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家国天下 7
到了第二年955年二月,庚子朔(初一),天空中居然出现了日食。
日食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多只不过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而在这不知其成因的古代,日食的发生会让人们陷入极度恐慌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
当钦天监的太史丞急奔奏报“天狗食日”时,我正与保元在清和宫中陪伴太后用午膳。
太后、保元闻奏皆面露惊俱之色,保元急更朝服往前朝准备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上苍赦免蜀地众生之罪。
太后带领后宫妃嫔齐集会真殿,供奉诸天神佛,陪同法师诵经祈求平安。
当我等跪在会真殿时,忽听得殿外传来一阵高似一阵的击鼓声和呼喊声。我不明究理,侧目望向静宜,静宜低声道:“是太史官们击鼓呼喊,祈求上天消灾免难,趋吉避凶呢!”
我宁神细听,确实如此,只是那震天的鼓声似打在心上,只觉得自己整个心房都颤动了起来。
殿外的天空越来越暗,天地终于陷入了一片无尽的黑夜之中,会真殿里灯火通明,可是看着殿外空洞而了无生气的虚空,我的心还是悬了起来。
我知道太阳过不了多久就会再次照耀大地,可是却也不免担心那千百年来流传着的预言。都道太阳代表帝王,而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
而今大蜀发生日食,那会不会是保元有什么不测?我不知道自己这样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竟也会这样迷信起来,可是我自己经历的一切,不也正说明了某些存在并不只是传说。
忽想起,前些日子翻看史书时,《竹书纪年》中有“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的记载。难道,难道这真是战事爆发不利蜀国的先兆?
惶惑间,殿外忽然传来欢呼声,太后扶着锦素起身往殿外走去,只听得到处一片欢腾——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我抬头望向天空,一团暗影后刺目的光亮耀然天际,击退了四周的黑暗……
“阿弥陀佛,总算过去了,阿弥陀佛……”太后望着天空,合什喃喃地念着佛号。
我亦合什默默向上苍祈祷着保元与蜀地百姓的平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切天众、龙众护法,请佑我大蜀子民平安吉祥,佑我的夫君和家人平安吉祥!”
半个时辰后,太阳恢复了灿烂夺目,而保元亦自前朝回到了清和宫。
太后遣后宫诸妃各自回去休息,只留了保元和我陪她坐着说话。
待众人退出殿外,太后向保元道:“昶儿,今日日食太史官可有什么说法没有?”
“回母后,太史丞道今日之食乃是灾兆之象,然所谓何事却也说不出来。”
“既然说不出来,又何以判断是为灾兆之象?”太后面上隐现怒容,又道:“这些太史官,平日里推星排盘,占卜吉凶,个个说得好似有通天彻地之能,如今倒好只会一味说些含糊不清之语。”
“母后息怒!”保元软言劝慰太后道:“凡人再有本事,也难料天意,即便今日之食预示着灾祸,儿子作为一国之君也有护佑大蜀百姓苍生的决心。所以,母后大可放宽心,切莫为了这等有事过于劳神。”
然而太后始终忧心忡忡,不停念叨,要保元加强自身护卫。
其实我在旁细细观察保元神情,发觉他亦是强掩忧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要出言劝慰一下他与太后。
“母后,皇上,其实依蕊儿看来,日食不过只是如同日升月沉,斗转星移一般的天文现象,实不足以预测福祸的。”我从旁插话道。
“喔?!”太后望着我,道:“蕊儿如此见解可有凭据?”
“回母后,前些日子蕊儿恰巧翻看了一些前朝历代的史书,其中对于‘日食’之象记载颇多,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中更有关于唐初年天文官李淳风预测‘日食’和修改历法的事迹。”
保元点头叹道:“蕊儿前些日子整日埋头读史,想来定是看了不少奇闻轶事,不如讲来我与母后听听。”
我颔首答允,细细地将我看到的史料说与他二人听。
话说,唐代初年,那时国家行用的是《戊寅元历》。而时年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后发现它存在着不少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并提出了修改方案。唐太宗闻之很是开明,不但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将其选派到了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到得太史局后,潜心研究前人历法,综合了前人历法中的优点后,又融入了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一年后,他按自己推算出的新历法计算出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然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于是他把自己推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
既然太史丞预报,唐太宗便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太宗不高兴地说道:“若日食不现,你可是欺君之罪!”
这欺君之罪可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若无日食,臣甘愿受死。”
说罢,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道:“圣上请看,待日光再行半指,照到此处时,日食立现。”
果然,如李淳风所言,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而时辰正与他所说的分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自此后,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我又谓太后和保元道,就《春秋》一书中所记载的日食便有37次之多。
保元听完我所说的一切,眼中神采已复,含笑谓太后道:“母后,方才儿臣心中其实也是不甚烦忧,然而听完蕊儿所说史书中的记载,现下竟然轻松起来。想来这可以为人所预知之事,定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物,而且儿臣亦有印象,古来日食是常有之象,虽偶有灾祸相随,但多数时候是平安的。”
日食对于现代人来说最多只不过是一种罕见的天文现象,而在这不知其成因的古代,日食的发生会让人们陷入极度恐慌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日食是一种凶兆。
当钦天监的太史丞急奔奏报“天狗食日”时,我正与保元在清和宫中陪伴太后用午膳。
太后、保元闻奏皆面露惊俱之色,保元急更朝服往前朝准备率领众臣到殿前设坛,焚香祈祷上苍赦免蜀地众生之罪。
太后带领后宫妃嫔齐集会真殿,供奉诸天神佛,陪同法师诵经祈求平安。
当我等跪在会真殿时,忽听得殿外传来一阵高似一阵的击鼓声和呼喊声。我不明究理,侧目望向静宜,静宜低声道:“是太史官们击鼓呼喊,祈求上天消灾免难,趋吉避凶呢!”
