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快刀斩乱麻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便有遗令。”
“——桃侯舍后,魏其侯窦婴可为相。”
“今桃侯告老,魏其侯又已为亚相多年,于情于理,皆当拜相。”
先帝老爷子曾说过:遇到复杂的局面,就得先抓紧把能确定的部分落实。
所以,看着眼前这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毛线团,刘荣当即决定:快刀斩乱麻。
——先把能定的位置定下来!
剩下的,再集中去解决。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这话一出,大家伙齐齐向刘舍抛去了同情的目光;
就好似是在说:可怜的老桃侯诶~
前脚才刚递乞表,天子后脚就开始指定新丞相了……
但刘舍的反应,也同样没有出乎刘荣的预料。
“诚如陛下所言。”
“早在当年,条侯因故辞相之时,先孝景皇帝、东宫太皇太后,均有意使魏其侯为相。”
“但最终,还是太皇太后思虑再三,决议使魏其侯磨砺数岁,而后再议。”
“于是,先孝景皇帝无奈之下,拜臣为相,以作权宜之计;”
“只彼时,魏其侯继臣之后而拜相,便已是先孝景皇帝定下的事了……”
刘舍这一番表态,看上去是在主动接刘荣的话茬、捧刘荣臭脚,或者说是给刘荣和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实际上,刘荣这看似随意的表态,在汉室丞相‘换届’的过程中,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汉室的丞相,是可以在离任前指定继任者的!
当然,不包括因为‘犯错’而被罢免的丞相。
比如:酂侯萧何临终前,推举曹参接自己的班;
曹参临终,则借着‘太祖高皇帝早有安排’的说辞,指定王陵、陈平各为左右相。
王陵是被吕太后明升暗贬,自然是没资格,也没心思去指定继任者;
倒是陈平,在自己临终前,同时指定了周勃、灌婴二人,为自己死后的先后两任继任者。
毕竟都是‘诛吕功臣’一党嘛,也算是拉了两个老伙计一把。
只是不曾想,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太宗皇帝,实则却是个比侯桂芬还狠的狠人!
入继大统之初,太宗皇帝投桃报李,拜陈平、周勃两位诛吕功臣,各为左右相;
个把月后,周勃听人劝说,觉得这么搞会破坏自己和陈平的关系,于是辞相,让陈平做了独相。
短短一年后,陈平离世,指定周勃为自己的继任者。
结果周勃‘二进宫’,在丞相的位置才单独坐了十个月,就被太宗皇帝一句‘丞相为百官之首,当为天下先’,就稀里糊涂做了滞留长安、不愿就国的功侯们的表率,回封国种地去了!
然后灌婴为相,两年后,老死了。
短短四年时间,入继大统的太宗孝文皇帝,就完成了对陈平、周勃、灌婴这三位诛吕功臣集团核心成员的‘收割’。
虽然其中两个都是老死的……
而后,便是灌婴临终前,指定了北平侯张苍,为自己死后的下一任汉相。
只是灌婴指定张苍,究竟是自己的心愿,还是为了家族而遵从太宗皇帝的心意,就多少有些耐人寻味了。
再往后——张苍被粗暴罢相,失去了继任者举荐权;
太宗皇帝亲自选出了故安侯申屠嘉。
申屠嘉离任前,算是指定了条侯周亚夫。
然后周亚夫‘自辞’相位,并‘主动’放弃了继任者举荐权。
而后,便是先帝老爷子任命桃侯刘舍……
从以上这一连串——自酂侯萧何以来,汉丞相每一次‘换届’的过程,其实就不难发现:对于上一任丞相的继任者举荐,汉天子基本都是遵循的。
至少表面上,每一次换届都是老丞相指定一个人,天子从善如流的拜那人为新的丞相。
这就使得汉家政坛,实际上形成了又一个政治潜规则。
即:除非上一任丞相,是因为‘过错’而被罢免;
否则,新一任丞相,必须得到上一任丞相的举荐——至少是认可,才能真正具备丞相所对应的政治威望。
这就类似于后世,老领导调任前,拉着新领导对所有下属说:我走之后,就由新来的某某同志,来主持大家的工作了;
