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节:见君泣诉痛欲绝,满朝忠烈苦无依。
    (117)
    话说这三个公人领着易铭、杨明义,一路疾行,到了涿县县衙。几人从后门小心翼翼进去,里头潘胜安陪着韩知礼,找了两张椅子坐着,他已将闲杂人等,全都喝退,他两人呆在后门处,早等得火急火燎。赵元成处,潘胜安已安排歇下,到了早上,吩咐心腹之人,传去早膳。他于赵元成那儿,却将易铭消息,刻意隐瞒不说。这是因韩知礼特别交代过,说真人尚未现身,不得暴露这等紧要大事。潘胜安懂得,所以陪着赵元成说了好一会儿话,赵元成问的急了,只说传书带信,有人以求面见,对于韩知礼等,忌讳莫深,一点实情也不敢暴露。
    赵元成虽然觉得潘胜安举动怪怪,不过鉴于两人过命的交情和绝对的信任,也不好过多追问,只好一言不发,就听凭潘胜安安排,他逆来顺受,很是泰然。
    潘胜安这边招待好赵元成,即赶往后院,陪着韩知礼等了约莫两个小时,终于从后门传来约定好的敲门声,潘胜安亲往开了门,就迎着几人进来。
    为首走着的,却是个高高壮壮的汉子,那潘胜安一看,此人他老早认识,正是杨明义。他见着杨明义,心里当然吃惊,到了此时,方知韩知礼所言非虚。杨明义贵为忠义侯,自然有侯爷的气度和架子,所以双目如电,只目无表情看了潘胜安一眼。潘胜安心里慌,跪在了地上,正要请安,被一旁韩知礼扶住,韩知礼对潘胜安说道:“潘大人,不必心急,先找个稳妥的地方再说。”潘胜安答:“是”,眼见着杨明义身后还有一人,个子较高,穿一身黑色襟袍,不紧不慢地走过来。潘胜安心里激动得砰砰跳,他知道,心中的神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他原来见过,虽然远远的数面之缘,但他却知道这是谁。
    潘胜安不敢拜见那人,按照先前安排,将几人领进花园,那里假山下面,有密室,他原本是为赵元成准备的,正是在里面,赵元成成功躲了半年。
    易铭等下了几十级阶梯,方才进了密室,看见眼前韩知礼、杨明义边上,一个三十多岁年纪的人随后跟进来,躬身站着,虽然不认识,但易铭知道,此人正是潘胜安。
    易铭觉得这潘胜安忠心可嘉,为了自己的事情,都急成了猴样,这下见了,应该打个招呼才是。于是易铭对那人说道:“你就是潘胜安吧?”
    潘胜安早知道皇上驾到,先前还不能确定,这下听易铭问他,这厮就抬眼看了易铭一眼,一瞥之下,早认出来,对面之人,不是皇上又是谁?所以赶紧跪下磕头请安,易铭让他平身,这厮就起来了,老老实实站在一旁,一副荣幸之至的样子。
    韩知礼要他传赵元成前来见驾,这潘胜安才回过神来,想起正事要办,慌慌的退下了,不一会,带着赵元成过来。
    赵元成走进密室,见着里头几个人,因刚才外头光线明亮,这密室里就点了一盏桐油灯,所以眼睛还一时不能适应,以至于这几人都没有看清楚。
    也就是片刻功夫,他首先认出了韩知礼,接着是易铭和杨明义。
    赵元成将这几人看得清晰了,实在不敢相信,以为自己眼花,他揉了一下,再看看,那韩知礼、杨明义都对着他笑着,中间坐着的,是他朝思暮想而不得相见的皇帝,此刻也以温和的眼神注视着他。
    赵元成觉得热血一下子就涌上了大脑,以致头晕目眩、不知何为,他傻傻地站原地,神色惊恐怪异,眼神呆滞,如同傻了一样。旁边潘胜安提醒道:“将军,快、快拜见皇上呀!”
