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页
顾昭抱抱他和顾仁,他们都是二话不说,放下手里自己的事情过来帮他的忙的,是冲着他这个人来的,耽搁了自己多少事,这份情谊顾昭会永远铭记在心,因而不用在嘴头上多说什么。
抱过他们松开后,顾昭退后一步:“你们一路顺风,到了家后给我来份平安信。”
“好,你也早些回去。”
齐云飞和顾昭跨上马,朝顾昭一行人挥挥手,车队吆喝着动起来,在顾昭他们视野中不断远去。
友人侄儿的离去,让顾昭产生淡淡的不舍,但也很快被忙碌的生活充塞,顾不上惦记了。
顾昭要动员百姓将家中孩子送去学堂,不仅是男孩,女孩也要送,顾昭拿作坊来举例,如今几个作坊,除了建筑队这一块,男女工几本是对半开了,橡胶作坊男工多点,可羊毛作坊招收的几乎是女工,凡是能进这些作坊的,都让百姓羡慕无比,所以关于女娃要不要读书的问题,不少人家都动摇了。
一户人家男人对妻子说:“送,要送就都送去,不看看这是谁说的,这可是知府大人说的话,知府大人都说好,难道会不好?”
“那家里的活谁去干?家里今年多养了好几头羊。”
“那咱们当爹娘的就辛苦些,再说他们从学堂里回来也可以帮家里干活,咱又不是多么金贵的人家,不是说读了书就不用下地干活的,没看就连堂堂知府大人都会下地干活,听说知府大人也是农家出身,咱也养不起娇贵的少爷。”
小女儿连忙承诺,去学堂之前和放学回来后,都会努力帮家里干活的,哥哥也连连点头,他也会一样的,最后妻子只得点头答应下来,就跟男人说的一样,总不能跟知府大人唱反调吧。
诸如此例的情况不少,因而开学的第一日,学堂里的女学生数目也不少,这也有尧昌府的风气不及京城以及南方那边保守,换在其他地方,阎家女敢在大街上抢男人,早就被那些文人的口水给淹没了,而且顾昭如今在这里的威信极高,百姓也愿意响应顾昭的要求,将家中女孩也送去学堂里,等识得些字,将来能有机会进作坊,可不比留在家中干家务活挣的银钱多。
将这些学堂都配上夫子的难度,不比劝说家长将女孩送去学堂的难度小,顾昭不仅提高这些夫子的月俸,还将此列入考评之中,并且还抛出亲自开课教导他们的诱饵。
他推行星期制,不是十日一休,可是学生夫子都是上六天课就休息一日,他则每周日开课,让那些夫子成为他的学生,此外不再在府学中授课。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书生便是冲着这一点前去学堂做夫子的,听过他课的都觉大有收获,哪里舍得就此中断。
对于家境贫寒的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就更好了,这月俸绝对能供他们将学业继续下去。
之后,顾昭又推出了纳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凡中家中有夫子的给予减税,诸如此类,的确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出来做夫子。
因为夫子水平参差不齐,顾昭这期间还召集人手编撰教材,他推广教育的最初目的是让更多人识字,而非都让他们去参加科考的,因而这教材属于通识一类,同时也为开阔学生眼界,而那些在各个学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经过筛选后能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那就是走科举这一条路了。
听说这事,人在西南游玩的顾旸和彭夫子,特地又跑了回来,他们很有兴致地参与了编写教材一事,而且都自告奋勇地跑去学堂当夫子,酬劳什么的他们都不太在意。
有他们加入,顾昭当然不会往外推了,除了常规的三字经和百家姓外,顾昭添加了算数这一门课,这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运用广范的一门课程,顾昭自问他在算术一道上算是强项,因而这本教材是由他带着人亲自编写出来的。
最后还加上了格物课程,这教材就更难编写了,还得顾昭亲自来,按他想法,这格物课就是个大杂烩,将后世的物理化学等等融汇于一体,或者说相当于后世的科学课了,只是这个年代不太重视,多少手艺出色的人只能沦为匠籍,又有多少手艺在历史发展中断了传承。
顾昭是想给这些学生在格物上面进行启蒙,也是想他们将来能学到一两门手艺,走出学堂后不至于没有谋生之能。
为些,顾昭也聘请了不少匠人加入到学堂的教学中来,还特地写信给当初工部结识的匠人,想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出来教授学生,他没指望人都能来,但如果能来上一两个也是好的,有这些人再给其他夫子培训一下,教授给这些学生足够了。
在开学前,这一切烦琐事务总算都完工了,不少学生背着家长自制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新建好的水泥建筑中,又领到了学堂发放的书本,并没有收取他们费用,学生们更加高兴了,爱惜书本之余也叽叽喳喳地交流着,每个学生都牢记,这是因为他们的知府大人,他们才有这样好的识字机会。
这些教材编写好后,顾昭还给京城寄了几份,总要给皇帝报个备案,免得被别人抓住把柄说什么。
于是,人在京城皇宫里的皇帝,便收到来自尧昌府顾昭的一个大包裹,这时候京城上下正对从尧昌府运送过来的五香瓜子津津乐道,就连皇帝也收到不少顾昭进贡上来的,没想到这么快又收到顾昭寄来的东西了。
皇帝对公主还有在场的姚首辅等人笑道:“不知顾爱卿这回又给朕送来了什么,先前的五香瓜子味道不错,几位卿家可尝过了?”