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样,支持某某同志未来的工作……
有这句话,新领导大概率就不会被排斥。
反之,没有老领导这句话,新领导上任后,还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和下属进行磨合。
一样的道理——老丞相认可的,甚至是指定的新丞相,是不怎么会被朝堂内外排斥的。
反之,则多少会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比如当年,并没有得到北平侯张苍指定、认可的申屠嘉,就被批为‘一代不如一代’。
即便这并不是申屠嘉的错,而是张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丧失了继任者推荐权,申屠嘉也还是无法避免被排斥一段时间。
再比如刘舍。
如果当年,刘舍接的不是周亚夫的班,而是老丞相申屠嘉的班,并得到了申屠嘉的举荐;
甚至于——哪怕得到了周亚夫的指定,刘舍为相初期的工作,也不会开展的那么费劲。
所以,刘舍方才这一番表态,看似平平无奇,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却是在这朝议之上、在正式的政治场合,以前一任丞相的身份,认可了即将成为新一任丞相的窦婴。
如此一来,等窦婴入主相府,朝堂内外——至少那些和刘舍共事比较愉快的人,就不会再排斥窦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刘舍的认可,甚至补全了窦婴这个新任丞相的部分合法性!
至少在如今汉室的政治大背景下,朝堂内外基本都是这么认为的。
刘荣快刀斩乱麻,刘舍也半点不含糊的表了态,丞相的位置,这便是定了下来。
剩下的,就只剩下奏请东宫,卜卦问吉,以及正式祭天拜相等手续。
基本都是走个形式。
——东宫窦老太后,难不成还能反对窦婴拜相?
负责卜卦问吉的太常官员,难道还敢占卜占出‘老天爷不让窦婴为相’的卦象?
显然都不可能。
华夏上下五千年——至少当今汉室,是神为皇帝服务,而不是皇帝为神;
甚至就连神,都得先得到汉天子的敕封,才能真正成为‘神’……
“魏其侯即为相,则御史大夫出缺。”
“又新设大司空一职,亦缺。”
“——朕意,故内史韩安国,擢大司空。”
“又卫尉建陵侯卫绾,擢御史大夫。”
“诸公以为如何?”
还是那句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公卿大改制,外加刘舍离任,三公九卿体系已经乱成一团;
御史大夫、大司空,都是除卫绾、韩安国外,再没有第二个合格备选。
既然都只有唯一的选择,那与其纠结,还不如直接定下来。
对于卫绾升御史大夫,大家伙儿明显意见不小。
——卫绾?
——凭什么!
一个郎中令出身,比二千石的小虾米,因吴楚平乱有功,更军功封侯,才勉强官升一级,做了二千石的中尉。
从二千石的中尉,转任中二千石的卫尉,已经是跳过真二千石——连升二级了!
这才没几年,又要从平平无奇的九卿:卫尉,直接提拔到三公一级的二号:亚相御史大夫?
还有天理吗?
还有法律吗?
刘荣并没有否认公卿百官所提出的意见。
却也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简简单单扔回了一句:那我问你;
除了卫绾,还有谁能做御史大夫?
这下,大家伙儿就都消停了。
反倒是韩安国上大司空,几乎没人有意见。
——韩安国当年从梁国入朝,本身就是因为御史大夫出缺;
若不是横空跳出来个魏其侯窦婴,外加‘入朝直接做亚相’多少有些不妥,韩安国当年就该的御史大夫!
现如今,在内史任上锻炼了几年,韩安国已经是充分证明了自己。
若不是三公一级多出个大司空,韩安国直接做御史大夫,那也是没人能跳出毛病的。
——至少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反对意见会比卫绾要小很多。
于是,三公一级正式确定:窦婴,卫绾,韩安国!
