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针对性准备
    回到开封城外的上源驿,李史鱼仍然心绪不平。本来还要跟方清谈谈条件,结果被李惟诚这么一搅和,什么都谈不下去了。
    驿站安排的屋舍内,桌案上的油灯散发着昏黄的光芒。李史鱼摸着下巴上的白胡须,双目直视李惟诚。
    直到他看到对方脸上并无愧疚之色,这才长叹一声道:“你难道不知道你是庶子吗?大帅即便是让位,也不可能由你掌控军权呀?你为何要满口答应下来?”
    “这些事情都无所谓,反正李某已经打算将来在汴州任职,不会染指军权。至于父亲要把军权交给谁,李某并不关心,更不会干涉。”
    李惟诚面色坦然说道,似乎早就下定了决心。
    二人面对面坐着,脸上的表情都比较严肃。
    听到李惟诚的话,李史鱼这才松了口气。只要不是子嗣夺权,家族内斗就好,他现在倒是可以听听李惟诚有什么话想说。
    “愿闻其详。”
    李史鱼正色说道。
    “李长史并未在汴州居住,所以不知道这里的情况。汴州无比富庶,汴州朝廷更是管辖数十个州,并且不久前还攻克了襄阳,改朝换代已经是铁板钉钉。
    即便一个州养一千精兵,方清也能轻轻松松拉起一支数万人的百战精锐,财力一点也不吃紧。
    待击败吐蕃人以后,方清便要登基称帝了。这个时候,如果某个人手中有兵权,还出镇地方,又不是方清的亲信。
    那岂不是要被第一批清算?何苦等到那一天呢?”
    李惟诚反问道。
    听完这番话,李史鱼沉默了,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政治小白。事实上,现在汴州朝廷改朝换代的趋势已经是谁都看得到,只是不知道什么时间举事。
    新朝代开篇,与旧朝代苟延残喘,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人们的选择也是截然不同。
    如果是在旧朝代苟延残喘,那么作为一方割据势力,表面臣服于中央,私底下则是有很大的操作空间。
    进可以拓展地盘,退可以偏安一隅。父位传子,如同国中之国。
    但是新朝开局,则必定会收拾地方武装,重新建立州县二级统治。
    这样一来,地方军阀就没有闪转腾挪的空间了。要么反抗中央举兵造反,要么黯然离场。
    等到那个时候,李宝臣一家必定会被当做反面典型,最后成为新朝权贵们争抢的战功!
    反倒是不如现在就“功成身退”,借着吐蕃入侵的机会,顺势从高位退下来。以后就算摔倒,也不至于摔死。
    一个军阀失去了军队控制权,很多时候并不完全是坏事。
    一方面虽然失去影响朝局的能力,另外一方面,却也不会被人当做靶子射箭了呀!
    “你是说,与其将来被清算,不如现在姿态低一点,让朝廷安排退路。
    是这个意思吧?”
    李史鱼沉声问道。
    李惟岳点点头,他心里很清楚,李史鱼有智慧有才能,根本不需要说那么多,对方一定明白的。
    “你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只是李某感觉有负大帅所托。”
    李史鱼叹息一声,不再争辩。
    形势比人强,况且吐蕃军前锋,已经到了渭州。虽然宝臣大帅在渭州以西的鸟鼠山大败吐蕃军,但是吐蕃人兵力雄厚,即便是败了一阵,也未伤根基。
    下一步,吐蕃人极有可能绕过渭源,直扑泾川,从泾川进入关中,等同于绕过了凤翔府的防区!
