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4章 一个良好的开端
曾省吾对朝鲜人遭受的苦难是非常同情的,这是感性,但因为同情就进行朝堂上的决策,是不理性的,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哭,是一件很愚蠢的行径,朝鲜王的肉食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自己的子民,这不关大明的事儿。
他提议进兵的主要原因,还是为大明军入朝作战的战略考虑,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支点,义州就是其中的关键。
大部分拥有漫长历史的国家疆界,都是天然疆界,也就是河流、山峰、关隘等等地理环境形成,大明和朝鲜的疆界也是如此。
唐朝攻灭高句丽之后,将朝鲜半岛的北部据为己有,很快就放弃了这部分,因为朝鲜半岛的北部实在是过于贫瘠了,没有足够的土地、降水,山脉众多,道路不便等等原因,都是唐王朝放弃朝鲜半岛北部的原因。
自宣德年间确立了以鸭绿江为边界之后,大明就再没有把朝鲜方向作为战略方向去经营,或者在精算之风的影响之下,北平行都司、河套、交趾十三司、旧港宣慰司、吕宋总督府、三宣六慰都接二连三的被放弃,大明呈现了完全收缩的态势。
自然疆界,就代表着大明要干预朝鲜半岛的局势,就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是不划算的,甚至是影响大明整体的战略,在朝鲜半岛投入更多,大明开海、重开西域、中南半岛经略,都会相应的减少,朝鲜半岛拖累坐烦大明,就会成为定局。
但,这一仗必须打,倭寇决不能上岸。
在这种情况下,越早拿下义州,越早营造港口,越早获得战略进攻的支点,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曾省吾是个极端的保守派,他的一切决定,都是出于大明利益优先。
“那么诸位以为呢?”朱翊钧询问着大明大臣们的想法。
六部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廷议认为,催促马林带领的先锋营,快速赶到九连城,在骑营抵达的一刻,九连城的两千军兵,立刻过江,进入义州。
具体征战的细节,则完全由前线的军将负责制定。
“戚帅,大明骑营劳师远征,这从辽东赶往义州,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众将士都是最疲惫的时刻,此时进攻,是不是有不妥之处?”朱翊钧对整体决策没有疑虑,但他心疼大明骑营,马林带领的先锋营刚到鸭绿江出海口,没有休整,就要准备作战。
“陛下,朝鲜方面败的太快了,仅仅十九天,汉城都丢了,开城、平壤又能挺多久呢?”戚继光无奈的说道:“臣也想让骑营休整,可是时间不等人,若是义州也被倭寇拿下,渡江就变的更加危险了起来。”
“陛下,骑营是京营锐卒里的精锐,臣对京营的军兵还是很有信心的。”
“那就依戚帅所言吧。”朱翊钧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采信了戚继光的说法,给马林的先锋营三千众,加一加担子,局势的变化,出乎了大明上下的意料,考验京营锐卒的时刻到了。
而京营的表现,并没有让皇帝失望,正如京营的口号一样,时刻准备着。
大明朝堂和前线对于信息是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差,这是因为距离,大明皇帝下达进攻的命令,命令传到辽东李成梁,李成梁再下令到九连城,这一段路非常的漫长,这种距离造成的信息差,让朱翊钧很担心朝廷的命令有滞后性,所以他才想要给李成梁便宜行事的权力。
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开战之前,这种混乱的指挥体系,只能暂时如此,一旦开战,前线军将就拥有了更多的余地,这种混乱的、滞后的指挥,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马林带领的骑营有三千众,因为是先锋,所以不需要带太多的辎重,五匹马一个人,一副甲胄,武器装备,他抵达九连城的时候,大明皇帝的圣旨还没有抵达九连城,在先锋营休整了整整五天,先锋营的骑营都闲到准备打猎作为训练任务的时候,大明皇帝的圣旨终于到了。
驿卒快马加鞭的赶到了九连城,得知了马林在校场又急匆匆的赶去。
不是驿卒跑得慢,是马林的骑营速度太快了,机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来骑营每人只有三匹战马,先锋营行军的时候,李成梁额外提供了六千匹战马,才有了如此速度。
九连城的军将是从五品千户赵吉,乃是王如龙手下的一名悍将。
赵吉行七,原来是顺天府京师菜户营的一个菜户,城中孙氏欠了菜户营银子,赵老七告状,居然是草民冤枉,而不是老爷冤枉,当时顺天府密云知县,不敢包庇孙氏,让孙氏还钱,孙氏气不过,带着家丁就打上门了。
密云知县听闻后,带着衙役就赶过去了,生怕赵老七被孙氏给打了,事情会更麻烦,结果在衙役的阻拦下,赵老七一榔头锤死了一个孙家的家丁,又一榔头锤死了一个诉棍,可谓是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无比悍勇。
最后赵吉被流放到了应昌充军,这已经是几乎等同于死刑的流放了,那时候连土蛮汗都还在草原逞凶。
在流放前,朱翊钧见了这赵老七一面,听闻赵老七悍勇,朱翊钧见猎心喜,就和赵老七角力了一番,吃细粮的大明青少年第一高手,虽然赢了,但手都在抖,而那时候赵老七是吃粗粮的,十六岁的年纪,一共没吃几次肉。
赵吉的悍勇,让他在应昌府如鱼得水。
此时的九连城校场上,赵吉和马林光着膀子,半蹲着身子,身体前探,不停地绕圈试探着彼此,他们在角力。
军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有些简单,当然,在读书人看来,这光着膀子打斗,实在是有点不雅,是一种野蛮的行径。
但一个手下全是精锐的将领,一个久经沙场、镇守边方的悍勇将领,两个人碰到即便是和和气气,可京营的精锐,戍边的将士,彼此都不会服气。
在戍边将士看来,京营锐卒?一群拳绣腿没上过战场的少爷兵;在京营锐卒看来,百战老兵?没有纪律、吊儿郎当,这上了战场,怎么可能把后背交给他们?
