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
两大军事强国的铁血对抗,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中国。
中国受挫阶段(前103年~前87年):历时十六年,由于汉武帝后期残暴无度致使对外战争频频失利,致使与匈奴会战中,一败再败。赵破奴兵团于前103年全军覆没;李陵兵团于前99年全军覆没;李广利兵团于前90年也全军覆没。
匈奴衰败阶段(前86年~前36年):历时五十年,匈奴人在内部权力相争、两次毁灭性的饥荒(前71年、前68年)以及汉帝国“断匈奴右譬”战略下联合西域力量的打击,终于一蹶不振,陈汤的万里远征(前36年),击斩郅支单于,终于使匈奴完全臣服于中国。
匈奴臣服阶段(前35年~10年):历时四十五年。这也是中国与匈奴和平的一段时间,然而中国却由于王莽篡汉而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面,王莽预谋分裂匈奴为十五个单于国,最终导致于匈奴的叛变。
匈奴回光返照阶段(11年~45年):历时三十四年。中国陷入内战,给匈奴崛起提供一个良机,匈奴通过扶植傀儡卢芳政权,干涉中国事务,在中国内战结束后,光武帝刘秀出于休生养息以疗治战争给中国的创伤,对匈奴采取防御战略。
中国全胜的阶段(46年~91年):历时四十五年。匈奴的再度分裂使其在一度复兴后迅速衰落,南匈奴成为中国的附属,北匈奴在汉军与南匈奴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最后在金微山战役(91年)后,终于远遁到中亚一带,这意味着汉匈三百年的战争,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最终战败。
冒顿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枭雄之一,从他开始,这个坚忍的民族在辽阔的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曾有一度它所向无敌,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匈奴民族的强悍英勇令人佩服,象一阵风掠过茫茫的草原,其国土之辽阔,可以媲美大汉帝国,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游牧帝国之一。
匈奴的不幸,只是遇到一个更伟大的国家。
中国与匈奴三百年的战争,其结果绝不仅仅是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场战争捍卫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或许匈奴曾经与中国一样的强大,但是它始终不及中国的伟大,因为其文明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那时的中国,已经创造了无数令两千后的人们还为之震惊的奇迹。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而西汉初创之期,面临的北方蛮族的入侵压力,远远大于管仲时代,而反击匈奴的胜利,其意义非同小可。
这场战争大大激发了民族的自觉意识,从此“汉”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称呼,而在汉匈战争中涌现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陈汤等人,更是成为这个伟大民族的象征,象征勇敢、坚强、不屈与冒险进取的精神,象征胜利与荣誉,自尊与自豪。
这场战争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匈奴这个巨大外患的存在,才使得大汉帝国在抗击外敌中,愈战愈勇,愈战愈强。大汉帝国的命运似乎也随着匈奴的命运而起落,当失去北方这个虎狼民族的威胁后,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似乎国力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大汉帝国早在历史的天空灰飞烟灭,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永恒的精神。
抵挡不住中国进攻的北匈奴人,不得不向西迁移,最后到达了欧洲,这个曾被大汉帝国打得狼狈不堪的国家,再度崛起,横扫欧洲大陆,成为欧洲的霸主,特别是在阿提拉(406~453)统治时期,更是如日中天,蹂躏欧洲大陆,所向披靡,频频对东罗马、西罗马用兵,罗马人惊恐地称呼其为“上帝之鞭”。然而阿提拉之后,匈奴迅速走向衰亡。
中国改变了匈奴的历史,匈奴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汉匈三百年战争的结果,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在东汉帝国与北匈奴最后决战的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班超以个人的胆略、意志与勇气在西域完成神话般的历史伟业,使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伟大的时代,不乏伟大的英雄。但他,是英雄中的英雄!
