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亭将嘴巴里的东西嚼了一下咽下去,方才继续说道:“不过都好好吃啊,就算辣的我也喜欢。
看着这五彩元宵也好吃,虽然他的肚子已经饱了,但是觉得再吃一小碗元宵应该问题不大。
杨烁亭两口将牛乳吃完,也不用丫鬟帮忙,自己拿起勺子就吃元宵。
杨庆忠已经将自己的那一份吃完了,擦了擦嘴巴,说道:“确实不错,四小姐的手艺比京中万香楼的大厨还好。”
可惜分量太少了,有点意犹未尽啊。
万香楼是京城最出名的酒楼,大厨是宫里御厨出身,林清欢没想到杨庆忠对她的评价那么高。
杨夫人也吃完了元宵,说道:“我吃着也比万香楼的好吃。”大概因为林清欢是个小姑娘,所以做出的菜精致不油腻,更符合他们这样人家的胃口。
“夫人喜欢就好。”
杨庆忠却是想起了刚才某人的小厮过来传的话,说道:“不知道这五彩元宵还有没有?”
“我想端一碗到书房里。”杨庆忠面色有些发红,这样会不会显得他特别能吃。
但是那主仆俩在刺史府暂住两日是瞒着人的,害怕夫人担心,他连夫人都没告诉,现在那位爷不知怎么听说了林小姐今日过府掌勺,点明了要一碗五彩元宵。
要不他也不会从书房回到正院来。
“应该还有,元宵做的多些。”而且她怕杨家三口要吃第二碗,特意叮嘱了厨房的管事娘子留上三碗,剩下的才让她们分食了。
“应该还剩下两三碗吧。”
听林清欢这样说,辛嬷嬷行礼道:“奴婢去端。”
不一会儿用托盘端回来三碗元宵。
杨庆忠望着三碗元宵,心中开始纠结,他要留一碗吃,是给那位爷送一碗还是两碗?
杨夫人直接替他解决了问题:“紫英,用食盒装上一碗元宵给老爷送书房去。”
原来还有元宵,她觉得可以再吃一碗。
杨庆忠嘴角动了动,终是什么也没说,领着提着一碗元宵的紫英往书房走去。
……
刺史府一个偏僻的院子里,男人望着面前一碗有些冷掉的元宵皱眉头:“只有一碗,还是冷掉的?”
小厮咧了咧嘴:“就这,看杨大人的样子也像是不愿意给呢。”
“这杨庆忠什么时候这样小气了?”男人嘀咕一声,终是端起元宵尝了一口。
嗯,他好像理解为什么杨庆忠突然那么小气了。
“那林家的小丫头只做了这个?”
小厮刚才一直躲在房顶偷听着膳厅的动静呢,所以很是清楚:“还做了清酱肉丝,元宝肉,熘鱼片,锅烧鸡,冬笋炒三丝,酥炸牛乳。”
对上主子的眼神,小厮低下了头:“都吃完了。”
其实他更想说是抢完了,这刺史府的人,怎么都像没吃过饭似的,他本来想摸进厨房尝一口的,谁知道连渣都不剩。
“告诉杨庆忠,想法子留林家小姐掌几日的勺。”
得到指令的杨庆忠强压下骂人的冲动,那小丫头是林延龄的闺女,又不是林家的下人厨娘,怎么能留在他们家掌勺呢。
杨庆忠皱着眉头往正院里来。
杨夫人吃了饭,心情好了些,正和林清欢一起喝茶。
看杨庆忠进来,林清欢忙行礼。
“四姑娘不用客气,我与你父亲是同科的进士,若是论关系,你应该叫我一声杨世叔的。”
杨庆忠居然和父亲是同科,她倒是第一次听说。
当日初次见面报家门的时候,杨庆忠没说让自己叫世叔,这时候又以长辈论处,应该就是冲着今日自己的手艺了。
杨家主动交好,林清欢自是从善如流,乖巧的行礼:“世叔。”
拉近了关系,杨庆忠尚觉得好开口了些,说道:“小亭子这几日没有胃口,你婶娘也因为十五的事儿受了惊吓……”
旁边刚升为婶娘的杨夫人也跟着点头,说道:“胃口不太好,但是你做的饭菜,着实和我的胃口。”
杨庆忠看了看妻子,觉得还是自家媳妇贴心啊,自己话未说完,就知道目的了。
林清欢也听说了话中的意思,是想让她多做些菜吧。
“若是婶娘和小亭子喜欢,我就多做些就是了。”
杨庆忠点头,这小丫头,上道。
几人说着话,紫英掀帘子走了进来。
“银杏胡同有位小公子来找林小姐,说是她们家里出事了。”
林清欢一听此话,慌着站了起来。
她和春喜来了刺史府,家里只剩下伍姨娘一个人,难道是伍姨娘出事了?