斗气太正常了,所以,马林和赵吉光着膀子,开始角力,谁赢了,谁就是厉害,就以谁马首是瞻。
一上手,马林和赵吉都收起了对对方的轻视之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点子过于扎手了。
马林的技巧更胜一筹,可是这赵吉的力气,根本不是人该有的力气!
这是马林第一次感觉力气不如对方,连李如松的力气也就是和马林旗鼓相当罢了。
而且赵吉流放到应昌的时候,才十六岁,这几年又长高了几分,军中都叫赵吉为熊将军,诨号熊罴。
熊将军人如其名,长得跟一头熊一样,体重要比马林高十斤有余。
“啊!”赵吉眼睛珠子一转,忽然一声暴吼,就扑了上去,他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想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技不如人就一力降十会!
他抓住了马林就开了最纯粹的力气比拼,推搡。
马林暗道要遭,面色通红青筋爆抖的赵吉,用尽了全力推着马林,这个时候,马林的技巧就没有用了,他只要有任何其他松懈,就会被推出边界,只能牟足了力气和马林互推。
“呀!”赵吉再次一声怒吼,爆发出了全力,开始推动马林,马林力气稍逊,被一步一步缓慢但坚定的推出了边界。
“好!”九连城边军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因为他们的熊将军赢了。
之前比拼箭术,马林赢了,马林能开虎力弓,三矢三中,而赵吉也能开虎力弓,三矢只中了两矢。
现在赵吉找回了场子,扳回一局。
“我打不过你。”赵吉气喘吁吁的将马林拉了起来,颇为大声的说道,这不是给武勋之后面子,而是真的打不过,而且还告诉自己的军兵,不要误会。
军中角力是有规则的,很多奔着下三路、杀招都无法使用,若是真的到了战场上,可能十几个回合,赵吉就会被马林斩杀,因为赵吉的路数都是野路子。
“这一仗打完,我让父亲保举你入讲武学堂。”马林站了起来,伸出了手,用力的用肩膀撞了一下赵吉,握着赵吉的手说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赵吉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对着所有人高声喊道。
“圣旨到!”快骑跑入了九连城的校场,马背上的驿卒将金字牌加急的圣旨,送到了马林的手中。
“陛下有旨,先锋营抵达之日,立刻进入义州。”马林打开看了片刻说道:“赵千户,准备入朝作战,我来为你压阵。”
赵吉确认了圣旨之后,立刻开始了准备过江之事,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一声令下了。
而马林看着圣旨,他倒是品出了别的意思,大明皇帝完全抛弃了朝鲜王室和那群肉食者,之前大明的所有决策,都要顾虑一个问题,朝鲜王室在想什么,那是把朝鲜的肉食者看作是人,但现在,大明已经完全不管朝鲜王室的想法了。
马林是个武将,武将养点鹰犬,都很正常,但有些武将养着养着,这些畜生,就分不清大小王了,还敢对主人龇牙咧嘴了起来,龇牙咧嘴还不算,还要咬人,这些敢咬人的狗,就一个下场,那就是狗肉火锅。
马林对政治没什么理解,他觉得大明和朝鲜的关系,就是主人和鹰犬的关系,之前大明还在意朝鲜王室的想法,所以这些鹰犬开始龇牙咧嘴,开始蹬鼻子上脸,开始咬人,甚至弄得朝廷的明公都有点措手不及。
当大明朝廷不把朝鲜王室当人看的这一刻,代表着大明真正下定了决心,要彻底解决东北方向的问题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彻底占领和王化,不让东北方向,再次变成崛起中的负担。
这个态度上的转变,马林乐见其成。
“鸭绿江上有长达172里的江面不会结冰,你带一千人在九连城辑安渡口渡江,我率一千骑营紧随其后,如果朝鲜方面投降,我们要在三天时间内,在辑安渡口修一个桥出来,力求将九连城和义州连在一起。”马林换上了甲胄后,来到了中军大帐,开始做具体的部署。
“三天之内桥梁没有修好,就准备撤退,如果五天之内没有修好桥梁,就立刻撤退。”马林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
打下来,就因为桥没修好,就要撤退,这是马林的保守作战计划,因为天时,大明军兵的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没有桥梁作为补给,一旦鸭绿江开始了凌汛,后果不堪设想。
正月二十三日,已经是过了立春,上流的寒冰开始解冻,就会阻塞河道,船舶无法正常通行,没有后勤的军队,就是等死,尤其是入朝作战,不是在领土内作战。大明在九连城的兵力一共就五千人,损失两千人,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先锋败,兵败如山倒,很容易引起大溃败,要是让倭寇打进了大明,那他马林就是历史罪人,皇帝不杀他,他都得自杀谢罪。
马林面色凝重的说道:“义州守将要守城的话,就攻破城池,将其收押,注意要把败兵全部收押,若是不服从管教,就地格杀,防止生乱。”