    赵元成这才反应过来,只见他“扑通”跪倒在地,刹那间泪如泉涌倾泻而出,他嚎啕大哭,一时声泪俱下,用沙哑的声音嚎叫道:“皇上,您让微臣想得好苦啊!皇上啊!这几年您都到哪里去了呀……。”
    赵元成一边大哭,一边爬到易铭处,搂着易铭双腿就不放,不一会,只见他泪水顺势流到易铭袍子上。
    易铭已得知他全家几十口,均已成刀下之鬼,而赵龙甲死得尤其惨烈,到现在连尸首都七零八落,不得入土为安。所以见到赵元成在自己面前不讲体统,哭得死去活来,易铭心里也难过不已。想到了可怜的怡晴,他本性情中人,也跟着失声痛哭。韩知礼、杨明义及潘胜安,全都跟着哭泣,一时密室之内,五人哭了个天昏地暗、地动山摇一般。
    过来一会儿,杨明义、韩知礼不哭了,就和潘胜安不住地劝慰易铭。易铭见赵元成数度哽咽,声音也哭哑,话说不出来。他就止住哭泣,拉了赵元成起来,让他自己一旁椅子上坐着。赵元成依旧泣不成声难以自持,易铭又安慰了许久,这赵元成方才擦掉那些鼻涕眼泪,重新振作起来。
    易铭见他好不容易心情平静下来,这才问道:“元成,这几年难为你了,你都怎么坚持下来的?”
    赵元成听了这话,想到自家种种惨状,全家老小,都早化作刀下之鬼,自己忍辱偷生、苟活于世,要不是期待有朝一日平反昭雪、大仇得报,他赵元成恐怕早就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想及于此,他鼻子一酸,竟又哭起来。
    易铭见他仍然心潮难平,想到自己不在的这几年,怡晴不是也给琦玉逼死了么!自己连儿子也没有保护得了,想他在这世上,匆匆而来,尚未来得及体验这世间百态,甚至连自我的意识都没有确立,懵懵懂懂的就走了。易铭一念至此,心里难过,就又流泪不止、叹息连连,一时无语。
    韩知礼见易铭和赵元成两人情绪低落,心里感觉不是个事,这渡尽劫波生死重逢,难道就这样婆婆妈妈哭哭啼啼不止,这还有好多大事呢!所以韩知礼看了两人一眼,却对赵元成说道:“将军,请节哀顺变,你快给皇上禀报,这几年都发生了什么?”
    易铭听韩知礼这么一说,瞬间清醒过来,也问道:“对对对!你讲讲,究竟怎么回事?我们走了之后,不是有你父亲和朱信、秦任及众大臣吗?怎么就乱得一塌糊涂了?”
    赵元成想了一想,回答道:“禀皇上,家父及朝中大臣,找了几日,均不得皇上及敬妃的下落,且秦公公、韩将军、杨将军也不见踪影。家父及几位中枢的大臣以为陛下或许有意为之、微服私访去了也难说。后来问了淑妃,淑妃也不知道陛下去了哪里,韩夫人、杨夫人也说不清楚。后来又拷问八嫔、太监、侍女等,就连敬妃身边的人,问了个遍,人也打残了不少,竟毫无结果。所以只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宗政军务均不敢懈怠,又多方查找陛下下落。然而时间越久,事情就愈加不可控制,朝中谣言四起,上下人心惶惶,说什么的都有。家父和众大臣实在不敢再隐瞒下去,于是只好将皇上失踪的消息告之群臣,继而诏告天下。”
    易铭插话道:“不是有淑妃和幻生吗?他们这帮家伙不知道要辅佐我儿子呀?”
    赵元成道:“皇上恕罪!国不可一日无君,家父及朝中大臣也是这么想的。范旷大人也说皇上失踪,生不见人、音讯全无,简直滑天下之大稽,实乃天下奇闻、亘古未有。于是他就主张另立新君,皇上失踪三个多月后,群臣无计可施的情况下,群臣公议,就立幻生为新君,改元至正……。”
    易铭待他说完,又问道:“这不好吗?为何又生出祸乱?”
    赵元成继续说道:“是,拥立新君本无不妥,只是幻生年幼,尚处于襁褓之年,无法理政,所以朝中宗政军要务,就由群臣议定,设立辅政大臣若干,代为署理,于是……。”
    易铭奇怪问道:“辅政大臣?哪些人?”
