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订阅!求票票!)
卡莉到底是不是黑寡妇谁也不知道,反正把亨得利吓得不轻,愣是连晚饭都不敢去了。
黎耀阳吓唬他:
你不去就不怕她恼羞成怒对你下毒手?
亨得利害怕了,战战兢兢的去了,至于这顿饭他是怎么吃的,恐怕只有鬼知道。
不过这件事勾起了黎耀阳的思路,本来《芝加哥》之后他还不知道下一部戏该怎么弄呢。
一听到黑寡妇,他来了灵感。
下部戏就叫《黑寡妇》,同时他做出了故事小传:
19世纪末,丑国出现一个让男人们“闻风丧胆”的“黑寡妇”。
为了钱,她亲手杀掉3任丈夫5个孩子,以及40多位追求者,轰动全国!
然而到现在为止,她最后的下落都是一个谜,这个人失踪了…
1849年,一个女婴在芬兰乡下呱呱坠地,父母为其取名为贝妮,此时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个女婴会在未来变成令人害怕的女魔头。
由于家庭条件艰苦,贝妮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这种经历让她立志变成一个有钱人。
20岁那年,她只身一人前往丑国,准备开拓新天地,然而没学历、没背景的贝莉,哪里能找到什么好工作,于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脑海里产生。
25岁那年,贝妮嫁给了一个名叫马克伦的美国人,婚后他们一起开了一家糖果店。
奇怪的是,刚开店不久,他们的糖果店就被烧了,因为提前买好了保险,夫妻二人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赔偿金。
4年以后,贝妮两口子的房子也被烧了,同样的,他们也提前买了保险,于是再次获得巨额赔偿金,搬进了新家。
在此期间,贝妮夫妇的2个孩子也“意外去世”,而母亲贝妮似乎早有“先见之明”,给这2个孩子都购买了巨额保险,夫妻二人因此过上了相当富裕的生活。
就在人们纷纷感慨贝妮一家真是“不幸”的时候,贝妮的丈夫去世,经过检查,他的死亡症状具有马钱子碱中毒的特征。
但可惜,警方没有找到任何他人故意为之的证据,身为妻子的贝妮,则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保险公司8500美元的赔偿款,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
接着,“富婆”贝妮便带着2个孩子来到印地安那州,在当地买了个农场,并且在上一任丈夫死去不到2年的时间,便嫁给了下一个男人.
第二任丈夫带着一个女儿,同样的,新婚的贝妮依然保持着买保险的“好习惯”。
结婚1周,丈夫的女儿便“意外去世”;结婚1年,丈夫“意外去世”,贝妮又获得了3000美元的保险金。
拿到钱以后,贝妮便马不停蹄地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由于贝妮是个富婆,所以应征者络绎不绝。
但这些男人哪里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黑寡妇,很快,他们便一个一个从人世间“消失”。
就在人们纷纷对贝妮产生怀疑的时候,一场大火断了他们的念想。
几年后,贝妮位于印地安那州拉波特的农场突发大火,警方很快来到现场,经过调查取证,发现一具没有头部的女性尸体,和2个孩子的遗骨。
当时警方认为该女尸就是贝妮,而2具儿童尸骨则是她的2个孩子。
很快,警方就抓捕了纵火者,他不但是贝妮农场的雇员,还是她的情人之一。
起初他表示,该女尸就是贝妮,然而在被执行死刑前,他又更改证词,说这具无头女尸是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女人,是贝妮的女管家。
而这场大火是他和贝妮早就谋划好的,此时的贝妮,早就已经逃之夭夭。
随着贝妮的失踪,警方发现了更多可怕的事情——农场的地下,竟然有40多具男性尸体。
他们都是被贝妮“征婚广告”吸引来的应征者,条件都非常不错。
那么真正的贝妮去哪了?
20年后,洛杉矶一名叫伊丝的老妇人被指控谋财害命,她所杀害的,就是正在照顾她的一位男子。
从警方公布的照片上来看,她与多年前消失的贝妮非常像,很多人都怀疑伊丝就是贝妮。
然而在审讯前,伊丝就在狱中死去。
黑寡妇之谜流传至今!