杨夫人忙说道:“别着急,先问问是怎么回事。”
又问紫英道:“那小公子可请了进来?”
“奴婢让他在院里等着呢。”
“叫进来。”
来人是季羽凡,跑的满面通红,进来匆匆给几个人行了礼就说道:“清欢姐姐,我娘让我来叫你,林家二房来人要强掳了伍婶子去,我大哥正顶着呢。”
竟是林家二房。
“可说了为什么掳人?”
“我听到那领头的婆子嚷着说做厨什么的。”
前世林家二房捏着她们的衣食命脉,所以轻易就把伍姨娘叫了来给杨夫人掌勺,这世因有自己的不守规矩,伍姨娘不用再仰仗着二房的鼻息生活,肯定不用让二房当奴才使唤。
所以他们就明抢了?
林清欢将事情思量一遍,倒是没有刚才那么着急了,弯腰对杨夫人行了个揖礼,问道:“清欢想问婶娘一句话,我二婶是不是说要将府上一个京里来的厨娘荐到您这里掌几日的勺?”
宋氏今日一早刚说过这事儿,杨夫人点了点头。
“看样子她说的厨娘,应该就是我的生母了。”林清欢说道:“清欢的生母正是厨娘出身,最擅长的就是做京菜。”
“小姐,咱们好不容易从那山上搬下来了,可不能再被他们弄回去了。”小丫鬟在旁边跟着着急。
杨夫人听着却是心底升起一团怒气,这宋氏真是好大的胆子,竟敢强掳了侍郎妾室过来给她做饭。
幸亏这是汝州,若是在京城,传到那些御史耳朵里,定能参上他们家一本。
此事她不可袖手旁观。
看着这五彩元宵也好吃,虽然他的肚子已经饱了,但是觉得再吃一小碗元宵应该问题不大。
杨烁亭两口将牛乳吃完,也不用丫鬟帮忙,自己拿起勺子就吃元宵。
杨庆忠已经将自己的那一份吃完了,擦了擦嘴巴,说道:“确实不错,四小姐的手艺比京中万香楼的大厨还好。”
可惜分量太少了,有点意犹未尽啊。
万香楼是京城最出名的酒楼,大厨是宫里御厨出身,林清欢没想到杨庆忠对她的评价那么高。
杨夫人也吃完了元宵,说道:“我吃着也比万香楼的好吃。”大概因为林清欢是个小姑娘,所以做出的菜精致不油腻,更符合他们这样人家的胃口。
“夫人喜欢就好。”
杨庆忠却是想起了刚才某人的小厮过来传的话,说道:“不知道这五彩元宵还有没有?”
“我想端一碗到书房里。”杨庆忠面色有些发红,这样会不会显得他特别能吃。
但是那主仆俩在刺史府暂住两日是瞒着人的,害怕夫人担心,他连夫人都没告诉,现在那位爷不知怎么听说了林小姐今日过府掌勺,点明了要一碗五彩元宵。
要不他也不会从书房回到正院来。
“应该还有,元宵做的多些。”而且她怕杨家三口要吃第二碗,特意叮嘱了厨房的管事娘子留上三碗,剩下的才让她们分食了。
“应该还剩下两三碗吧。”
听林清欢这样说,辛嬷嬷行礼道:“奴婢去端。”
不一会儿用托盘端回来三碗元宵。
杨庆忠望着三碗元宵,心中开始纠结,他要留一碗吃,是给那位爷送一碗还是两碗?
杨夫人直接替他解决了问题:“紫英,用食盒装上一碗元宵给老爷送书房去。”
原来还有元宵,她觉得可以再吃一碗。
杨庆忠嘴角动了动,终是什么也没说,领着提着一碗元宵的紫英往书房走去。
……
刺史府一个偏僻的院子里,男人望着面前一碗有些冷掉的元宵皱眉头:“只有一碗,还是冷掉的?”