    赵元成答道:“禀皇上,在此事上争论日久,难以弥合各方矛盾,请了淑妃懿旨,淑妃也难以裁断。只说无意干政,朝中大臣议定了,报她知晓就是……。”
    易铭心想:怡晴小女人一个,没有政治野心,虽然当时升格当了太后,可这天下大事,她确实难以胜任。
    赵元成又说道:“后来各方妥协,达成一致,决定由家父、朱信总长、秦任总理、唐王李侔、秦兴侯钱虎乙、戚兴侯吴能奇、忠谏侯范旷七人辅佐新君。这家父主掌军队,吴能奇协助家父,朱信总长负责宗务,秦任总理负责政务,唐王协助秦任总理,又主抓外交,范旷也协助秦总理。”
    易铭又插话道:“这几个本来就是我大秦中流砥柱,为什么后来不能协同一致,闹得你死我活?”
    赵元成说到这里,心情又激动起来。赵元成道:“开始还好,后来家父因处置了吴能奇手下,这吴能奇护短,事情就变得复杂。因这事涉及到吴能奇,如若深究,照我大秦律令,恐怕要撤职查办,所以他狗急跳墙、倒打一耙,来了个恶人先告状。他就在朝堂议事的时候向家父发难,说家父是奸臣,家父有意隐瞒皇上去处,是包藏祸心图谋篡逆……。”
    易铭怒道:“他说你父亲篡逆就篡逆呀!你父亲就那么老实呀?”
    赵元成道:“家父自然义正言辞予以驳斥,但吴能奇还诬陷家父,说家父非但隐瞒皇上下落,家父甚至已弑君。又说家父先是迫害睿王溺水而亡,继而又谋害皇上,这样无非是要篡位自立、改朝换代。”
    易铭愤愤不平说道:“这个吴能奇,本来就奸佞小人一个,只是老子想不通,这满朝文武都由他信口雌黄啊?”
    赵元成道:“开始时是有不少大臣帮着家父,不过后来,后来没人敢说话了,因为还有人在后头推波助澜……。”
    易铭急问道:“谁?”
    赵元成答道:“吴琦玉。”
    易铭道:“吴琦玉!她?”
    听到吴琦玉三个字,易铭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他深知这祖宗能耐,在他面前,吴能奇只是前头的跳梁小丑,真正的幕后主使,肯定吴琦玉无疑。
    赵元成看了一眼易铭,又继续说道:“禀皇上,是吴琦玉,不但有吴琦玉,还有唐王。唐王后来也发难,质问家父,要家父交代皇上下落。家父实在不知,又如何顶得过众人一再追问,简直百口莫辩,后来连其他支持家父的大臣都怀疑起家父来。”
    易铭生平最恨叛徒汉奸,就问:“谁?都有谁?”
    赵元成道:“有李马丁、周文秀、孙象丙等……。”
    易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过他冷静一想,认为这些人当中,或许有立场不稳出卖朋友的,比如周文秀就有这种可能。而李马丁和孙象丙,应该是真心关心自己这个皇上的下落,只是未能认识到此时站出来质疑赵龙甲,有些不合时宜,也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样做的后果。
    果然,赵元成又说道:“满朝文武,最后只有顾炎武、方以智和远在四川的吴三桂为家父说话。后来连朱信总长、秦任总理都不敢说话了。于是,家父被冠以这种莫须有的罪名,我赵家几十口被议以谋反弑君大罪一律诛杀,男女老少,只我一人幸免呀皇上啊!您可要为我赵家作主啊!皇上,呜呜呜……。”
    赵元成说道此处,悲愤交加,又哭起来。
    易铭义愤填膺、怒不可遏,他腾地站起来,由于情绪激动,他骂道:“妈的!朱信、秦任和那些大臣的良心都叫狗吃了,老子白白信任他们那么多年,就这样人云亦云跟着吴琦玉残害忠良。你们说!这几个该当何罪……。”
    易铭说道这里,表情狰狞、咬牙切齿。那旁边韩知礼、杨明义还有潘胜安哪里见过皇上如此龙颜大怒,所以均被吓坏了,赶紧地跪下。
    易铭大怒过后,又对赵元成道:“你说,后来又发生了什么?这吴琦玉又是如何逼死淑妃的?”