第十一章 英雄中的英雄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西域伊吾附近的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湖水清澈,涟波微荡。几只飞鸟扑腾着翅膀,降落在湖畔,左观右看,以好奇的目光,看着两侧部列齐整的骑兵方阵,再过一会儿,这里将展开一场血腥的厮杀,鲜血将染红湖边的嫩嫩的绿草。
这是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某日的一幕。
窦固兵团的任务,是歼灭伊吾的北匈奴呼衍王的力量,占领伊吾城。这是最后一战了,汉兵团总司令窦固挥了个手势,进攻的鼓声擂响,汉军勇猛的骑兵如恶虎般的扑向匈奴的阵营。只见冲锋陷阵的骑兵中,有一人十分显眼,他长得燕颔虎颈、阔背熊腰,一手策马,一手持刀,快马扬起飞尘,冲在队伍最前头。匈奴骑兵迎面而上,只见他手起刀落,左一刀右一刀便撂倒了好几个匈奴骑兵。
窦固面无表情地在远处观战,心中却暗暗称奇:“没想到这个搞文书的家伙竟然如此骁勇。”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比的壮士,正是窦固军中的假司马、日后彪炳史册的传奇英雄班超,这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他的勇气与胆量马上征服他的上司窦固。
硝烟散去,战场上遗留下北匈奴人一千多具尸体。其余的北匈奴骑兵向北逃窜了,汉军乘胜追击,占领了伊吾城。
战斗结束了,但对班超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窦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占领伊吾城,只是经营西域的开始,自从王莽时代西域脱离中国后,至今已经五十多年,汉帝国在西域的根基已荡然无存,必须要派遣使者到西域诸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帝国,清除匈奴人的势力,以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此时,西域诸国多归附匈奴人,匈奴的使团频频出入西域各国,出使西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谁可以完成此任务呢?窦固想了好多天,仍然迟迟定不下人选,可是现在他眼睛一亮,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敌的假司马班超,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这不就是最佳的人选吗?
慧眼识英雄啊,窦固的这一决定,抵得上他一生的战功。因为他的决定,给班超铺架了英雄的表演舞台。
班超慨然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与他一同出使的,还有军中从事郭循,以及军士三十六人。这次出使的国家是最接近汉帝国的西域东部小国鄯善,即楼兰国,鄯善是进入西域的必经之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打通西域,必须先与鄯善交通。然而在地理位置上与鄯善邻近的匈奴,岂会将鄯善拱手相让呢?这是一次充满危险的外交任务。
班超使团一行人共三十八人,跨上三十八战马,拜别窦固,扬尘而去。班超此时也不会料想到,这一去,竟然是三十年之久,他将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西域的事业,他将付出自己的一切,换回的是历史的荣光与一座无形却又巍然挺立的丰碑。
这一年,班超四十一岁。
出发前,他向故乡的方向遥遥一望,此时他想起了年轻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年轻时的梦想,今天有了实现的机会,路途艰险,可是我会用生命去奋斗!——他握紧缰绳,调转马头,向他的部下一挥手,“出发——”双腿往马肚子一夹,义无反顾地向西奔去。
班超的家族非同寻常。
东汉有两个著名的家族,一个是耿氏家族,是武士世家,另一个是班氏家族,是文士世家。班超的父亲班彪,扶风人氏,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超的哥哥班固继承父业,也成为一代史学巨匠;班超还有一个妹妹班昭,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史学巨著《汉书》,始于班彪,经班固的补充整理,最后成于班昭。但是班超竟然最后没有走上与其父、其兄、其妹一样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成为史学家的机会,而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英雄之路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班超人生的前四十年。
