
在他们的眼中,现在的朱瞻垶是最有潜力的一支了。
虽然暂时还未听说这位皇太孙招收过什么门人宾客,但在场的又有几个没有这样的想法呢?
隋朝的科举制度在朱瞻垶看来其实还算上不上是科举制度,因为当时是需要五品以上的官员举荐的,但就这一点就已经说明了隋朝科举的不公平性。
至于唐朝?也没啥好说的。
科举在唐朝的确是兴盛起来了,不过却也没有宋朝那么兴盛,因为终唐一朝,把持着最大资源以及官员的最大比例还是世家。
五姓七望和关陇豪族才是唐朝的最大既得利益者,百姓想要做官还是太难。
所以在朱瞻垶看来,对于这科举制度的说法并不是很对,最起码在起始这一点上说的不对。
如果隋朝的科举也算的话,那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能算,因为西汉时期的察举制也是由官员举荐,只不过不需要通过考试罢了。
因此,朱瞻垶觉得,这科举制应该是始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兴盛于宋,亡于明清。
这一世作为朱家子孙,其实他倒是挺想帮着老朱家争辩两句的,但他却连个狡辩的理由都找不到。
原因无他,后世人们认为科举制走向衰败的原因之一:八股文,就是明朝首创的。
虽然在元朝时期就有了以经义”“经疑”为题述文,把控出题范围的情况,但真正把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并且立法的还是在明朝,是太祖高皇帝的时期的洪武三年。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诏定“科举法”,确定了应试文仿宋“经义”,到了成化年间,在多名大臣的联合提倡下,逐渐形成比较严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了。
这就是八股文的起源和发展。
至于满清,那就是顺承而已,这个倒是没啥可说的。
老朱家的人都很重视科举,也很重视人才,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现在的皇帝朱棣,亦或是太子朱高炽都是如此。
“您每年都下来看?”朱瞻垶跟在胖老爹的身后,一脸好奇的问道。
“我怎么记得之前的时候您好像没来过啊?”
“谁说我没来过?那时候你还在读书呢!知道个屁!?”朱高炽看着面前的客栈,没好气的回怼了自家大儿子。
自从开始修编公羊学之后,朱高炽的脾性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最起码以前他哪怕是面对儿子也不会有这样的态度。
“咱们大明的科举三年一次,自你爷爷继位之后已经举办过两次了,分别是永乐二年的甲申科和永乐四年丙戌科。”
“第一次自是不必说,那时候你爷爷初登大宝,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第二次也有这个原因,因为在第一次甲申科中突出重围的除了一甲之外也就只有二甲九十三人,三甲三百七十四人。”
“人才不足,这才让你爷爷于永乐四年再次开了科举。”
“本来按照三年一次的惯例,用了七年应该再次举行科举的,但因为丘福那档子事儿,再后来你爷爷又御驾亲征,所以这两年就没有举办过常科了。”
对于科举的事情,太子爷可谓是如数家珍。
明朝的科举三年一次,而这三年一次的科举又被称为常科,意思很明显。
像这次科举是朱棣借着册立皇太孙的由头办的,是属于特别开办的,这就是恩科。
不过按照惯例,从永乐四年到八年都没有举办过常科科举,按理说今年也应该举办了,不过当时这事儿并没有定下来,反倒是朱瞻垶的皇太孙先册立了。
这由头有了,本该举办的常科就变成了恩科。
“爷爷说的果然没错,要说这科举的事情啊,还是得您。”听着自家老爹如数家珍的说出前两届科举的事情,朱瞻垶啧啧称奇。
能把事情记得这么清楚,甚至就连二甲、三甲录取几人都能记得住并且长达六年之久,自家胖老爹果然是有能耐的。
“我就当你是在夸我吧。”朱高炽翻了个白眼,然后抬步走进了面前的客栈。
如果老爷子说这话,那多半是讽刺,但朱高炽知道自家大儿子不会。
朱瞻垶见状耸了耸肩,也跟了上去。
这座客栈名为上行客栈,没错,是上行,不是悦来。
因为这里是比较接近贡院的客栈,所以每年在这里住下的考生是最多的,而朱高炽在前两次科举的时候都会在考试之前过来看看。
毕竟,按照明朝的科举制度,能走到这一步的都可以说是精英了,因为能参加会试的那就说明他们最起码是通过了县试和乡试的。
按照明朝的规定,通过了乡试的就是举人了,这就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了,只不过说是这么说,在举人里选拔官员还是很少见的。
朱瞻垶跟着进了上行客栈,随行的太监早就进去统治所有人太子爷和皇太孙驾临的事情了,所以人们虽然激动,但还是有序的站在院子里迎接。
“草民叩见太子殿下,叩见皇太孙殿下!”
一进院子,所有人都跪在了地上,虽然都是文人士子,但声音可真不小。
“诶诶诶,免礼,免礼。”朱高炽一见到这帮子士子,老好人的性格再次凸显了出来。
“距离上次常科已有四年了,今日吾亦是在人群之中发现了一些熟悉的面孔,希望四年的时间让你们有了足够的准备,一朝金榜题名。”
“谢太子殿下吉言!”
看着周围那些虽已起身但仍旧低着头的士子,朱高炽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后退了两步,把大儿子推到了前面。
“嗯……”朱瞻垶没有准备,一时之间还多少有点儿慌乱。
“今年的恩科仍旧是由太子爷督办,吾为大明皇太孙,此番过来也不过是学习罢了,诸位不必有另外的考量和想法。”
“会试当前,一切皆以考试为重,若是大家有什么觉得不适或者不好的地方可以向考官亦或是其他督办此次恩科的官员提出,本太孙会提前告知他们,让他们谨慎对待,及时处理。”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够金榜题名,早日一展宏图!”
“谢太孙殿下吉言!”
如同朱高炽讲话时一样的声音,但却能从这里面听出一些不太一样的情绪。
朱瞻垶册立皇太孙之后有多受宠的事情早就传开了,虽然不敢说传遍天下,但文人士子向来都比较关系这个,所以自然是知道的。
在他们的眼中,现在的朱瞻垶是最有潜力的一支了。
虽然暂时还未听说这位皇太孙招收过什么门人宾客,但在场的又有几个没有这样的想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