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作为一个皇子,朱标活的战战兢兢也就算了,就连他的儿子朱雄英,那也不能出挑,不然就会成为朝堂百官的众矢之的。
而天下之主朱元璋,那也算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为了避免初代太子的悲哀,朱元璋早早就想到了一个分封制度,早早的将儿子们分封亲王,将皇子们早早的赶出权利中心,从根本上断绝皇子和朝臣们的幻想。
虽然分封藩王有诸多危害,可不得不承认的是,能顺利继位的初代太子,唯有分封藩王的汉朝和晋朝。
而所谓的藩王之患,等到朱标上位之后整治也就是了,不管是推恩令还是削藩令,只要朱标能顺利上位,想要整治藩王,那总是有办法的。
就算是往最坏处想,封王以后,其他兄弟中的要是哪个犯浑,真在封地起兵造反,但以他远在封地的区区一点点兵,朱标坐拥天下,难道还压不住他不成?
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放心,无非也就是因为朱标这个儿子对于兄弟仁慈,就算是以后有哪一个儿子犯浑,朱标也会留他们一条命,不会闹到手足相残的地步。
但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朱标这个让他操心的儿子,竟然没有活到继任皇位的那一刻,早早的英年早逝了。
要说朱元璋,那也算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了。
自朱元璋成为这天下共主之后,如何让朱家天下千秋万载,就成了他最大的焦虑。
为此,他倾尽全力,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他请来了名儒,为皇子讲授四书五经。请来了名将,让皇子习武学艺。
多年下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终于符合了朱元璋心目中的接班人人选。
正当朱元璋自满之时,上苍却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皇太子朱标,三十八岁英年早逝。
对于那时候已经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来说,丧子之痛极大地打击了他。
他,还有时间培养下一个接班人吗?
朱标倒是留下了几个儿子,嫡长子朱雄英九岁早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顺位继承权也应该属于嫡次子朱允熥。
然而,朱允熥不过十五岁,而当时的朝堂上,有蓝玉、冯胜等公侯。
而朱允熥,乃是手握大权的凉国公蓝玉的外甥孙子。
以朱允熥的年纪,显而易见,若是他在朱元璋大限之后坐上皇位,这朝堂必然会被外戚把控。
所以,朱元璋将朱允炆的母亲册立为妃。
只是,朱元璋知道,他这个皇孙朱允炆生性懦弱,没有主见。
虽然他大可以将皇位传承给四皇子朱棣,然而,早年间,朱棣便因为残暴对待封地之中的百姓而被他多次责骂处罚过。
一个对百姓残暴的皇子,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继承皇位的人选。
朱元璋在这件事上犹豫许久,最后,也许是出于对皇太子的愧疚和补偿,他终究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大举屠刀,屠戮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凉国公蓝玉。
其他受到牵连被屠戮的,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一时间,可谓整个朝堂都被鲜血染红了,人头滚滚!
可是,他必须得这么做。
他死后,若是凉国公意图谋反,靠朱允炆,能够镇压住凉国公吗?
对自己这个皇长孙的能力,他还是很清楚的。
只是没想到,他不惜身后留下残暴之名,就为了这大明江山能够长久。
没想到,大明的国祚还是只持续了两百多年。
所以身为一代枭雄,但朱元璋却没有在后世人那里得到正面的评价。
翻一下后世整个网络上的评价,整篇整篇的朱元璋生性多疑,手段残暴,无情冷酷。
史学家们都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诬陷忠臣,屠灭胡惟庸三族,牵连一万五千人,又履行大狱,与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多没落得一个好结果。
在位期间,有几十家王公贵族死在你手上,共三万多人。
大兴文字狱,因此被朱元璋诛杀的人,共计两万五千人。
因此,朱元璋被称为历朝历代最大的刽子手。
可后人不评前人事,谁也不想想,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
他,究竟是为何杀这么多人的?
可以说,他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这天下,为了这天下百姓!
他要是不杀这些王公贵族,那谁来杀?这些王公贵族要功劳有功劳,要军队有军队,难道等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来杀吗?朱元璋不杀的话,他们杀得了吗?
数百家王公贵族,世袭罔替,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不出百年,这大明天下大半的土地,都要成他们的了!朱元璋能指望着,他们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不欺压百姓吗?就连朱家人都不能保证,更何况是其他王公贵族。
人心隔肚皮,自家亲人都管不住,朱元璋难道还要相信那些氏族?!