朝廷完全放弃了顾忌朝鲜王室的想法,给作战带来了许多便捷,没有了自上而下的压力,大明军在征战的过程中,进退变得更加从容。
次日的清晨,刚蒙蒙亮的时候,辑安渡口数百只小船开始缓缓滑动,向鸭绿江对岸缓缓驶去,赵吉一上岸,就一马当先,向着义州而去,在赵吉上岸的同一时刻,马林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挥舞了一下手臂,牙旗挥舞,他脚下的船只开始滑动。
马林其实比较担心,大明军的动静不小,而且九连城和对面的义州往来频繁,九连城的动静,义州方面肯定是一清二楚,要是义州军半渡而击,或者说在渡口设伏,大明军恐怕要付出一些代价。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马林渡江之后,好消息传来,赵吉接管了义州防务,一切都非常的顺畅。
义州守城的将军对大明今天要渡河的消息是很清楚的,在赵吉赶到义州城下的时候,土坯城墙的城门大开,城中文武官员已经等候多时了,等着投降。
大明觉得义州方面会抵抗,而义州方面担心大明军不来,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倭寇凶焰滔天,义州文武也担心那天倭寇来了,大明天兵还没来。
现在,大明天兵可算是来了!
倭寇从对马岛登陆朝鲜半岛,只用了十九天的时间,汉城就陷落了,这种情况下,义州文武官员都对朝鲜王不再抱有任何信心了,惶惶不安的时候,突然听说大明军要来,无论有没有朝鲜王命,无论来做什么,义州文武都找到了主心骨。
大明军快速接管了所有防务,而后派出了墩台远侯,收集各种情报,很快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了大明军的面前,那就是逃难到义州城的流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前线在溃败,百姓在逃亡,而朝鲜国王李昖将所有义州的粮草调入了平壤,而李昖喊出了要与平壤共存亡这样的口号来,决定和倭寇在平壤决一死战。
“墩台远侯查闻,李昖在汉城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收缩兵力,所有的粮草都进入了汉城,倭寇兵临城下之前,李昖抛下了所有人,带着宗室文武大臣,就逃到了开城,汉城不攻自破。”赵吉面色凝重的说道。
汉城是朝鲜唯三砖石城墙的城池,还有开城、平壤两处。
汉城城池围三十里,李昖不跑,君子死社稷,十九天?给倭寇一年时间都打不下来。
倭寇远道而来,缺少攻城的火器,可是李昖带着宗室、大臣跑了,人心立刻散了,最关键的是,朝鲜南部的粮草集中在汉城,都留给了倭寇。
“同样的错误,居然能犯两遍!”马林眉头紧蹙的看着堪舆图。
朝鲜北部的粮草也集中到了平壤,这一次李昖信誓旦旦要与平壤共存亡,但已经没有人相信了,义州的难民在增加。
“怎么办?这些难民救还是不救?不救,离心离德,日后恐怕后患无穷,救的话,哪来那么多的粮食。”赵吉询问马林的意见。
这个困难就像是赈灾,以工代赈是一个万能的解法,但在以工代赈之前,要让他们有口吃的,才不至于从流民变成流寇,而且组织生产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对大明军兵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能不能从平壤要些粮草过来?”赵吉提出了自己的解法。
“要不到,我们已经要了很多次了。”义州投降的官员,面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直接投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有的选谁想当贰臣贼子?
可是在平壤的王公贵族们,实在是太过分了!义州涌入了无数的流民,而且还在增多,义州索要粮草赈济,至少开设粥棚,让人活下来,可是李昖不答应。
“报!”一个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跑进了义州州衙的正厅,俯首说道:“报!倭寇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率兵,围困临津,三日攻破,临津守备死战而亡,开城岌岌可危!”
倭寇在过年后,从汉城分为了三个方向,开始继续进攻,三面合围之下,临津被攻破。
“开城已经是最后的防线,开城破则平壤无法固守,败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马林迅速做出了判断,兵败的时候,就会一直败,只有打出一场大胜,才能把涣散的人心凝聚。
临津本来是个好机会,但倭寇的攻势极为迅猛。
“会有更多的流民涌入义州来了,救还是不救?”赵吉询问马林的决策。
“救。”马林立刻说道:“大明救不了他们,他们得自救,现在立刻对义州地面进行军管,城中所有的粮食、田亩,全部收缴后,配给供应,救是当然要救的,但所有流民都要做工,垦荒、修桥、修路、修建港口、码头。”
“义州本身有丁口七万,流民不断涌入,流民数量可能超过十万,夏收在六月份中旬,这近半年时间,最少需要三十万石的粮食,义州有这么多粮食吗?”