    赵元成答道:“是,禀皇上,家父被吴琦玉逼死了,她就让王夫之顶了辅政大臣空缺,后来又增加了方光琛和钱谦益两个。同时,唐王就升为首辅大臣,对朱大人、秦大人百般限制。后来这朝中要害,都是她吴琦玉的人,九位辅政中,她的人也占了七位。她扫清了家父这个障碍,然后就对新君下毒,又逼淑妃自尽。”
    易铭恶狠狠问道:“幻生真是她毒死的?淑妃就那么懦弱呀?”
    赵元成答道:“皇上啊!这宫里不比先前了,淑妃身边的,宫女太监,上上下下,都早就换成吴琦玉身边的人了呀!”
    赵元成继续说道:“吴琦玉狼心狗肺、狼子野心从此昭然若揭,世人都知道她要干什么。她害了新君,就立她刚出生的儿子为帝,年号叫做正统。说是奠定大秦千秋伟业的,是唐王而非陛下您呀!所以改弦易张,叫正统就是这个意思。她成了太后,唐王成了太上皇,不过朝中大事,都是太后说了算。”
    易铭心想:这点吴琦玉倒是说得不错,自己本来就是外来人员,都是李千秋的馊主意,他来来回回这么一搞,竟硬生生地把老大位子抢过来给了自己。
    赵元成见易铭不打断他,于是又道:“皇上,吴琦玉后来见朱总长碍事,又将魔爪伸向朱总长。构陷他结党专权、图谋不轨,也锁拿了全家,这就是前头不久的事情。看样子也要斩草除根、一个不留全部杀掉……。”
    易铭惊讶他这位老祖宗,果然绝情狠毒,照她这样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搞下去,这大秦江山,还不败在她手头啊!
    易铭问道:“那郑成功和东北、朝鲜又是怎么回事?还有吴三桂,他怎么反了?”
    赵元成看了一眼韩知礼,心头顾忌人家女婿还在这儿,话不好讲,所以支吾着。
    易铭看出了他的担心,就强调道:“你只管讲,这吴三桂是吴三桂,韩知礼是韩知礼,他们各是个的,不是一路人,你但讲无妨。”
    赵元成只好说道:“是,禀皇上,吴能奇协助家父掌管军务,就力主讨伐金国,说满清入关,欠下累累血债,天下人无不恨之入骨,举国上下,都赞同讨伐。家父反对,可众大臣支持者众,都说满清他日如若积蓄了力量,东山再起再祸害华夏也难说,不如趁现在大秦鼎盛,一鼓作气荡平东北、以绝后患。秦总理秦大人也不敢太过反对,岂知吴能奇挂帅出征,又进展顺利,三战皆胜,只半年不到,圆满平定东北。后不久将福临也给杀了,再迁山东、河北数十万人拓殖东北,又设立屯垦……。”
    易铭又问:“那朝鲜李淏,与我拜了把子的,与我华夏,友邦相待,怎么也打起来了?”
    赵元成回答道:“朝鲜王李淏与我大秦缔结友好,更与皇上亲如兄弟,天下皆知。先前与罗刹交战,他派军协同作战,也出力不少。只是吴琦玉认为皇上在双方议定边界时,多有让步,她不认可。所以她见平定金国太过顺利,吴能奇也声名日盛,于是派遣吴能奇举兵南下,征讨朝鲜。两方列阵于鸭绿江两岸,反复争夺,后来我军终于突破江防,大军随即南下,鼎盛之时,一度还占领汉城,那时候就连微臣也以为这决策是正确的,因朝鲜国不从汉姓、不着汉服、不说汉话,举兵征讨,就一并纳入汉统也好。只是李淏也会用兵,装备也不差,结果打来打去,双方都死伤惨重。据说我大秦,也伤亡十几万之巨,就这样也没有能灭掉朝鲜,吴能奇只好退入境内,双方打打停停,冲突不断,形成如今僵持之势。
    后来出使西方的云中飞将军、汤若望、刘国轩等,回到福建。听说皇上失踪,新皇驾崩,朝中有变,就不再北上。他们知道朝中吴琦玉飞扬跋扈,容不得人,担心家人安危,所以流连踯躅。吴琦玉见云将军不愿北上,就杀了他家眷二十几口。南平侯郑成功及云将军等,无可奈何之下,仍旧奉皇上为主,不认新君。如此一来,吴琦玉岂肯善罢甘休,于是严令钱虎乙挥师南下,又和南平侯开战。双方打了大半年,南平侯不利,就弃福建退守台湾,仍以皇上大正为年号,奉皇上为宗主,如今也是隔海对峙、战事不断……。”