班超生于公元32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正是兵荒马乱时代。班彪当时归顺刘秀的政权,光武帝刘秀很器重班彪的才华,但是班彪志不在做官,潜心搞学问,所以也没当什么大官,就只是县令之类的芝麻官,他一方面撰写《史记后传》,补充史记自汉武帝之后的史料,一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在教育子女上,所以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们在父亲的影响下,都有非常好的学术修养。
历史对班超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在父亲的教导下,班超对《史记》以及父亲所著的《史记后传》中的人物都非常了解,但是他并没有象父亲与兄长那样立志成为史学家,而是沉醉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业中,从小便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以后要效法这些英雄,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班超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当属勇闯西域的博望侯张骞,张骞传奇般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他,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人逮捕扣押,后来逃跑,独闯西域十数国,回国途中再次被捕,最后又逃跑回国,这是何等的曲折与传奇啊,他是伟大的拓荒者,开拓了西域这片冒险家的乐园。而班超,就是一个充满了冒险的欲望与激情的人。
除了张骞之外,班超最佩服的人物,还有傅介子,以一介武士刺杀楼兰王,何等的气概,每读傅介子传,班超无不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班超的志向就在读史过程中变得高远,不断地从古代英雄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他为人慷慨豪爽,有义气,不拘小节,这种游侠精神,很可能受到他父亲班彪的影响,班彪虽然是一介文人,但非常推崇游侠精神,他曾经批评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是“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意思是说司马迁所写的游侠,大多侧重于世俗所称道的功业,而没有突显其侠义精神,现《汉书》中的“游侠列传”,可能多数出自班彪之手。
班彪作为一名小官,还多次辞官而去,这使得家族的经济还是比较拮据,所以要勤俭度日,班超从小便吃苦耐劳,这使得他日后得益非浅,一方面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使他在未来得以适应西域艰苦的环境。在父兄的影响下,他也博览群书,而且他的口才极好,能说会辩,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辉煌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超二十二岁时(公元54年),父亲班彪去世,这使得家庭的经济情况更加糟糕。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首都洛阳,担任校书郎,班超与母亲便随班固来到了洛阳。因为生活贫困,他不得不打打工,为官府抄一些文书,工作非常的辛苦,薪水又非常少,此时的班超年过三十了,却一事无成,他那些高远的志向能不能有实现的一天呢?他郁郁不开心。
有一天,他与工友们一起抄文书时,抄得很累时,他突然停下来,把笔一扔,愦然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
这就是成语“投笔从戎”的来历。
他的工友们纷纷笑他了:“得了吧,都三十多的人了,整天拿笔杆子,还做这种白日梦啊?大言不惭。”
班超神色凝重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些只知道赚取微薄的薪水的家伙,却不曾想过人生可以更加辉煌灿烂,他看着这些整天象小蚂蚁忙忙碌碌的年轻人,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这句话怎么似曾相似,是了,当年陈胜曾经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英雄豪杰,身上的气质是何等的相近啊。
班超投了笔,但并没有马上从戎,而是去找了一个相士。
相士仔细端详了班超的面相,“哎呀,你是个布衣书生,但是却有万里封侯之相啊。”
班超听了心中一喜,忙问道:“这是怎么说?”
相士煞有其事地指着班超的下巴说:“是燕子状的下巴,”又指他的脖子,“老虎状的脖子;燕颔虎颈啊,燕子是能飞之鸟,说明你的事业乃是在遥远之乡;老虎是能吃肉之兽,吃肉表示富贵,所以此乃万里封侯之相啊。”