文臣不臣者,杀!武将不驯者,杀!藩王不安者,杀!祸乱天下者,杀!
那些编撰史书的人,也不想想,朱元璋,那可是从乱世爬到大明的帝王之位。
杀了那么多人,难道朱元璋不知道后世人会如此评价他吗?
这么聪慧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可就是这样的人,光复了汉室江山,又为了汉室江山能够传承下去,不惜背负后世百年的骂名。
也许他的手段略显暴力,很是不当,但,没有一个汉人有资格唾弃朱元璋这位匡扶汉人统治的皇帝。
虽朱元璋这个大明开国皇帝在后世人的评价之中不好,但朱元璋打下的大明,却是在华夏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明朝没有宋代繁荣,没有清代制度完善,没有唐代包容,没有元代版图大,没有汉代那样显赫的武功,没有秦代那样庞大的兵团。
但是,明朝拥有秦代拥有更精干的国防力量,单兵装备更加完备,五六万人就可以组织一场战略战役,不再需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决战。
明朝比汉代拥有更稳定的边境,不再担心军阀割据和外敌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
明朝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贸易!
明朝比宋代有更加强硬的底气和意气!
明朝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权益和人权!
明朝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识分子的自由!
明朝,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大明终其一朝二百七十六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明一朝,乃是历代王朝中,最有骨气的朝代!
自五季以降,汉人弱而蛮夷强。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三百余年,蛮夷得寸进尺,中夏步步退让,九州之地,皆陷虏手。
宋季之末,华夏陆沉!赖有朱太祖奋起抗争,驱除胡虏直捣其巢,汉人三百年之屈辱,得此一雪!
王师北伐,复中原二百年失地,幽燕四百年失地,河西六百年失地。立纪陈纲,散胡人之风气,兴中夏之礼仪。
中华文明之延续,其功甚矣!
汉: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靠给匈奴单于的老婆送礼,最后匈奴才放走了汉高祖。
可大明,当明朝英宗皇帝于土木堡被俘时,明朝断然拒绝了蒙古人用财物换取英宗皇帝的要求,另立新君,最后打败了蒙古!
明成祖御驾亲征,五度打败蒙古人,更是威慑四海。
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平(北京),便是因为迁都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需要。
以北平作为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
在与北元地理位置接近的北平建都,把全国政治中心放在战争的前线,与元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求得便是边防的安宁和王朝的巩固。
北平的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以俯视大河上下,兼顾漠北,还放眼于东北的黑龙江、贝加尔湖一带,以及西北的哈密或更远的地域。
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造福子孙后代,是他迁都的主要原因,因而他就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疏通运河,为北京输运粮饷。
就算是明末,崇祯皇帝无力回天,那也是宁死不逃,登上煤山自缢殉国。
可清朝呢,咸丰年间却是发生了统治者两度逃离北京的不耻之事: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公历1860年9月22日)上午,咸丰帝到圆明园安佑宫先帝遗像前面行礼,然后从圆明园后门出逃,当时,5岁的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经过开满荷花的湖泊时,模仿宫女们泛舟游玩时的轻歌:
“安乐渡、安乐渡……”
咸丰皇帝听后,摸着儿子的不无伤感地头说:“今日无复有是矣(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出逃京城,而咸丰皇帝自从逃出圆明园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年后,他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40年后,慈禧太后再次被西方列强逼迫出逃,可谓夫唱妇随。
多么明显的对比,要是咸丰皇帝当时没有逃离北京城,选择坚守北京城的话,说不定全国各地的军队还会有士气抵抗,英法联军说不定都不会达到他们的入侵目的。
按着朱雄英的想法,这也就是朱标死的太早了,不然在朱元璋这样的保障之下说不得大明还真的可以再昌盛几百年。
所以,朱雄英在得知自己回到的时代是大明之后,第一想法就是要保证自己的这位父亲好好活着。
至于那些制度的废除,各个藩王的召回,自然不是为了给自己亲爹添乱,而是朱雄英打算要让各个藩王前往周边地区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
为了给自己的这些叔叔们建立一个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地盘,朱雄英那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北元,东夷,高丽,暹罗,甚至是再往南的天竺,朱雄英那都是惦记在心里的。
今日好不容易引起了爷爷们的兴趣,朱雄英现在就等着攻打完建州女真之后,大明大军挥师袭去!