马林的文化课可是在老爹的鞭笞下过了关,关于这么多人吃多少的问题,马林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答案,为了防止意外事情发生,马林进行了最保守的估计,三十万石。
“不知道。”义州方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义州能收集多少粮食来。
“赵千户,你来找粮。”马林立刻做出了安排,朝鲜的人根本指望不上。
任何文章都需要逻辑性,但利益博弈的时候,往往是不用考虑逻辑的。
作为朝鲜的王,李昖已经在汉城抛弃了一次他的百姓,这一次平壤之战,李昖会不会再次抛弃他的百姓呢?马林认为李昖一定会,这家伙是个惯犯了。
马林、赵吉希望能够解决义州战争流民的问题,这也是有利益考量,一旦真的安抚了这些流民,这些流民就是大明在朝鲜征战的最大支持,甚至是大明灭倭战争的最大支持。
安抚这些流民,马林选择了对义州本地的地主出手。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桥梁顺利架了起来,是一座巨大的石桥,这座石桥,长二里,宽三丈,有桥墩十三个,十二孔,这座桥唯一的问题,就是会封锁江面,但就是战争时架桥,真的要进行航运的话,战后有空拆了再建就是。
而第五天的时候,赵吉终于把义州地面所有的粮仓给抄没的一干二净,在大明军占领义州的第二天,配给就开始了,到第五天时,赵吉一共从义州地面收集了四十三万石的粮草,除了足够义州解救流民之外,也能供应大明骑营两月使用。
“粟麦荞豆麻黍等共计四十三万石已经入库,另有草料十五万束入库,撑到夏收没有问题,这十五万束草料会在义州附近营造茅庐,并且每家给草料十二斤取暖。”赵吉看了一圈继续说道:“目前辽东军一千二百名化整为零,带领义州百姓垦荒,因为粥棚开设,干活儿的热情很高。”
营造茅庐安置百姓,是不营造就会冻死,而给草料取暖,是因为草料是穷民苦力唯一能取暖的东西了。
这一千二百军兵在应昌干的最多的活儿,也不是打仗,而是垦荒、挖沟渠、水井,营造营堡,毕竟大明拿下应昌没多久,土蛮汗到大明京师做了王爷,而俺答汗在万历九年被大明斩首示众,大规模战争结束,剩下的都是剿匪。
在王如龙到辽东后,赵吉因为很能打被委派到了九连城,这一千二百军兵,现在的主要职责不是打仗,而是带领百姓生产。
朝鲜已经实质性亡了,大明又不可能无限制的运送粮草,流落到义州的难民,只能自救,朝鲜国王不救他们,大明救不了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就是垦荒的意义。
和大明多数百姓一样,朝鲜的百姓也很勤劳,在短暂的五日小规模骚乱之后,慢慢稳定了下来,主要是大明军在,这些百姓们选择了相信大明军。
“我们收到了新的消息,李昖离开了平壤,向义州而来。”马林面色凝重的告诉了所有人一条坏消息,李昖又又又跑了。
在汉城逃跑,在开城逃跑,现在在平壤逃跑,扔下了他的百姓,扔下了军兵,带着宗室和文武大臣向着义州而来。
赵吉嘴角抽动下,厉声说道:“这个畜生。”
李昖在平壤能撑三个月,大明军就能抵达朝鲜,到时候,为了团结一心齐心灭倭,大明皇帝可能捏着鼻子让这个畜生入明做个离线王爷,结果李昖又跑了,平壤陷落已经成了一个时间问题。
“我们要不要驰援平壤?”赵吉眉头紧蹙的说道:“没了平壤,再往北来,无城可守了,平壤好歹也是座大城。”
马林深吸了口气说道:“驰援是一定要驰援的,昨日定州、安州文武来降,我带先锋营赶赴安州,随时准备支援平壤,若是我遇到了李昖,会将他抓起来,你接管后,关在九连城,不要让朝鲜宗室留在朝鲜。”
“是。”赵吉答应了下来,他仔细思索了下,没有劝说马林不要去定州,先锋营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倭寇没有骑兵,一人五马,当年黄金家族如日中天时,都没有这么奢侈过。
马林这支先锋营,要保证骑营抵达义州之前,战火不会烧到义州这个战略支点。
马林将情况写成了战报,送往大明京师的同时,带领三千先锋营再次向定州出发。
“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明京营可以动了。”朱翊钧收到战报的时候,高度评价了马林和赵吉的功劳。
(本章完)
曾省吾对朝鲜人遭受的苦难是非常同情的,这是感性,但因为同情就进行朝堂上的决策,是不理性的,把别人家的棺材,抬到自己家哭,是一件很愚蠢的行径,朝鲜王的肉食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自己的子民,这不关大明的事儿。
他提议进兵的主要原因,还是为大明军入朝作战的战略考虑,需要一个强而有力的支点,义州就是其中的关键。
大部分拥有漫长历史的国家疆界,都是天然疆界,也就是河流、山峰、关隘等等地理环境形成,大明和朝鲜的疆界也是如此。