史书中所记的两汉相士,似乎都有些真才实学的样子,其实相士多好夸大其辞,或言富贵如何,或言灾祸如何,说多了,总有几个碰巧说准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看相的结果,对班超还是一个大大的鼓舞,使他坚信自己带有某种上苍注定的使命。
但是机会并没有马上到来,迫于生活的压力,班超把投出去的笔又捡回来,重新为官府抄文书,挣点小钱养家糊口。<b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
-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
两大军事强国的铁血对抗,胜利的天平开始倾向中国。
中国受挫阶段(前103年~前87年):历时十六年,由于汉武帝后期残暴无度致使对外战争频频失利,致使与匈奴会战中,一败再败。赵破奴兵团于前103年全军覆没;李陵兵团于前99年全军覆没;李广利兵团于前90年也全军覆没。
匈奴衰败阶段(前86年~前36年):历时五十年,匈奴人在内部权力相争、两次毁灭性的饥荒(前71年、前68年)以及汉帝国“断匈奴右譬”战略下联合西域力量的打击,终于一蹶不振,陈汤的万里远征(前36年),击斩郅支单于,终于使匈奴完全臣服于中国。
匈奴臣服阶段(前35年~10年):历时四十五年。这也是中国与匈奴和平的一段时间,然而中国却由于王莽篡汉而面临着四分五裂的局面,王莽预谋分裂匈奴为十五个单于国,最终导致于匈奴的叛变。
匈奴回光返照阶段(11年~45年):历时三十四年。中国陷入内战,给匈奴崛起提供一个良机,匈奴通过扶植傀儡卢芳政权,干涉中国事务,在中国内战结束后,光武帝刘秀出于休生养息以疗治战争给中国的创伤,对匈奴采取防御战略。
中国全胜的阶段(46年~91年):历时四十五年。匈奴的再度分裂使其在一度复兴后迅速衰落,南匈奴成为中国的附属,北匈奴在汉军与南匈奴军的联合打击下,屡战屡败,最后在金微山战役(91年)后,终于远遁到中亚一带,这意味着汉匈三百年的战争,曾经强大无比的匈奴最终战败。
冒顿是世界历史上最著名的枭雄之一,从他开始,这个坚忍的民族在辽阔的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曾有一度它所向无敌,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匈奴民族的强悍英勇令人佩服,象一阵风掠过茫茫的草原,其国土之辽阔,可以媲美大汉帝国,这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游牧帝国之一。
匈奴的不幸,只是遇到一个更伟大的国家。
中国与匈奴三百年的战争,其结果绝不仅仅是打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这场战争捍卫了伟大的华夏文明。或许匈奴曾经与中国一样的强大,但是它始终不及中国的伟大,因为其文明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那时的中国,已经创造了无数令两千后的人们还为之震惊的奇迹。孔子曾说过“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而西汉初创之期,面临的北方蛮族的入侵压力,远远大于管仲时代,而反击匈奴的胜利,其意义非同小可。
这场战争大大激发了民族的自觉意识,从此“汉”成为一个伟大民族的称呼,而在汉匈战争中涌现的李广、卫青、霍去病、张骞、苏武、陈汤等人,更是成为这个伟大民族的象征,象征勇敢、坚强、不屈与冒险进取的精神,象征胜利与荣誉,自尊与自豪。
这场战争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国家。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匈奴这个巨大外患的存在,才使得大汉帝国在抗击外敌中,愈战愈勇,愈战愈强。大汉帝国的命运似乎也随着匈奴的命运而起落,当失去北方这个虎狼民族的威胁后,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似乎国力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大汉帝国早在历史的天空灰飞烟灭,没有永恒的帝国,只有永恒的精神。
抵挡不住中国进攻的北匈奴人,不得不向西迁移,最后到达了欧洲,这个曾被大汉帝国打得狼狈不堪的国家,再度崛起,横扫欧洲大陆,成为欧洲的霸主,特别是在阿提拉(406~453)统治时期,更是如日中天,蹂躏欧洲大陆,所向披靡,频频对东罗马、西罗马用兵,罗马人惊恐地称呼其为“上帝之鞭”。然而阿提拉之后,匈奴迅速走向衰亡。
中国改变了匈奴的历史,匈奴改变了欧洲的历史,汉匈三百年战争的结果,其历史影响是深远的。
在东汉帝国与北匈奴最后决战的同时,在另一条战线上,班超以个人的胆略、意志与勇气在西域完成神话般的历史伟业,使他成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雄。
伟大的时代,不乏伟大的英雄。但他,是英雄中的英雄!