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朱雄英就打算将自己的悄悄藏起来。
要不,开始自己的计划?
想到那个可怜巴巴看着自己的小弟弟,朱雄英就觉得一阵的好笑。
跷跷板,摇摇车,甚至他还可以做出木制的过山车过来,不知道那些从南方过来的商队有没有带来的橡胶,自己可以琢磨一下做一下轮胎,要是可以的话,朱雄英还想做出自行车出来。
有了水泥地的出现,那便携简洁的自行车自然不能少,实验室那边的工匠们早就开始研究了,可就是这轮胎难做,要是使用木质的话,实在是太不耐用,朱雄英现在最想要的,那就是让人真的可以从南边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五!”
“殿下。”
“你出宫一趟,去客悦酒楼看看,三个月之前出发那支商队是否返回,要是回来的话,你拿着这个玉佩给商队的主事,将我要的东西带回来!”
“是!”
恭恭敬敬地接过玉佩,小五有些激动。
自从入宫以来,小五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机会出宫,可他没想到,自己的运气竟然会这样好,不仅在皇长孙殿下身边伺侯,现在更是有机会外出,虽然这是因为方正等人没在身边,自己捡到了机会,但小五相信,自己这次要是做的好的话,在皇长孙殿下面前,他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位。
想想宫里的那些不把小宦官放在眼里的大太监们,小五心里就是一阵的羡慕。
连带着,小五心里对朱雄英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要说以前是畏惧居多的话,今日过后,心里就多了一份提拔的感激。
“去吧!”
“是!”
收起脸上的激动,小五紧紧握着玉佩,躬身退下,顺带着还将书房的门给带上。
而朱雄英,完全不知道自己小小的举动,竟然就这样给自己网罗到了一个死心塌地,忠心于他的宦官一名。
而天下之主朱元璋,那也算是一个伟大的君王,为了避免初代太子的悲哀,朱元璋早早就想到了一个分封制度,早早的将儿子们分封亲王,将皇子们早早的赶出权利中心,从根本上断绝皇子和朝臣们的幻想。
虽然分封藩王有诸多危害,可不得不承认的是,能顺利继位的初代太子,唯有分封藩王的汉朝和晋朝。
而所谓的藩王之患,等到朱标上位之后整治也就是了,不管是推恩令还是削藩令,只要朱标能顺利上位,想要整治藩王,那总是有办法的。
就算是往最坏处想,封王以后,其他兄弟中的要是哪个犯浑,真在封地起兵造反,但以他远在封地的区区一点点兵,朱标坐拥天下,难道还压不住他不成?
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放心,无非也就是因为朱标这个儿子对于兄弟仁慈,就算是以后有哪一个儿子犯浑,朱标也会留他们一条命,不会闹到手足相残的地步。
但朱元璋不知道的是,朱标这个让他操心的儿子,竟然没有活到继任皇位的那一刻,早早的英年早逝了。
要说朱元璋,那也算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了。
自朱元璋成为这天下共主之后,如何让朱家天下千秋万载,就成了他最大的焦虑。
为此,他倾尽全力,想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
他请来了名儒,为皇子讲授四书五经。请来了名将,让皇子习武学艺。
多年下来,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终于符合了朱元璋心目中的接班人人选。
正当朱元璋自满之时,上苍却给他开了一个极大的玩笑。
皇太子朱标,三十八岁英年早逝。
对于那时候已经六十五岁的朱元璋来说,丧子之痛极大地打击了他。
他,还有时间培养下一个接班人吗?
朱标倒是留下了几个儿子,嫡长子朱雄英九岁早夭,按照嫡长子继承制,顺位继承权也应该属于嫡次子朱允熥。
然而,朱允熥不过十五岁,而当时的朝堂上,有蓝玉、冯胜等公侯。
而朱允熥,乃是手握大权的凉国公蓝玉的外甥孙子。
以朱允熥的年纪,显而易见,若是他在朱元璋大限之后坐上皇位,这朝堂必然会被外戚把控。
所以,朱元璋将朱允炆的母亲册立为妃。
只是,朱元璋知道,他这个皇孙朱允炆生性懦弱,没有主见。
虽然他大可以将皇位传承给四皇子朱棣,然而,早年间,朱棣便因为残暴对待封地之中的百姓而被他多次责骂处罚过。
一个对百姓残暴的皇子,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继承皇位的人选。
朱元璋在这件事上犹豫许久,最后,也许是出于对皇太子的愧疚和补偿,他终究还是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了。
为了让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大举屠刀,屠戮与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凉国公蓝玉。
其他受到牵连被屠戮的,超过了一万五千人!