直到三个人都确定下来,大家伙儿才发现一个问题。
这特么……
怎么儒里儒气的……
丞相窦婴——当世大儒,窦氏外戚牌面。
御史大夫卫绾——因驾马技术而得太宗皇帝赏识,郎官出身,先后离任中郎将、中尉、卫尉;
履历看似是偏军方,实则学术上,却无比讨厌法家和纵横家!
用卫绾自己的话来说:为人臣者,就该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啥乱七八糟都不去想,君王怎么说,臣下就怎么做。
而不是像法家的酷吏、纵横家的说客一样,整日里叽哩哇啦个不停,胡乱出主意!
这样一来,卫绾的学术成分——至少是学术倾向,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
讨厌法家、纵横家;
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极其看重上下尊卑。
这特么不还是儒家那一套么……
好你个卫绾,行伍出身,居然还特么是个儒将……
唯独大司空韩安国,稍微好一些——早年随邹县田生,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行事作风又多少有些纵横家的影子。
很显然,未来的三公之二: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指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但韩安国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在对外战略层面,韩安国无比坚定的主张和亲,以及‘反战’。
在韩安国看来,打仗——尤其是和匈奴人打仗,是一笔毋庸置疑的赔本买卖。
打输了自然没的说,就算打赢了,也根本没法拿策马逃窜的匈奴人怎么样。
匈奴人的土地,汉家得来也没法用,更无法有效掌控、驻守;
匈奴人更没有什么资源,能弥补汉家的战争消耗。
所以在韩安国看来,与其拼着一年的粮食歉收,去和匈奴人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还不如拿出部分粮食收成,来换回天下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说白了,就是打仗没和亲划算。
在原本的历史上,韩安国就曾在武帝一朝,担任亚相御史大夫。
并于丞相田蚡死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代理丞相’,差一点就染指相位!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次为武帝驾车时的意外崴脚,让韩安国因‘疑似跛脚’而错失机会。
再后来,武帝爷也给了韩安国机会:去军中建功立业,从而堂堂正正的担任丞相!
结果韩安国再三做出‘反战’举动——动不动就是私自撤军、私自避战,甚至于私下与匈奴人谈和;
慢慢的,韩安国愈发被边缘化,驻守区域也越来越偏、部下战损也越来越大。
如此不数月,韩安国便抑郁而终,吐血而亡。
这么一个人,对刘荣,以及这个时间线上的汉室而言~
呃,怎么说呢……
嗯。
韩安国,是个非常不错的文官。
抛开三观不大正、不大符合民风刚烈的大汉不谈:业务能力方面,韩安国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眼下,汉家缺人——尤其却文职高官;
所以韩安国这个人,刘荣得用,而且得用相当一段时间。
只是用归用,升上去却是不大可能了。
——即便在这个时间线上,汉武大帝被刘荣所取代,但汉家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刘荣皇帝生涯的头等大事,也仍旧是‘扬大汉军威’五个大字!
这个历史阶段,刘荣不允许汉家、不允许华夏文明,出一个避战、怯战,认为和亲更划算、打仗不值当的丞相。
亚相也不行!
至于新一届三公班子的学术舒属性,刘荣也考虑过了。
——儒家+外戚出身的丞相,行伍出身+情感偏向儒家的御史大夫,外加一个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肯定和这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大司空。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种平衡。
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针锋相对,窦婴有心偏帮,却碍于自己的外戚身份,以及自己和卫绾‘丞相对亚相’的天然对立关系,而只能中立看戏。
至少在刘荣看来,这三人之间的均衡,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本章完)
“先孝景皇帝尚在之时,便有遗令。”
“——桃侯舍后,魏其侯窦婴可为相。”
“今桃侯告老,魏其侯又已为亚相多年,于情于理,皆当拜相。”
先帝老爷子曾说过:遇到复杂的局面,就得先抓紧把能确定的部分落实。
所以,看着眼前这团剪不断、理还乱的毛线团,刘荣当即决定:快刀斩乱麻。
——先把能定的位置定下来!