唐朝攻灭高句丽之后,将朝鲜半岛的北部据为己有,很快就放弃了这部分,因为朝鲜半岛的北部实在是过于贫瘠了,没有足够的土地、降水,山脉众多,道路不便等等原因,都是唐王朝放弃朝鲜半岛北部的原因。
自宣德年间确立了以鸭绿江为边界之后,大明就再没有把朝鲜方向作为战略方向去经营,或者在精算之风的影响之下,北平行都司、河套、交趾十三司、旧港宣慰司、吕宋总督府、三宣六慰都接二连三的被放弃,大明呈现了完全收缩的态势。
自然疆界,就代表着大明要干预朝鲜半岛的局势,就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成本,这是不划算的,甚至是影响大明整体的战略,在朝鲜半岛投入更多,大明开海、重开西域、中南半岛经略,都会相应的减少,朝鲜半岛拖累坐烦大明,就会成为定局。
但,这一仗必须打,倭寇决不能上岸。
在这种情况下,越早拿下义州,越早营造港口,越早获得战略进攻的支点,就显得弥足珍贵了。
曾省吾是个极端的保守派,他的一切决定,都是出于大明利益优先。
“那么诸位以为呢?”朱翊钧询问着大明大臣们的想法。
六部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最终廷议认为,催促马林带领的先锋营,快速赶到九连城,在骑营抵达的一刻,九连城的两千军兵,立刻过江,进入义州。
具体征战的细节,则完全由前线的军将负责制定。
“戚帅,大明骑营劳师远征,这从辽东赶往义州,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众将士都是最疲惫的时刻,此时进攻,是不是有不妥之处?”朱翊钧对整体决策没有疑虑,但他心疼大明骑营,马林带领的先锋营刚到鸭绿江出海口,没有休整,就要准备作战。
“陛下,朝鲜方面败的太快了,仅仅十九天,汉城都丢了,开城、平壤又能挺多久呢?”戚继光无奈的说道:“臣也想让骑营休整,可是时间不等人,若是义州也被倭寇拿下,渡江就变的更加危险了起来。”
“陛下,骑营是京营锐卒里的精锐,臣对京营的军兵还是很有信心的。”
“那就依戚帅所言吧。”朱翊钧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采信了戚继光的说法,给马林的先锋营三千众,加一加担子,局势的变化,出乎了大明上下的意料,考验京营锐卒的时刻到了。
而京营的表现,并没有让皇帝失望,正如京营的口号一样,时刻准备着。
大明朝堂和前线对于信息是有非常明显的信息差,这是因为距离,大明皇帝下达进攻的命令,命令传到辽东李成梁,李成梁再下令到九连城,这一段路非常的漫长,这种距离造成的信息差,让朱翊钧很担心朝廷的命令有滞后性,所以他才想要给李成梁便宜行事的权力。
但因为种种原因,在开战之前,这种混乱的指挥体系,只能暂时如此,一旦开战,前线军将就拥有了更多的余地,这种混乱的、滞后的指挥,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马林带领的骑营有三千众,因为是先锋,所以不需要带太多的辎重,五匹马一个人,一副甲胄,武器装备,他抵达九连城的时候,大明皇帝的圣旨还没有抵达九连城,在先锋营休整了整整五天,先锋营的骑营都闲到准备打猎作为训练任务的时候,大明皇帝的圣旨终于到了。
驿卒快马加鞭的赶到了九连城,得知了马林在校场又急匆匆的赶去。
不是驿卒跑得慢,是马林的骑营速度太快了,机动性发挥的淋漓尽致,本来骑营每人只有三匹战马,先锋营行军的时候,李成梁额外提供了六千匹战马,才有了如此速度。
九连城的军将是从五品千户赵吉,乃是王如龙手下的一名悍将。
赵吉行七,原来是顺天府京师菜户营的一个菜户,城中孙氏欠了菜户营银子,赵老七告状,居然是草民冤枉,而不是老爷冤枉,当时顺天府密云知县,不敢包庇孙氏,让孙氏还钱,孙氏气不过,带着家丁就打上门了。
密云知县听闻后,带着衙役就赶过去了,生怕赵老七被孙氏给打了,事情会更麻烦,结果在衙役的阻拦下,赵老七一榔头锤死了一个孙家的家丁,又一榔头锤死了一个诉棍,可谓是人挡杀人神挡杀神,无比悍勇。
最后赵吉被流放到了应昌充军,这已经是几乎等同于死刑的流放了,那时候连土蛮汗都还在草原逞凶。
在流放前,朱翊钧见了这赵老七一面,听闻赵老七悍勇,朱翊钧见猎心喜,就和赵老七角力了一番,吃细粮的大明青少年第一高手,虽然赢了,但手都在抖,而那时候赵老七是吃粗粮的,十六岁的年纪,一共没吃几次肉。
赵吉的悍勇,让他在应昌府如鱼得水。
此时的九连城校场上,赵吉和马林光着膀子,半蹲着身子,身体前探,不停地绕圈试探着彼此,他们在角力。
军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有些简单,当然,在读书人看来,这光着膀子打斗,实在是有点不雅,是一种野蛮的行径。
但一个手下全是精锐的将领,一个久经沙场、镇守边方的悍勇将领,两个人碰到即便是和和气气,可京营的精锐,戍边的将士,彼此都不会服气。
在戍边将士看来,京营锐卒?一群拳绣腿没上过战场的少爷兵;在京营锐卒看来,百战老兵?没有纪律、吊儿郎当,这上了战场,怎么可能把后背交给他们?