    其间李宝臣所面临的风险极大,而且不可控。毕竟,那已经是李抱玉的地头了,宝臣大帅鞭长莫及。如果李抱玉面对吐蕃人直接送了,甚至投降对方,那乐子就大了。
    而李宝臣投靠汴州,便有方清和汴州朝廷为他托底。他们还是有实力跟吐蕃人掰掰手腕的。
    将来再惨,李宝臣也可以来汴州做个富家翁。总好过死在吐蕃人的刀锋之下吧。
    “明日便启程回关中吧。不过还是要先走一趟开封府衙,拿到方清的亲笔信再说。”
    沉思片刻,李史鱼对李惟诚说道,二人暂时达成了统一的意见。
    至于李宝臣会如何决定,李史鱼不知道,他已经是尽了最大努力。
    不管怎么说,肉还是烂在锅里了不是么?好歹宝臣大帅麾下兵马,还是在儿子手里,总好过被外人夺了兵权。
    李史鱼不由得感慨方清政治手腕之老辣。这一招就如同是推恩令一般,即便是李宝臣没兴趣,他的儿子却未必没有。
    后续发展,很可能就是李宝臣不知道哪个儿子适合继承军权,所以不得不分权,各管一摊。
    将来,方清便可以软硬兼施,兵不血刃的收回兵权,而且还不用撕破脸。
    无论是李惟诚还是李惟岳,又或者是李惟简什么的,谁也没有学到李宝臣打仗的本事。面对方清和汴州朝廷这个庞然大物,他们又有多大的选择权呢?
    真是令人唏嘘。
    李史鱼也麻了,他是李宝臣的幕僚,不是李宝臣他爹。事已至此,那就这样吧。
    二人又商议了一些细节,便各自歇息去了。
    李惟诚与李史鱼他们当然睡得着觉,因为这件事即便是再差,也不过是在汴州当个富家翁,身家性命是不需要担心的。
    但是刚刚跟他们谈判完的方重勇,却是压根都睡不着觉。
    在方重勇看来,宝臣大帅的事情,不过细枝末节而已,只要对方不投靠吐蕃人,那就翻不出什么浪来。完全可以怀柔处置。
    方重勇所忧虑的事情,只有吐蕃而已。
    吐蕃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政治生态,一到秋冬季节,必定会下高原过冬。
    在冻死和战死之间二选一,绝大多数吐蕃人选择后者。吐蕃军悍不畏死,不是因为高官厚禄的军功在吸引,而是他们只想死得好看点罢了。
    因此,吐蕃军与敌人正面交战时,士气非常高,也很能打。这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那边人均寿命也就三十多岁,高原缺氧会持续伤害心肺功能,即便不打仗,他们也一样死得早。
    所以,与其说是战死,不如说是一种解脱。
    深夜,汴梁城内最大的军械作坊,依旧是灯火通明。一车又一车的箭矢、弓弩、盾牌在装箱,准备发运。
    它们将会由骡子、驽马等牲畜托运到关中华阴,此前车光倩已经带兵在此建立了前进基地。
    这一手,一方面是为了威逼李抱玉就范,不要再有什么不切实际的想法。另外一方面也是防备吐蕃人猝然入关中,导致局面崩坏。
    吐蕃人若是入关中,就要打长安保卫战了。
    “官家,工坊正在日夜不停的制作军械和盔甲,请官家放心,一定不会耽误朝廷打吐蕃人。”
    看到方重勇深夜来军工作坊巡视,马待封上前叉手行礼道。他的双目赤红,眼眶深陷,显然是近期睡眠不足。
    眼前的货架上,摆着一根接一根的狼牙棒,光种类就有四五种之多。有锻打的铁棒,有铁皮包木的木棒,还有各种锤子。
    更远的地方,锻打的敲击声不断传入耳中,在夜晚显得有些突兀。工匠们正在流水线作业,一个人负责一道工序,忙个不停。
    看着这一切,方重勇心中稍安。经济实力就是战斗的底气,前些年励精图治,果然现在关键时刻就用上了!
    他拿起货架上的一根铁棍,在手里掂量了一下,很沉!手感很好!
    管他是谁,即便是身披重甲,面对这种钝击武器,也没有多少防御力。即便没有外伤,恐怖的动能会让吐蕃士兵内出血。结结实实挨一棍子,身体立刻就会一顿,短时间内丧失战斗力。
    这次出兵打吐蕃人,汴州军主力全军置换钝兵器,不再携带横刀与普通弓箭。那些东西对吐蕃重步兵没用,跟挠痒痒差不多,根本不能破甲。
    向来无往不利的马槊也不好使,反倒是狼牙棒,锤子,斧头等兵器在对阵吐蕃人时有大用。这些兵器汴州军械库内奇缺,库存根本不够用。
    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耗材,很可能一场战斗下来就不能用了,库存要多多准备。
    现在都是临时赶制,日夜不停。
    如果是一般的割据势力,面对这种情况肯定已经麻爪子了,但是汴州这里拥有强大的物流渠道,可以把沿着运河各州的原材料,通过运河汇聚于此。
    然后在汴梁城内的工坊里进行总装!