--
抱过他们松开后,顾昭退后一步:“你们一路顺风,到了家后给我来份平安信。”
“好,你也早些回去。”
齐云飞和顾昭跨上马,朝顾昭一行人挥挥手,车队吆喝着动起来,在顾昭他们视野中不断远去。
友人侄儿的离去,让顾昭产生淡淡的不舍,但也很快被忙碌的生活充塞,顾不上惦记了。
顾昭要动员百姓将家中孩子送去学堂,不仅是男孩,女孩也要送,顾昭拿作坊来举例,如今几个作坊,除了建筑队这一块,男女工几本是对半开了,橡胶作坊男工多点,可羊毛作坊招收的几乎是女工,凡是能进这些作坊的,都让百姓羡慕无比,所以关于女娃要不要读书的问题,不少人家都动摇了。
一户人家男人对妻子说:“送,要送就都送去,不看看这是谁说的,这可是知府大人说的话,知府大人都说好,难道会不好?”
“那家里的活谁去干?家里今年多养了好几头羊。”
“那咱们当爹娘的就辛苦些,再说他们从学堂里回来也可以帮家里干活,咱又不是多么金贵的人家,不是说读了书就不用下地干活的,没看就连堂堂知府大人都会下地干活,听说知府大人也是农家出身,咱也养不起娇贵的少爷。”
小女儿连忙承诺,去学堂之前和放学回来后,都会努力帮家里干活的,哥哥也连连点头,他也会一样的,最后妻子只得点头答应下来,就跟男人说的一样,总不能跟知府大人唱反调吧。
诸如此例的情况不少,因而开学的第一日,学堂里的女学生数目也不少,这也有尧昌府的风气不及京城以及南方那边保守,换在其他地方,阎家女敢在大街上抢男人,早就被那些文人的口水给淹没了,而且顾昭如今在这里的威信极高,百姓也愿意响应顾昭的要求,将家中女孩也送去学堂里,等识得些字,将来能有机会进作坊,可不比留在家中干家务活挣的银钱多。
将这些学堂都配上夫子的难度,不比劝说家长将女孩送去学堂的难度小,顾昭不仅提高这些夫子的月俸,还将此列入考评之中,并且还抛出亲自开课教导他们的诱饵。
他推行星期制,不是十日一休,可是学生夫子都是上六天课就休息一日,他则每周日开课,让那些夫子成为他的学生,此外不再在府学中授课。不得不说,有一部分书生便是冲着这一点前去学堂做夫子的,听过他课的都觉大有收获,哪里舍得就此中断。
对于家境贫寒的书生来说,这样的机会就更好了,这月俸绝对能供他们将学业继续下去。
之后,顾昭又推出了纳税方面的优惠措施,凡中家中有夫子的给予减税,诸如此类,的确吸引了不少读书人出来做夫子。
因为夫子水平参差不齐,顾昭这期间还召集人手编撰教材,他推广教育的最初目的是让更多人识字,而非都让他们去参加科考的,因而这教材属于通识一类,同时也为开阔学生眼界,而那些在各个学堂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经过筛选后能获得进一步深造的机会,那就是走科举这一条路了。
听说这事,人在西南游玩的顾旸和彭夫子,特地又跑了回来,他们很有兴致地参与了编写教材一事,而且都自告奋勇地跑去学堂当夫子,酬劳什么的他们都不太在意。
有他们加入,顾昭当然不会往外推了,除了常规的三字经和百家姓外,顾昭添加了算数这一门课,这是百姓日常生活中运用广范的一门课程,顾昭自问他在算术一道上算是强项,因而这本教材是由他带着人亲自编写出来的。
最后还加上了格物课程,这教材就更难编写了,还得顾昭亲自来,按他想法,这格物课就是个大杂烩,将后世的物理化学等等融汇于一体,或者说相当于后世的科学课了,只是这个年代不太重视,多少手艺出色的人只能沦为匠籍,又有多少手艺在历史发展中断了传承。
顾昭是想给这些学生在格物上面进行启蒙,也是想他们将来能学到一两门手艺,走出学堂后不至于没有谋生之能。
为些,顾昭也聘请了不少匠人加入到学堂的教学中来,还特地写信给当初工部结识的匠人,想问问他们愿不愿意出来教授学生,他没指望人都能来,但如果能来上一两个也是好的,有这些人再给其他夫子培训一下,教授给这些学生足够了。
在开学前,这一切烦琐事务总算都完工了,不少学生背着家长自制的书包,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新建好的水泥建筑中,又领到了学堂发放的书本,并没有收取他们费用,学生们更加高兴了,爱惜书本之余也叽叽喳喳地交流着,每个学生都牢记,这是因为他们的知府大人,他们才有这样好的识字机会。
这些教材编写好后,顾昭还给京城寄了几份,总要给皇帝报个备案,免得被别人抓住把柄说什么。
于是,人在京城皇宫里的皇帝,便收到来自尧昌府顾昭的一个大包裹,这时候京城上下正对从尧昌府运送过来的五香瓜子津津乐道,就连皇帝也收到不少顾昭进贡上来的,没想到这么快又收到顾昭寄来的东西了。
皇帝对公主还有在场的姚首辅等人笑道:“不知顾爱卿这回又给朕送来了什么,先前的五香瓜子味道不错,几位卿家可尝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