我宁神细听,确实如此,只是那震天的鼓声似打在心上,只觉得自己整个心房都颤动了起来。
殿外的天空越来越暗,天地终于陷入了一片无尽的黑夜之中,会真殿里灯火通明,可是看着殿外空洞而了无生气的虚空,我的心还是悬了起来。
我知道太阳过不了多久就会再次照耀大地,可是却也不免担心那千百年来流传着的预言。都道太阳代表帝王,而日食是上天对皇帝的警示。
而今大蜀发生日食,那会不会是保元有什么不测?我不知道自己这样一个接受过现代教育的人,竟也会这样迷信起来,可是我自己经历的一切,不也正说明了某些存在并不只是传说。
忽想起,前些日子翻看史书时,《竹书纪年》中有“昭王十九年,天大曀,雉兔皆震,丧六师于汉”的记载。难道,难道这真是战事爆发不利蜀国的先兆?
惶惑间,殿外忽然传来欢呼声,太后扶着锦素起身往殿外走去,只听得到处一片欢腾——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我抬头望向天空,一团暗影后刺目的光亮耀然天际,击退了四周的黑暗……
“阿弥陀佛,总算过去了,阿弥陀佛……”太后望着天空,合什喃喃地念着佛号。
我亦合什默默向上苍祈祷着保元与蜀地百姓的平安:“十方三世诸佛菩萨,一切天众、龙众护法,请佑我大蜀子民平安吉祥,佑我的夫君和家人平安吉祥!”
半个时辰后,太阳恢复了灿烂夺目,而保元亦自前朝回到了清和宫。
太后遣后宫诸妃各自回去休息,只留了保元和我陪她坐着说话。
待众人退出殿外,太后向保元道:“昶儿,今日日食太史官可有什么说法没有?”
“回母后,太史丞道今日之食乃是灾兆之象,然所谓何事却也说不出来。”
“既然说不出来,又何以判断是为灾兆之象?”太后面上隐现怒容,又道:“这些太史官,平日里推星排盘,占卜吉凶,个个说得好似有通天彻地之能,如今倒好只会一味说些含糊不清之语。”
“母后息怒!”保元软言劝慰太后道:“凡人再有本事,也难料天意,即便今日之食预示着灾祸,儿子作为一国之君也有护佑大蜀百姓苍生的决心。所以,母后大可放宽心,切莫为了这等有事过于劳神。”
然而太后始终忧心忡忡,不停念叨,要保元加强自身护卫。
其实我在旁细细观察保元神情,发觉他亦是强掩忧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要出言劝慰一下他与太后。
“母后,皇上,其实依蕊儿看来,日食不过只是如同日升月沉,斗转星移一般的天文现象,实不足以预测福祸的。”我从旁插话道。
“喔?!”太后望着我,道:“蕊儿如此见解可有凭据?”
“回母后,前些日子蕊儿恰巧翻看了一些前朝历代的史书,其中对于‘日食’之象记载颇多,唐代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中更有关于唐初年天文官李淳风预测‘日食’和修改历法的事迹。”
保元点头叹道:“蕊儿前些日子整日埋头读史,想来定是看了不少奇闻轶事,不如讲来我与母后听听。”
我颔首答允,细细地将我看到的史料说与他二人听。
话说,唐代初年,那时国家行用的是《戊寅元历》。而时年25岁的李淳风对这部历法做了仔细研究后发现它存在着不少缺陷。于是上书朝廷,指出《戊寅元历》的多处失误,并提出了修改方案。唐太宗闻之很是开明,不但采纳了他的建议,还将其选派到了太史局任职。
李淳风到得太史局后,潜心研究前人历法,综合了前人历法中的优点后,又融入了自己的新见解,编成一部全新的历法。一年后,他按自己推算出的新历法计算出某月初一将出现日食,然而按照旧历书,这天是没有日食的。于是他把自己推算出的日食发生、结束的精确时刻上报到朝廷。
既然太史丞预报,唐太宗便不能不理,于是到了这天,他半信半疑地率领众官赶到殿前,准备好救护仪式。
快到李淳风说的时间了,天上圆圆的太阳还是毫无动静。太宗不高兴地说道:“若日食不现,你可是欺君之罪!”
这欺君之罪可是要被杀头的,李淳风却毫不惧怕地说:“圣上,若无日食,臣甘愿受死。”
说罢,李淳风在地上插一根木棍,影子投射到墙上,他在墙上的影子边划了一条标记,道:“圣上请看,待日光再行半指,照到此处时,日食立现。”
果然,如李淳风所言,天上的太阳开始被一个黑影侵入,而时辰正与他所说的分毫不差。于是百官下拜祈祷,锣声、鼓声响成一片。自此后,于麟德二年(公元665年),朝廷决定改用李淳风的历法,并将其命名为《麟德历》。
我又谓太后和保元道,就《春秋》一书中所记载的日食便有37次之多。
保元听完我所说的一切,眼中神采已复,含笑谓太后道:“母后,方才儿臣心中其实也是不甚烦忧,然而听完蕊儿所说史书中的记载,现下竟然轻松起来。想来这可以为人所预知之事,定不是什么神秘莫测的事物,而且儿臣亦有印象,古来日食是常有之象,虽偶有灾祸相随,但多数时候是平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