一时间,可谓整个朝堂都被鲜血染红了,人头滚滚!
可是,他必须得这么做。
他死后,若是凉国公意图谋反,靠朱允炆,能够镇压住凉国公吗?
对自己这个皇长孙的能力,他还是很清楚的。
只是没想到,他不惜身后留下残暴之名,就为了这大明江山能够长久。
没想到,大明的国祚还是只持续了两百多年。
所以身为一代枭雄,但朱元璋却没有在后世人那里得到正面的评价。
翻一下后世整个网络上的评价,整篇整篇的朱元璋生性多疑,手段残暴,无情冷酷。
史学家们都说朱元璋为了加强集权,诬陷忠臣,屠灭胡惟庸三族,牵连一万五千人,又履行大狱,与之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大多没落得一个好结果。
在位期间,有几十家王公贵族死在你手上,共三万多人。
大兴文字狱,因此被朱元璋诛杀的人,共计两万五千人。
因此,朱元璋被称为历朝历代最大的刽子手。
可后人不评前人事,谁也不想想,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
他,究竟是为何杀这么多人的?
可以说,他杀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大明,为了这天下,为了这天下百姓!
他要是不杀这些王公贵族,那谁来杀?这些王公贵族要功劳有功劳,要军队有军队,难道等朱元璋的后代子孙来杀吗?朱元璋不杀的话,他们杀得了吗?
数百家王公贵族,世袭罔替,子又生孙,孙又生子,不出百年,这大明天下大半的土地,都要成他们的了!朱元璋能指望着,他们这些人世世代代都不欺压百姓吗?就连朱家人都不能保证,更何况是其他王公贵族。
人心隔肚皮,自家亲人都管不住,朱元璋难道还要相信那些氏族?!
文臣不臣者,杀!武将不驯者,杀!藩王不安者,杀!祸乱天下者,杀!
那些编撰史书的人,也不想想,朱元璋,那可是从乱世爬到大明的帝王之位。
杀了那么多人,难道朱元璋不知道后世人会如此评价他吗?
这么聪慧的人,怎么可能不知道,可就是这样的人,光复了汉室江山,又为了汉室江山能够传承下去,不惜背负后世百年的骂名。
也许他的手段略显暴力,很是不当,但,没有一个汉人有资格唾弃朱元璋这位匡扶汉人统治的皇帝。
虽朱元璋这个大明开国皇帝在后世人的评价之中不好,但朱元璋打下的大明,却是在华夏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大笔。
明朝没有宋代繁荣,没有清代制度完善,没有唐代包容,没有元代版图大,没有汉代那样显赫的武功,没有秦代那样庞大的兵团。
但是,明朝拥有秦代拥有更精干的国防力量,单兵装备更加完备,五六万人就可以组织一场战略战役,不再需要几十万人的大规模决战。
明朝比汉代拥有更稳定的边境,不再担心军阀割据和外敌长驱直入进入中原腹地。
明朝比唐代有更融合的民族交流和贸易!
明朝比宋代有更加强硬的底气和意气!
明朝元代有更平等的臣民权益和人权!
明朝比清代有更好的知识分子的自由!
明朝,不是一个完美的时代,但同样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大明终其一朝二百七十六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有明一朝,乃是历代王朝中,最有骨气的朝代!
自五季以降,汉人弱而蛮夷强。中夏之弱,自古未有。
三百余年,蛮夷得寸进尺,中夏步步退让,九州之地,皆陷虏手。
宋季之末,华夏陆沉!赖有朱太祖奋起抗争,驱除胡虏直捣其巢,汉人三百年之屈辱,得此一雪!
王师北伐,复中原二百年失地,幽燕四百年失地,河西六百年失地。立纪陈纲,散胡人之风气,兴中夏之礼仪。
中华文明之延续,其功甚矣!
汉:汉高祖被匈奴围于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靠给匈奴单于的老婆送礼,最后匈奴才放走了汉高祖。
可大明,当明朝英宗皇帝于土木堡被俘时,明朝断然拒绝了蒙古人用财物换取英宗皇帝的要求,另立新君,最后打败了蒙古!