第十一章 英雄中的英雄
【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西域伊吾附近的蒲类海(新疆巴里坤湖),湖水清澈,涟波微荡。几只飞鸟扑腾着翅膀,降落在湖畔,左观右看,以好奇的目光,看着两侧部列齐整的骑兵方阵,再过一会儿,这里将展开一场血腥的厮杀,鲜血将染红湖边的嫩嫩的绿草。
这是永平十六年(73年)二月某日的一幕。
窦固兵团的任务,是歼灭伊吾的北匈奴呼衍王的力量,占领伊吾城。这是最后一战了,汉兵团总司令窦固挥了个手势,进攻的鼓声擂响,汉军勇猛的骑兵如恶虎般的扑向匈奴的阵营。只见冲锋陷阵的骑兵中,有一人十分显眼,他长得燕颔虎颈、阔背熊腰,一手策马,一手持刀,快马扬起飞尘,冲在队伍最前头。匈奴骑兵迎面而上,只见他手起刀落,左一刀右一刀便撂倒了好几个匈奴骑兵。
窦固面无表情地在远处观战,心中却暗暗称奇:“没想到这个搞文书的家伙竟然如此骁勇。”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比的壮士,正是窦固军中的假司马、日后彪炳史册的传奇英雄班超,这是他第一次走上战场,他的勇气与胆量马上征服他的上司窦固。
硝烟散去,战场上遗留下北匈奴人一千多具尸体。其余的北匈奴骑兵向北逃窜了,汉军乘胜追击,占领了伊吾城。
战斗结束了,但对班超来说,这是他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让窦固留下深刻的印象。
占领伊吾城,只是经营西域的开始,自从王莽时代西域脱离中国后,至今已经五十多年,汉帝国在西域的根基已荡然无存,必须要派遣使者到西域诸国,使西域各国重新归附汉帝国,清除匈奴人的势力,以完成“断匈奴右臂”的战略计划。此时,西域诸国多归附匈奴人,匈奴的使团频频出入西域各国,出使西域,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谁可以完成此任务呢?窦固想了好多天,仍然迟迟定不下人选,可是现在他眼睛一亮,这位在战场上神勇无敌的假司马班超,文武双全,胆略过人,这不就是最佳的人选吗?
慧眼识英雄啊,窦固的这一决定,抵得上他一生的战功。因为他的决定,给班超铺架了英雄的表演舞台。
班超慨然接受这项艰巨的任务,与他一同出使的,还有军中从事郭循,以及军士三十六人。这次出使的国家是最接近汉帝国的西域东部小国鄯善,即楼兰国,鄯善是进入西域的必经之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要打通西域,必须先与鄯善交通。然而在地理位置上与鄯善邻近的匈奴,岂会将鄯善拱手相让呢?这是一次充满危险的外交任务。
班超使团一行人共三十八人,跨上三十八战马,拜别窦固,扬尘而去。班超此时也不会料想到,这一去,竟然是三十年之久,他将把自己的余生,全部献给西域的事业,他将付出自己的一切,换回的是历史的荣光与一座无形却又巍然挺立的丰碑。
这一年,班超四十一岁。
出发前,他向故乡的方向遥遥一望,此时他想起了年轻时曾说过的一句话:“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年轻时的梦想,今天有了实现的机会,路途艰险,可是我会用生命去奋斗!——他握紧缰绳,调转马头,向他的部下一挥手,“出发——”双腿往马肚子一夹,义无反顾地向西奔去。
班超的家族非同寻常。
东汉有两个著名的家族,一个是耿氏家族,是武士世家,另一个是班氏家族,是文士世家。班超的父亲班彪,扶风人氏,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班超的哥哥班固继承父业,也成为一代史学巨匠;班超还有一个妹妹班昭,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史学巨著《汉书》,始于班彪,经班固的补充整理,最后成于班昭。但是班超竟然最后没有走上与其父、其兄、其妹一样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成为史学家的机会,而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英雄之路呢?