剩下的,再集中去解决。
也果然不出刘荣所料——这话一出,大家伙齐齐向刘舍抛去了同情的目光;
就好似是在说:可怜的老桃侯诶~
前脚才刚递乞表,天子后脚就开始指定新丞相了……
但刘舍的反应,也同样没有出乎刘荣的预料。
“诚如陛下所言。”
“早在当年,条侯因故辞相之时,先孝景皇帝、东宫太皇太后,均有意使魏其侯为相。”
“但最终,还是太皇太后思虑再三,决议使魏其侯磨砺数岁,而后再议。”
“于是,先孝景皇帝无奈之下,拜臣为相,以作权宜之计;”
“只彼时,魏其侯继臣之后而拜相,便已是先孝景皇帝定下的事了……”
刘舍这一番表态,看上去是在主动接刘荣的话茬、捧刘荣臭脚,或者说是给刘荣和自己一个台阶下。
但实际上,刘荣这看似随意的表态,在汉室丞相‘换届’的过程中,同样是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汉室的丞相,是可以在离任前指定继任者的!
当然,不包括因为‘犯错’而被罢免的丞相。
比如:酂侯萧何临终前,推举曹参接自己的班;
曹参临终,则借着‘太祖高皇帝早有安排’的说辞,指定王陵、陈平各为左右相。
王陵是被吕太后明升暗贬,自然是没资格,也没心思去指定继任者;
倒是陈平,在自己临终前,同时指定了周勃、灌婴二人,为自己死后的先后两任继任者。
毕竟都是‘诛吕功臣’一党嘛,也算是拉了两个老伙计一把。
只是不曾想,看上去人畜无害的太宗皇帝,实则却是个比侯桂芬还狠的狠人!
入继大统之初,太宗皇帝投桃报李,拜陈平、周勃两位诛吕功臣,各为左右相;
个把月后,周勃听人劝说,觉得这么搞会破坏自己和陈平的关系,于是辞相,让陈平做了独相。
短短一年后,陈平离世,指定周勃为自己的继任者。
结果周勃‘二进宫’,在丞相的位置才单独坐了十个月,就被太宗皇帝一句‘丞相为百官之首,当为天下先’,就稀里糊涂做了滞留长安、不愿就国的功侯们的表率,回封国种地去了!
然后灌婴为相,两年后,老死了。
短短四年时间,入继大统的太宗孝文皇帝,就完成了对陈平、周勃、灌婴这三位诛吕功臣集团核心成员的‘收割’。
虽然其中两个都是老死的……
而后,便是灌婴临终前,指定了北平侯张苍,为自己死后的下一任汉相。
只是灌婴指定张苍,究竟是自己的心愿,还是为了家族而遵从太宗皇帝的心意,就多少有些耐人寻味了。
再往后——张苍被粗暴罢相,失去了继任者举荐权;
太宗皇帝亲自选出了故安侯申屠嘉。
申屠嘉离任前,算是指定了条侯周亚夫。
然后周亚夫‘自辞’相位,并‘主动’放弃了继任者举荐权。
而后,便是先帝老爷子任命桃侯刘舍……
从以上这一连串——自酂侯萧何以来,汉丞相每一次‘换届’的过程,其实就不难发现:对于上一任丞相的继任者举荐,汉天子基本都是遵循的。
至少表面上,每一次换届都是老丞相指定一个人,天子从善如流的拜那人为新的丞相。
这就使得汉家政坛,实际上形成了又一个政治潜规则。
即:除非上一任丞相,是因为‘过错’而被罢免;
否则,新一任丞相,必须得到上一任丞相的举荐——至少是认可,才能真正具备丞相所对应的政治威望。
这就类似于后世,老领导调任前,拉着新领导对所有下属说:我走之后,就由新来的某某同志,来主持大家的工作了;
大家要像支持我一样,支持某某同志未来的工作……
有这句话,新领导大概率就不会被排斥。
反之,没有老领导这句话,新领导上任后,还要相当一段时间,来和下属进行磨合。