斗气太正常了,所以,马林和赵吉光着膀子,开始角力,谁赢了,谁就是厉害,就以谁马首是瞻。
一上手,马林和赵吉都收起了对对方的轻视之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点子过于扎手了。
马林的技巧更胜一筹,可是这赵吉的力气,根本不是人该有的力气!
这是马林第一次感觉力气不如对方,连李如松的力气也就是和马林旗鼓相当罢了。
而且赵吉流放到应昌的时候,才十六岁,这几年又长高了几分,军中都叫赵吉为熊将军,诨号熊罴。
熊将军人如其名,长得跟一头熊一样,体重要比马林高十斤有余。
“啊!”赵吉眼睛珠子一转,忽然一声暴吼,就扑了上去,他已经在很短的时间内,想明白了自己的优势,技不如人就一力降十会!
他抓住了马林就开了最纯粹的力气比拼,推搡。
马林暗道要遭,面色通红青筋爆抖的赵吉,用尽了全力推着马林,这个时候,马林的技巧就没有用了,他只要有任何其他松懈,就会被推出边界,只能牟足了力气和马林互推。
“呀!”赵吉再次一声怒吼,爆发出了全力,开始推动马林,马林力气稍逊,被一步一步缓慢但坚定的推出了边界。
“好!”九连城边军爆发出了巨大的欢呼声,因为他们的熊将军赢了。
之前比拼箭术,马林赢了,马林能开虎力弓,三矢三中,而赵吉也能开虎力弓,三矢只中了两矢。
现在赵吉找回了场子,扳回一局。
“我打不过你。”赵吉气喘吁吁的将马林拉了起来,颇为大声的说道,这不是给武勋之后面子,而是真的打不过,而且还告诉自己的军兵,不要误会。
军中角力是有规则的,很多奔着下三路、杀招都无法使用,若是真的到了战场上,可能十几个回合,赵吉就会被马林斩杀,因为赵吉的路数都是野路子。
“这一仗打完,我让父亲保举你入讲武学堂。”马林站了起来,伸出了手,用力的用肩膀撞了一下赵吉,握着赵吉的手说道:“万夫一力,天下无敌!”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赵吉露出一个憨厚的笑容,对着所有人高声喊道。
“圣旨到!”快骑跑入了九连城的校场,马背上的驿卒将金字牌加急的圣旨,送到了马林的手中。
“陛下有旨,先锋营抵达之日,立刻进入义州。”马林打开看了片刻说道:“赵千户,准备入朝作战,我来为你压阵。”
赵吉确认了圣旨之后,立刻开始了准备过江之事,其实早就准备好了,就等一声令下了。
而马林看着圣旨,他倒是品出了别的意思,大明皇帝完全抛弃了朝鲜王室和那群肉食者,之前大明的所有决策,都要顾虑一个问题,朝鲜王室在想什么,那是把朝鲜的肉食者看作是人,但现在,大明已经完全不管朝鲜王室的想法了。
马林是个武将,武将养点鹰犬,都很正常,但有些武将养着养着,这些畜生,就分不清大小王了,还敢对主人龇牙咧嘴了起来,龇牙咧嘴还不算,还要咬人,这些敢咬人的狗,就一个下场,那就是狗肉火锅。
马林对政治没什么理解,他觉得大明和朝鲜的关系,就是主人和鹰犬的关系,之前大明还在意朝鲜王室的想法,所以这些鹰犬开始龇牙咧嘴,开始蹬鼻子上脸,开始咬人,甚至弄得朝廷的明公都有点措手不及。
当大明朝廷不把朝鲜王室当人看的这一刻,代表着大明真正下定了决心,要彻底解决东北方向的问题了,一劳永逸的解决,彻底占领和王化,不让东北方向,再次变成崛起中的负担。
这个态度上的转变,马林乐见其成。
“鸭绿江上有长达172里的江面不会结冰,你带一千人在九连城辑安渡口渡江,我率一千骑营紧随其后,如果朝鲜方面投降,我们要在三天时间内,在辑安渡口修一个桥出来,力求将九连城和义州连在一起。”马林换上了甲胄后,来到了中军大帐,开始做具体的部署。
“三天之内桥梁没有修好,就准备撤退,如果五天之内没有修好桥梁,就立刻撤退。”马林做出了进一步的部署。
打下来,就因为桥没修好,就要撤退,这是马林的保守作战计划,因为天时,大明军兵的命比任何东西都重要,没有桥梁作为补给,一旦鸭绿江开始了凌汛,后果不堪设想。
正月二十三日,已经是过了立春,上流的寒冰开始解冻,就会阻塞河道,船舶无法正常通行,没有后勤的军队,就是等死,尤其是入朝作战,不是在领土内作战。大明在九连城的兵力一共就五千人,损失两千人,是不可承受的代价。
先锋败,兵败如山倒,很容易引起大溃败,要是让倭寇打进了大明,那他马林就是历史罪人,皇帝不杀他,他都得自杀谢罪。