明成祖御驾亲征,五度打败蒙古人,更是威慑四海。
敢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明:永乐帝朱棣迁都北平(北京),便是因为迁都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需要。
以北平作为一个政治、军事中心,就近指挥长城一线的军事防御,抵抗蒙古的军事进攻,保证国家的统一。
在与北元地理位置接近的北平建都,把全国政治中心放在战争的前线,与元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求得便是边防的安宁和王朝的巩固。
北平的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以俯视大河上下,兼顾漠北,还放眼于东北的黑龙江、贝加尔湖一带,以及西北的哈密或更远的地域。
维护北部边疆的稳定,造福子孙后代,是他迁都的主要原因,因而他就不惜耗费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疏通运河,为北京输运粮饷。
就算是明末,崇祯皇帝无力回天,那也是宁死不逃,登上煤山自缢殉国。
可清朝呢,咸丰年间却是发生了统治者两度逃离北京的不耻之事:
咸丰十年八月初八(公历1860年9月22日)上午,咸丰帝到圆明园安佑宫先帝遗像前面行礼,然后从圆明园后门出逃,当时,5岁的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经过开满荷花的湖泊时,模仿宫女们泛舟游玩时的轻歌:
“安乐渡、安乐渡……”
咸丰皇帝听后,摸着儿子的不无伤感地头说:“今日无复有是矣(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有了)。”
这是清朝历史上第一次皇帝出逃京城,而咸丰皇帝自从逃出圆明园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年后,他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40年后,慈禧太后再次被西方列强逼迫出逃,可谓夫唱妇随。
多么明显的对比,要是咸丰皇帝当时没有逃离北京城,选择坚守北京城的话,说不定全国各地的军队还会有士气抵抗,英法联军说不定都不会达到他们的入侵目的。
按着朱雄英的想法,这也就是朱标死的太早了,不然在朱元璋这样的保障之下说不得大明还真的可以再昌盛几百年。
所以,朱雄英在得知自己回到的时代是大明之后,第一想法就是要保证自己的这位父亲好好活着。
至于那些制度的废除,各个藩王的召回,自然不是为了给自己亲爹添乱,而是朱雄英打算要让各个藩王前往周边地区建立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国度。
为了给自己的这些叔叔们建立一个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地盘,朱雄英那真的是使出了浑身解数。
北元,东夷,高丽,暹罗,甚至是再往南的天竺,朱雄英那都是惦记在心里的。
今日好不容易引起了爷爷们的兴趣,朱雄英现在就等着攻打完建州女真之后,大明大军挥师袭去!
而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朱雄英就打算将自己的悄悄藏起来。
要不,开始自己的计划?
想到那个可怜巴巴看着自己的小弟弟,朱雄英就觉得一阵的好笑。
跷跷板,摇摇车,甚至他还可以做出木制的过山车过来,不知道那些从南方过来的商队有没有带来的橡胶,自己可以琢磨一下做一下轮胎,要是可以的话,朱雄英还想做出自行车出来。
有了水泥地的出现,那便携简洁的自行车自然不能少,实验室那边的工匠们早就开始研究了,可就是这轮胎难做,要是使用木质的话,实在是太不耐用,朱雄英现在最想要的,那就是让人真的可以从南边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小五!”
“殿下。”
“你出宫一趟,去客悦酒楼看看,三个月之前出发那支商队是否返回,要是回来的话,你拿着这个玉佩给商队的主事,将我要的东西带回来!”
“是!”
恭恭敬敬地接过玉佩,小五有些激动。
自从入宫以来,小五就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机会出宫,可他没想到,自己的运气竟然会这样好,不仅在皇长孙殿下身边伺侯,现在更是有机会外出,虽然这是因为方正等人没在身边,自己捡到了机会,但小五相信,自己这次要是做的好的话,在皇长孙殿下面前,他肯定会有不一样的地位。
想想宫里的那些不把小宦官放在眼里的大太监们,小五心里就是一阵的羡慕。
连带着,小五心里对朱雄英的感觉都不一样了,要说以前是畏惧居多的话,今日过后,心里就多了一份提拔的感激。
“去吧!”
“是!”
收起脸上的激动,小五紧紧握着玉佩,躬身退下,顺带着还将书房的门给带上。
而朱雄英,完全不知道自己小小的举动,竟然就这样给自己网罗到了一个死心塌地,忠心于他的宦官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