一样的道理——老丞相认可的,甚至是指定的新丞相,是不怎么会被朝堂内外排斥的。
反之,则多少会有或多或少的排斥。
比如当年,并没有得到北平侯张苍指定、认可的申屠嘉,就被批为‘一代不如一代’。
即便这并不是申屠嘉的错,而是张苍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丧失了继任者推荐权,申屠嘉也还是无法避免被排斥一段时间。
再比如刘舍。
如果当年,刘舍接的不是周亚夫的班,而是老丞相申屠嘉的班,并得到了申屠嘉的举荐;
甚至于——哪怕得到了周亚夫的指定,刘舍为相初期的工作,也不会开展的那么费劲。
所以,刘舍方才这一番表态,看似平平无奇,可有可无;
但实际上,却是在这朝议之上、在正式的政治场合,以前一任丞相的身份,认可了即将成为新一任丞相的窦婴。
如此一来,等窦婴入主相府,朝堂内外——至少那些和刘舍共事比较愉快的人,就不会再排斥窦婴。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刘舍的认可,甚至补全了窦婴这个新任丞相的部分合法性!
至少在如今汉室的政治大背景下,朝堂内外基本都是这么认为的。
刘荣快刀斩乱麻,刘舍也半点不含糊的表了态,丞相的位置,这便是定了下来。
剩下的,就只剩下奏请东宫,卜卦问吉,以及正式祭天拜相等手续。
基本都是走个形式。
——东宫窦老太后,难不成还能反对窦婴拜相?
负责卜卦问吉的太常官员,难道还敢占卜占出‘老天爷不让窦婴为相’的卦象?
显然都不可能。
华夏上下五千年——至少当今汉室,是神为皇帝服务,而不是皇帝为神;
甚至就连神,都得先得到汉天子的敕封,才能真正成为‘神’……
“魏其侯即为相,则御史大夫出缺。”
“又新设大司空一职,亦缺。”
“——朕意,故内史韩安国,擢大司空。”
“又卫尉建陵侯卫绾,擢御史大夫。”
“诸公以为如何?”
还是那句话。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公卿大改制,外加刘舍离任,三公九卿体系已经乱成一团;
御史大夫、大司空,都是除卫绾、韩安国外,再没有第二个合格备选。
既然都只有唯一的选择,那与其纠结,还不如直接定下来。
对于卫绾升御史大夫,大家伙儿明显意见不小。
——卫绾?
——凭什么!
一个郎中令出身,比二千石的小虾米,因吴楚平乱有功,更军功封侯,才勉强官升一级,做了二千石的中尉。
从二千石的中尉,转任中二千石的卫尉,已经是跳过真二千石——连升二级了!
这才没几年,又要从平平无奇的九卿:卫尉,直接提拔到三公一级的二号:亚相御史大夫?
还有天理吗?
还有法律吗?
刘荣并没有否认公卿百官所提出的意见。
却也没有正面回答。
而是简简单单扔回了一句:那我问你;
除了卫绾,还有谁能做御史大夫?
这下,大家伙儿就都消停了。
反倒是韩安国上大司空,几乎没人有意见。
——韩安国当年从梁国入朝,本身就是因为御史大夫出缺;
若不是横空跳出来个魏其侯窦婴,外加‘入朝直接做亚相’多少有些不妥,韩安国当年就该的御史大夫!
现如今,在内史任上锻炼了几年,韩安国已经是充分证明了自己。
若不是三公一级多出个大司空,韩安国直接做御史大夫,那也是没人能跳出毛病的。
——至少韩安国为御史大夫,反对意见会比卫绾要小很多。
于是,三公一级正式确定:窦婴,卫绾,韩安国!
