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崇祯的功绩(完)
    【外交策略:没有。】
    【基于大明国政的潜规则,与清和谈之事断无可能。】
    【蒙古与朝鲜的求援也无力应对。】
    【评价e级·得零分】
    ……
    大宋。
    赵匡胤又一次捂着心口。
    这是因为谁,因为什么,他难道还不懂吗。
    “大宋,绝不能再步后尘!”
    “幽云,必须收复!”
    他看向自己的双手,握成双拳。
    自今天起,朕也要兵形势了!
    ……
    【民生经济:自万历为筹措军饷,下令全国亩加征田赋九厘,每年得银五百二十万两,是为“辽饷”。】
    【崇祯十年(1637年),在旧额田赋的基础上,每亩加粮六合,每年得银近二百万两,称为“剿饷”。】
    【崇祯表示,这次的加派是临时性的“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
    【然后崇祯十一年收了半数,崇祯十二年,因练兵七十三万需要军饷,遂于天下田土中,亩加赋银一分,计得七百三十余万两,称作“练饷”,三者合称“三饷加派”。】
    【到了崇祯十七年正月,军饷欠款已经达数百万两,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已空。】
    【而在17世纪上半期那场巨大的气候冰河期打击下,北半球从西向东没有多少国度能够抵挡的住,明王朝也绝不例外。】
    【在天灾与人祸的合力下,大明走向末路】
    【评价e级·得零分】
    ……
    {所谓小冰河期的气温变化,主要是依据亚洲之外地区的史料重构出来的。}
    {后来根据对四川以西的青藏高原冰川中碳同位素的测试发现,13世纪后半期冰川开始推进,这才确定亚洲的小冰河期与欧洲的大致相同。}
    {而正史和方志中对极端天气的记载,也证实了这一描述。}
    {大约自1270年起,地球与之前的中世纪暖期相比变冷了。}
    {1370年左右,是第一个降温阶段的最低点。}
    {例如在整个元代,只有一年,即延祐三年(1316),气候比往年暖和。除此而外的记录都表明,气候正常或异常的冷。}
    ……
    大元·世祖时期
    忽必烈半蒙半懂。
    但也大概明白了一点,难怪这些年草原在老者们的口中要比以往要冷的多。
    原来是因为这什么冰河期?
    “你们说这算不算迫不得已?”
    众人互相看了看。
    迫不得已?从何谈起?
    哪年草原下雪了不南下啊?又不是只这两年。
    ……
    {到洪武二十七年至正统三年(1394—1438)天气逐步恢复正常,之后的十五年间又再度转寒。}
    {景泰四年(1453)的冬天,从东北部的山东到中部的江西竟普降大雪。}
    {户部奏报,长江下游“冻死人民无算”,长江南岸的常熟县冻死一千八百人,而长江以北死伤更。}
    {第二年冬,长江三角洲普降大雪,积雪深达一米。太湖沿岸港口结冰,船只全部停航。}
    {成化十三年(1477)冬,大寒,运河结冰,厚达数尺,使江南交通中断达数月之久。}
    {此后四十年,一波波寒潮不断来袭。一直到嘉靖十五年(1536)停止,天气回暖。}
    {万历五年(1577)寒潮再次来袭,次年冬天,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湖都冻结,寒风能将湖面的冰碴儿卷起,一直送上十米高的山丘。}
    {如此低的气温一直持续到大明结束,其中崇祯二年到十六年(1629—1643)的气温之低是史无前例的。}
    {明朝注定要亡,小冰河与土地兼并双管齐下,就大明的以农立国完全扛不住。你土地是多,但它就不长粮食你有什么办法?}
    {但崇祯很可能把这个过程加速了十几年乃至于几十年。}
    {勤劳但是无能多疑,很多时候反倒是添乱了。}
    {崇祯可以当个藩王、贤王,但同是藩王半路做天子,论做好人,他比不上景泰帝无条件信任于谦,论帝王心术,更是远比不上耍了群臣几十年的嘉靖帝。}
    ……
    大明·天启时期
    “陛下,臣有本奏。”
    庭院内,朱由校跟徐光启等人正在商谈购买海外大炮与复刻事宜。
    徐光启看到天幕里粮食长不出来的话,突然想到一件事。
    “徐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当明君的第一件事,不能阻碍言路。
    嗯……鉴于大明的言论自由已经过于开放,朱由校遵循第二件事。
    用人不疑。
    徐光启行礼回复道:
    “万历二十一年,福建商人陈振龙在吕宋岛发现一株粮作物。”
    “其产量高,耐旱,容易成活。”
    “随即躲过边境检查,秘密带回此物的藤条,并试栽成功,经经巡抚金学曾支持,在福建大力推广,救活很多饥民,所以人们将其称做金薯。”
    “金薯……”
    朱由校总觉得这名头怪怪的。
    徐光启再次躬身道:
    “陛下可还记得汉文帝与唐太宗评绩中所附带的奖赏?”
    朱由校尴尬住了。
    你这么问我怎么说?
    说那时候我正在锯木头,啥也不知道?
    然后让不能说本就不多,但也是几乎没有的明君形象再次大打折扣?
    朱由校扭了扭身子,眼睛瞥向徐光启身后。
    魏忠贤正疯狂向皇帝比划嘴型。
    这嘴巴嘟嘟的,什么字?
    猪?你骂朕?!
    哦不是……是……书……薯!
    然后开口道:
    “这事情繁多,朕只是依稀记得好像都是什么薯。”
    徐光启都没抱希望,所以这时喜出望外!
    “陛下英明!”
    “臣曾托福建商人为臣带来这薯种,经试种,其耐旱、耐高温、耐贫瘠,对土壤环境要求不高,易于栽培,扦插即可成活,产量较确实奇高。”
    “而且据臣观察,此物就是与文帝太宗手里的薯种,一般无二!”