我们来回顾一下班超人生的前四十年。
班超生于公元32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正是兵荒马乱时代。班彪当时归顺刘秀的政权,光武帝刘秀很器重班彪的才华,但是班彪志不在做官,潜心搞学问,所以也没当什么大官,就只是县令之类的芝麻官,他一方面撰写《史记后传》,补充史记自汉武帝之后的史料,一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在教育子女上,所以班固、班超、班昭兄妹们在父亲的影响下,都有非常好的学术修养。
历史对班超的影响非常的深远,在父亲的教导下,班超对《史记》以及父亲所著的《史记后传》中的人物都非常了解,但是他并没有象父亲与兄长那样立志成为史学家,而是沉醉在历史人物的英雄事业中,从小便在心里暗暗发誓,自己以后要效法这些英雄,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班超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当属勇闯西域的博望侯张骞,张骞传奇般的经历深深地吸引了他,张骞出使西域,被匈奴人逮捕扣押,后来逃跑,独闯西域十数国,回国途中再次被捕,最后又逃跑回国,这是何等的曲折与传奇啊,他是伟大的拓荒者,开拓了西域这片冒险家的乐园。而班超,就是一个充满了冒险的欲望与激情的人。
除了张骞之外,班超最佩服的人物,还有傅介子,以一介武士刺杀楼兰王,何等的气概,每读傅介子传,班超无不陶醉其中,心驰神往。
班超的志向就在读史过程中变得高远,不断地从古代英雄中汲取精神的力量。他为人慷慨豪爽,有义气,不拘小节,这种游侠精神,很可能受到他父亲班彪的影响,班彪虽然是一介文人,但非常推崇游侠精神,他曾经批评司马迁《史记》中的“游侠列传”是“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意思是说司马迁所写的游侠,大多侧重于世俗所称道的功业,而没有突显其侠义精神,现《汉书》中的“游侠列传”,可能多数出自班彪之手。
班彪作为一名小官,还多次辞官而去,这使得家族的经济还是比较拮据,所以要勤俭度日,班超从小便吃苦耐劳,这使得他日后得益非浅,一方面锻炼了他强健的体魄,另一方面使他在未来得以适应西域艰苦的环境。在父兄的影响下,他也博览群书,而且他的口才极好,能说会辩,这些都为他以后的辉煌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班超二十二岁时(公元54年),父亲班彪去世,这使得家庭的经济情况更加糟糕。明帝永平五年(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被召入首都洛阳,担任校书郎,班超与母亲便随班固来到了洛阳。因为生活贫困,他不得不打打工,为官府抄一些文书,工作非常的辛苦,薪水又非常少,此时的班超年过三十了,却一事无成,他那些高远的志向能不能有实现的一天呢?他郁郁不开心。
有一天,他与工友们一起抄文书时,抄得很累时,他突然停下来,把笔一扔,愦然叹道:“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闲乎?”
这就是成语“投笔从戎”的来历。
他的工友们纷纷笑他了:“得了吧,都三十多的人了,整天拿笔杆子,还做这种白日梦啊?大言不惭。”
班超神色凝重地看了他们一眼,这些只知道赚取微薄的薪水的家伙,却不曾想过人生可以更加辉煌灿烂,他看着这些整天象小蚂蚁忙忙碌碌的年轻人,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这句话怎么似曾相似,是了,当年陈胜曾经说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英雄豪杰,身上的气质是何等的相近啊。
班超投了笔,但并没有马上从戎,而是去找了一个相士。
相士仔细端详了班超的面相,“哎呀,你是个布衣书生,但是却有万里封侯之相啊。”
班超听了心中一喜,忙问道:“这是怎么说?”
相士煞有其事地指着班超的下巴说:“是燕子状的下巴,”又指他的脖子,“老虎状的脖子;燕颔虎颈啊,燕子是能飞之鸟,说明你的事业乃是在遥远之乡;老虎是能吃肉之兽,吃肉表示富贵,所以此乃万里封侯之相啊。”
史书中所记的两汉相士,似乎都有些真才实学的样子,其实相士多好夸大其辞,或言富贵如何,或言灾祸如何,说多了,总有几个碰巧说准了。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次看相的结果,对班超还是一个大大的鼓舞,使他坚信自己带有某种上苍注定的使命。
但是机会并没有马上到来,迫于生活的压力,班超把投出去的笔又捡回来,重新为官府抄文书,挣点小钱养家糊口。<b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