写完小传之后,黎耀阳将这份手稿收好,准备找时间寄回纽约给莎拉过目。
她觉得没问题了,就找编剧撰写剧本。
他自己可没时间写了,有故事,剧本其实并不复杂,等出炉以后他会亲自过目,都没问题了才会正式立项,所以不用担心质量问题。
不过刚收好手稿,他犹豫了一下,给罗森塔尔打了给电话:
“是我,你出发了吗?”
“还没,明天一早出发。”
“太好了,你来我这一趟,给你看个东西。”
“额~现在吗?”
“对!”
“好的,我这就去。”
————————————
别墅里,黎耀阳把罗森塔尔带到书房,将自己刚刚写好的手稿递过去:
“你看看这个…”
罗森塔尔接过去大概扫了一遍:
“这是?”
“我为下一步戏剧写的故事小传。”
“下一步戏剧?等等,你是lee?该死,我早该想到的,你就是百老汇那位神秘华人编剧。”罗森塔尔激动的说。
“你小点声,我能听得见。”黎耀阳使劲扣了扣耳朵。
“骚瑞,我就是太激动了!”
“你激动个什么劲儿?”
“我是你的粉丝,天知道我有多爱《芝加哥》,不过我老婆更爱《歌剧魅影》,为此我们每隔两个月都要去一趟纽约,到哈德森剧院观看演出,百看不厌!”
黎耀阳也没想到,自己找了个总编辑,竟然是自己的小迷弟。
“好吧,多谢你的支持,看了这个你觉得怎么样?”
“很不错,有戏剧冲突,也有延展故事的空间,说不好这又是一部经典的戏剧。”
黎耀阳摇摇头:
“不,我的意思是,不作为戏剧故事,将其当作一个真实案件来报导,你觉得怎么样?具不具备新闻性?”
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大西洋日报》的创刊号需要一些爆炸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购买,还有比这故事更离奇的新闻吗?
卡莉到底是不是黑寡妇谁也不知道,反正把亨得利吓得不轻,愣是连晚饭都不敢去了。
黎耀阳吓唬他:
你不去就不怕她恼羞成怒对你下毒手?
亨得利害怕了,战战兢兢的去了,至于这顿饭他是怎么吃的,恐怕只有鬼知道。
不过这件事勾起了黎耀阳的思路,本来《芝加哥》之后他还不知道下一部戏该怎么弄呢。
一听到黑寡妇,他来了灵感。
下部戏就叫《黑寡妇》,同时他做出了故事小传:
19世纪末,丑国出现一个让男人们“闻风丧胆”的“黑寡妇”。
为了钱,她亲手杀掉3任丈夫5个孩子,以及40多位追求者,轰动全国!
然而到现在为止,她最后的下落都是一个谜,这个人失踪了…
1849年,一个女婴在芬兰乡下呱呱坠地,父母为其取名为贝妮,此时没有一个人会知道,这个女婴会在未来变成令人害怕的女魔头。
由于家庭条件艰苦,贝妮从小就过着食不果腹的日子,这种经历让她立志变成一个有钱人。
20岁那年,她只身一人前往丑国,准备开拓新天地,然而没学历、没背景的贝莉,哪里能找到什么好工作,于是一个可怕的念头在她脑海里产生。
25岁那年,贝妮嫁给了一个名叫马克伦的美国人,婚后他们一起开了一家糖果店。
奇怪的是,刚开店不久,他们的糖果店就被烧了,因为提前买好了保险,夫妻二人得到了一笔不菲的赔偿金。
4年以后,贝妮两口子的房子也被烧了,同样的,他们也提前买了保险,于是再次获得巨额赔偿金,搬进了新家。
在此期间,贝妮夫妇的2个孩子也“意外去世”,而母亲贝妮似乎早有“先见之明”,给这2个孩子都购买了巨额保险,夫妻二人因此过上了相当富裕的生活。
就在人们纷纷感慨贝妮一家真是“不幸”的时候,贝妮的丈夫去世,经过检查,他的死亡症状具有马钱子碱中毒的特征。
但可惜,警方没有找到任何他人故意为之的证据,身为妻子的贝妮,则顺理成章地获得了保险公司8500美元的赔偿款,毫无疑问,这在当时可算是一笔巨款。
接着,“富婆”贝妮便带着2个孩子来到印地安那州,在当地买了个农场,并且在上一任丈夫死去不到2年的时间,便嫁给了下一个男人.