直到三个人都确定下来,大家伙儿才发现一个问题。
这特么……
怎么儒里儒气的……
丞相窦婴——当世大儒,窦氏外戚牌面。
御史大夫卫绾——因驾马技术而得太宗皇帝赏识,郎官出身,先后离任中郎将、中尉、卫尉;
履历看似是偏军方,实则学术上,却无比讨厌法家和纵横家!
用卫绾自己的话来说:为人臣者,就该本本分分、老老实实,啥乱七八糟都不去想,君王怎么说,臣下就怎么做。
而不是像法家的酷吏、纵横家的说客一样,整日里叽哩哇啦个不停,胡乱出主意!
这样一来,卫绾的学术成分——至少是学术倾向,也就是一目了然的了。
讨厌法家、纵横家;
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极其看重上下尊卑。
这特么不还是儒家那一套么……
好你个卫绾,行伍出身,居然还特么是个儒将……
唯独大司空韩安国,稍微好一些——早年随邹县田生,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行事作风又多少有些纵横家的影子。
很显然,未来的三公之二: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指定尿不到一个壶里。
但韩安国的缺陷也十分明显。
——在对外战略层面,韩安国无比坚定的主张和亲,以及‘反战’。
在韩安国看来,打仗——尤其是和匈奴人打仗,是一笔毋庸置疑的赔本买卖。
打输了自然没的说,就算打赢了,也根本没法拿策马逃窜的匈奴人怎么样。
匈奴人的土地,汉家得来也没法用,更无法有效掌控、驻守;
匈奴人更没有什么资源,能弥补汉家的战争消耗。
所以在韩安国看来,与其拼着一年的粮食歉收,去和匈奴人打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还不如拿出部分粮食收成,来换回天下人安居乐业、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说白了,就是打仗没和亲划算。
在原本的历史上,韩安国就曾在武帝一朝,担任亚相御史大夫。
并于丞相田蚡死后,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代理丞相’,差一点就染指相位!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一次为武帝驾车时的意外崴脚,让韩安国因‘疑似跛脚’而错失机会。
再后来,武帝爷也给了韩安国机会:去军中建功立业,从而堂堂正正的担任丞相!
结果韩安国再三做出‘反战’举动——动不动就是私自撤军、私自避战,甚至于私下与匈奴人谈和;
慢慢的,韩安国愈发被边缘化,驻守区域也越来越偏、部下战损也越来越大。
如此不数月,韩安国便抑郁而终,吐血而亡。
这么一个人,对刘荣,以及这个时间线上的汉室而言~
呃,怎么说呢……
嗯。
韩安国,是个非常不错的文官。
抛开三观不大正、不大符合民风刚烈的大汉不谈:业务能力方面,韩安国还是很不错的。
尤其眼下,汉家缺人——尤其却文职高官;
所以韩安国这个人,刘荣得用,而且得用相当一段时间。
只是用归用,升上去却是不大可能了。
——即便在这个时间线上,汉武大帝被刘荣所取代,但汉家在这个阶段的历史使命、刘荣皇帝生涯的头等大事,也仍旧是‘扬大汉军威’五个大字!
这个历史阶段,刘荣不允许汉家、不允许华夏文明,出一个避战、怯战,认为和亲更划算、打仗不值当的丞相。
亚相也不行!
至于新一届三公班子的学术舒属性,刘荣也考虑过了。
——儒家+外戚出身的丞相,行伍出身+情感偏向儒家的御史大夫,外加一个治《韩非子》和杂家学说,肯定和这俩人尿不到一个壶里的大司空。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一种平衡。
御史大夫卫绾和大司空韩安国针锋相对,窦婴有心偏帮,却碍于自己的外戚身份,以及自己和卫绾‘丞相对亚相’的天然对立关系,而只能中立看戏。
至少在刘荣看来,这三人之间的均衡,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