马林面色凝重的说道:“义州守将要守城的话,就攻破城池,将其收押,注意要把败兵全部收押,若是不服从管教,就地格杀,防止生乱。”
朝廷完全放弃了顾忌朝鲜王室的想法,给作战带来了许多便捷,没有了自上而下的压力,大明军在征战的过程中,进退变得更加从容。
次日的清晨,刚蒙蒙亮的时候,辑安渡口数百只小船开始缓缓滑动,向鸭绿江对岸缓缓驶去,赵吉一上岸,就一马当先,向着义州而去,在赵吉上岸的同一时刻,马林放下了手中的千里镜,挥舞了一下手臂,牙旗挥舞,他脚下的船只开始滑动。
马林其实比较担心,大明军的动静不小,而且九连城和对面的义州往来频繁,九连城的动静,义州方面肯定是一清二楚,要是义州军半渡而击,或者说在渡口设伏,大明军恐怕要付出一些代价。
不过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马林渡江之后,好消息传来,赵吉接管了义州防务,一切都非常的顺畅。
义州守城的将军对大明今天要渡河的消息是很清楚的,在赵吉赶到义州城下的时候,土坯城墙的城门大开,城中文武官员已经等候多时了,等着投降。
大明觉得义州方面会抵抗,而义州方面担心大明军不来,属实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倭寇凶焰滔天,义州文武也担心那天倭寇来了,大明天兵还没来。
现在,大明天兵可算是来了!
倭寇从对马岛登陆朝鲜半岛,只用了十九天的时间,汉城就陷落了,这种情况下,义州文武官员都对朝鲜王不再抱有任何信心了,惶惶不安的时候,突然听说大明军要来,无论有没有朝鲜王命,无论来做什么,义州文武都找到了主心骨。
大明军快速接管了所有防务,而后派出了墩台远侯,收集各种情报,很快一个巨大的问题,摆在了大明军的面前,那就是逃难到义州城的流民,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前线在溃败,百姓在逃亡,而朝鲜国王李昖将所有义州的粮草调入了平壤,而李昖喊出了要与平壤共存亡这样的口号来,决定和倭寇在平壤决一死战。
“墩台远侯查闻,李昖在汉城就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收缩兵力,所有的粮草都进入了汉城,倭寇兵临城下之前,李昖抛下了所有人,带着宗室文武大臣,就逃到了开城,汉城不攻自破。”赵吉面色凝重的说道。
汉城是朝鲜唯三砖石城墙的城池,还有开城、平壤两处。
汉城城池围三十里,李昖不跑,君子死社稷,十九天?给倭寇一年时间都打不下来。
倭寇远道而来,缺少攻城的火器,可是李昖带着宗室、大臣跑了,人心立刻散了,最关键的是,朝鲜南部的粮草集中在汉城,都留给了倭寇。
“同样的错误,居然能犯两遍!”马林眉头紧蹙的看着堪舆图。
朝鲜北部的粮草也集中到了平壤,这一次李昖信誓旦旦要与平壤共存亡,但已经没有人相信了,义州的难民在增加。
“怎么办?这些难民救还是不救?不救,离心离德,日后恐怕后患无穷,救的话,哪来那么多的粮食。”赵吉询问马林的意见。
这个困难就像是赈灾,以工代赈是一个万能的解法,但在以工代赈之前,要让他们有口吃的,才不至于从流民变成流寇,而且组织生产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这对大明军兵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能不能从平壤要些粮草过来?”赵吉提出了自己的解法。
“要不到,我们已经要了很多次了。”义州投降的官员,面色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直接投降是一个艰难的选择,有的选谁想当贰臣贼子?
可是在平壤的王公贵族们,实在是太过分了!义州涌入了无数的流民,而且还在增多,义州索要粮草赈济,至少开设粥棚,让人活下来,可是李昖不答应。
“报!”一个墩台远侯急匆匆的跑进了义州州衙的正厅,俯首说道:“报!倭寇第一、第二、第三军团,小西行长、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等人率兵,围困临津,三日攻破,临津守备死战而亡,开城岌岌可危!”