    方重勇想起前世后周的一些细节。郭荣麾下精兵之所以可以战无不胜,短短数年便有横扫天下之势,就是因为后周朝廷在重修汴梁城的时候,也顺便扩建了军工作坊。
    仅铠甲的产量,就完爆南唐等势力。
    换言之,人家得天下也不光是靠着百战老兵,同样也是重视军备建设的。
    方重勇坐镇汴州这些年,也是非常重视铠甲的保有量。每年逐步裁汰使用多年的旧甲,换上制式新甲。
    铠甲数量虽然只是稳步提升,但质量却已经比周边那些藩镇有明显优势。这次对阵吐蕃人,也是对汴州朝廷前些年军备建设的“大考”。
    平日里到底是兢兢业业,还是摸鱼混日子,很快便会有结果了。
    想到这里,方重勇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
    他拍了拍马待封的肩膀说道:“工坊的状况很好,本官很满意。本官在前线杀敌,有你的一份功劳,本官不会忘记的。”
    “敢不为官家效死!”
    马待封一脸激动说道,似乎已经看到脚下的康庄大道,压根走不完!
    “吐蕃啊!吐蕃!”
    方重勇看向天上挂着的那一轮明月,忍不住长叹一声,心中感慨万千。
    吐蕃与大唐,可以说是一对相生相杀,异父异母的亲兄弟。
    大唐崛起的时候吐蕃也在崛起,当大唐衰落时,吐蕃攻入长安又退走后,同样也陷入不可逆的长期衰落。
    国内政局混乱,甚至死得比大唐更早。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的话,吐蕃对后世的最大影响,不是创造出多么辉煌的帝国,而是彻底改变了青藏高原的生态,使其永久丧失了争夺霸权的机会。
    连带着,让关中平原也彻底歇菜。
    简而言之,就是自吐蕃后,青藏高原便成了一块“绝地”。这件事的影响力,要以千年来计算,只是此刻忙忙碌碌的芸芸众生,压根就没有什么感觉,更不可能料到将来如何
    “官家,是下官有什么做得不好么?”
    马待封看到方重勇半天都没说话,还以为他对自己的工作有什么不满。
    “没有,现在军工作坊运转顺畅,你功不可没,并无不妥。
    本官只是感慨吐蕃人顽强,总是杀不死。”
    方重勇轻轻摆手,丢下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转身便离开了。
    他还要去制衣工坊看看,等天亮了,还要去火药工坊考察。越是到了战前,越是不能放松。
    虽然这样很累,但是主将把握住了每一个细节,便可以在战场上提高胜率,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
    胜利,从来都没有“自然而然”这样的事情。多准备就胜算高,胜算高就可以赌一把,不外如是。
    吐蕃内部的一些事情,当年达扎路恭跟方重勇说过不少。吐蕃人的精华是重步兵。这些人都是东岱里面的小贵族,也是将领们的基本盘。
    这些人打仗的时候负责破阵,锐不可当。突破敌阵后,那些轻装的步兵才会一拥而上。
    只要能打掉这些“箭头”,那么吐蕃军的实力便会大减!如何低成本打重甲兵,很可能是此战的胜负手!
    而且吐蕃军制,是仿照的大唐初年的府兵制,不过还是稍有不同。
    吐蕃小贵族们自备盔甲,世代相传,战后参与战利品分配,更像是宇文泰当年组建的府兵,是军中骨干,更是后备将领的人才库。
    方重勇一点也不敢轻敌,更不会把吐蕃人当回纥、突厥这些组织力较差,一击即溃的二流队伍相提并论。
    此刻他还不知道的是,远在兰州的恩兰达扎路恭,已经亲率吐蕃军主力,朝着关中方向进发了,正是泾川一线。
    (本章完)

章节目录

盛唐挽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携剑远行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携剑远行并收藏盛唐挽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