第二任丈夫带着一个女儿,同样的,新婚的贝妮依然保持着买保险的“好习惯”。
结婚1周,丈夫的女儿便“意外去世”;结婚1年,丈夫“意外去世”,贝妮又获得了3000美元的保险金。
拿到钱以后,贝妮便马不停蹄地在各大报纸上刊登“征婚广告”,由于贝妮是个富婆,所以应征者络绎不绝。
但这些男人哪里知道,等待他们的,就是一个活脱脱的黑寡妇,很快,他们便一个一个从人世间“消失”。
就在人们纷纷对贝妮产生怀疑的时候,一场大火断了他们的念想。
几年后,贝妮位于印地安那州拉波特的农场突发大火,警方很快来到现场,经过调查取证,发现一具没有头部的女性尸体,和2个孩子的遗骨。
当时警方认为该女尸就是贝妮,而2具儿童尸骨则是她的2个孩子。
很快,警方就抓捕了纵火者,他不但是贝妮农场的雇员,还是她的情人之一。
起初他表示,该女尸就是贝妮,然而在被执行死刑前,他又更改证词,说这具无头女尸是一个来自芝加哥的女人,是贝妮的女管家。
而这场大火是他和贝妮早就谋划好的,此时的贝妮,早就已经逃之夭夭。
随着贝妮的失踪,警方发现了更多可怕的事情——农场的地下,竟然有40多具男性尸体。
他们都是被贝妮“征婚广告”吸引来的应征者,条件都非常不错。
那么真正的贝妮去哪了?
20年后,洛杉矶一名叫伊丝的老妇人被指控谋财害命,她所杀害的,就是正在照顾她的一位男子。
从警方公布的照片上来看,她与多年前消失的贝妮非常像,很多人都怀疑伊丝就是贝妮。
然而在审讯前,伊丝就在狱中死去。
黑寡妇之谜流传至今!
写完小传之后,黎耀阳将这份手稿收好,准备找时间寄回纽约给莎拉过目。
她觉得没问题了,就找编剧撰写剧本。
他自己可没时间写了,有故事,剧本其实并不复杂,等出炉以后他会亲自过目,都没问题了才会正式立项,所以不用担心质量问题。
不过刚收好手稿,他犹豫了一下,给罗森塔尔打了给电话:
“是我,你出发了吗?”
“还没,明天一早出发。”
“太好了,你来我这一趟,给你看个东西。”
“额~现在吗?”
“对!”
“好的,我这就去。”
————————————
别墅里,黎耀阳把罗森塔尔带到书房,将自己刚刚写好的手稿递过去:
“你看看这个…”
罗森塔尔接过去大概扫了一遍:
“这是?”
“我为下一步戏剧写的故事小传。”
“下一步戏剧?等等,你是lee?该死,我早该想到的,你就是百老汇那位神秘华人编剧。”罗森塔尔激动的说。
“你小点声,我能听得见。”黎耀阳使劲扣了扣耳朵。
“骚瑞,我就是太激动了!”
“你激动个什么劲儿?”
“我是你的粉丝,天知道我有多爱《芝加哥》,不过我老婆更爱《歌剧魅影》,为此我们每隔两个月都要去一趟纽约,到哈德森剧院观看演出,百看不厌!”
黎耀阳也没想到,自己找了个总编辑,竟然是自己的小迷弟。
“好吧,多谢你的支持,看了这个你觉得怎么样?”
“很不错,有戏剧冲突,也有延展故事的空间,说不好这又是一部经典的戏剧。”
黎耀阳摇摇头:
“不,我的意思是,不作为戏剧故事,将其当作一个真实案件来报导,你觉得怎么样?具不具备新闻性?”
原来他打的是这个主意,《大西洋日报》的创刊号需要一些爆炸性的新闻来吸引读者购买,还有比这故事更离奇的新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