倭寇在过年后,从汉城分为了三个方向,开始继续进攻,三面合围之下,临津被攻破。
“开城已经是最后的防线,开城破则平壤无法固守,败北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马林迅速做出了判断,兵败的时候,就会一直败,只有打出一场大胜,才能把涣散的人心凝聚。
临津本来是个好机会,但倭寇的攻势极为迅猛。
“会有更多的流民涌入义州来了,救还是不救?”赵吉询问马林的决策。
“救。”马林立刻说道:“大明救不了他们,他们得自救,现在立刻对义州地面进行军管,城中所有的粮食、田亩,全部收缴后,配给供应,救是当然要救的,但所有流民都要做工,垦荒、修桥、修路、修建港口、码头。”
“义州本身有丁口七万,流民不断涌入,流民数量可能超过十万,夏收在六月份中旬,这近半年时间,最少需要三十万石的粮食,义州有这么多粮食吗?”
马林的文化课可是在老爹的鞭笞下过了关,关于这么多人吃多少的问题,马林很快就得到了一个答案,为了防止意外事情发生,马林进行了最保守的估计,三十万石。
“不知道。”义州方面的官员,面面相觑,他们也不知道义州能收集多少粮食来。
“赵千户,你来找粮。”马林立刻做出了安排,朝鲜的人根本指望不上。
任何文章都需要逻辑性,但利益博弈的时候,往往是不用考虑逻辑的。
作为朝鲜的王,李昖已经在汉城抛弃了一次他的百姓,这一次平壤之战,李昖会不会再次抛弃他的百姓呢?马林认为李昖一定会,这家伙是个惯犯了。
马林、赵吉希望能够解决义州战争流民的问题,这也是有利益考量,一旦真的安抚了这些流民,这些流民就是大明在朝鲜征战的最大支持,甚至是大明灭倭战争的最大支持。
安抚这些流民,马林选择了对义州本地的地主出手。
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桥梁顺利架了起来,是一座巨大的石桥,这座石桥,长二里,宽三丈,有桥墩十三个,十二孔,这座桥唯一的问题,就是会封锁江面,但就是战争时架桥,真的要进行航运的话,战后有空拆了再建就是。
而第五天的时候,赵吉终于把义州地面所有的粮仓给抄没的一干二净,在大明军占领义州的第二天,配给就开始了,到第五天时,赵吉一共从义州地面收集了四十三万石的粮草,除了足够义州解救流民之外,也能供应大明骑营两月使用。
“粟麦荞豆麻黍等共计四十三万石已经入库,另有草料十五万束入库,撑到夏收没有问题,这十五万束草料会在义州附近营造茅庐,并且每家给草料十二斤取暖。”赵吉看了一圈继续说道:“目前辽东军一千二百名化整为零,带领义州百姓垦荒,因为粥棚开设,干活儿的热情很高。”
营造茅庐安置百姓,是不营造就会冻死,而给草料取暖,是因为草料是穷民苦力唯一能取暖的东西了。
这一千二百军兵在应昌干的最多的活儿,也不是打仗,而是垦荒、挖沟渠、水井,营造营堡,毕竟大明拿下应昌没多久,土蛮汗到大明京师做了王爷,而俺答汗在万历九年被大明斩首示众,大规模战争结束,剩下的都是剿匪。
在王如龙到辽东后,赵吉因为很能打被委派到了九连城,这一千二百军兵,现在的主要职责不是打仗,而是带领百姓生产。
朝鲜已经实质性亡了,大明又不可能无限制的运送粮草,流落到义州的难民,只能自救,朝鲜国王不救他们,大明救不了他们,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就是垦荒的意义。
和大明多数百姓一样,朝鲜的百姓也很勤劳,在短暂的五日小规模骚乱之后,慢慢稳定了下来,主要是大明军在,这些百姓们选择了相信大明军。
“我们收到了新的消息,李昖离开了平壤,向义州而来。”马林面色凝重的告诉了所有人一条坏消息,李昖又又又跑了。
在汉城逃跑,在开城逃跑,现在在平壤逃跑,扔下了他的百姓,扔下了军兵,带着宗室和文武大臣向着义州而来。
赵吉嘴角抽动下,厉声说道:“这个畜生。”
李昖在平壤能撑三个月,大明军就能抵达朝鲜,到时候,为了团结一心齐心灭倭,大明皇帝可能捏着鼻子让这个畜生入明做个离线王爷,结果李昖又跑了,平壤陷落已经成了一个时间问题。
“我们要不要驰援平壤?”赵吉眉头紧蹙的说道:“没了平壤,再往北来,无城可守了,平壤好歹也是座大城。”
马林深吸了口气说道:“驰援是一定要驰援的,昨日定州、安州文武来降,我带先锋营赶赴安州,随时准备支援平壤,若是我遇到了李昖,会将他抓起来,你接管后,关在九连城,不要让朝鲜宗室留在朝鲜。”
“是。”赵吉答应了下来,他仔细思索了下,没有劝说马林不要去定州,先锋营不会有什么危险,因为倭寇没有骑兵,一人五马,当年黄金家族如日中天时,都没有这么奢侈过。
马林这支先锋营,要保证骑营抵达义州之前,战火不会烧到义州这个战略支点。
马林将情况写成了战报,送往大明京师的同时,带领三千先锋营再次向定州出发。
“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明京营可以动了。”朱翊钧收到战报的时候,高度评价了马林和赵吉的功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