小厮咧了咧嘴:“就这,看杨大人的样子也像是不愿意给呢。”
“这杨庆忠什么时候这样小气了?”男人嘀咕一声,终是端起元宵尝了一口。
嗯,他好像理解为什么杨庆忠突然那么小气了。
“那林家的小丫头只做了这个?”
小厮刚才一直躲在房顶偷听着膳厅的动静呢,所以很是清楚:“还做了清酱肉丝,元宝肉,熘鱼片,锅烧鸡,冬笋炒三丝,酥炸牛乳。”
对上主子的眼神,小厮低下了头:“都吃完了。”
其实他更想说是抢完了,这刺史府的人,怎么都像没吃过饭似的,他本来想摸进厨房尝一口的,谁知道连渣都不剩。
“告诉杨庆忠,想法子留林家小姐掌几日的勺。”
得到指令的杨庆忠强压下骂人的冲动,那小丫头是林延龄的闺女,又不是林家的下人厨娘,怎么能留在他们家掌勺呢。
杨庆忠皱着眉头往正院里来。
杨夫人吃了饭,心情好了些,正和林清欢一起喝茶。
看杨庆忠进来,林清欢忙行礼。
“四姑娘不用客气,我与你父亲是同科的进士,若是论关系,你应该叫我一声杨世叔的。”
杨庆忠居然和父亲是同科,她倒是第一次听说。
当日初次见面报家门的时候,杨庆忠没说让自己叫世叔,这时候又以长辈论处,应该就是冲着今日自己的手艺了。
杨家主动交好,林清欢自是从善如流,乖巧的行礼:“世叔。”
拉近了关系,杨庆忠尚觉得好开口了些,说道:“小亭子这几日没有胃口,你婶娘也因为十五的事儿受了惊吓……”
旁边刚升为婶娘的杨夫人也跟着点头,说道:“胃口不太好,但是你做的饭菜,着实和我的胃口。”
杨庆忠看了看妻子,觉得还是自家媳妇贴心啊,自己话未说完,就知道目的了。
林清欢也听说了话中的意思,是想让她多做些菜吧。
“若是婶娘和小亭子喜欢,我就多做些就是了。”
杨庆忠点头,这小丫头,上道。
几人说着话,紫英掀帘子走了进来。
“银杏胡同有位小公子来找林小姐,说是她们家里出事了。”
林清欢一听此话,慌着站了起来。
她和春喜来了刺史府,家里只剩下伍姨娘一个人,难道是伍姨娘出事了?
杨夫人忙说道:“别着急,先问问是怎么回事。”
又问紫英道:“那小公子可请了进来?”
“奴婢让他在院里等着呢。”
“叫进来。”
来人是季羽凡,跑的满面通红,进来匆匆给几个人行了礼就说道:“清欢姐姐,我娘让我来叫你,林家二房来人要强掳了伍婶子去,我大哥正顶着呢。”
竟是林家二房。
“可说了为什么掳人?”
“我听到那领头的婆子嚷着说做厨什么的。”
前世林家二房捏着她们的衣食命脉,所以轻易就把伍姨娘叫了来给杨夫人掌勺,这世因有自己的不守规矩,伍姨娘不用再仰仗着二房的鼻息生活,肯定不用让二房当奴才使唤。
所以他们就明抢了?
林清欢将事情思量一遍,倒是没有刚才那么着急了,弯腰对杨夫人行了个揖礼,问道:“清欢想问婶娘一句话,我二婶是不是说要将府上一个京里来的厨娘荐到您这里掌几日的勺?”
宋氏今日一早刚说过这事儿,杨夫人点了点头。
“看样子她说的厨娘,应该就是我的生母了。”林清欢说道:“清欢的生母正是厨娘出身,最擅长的就是做京菜。”
“小姐,咱们好不容易从那山上搬下来了,可不能再被他们弄回去了。”小丫鬟在旁边跟着着急。
杨夫人听着却是心底升起一团怒气,这宋氏真是好大的胆子,竟敢强掳了侍郎妾室过来给她做饭。
幸亏这是汝州,若是在京城,传到那些御史耳朵里,定能参上他们家一本。
此事她不可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