    易铭听他这么一讲,恍然大悟,对于郑成功等所作所为,反而赞赏不已。
    赵元成继续说道:“西南周兴侯吴三桂,本来在皇上失踪当年,便和陪都留守的敬兴侯杨承藩,率部一起平定了云南、广西的南明。吴三桂俘获了永历,不解至京师,竟自作主张,亲自用弓弦勒死。他本来平定西南大功一件,后来也总督四川、云南以示表彰。但吴三桂见朝廷在朝鲜和对南平侯之战中大伤元气,无力顾及西南,于是就反了。他以成都为都,称作大周,建元昭武。他坐拥西南,又攻入陕西、甘肃,后来退兵,接着又妄图两湖,只忠贞侯李过和大顺侯高一功厉害,他占不到便宜,只好退守西南,割据一方……。”
    易铭见他说云贵平定,关心一人命运,所以插话问道:“你说吴三桂杨承藩平定云贵?那李定国呢?李定国和他那些人马哪里去了?也叫他们剿灭了?”
    赵元成回答道:“李定国、刘文秀与我军数度恶战,后来看到打不过,就裹挟几十万军民,穿过横断山脉的缅北野人山,说是一路向西去了……。”
    易铭又问道:“这个李定国虽然是造反起家,但他有本事,也很有气节,他们应该招降了的。”
    赵元成又回答道:“皇上,朝中群臣本来也是这个意思,只是吴琦玉不允,她说李定国历来对我大秦不敬,我大秦当初逐灭暴清的时候,他在背后捅刀子,袭扰我后方遵义及川中等地,妄图拥立永历,复辟明朝,所以叫吴三桂务必全歼,绝不受降……。”
    听赵元成这么一说,易铭心里又骂了娘,再问道:“孙可望呢?这家伙怎么样了?”
    赵元成听了,答道:“南明内乱,孙可望与李定国争权,后来两个打起来了。孙可望打不过,就投了我大秦,将南明虚实,尽皆相告。平定云贵时,孙可望自请为向导,一路领着我大秦军队,一直打到了腾冲城。后来因功封为遵义侯……。”
    易铭听赵元成说孙可望还是不可避免和李定国闹僵,主动投靠敌对阵营,还封了侯,易铭听罢,唏嘘不已。他未曾想到:这孙可望终究还是当了叛徒。鉴于他这侯爷居然叫做遵义侯,易铭尤其不满意,就插话说道:“这个孙可望汉奸卖国贼一般的小人,无信无义,也配称“遵义”两字?”
    赵元成听了,只得答:“是!”
    易铭又说道:“这么说来,孙可望于我大秦,也还功勋卓著的呀!”
    赵元成却答道:“是,禀皇上,他就是因此被封侯,可是他性情张扬,去年也让吴琦玉毒死了,他一家老小,都给充了军,发配到了漠北。”
    易铭听罢,叹气连连,自言自语道:“想不到这家伙还是躲不过这种下场……。”
    片刻过后,易铭又问道:“吴三桂这厮云、贵、川都占了,人说得西南而得半天下,难怪他要造反。”
    赵元成说道:“皇上,话虽如此,只黔北一地,敬兴侯杨承藩,未与他同流合污,从一开始就牵制于他。直到后来淑妃亡故,两年时间,与他冲突不断,成拉锯之势。这敬兴侯虽然也反了,只是对吴三桂,历来不让,大秦龙兴之地,工业基础本就不错,所以地方虽小,吴三桂也拿他没办法。敬兴侯就学台湾郑成功和云中飞,割据一方,只还以大正年号为正统。
    如今天下形势,如同一团乱麻,吴琦玉败坏朝纲,为天下人所不容。皇上啊!吴琦玉才是病之根、乱之源、祸之由啊!皇上,您几年不在,可苦了天下百姓啊!可苦了为臣的呀!”
    赵元成讲到这里,又两眼噗噗地掉下泪来。

章节目录

秦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李华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华忠并收藏秦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