    朱由校一愣,随即就是大喜!
    “卿手中可还有薯种?”
    徐光启拱手道:
    “有,臣本就欲献给陛下。”
    朱由校按耐不住,从座而起,来回踱步。
    “徐卿,朕会在万岁山划出一块地,你将薯种种下。”
    “但此事先不可生张。”
    他看向庭院内的其余四人,厉色道:
    “朕若听到宫外有关于薯种的风吹草动,朕就找你们算账。”
    几人连声应答,随后退下。
    望着几人远去的身影。
    朱由校对魏忠贤轻声道:
    “派人保护好徐光启。”
    在皇帝的示意中,魏忠贤点头退下。
    朱由校继续看着天幕。
    若此物真像徐光启所说那般……那此物的推广就一定不能经大臣之手。
    不然,一个种子都到不了百姓手里。
    摩挲着拇指上的扳指,朱由校再次陷入沉思。
    既然文帝手里有薯种,按照文帝的性子,这东西可能已经快长出来了……
    这是个搭上话的由头。
    朱由校知道自己不是什么天纵奇才,但他可以求助天才!
    “想必文帝也不会拒绝一些先进的种植经验吧?”
    ……
    大清·雍正时期
    弘历突然一拍大腿!
    “原来如此!难怪……”
    雍正在聚精会神的看着奏折,被他一吓!眼镜差点掉地上!
    “大惊小怪!成何体统!”
    弘历陪着笑脸,指着天幕道:
    “汗阿玛可知,明代是最喜欢描绘雪景的?”
    雍正冷哼一声。
    “一天竟关心些没用的。”“戴进的《冒雪返家图》”
    “文徵明的《关山积雪图》”
    “董其昌的《燕吴八景图》”
    “赵左的《寒崖积雪图》”
    雍正说着说着突然沉默了。
    他缓缓摘下眼镜,表情肃穆。
    《冒雪返家图》作于景泰六年。
    《关山积雪图》作于嘉靖十一年。
    《燕吴八景图》作于万历二十三年到二十六年。
    《寒崖积雪图》,作于万历四十四年。
    “如此说来,确实与年份都对得上。”
    “这种天灾……”
    雍正欲言又止。
    弘历挠了挠光滑的脑壳。
    天灾天灾……非人所能干扰的。
    与其担心这个,不如想想怎么提高作物收成。
    说起作物收成……
    多亏了自己杂书看得多啊。
    弘历突然想起,前明的徐光启写过一本农学作品。
    叫《甘薯疏》
    ……
    【用人识人:在崇祯皇帝统治明朝的十七年中,内阁首辅换了二十人,大学士多达五十人,刑部尚书十七人,杀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
    【首辅、总督的位阶有多高、权力多大,能上到这种位阶的人没有多少。】
    【但在崇祯这里,他们竟然个个都那么糟糕、那么无能。】
    【如果个个都那么无能,那么他们怎么当上首辅与总督的?】
    【如果不是那么无能,又为什么个个被贬被杀被下狱?】
    【在位十七年,比起他的祖父万历皇帝,崇祯勤奋百倍,做了很多事,光是不断的人事调度,任用这个、罢黜那个,加上流放这些、诛杀那些,就够他忙的了。】
    【很忙,然而他做的所有事情都很草率。】
    【评价e级·得零分】
    ……
    {刑部的主要职责就是断狱,但这十七位尚书大多数的罪名就是“坐议狱”。意思就是因皇帝对刑部议狱的结果有意见,然后将其革职,罪名是议狱。}
    {见了鬼了,刑部尚书不“议狱”那要干吗?他做他被交付的工作,然而只要他做出来的决断和皇帝想法不一样,皇帝就追究他的责任?}
    {怎么?不行啊?懂不懂什么叫集权顶峰的皇帝啊!}
    {就这位,那态度完全不可测,你这样判会惹怒他,但并不表示你反过来判他就会同意。}
    {因为他运用权力的主要方式,就是表现他的不同意。}
    {他高于任何人的判断,并且对于他认定的错误,无限上纲施加不相称的严厉惩罚。}
    {他不只挑剔、苛刻,还看所有的人都不顺眼……}
    {真服了他了……}
    {所谓“乱世用重典”,崇祯年间社会是开始乱了,但官僚体系并不乱,而皇帝动用重刑处罚的,不是流寇,不是女真,那些他根本抓不到处理不了,他罚的甚至杀的,是自己的大臣。}
    {如果说他的朝中真的有很多桀骜不驯的大臣,必须严格规范不然就会滥权乱政,那还的确需要用这种方式恐吓约束他们。}
    {然而崇祯面对的,就是已经在绝对皇权下被深度洗脑的一群人。}
    {也正因为他们已经被深度洗脑,崇祯才能要换就换、要杀就杀,换得那么频繁,杀那么多高官。}
    ……
    大汉·宣帝时期
    “崇祯一朝的十七年,他一直在自相矛盾中徘徊。”
    “可怕的不是懒政,而是在错误的方向上勤政,还坚定认为自己勤政的方向就是对的。”
    刘病已也第一次见这么别扭的人。
    时而看起来意志决绝,时而看起来又犹豫踌躇。
    时而看起来信心满怀,时而看起来又如影随行。
    宽容与猜忌、热情与阴冷、高傲与自卑、自信与虚伪、理性与偏执、谨慎与冲动同时在这个皇帝身上体现。
    “既折磨自身,又折磨大明。”
    刘病已是真不知道这皇帝究竟图什么。
    不只是没有国家治理上的道理,甚至从巩固统治的角度看,也没有任何意义。
    崇祯不曾有过任何统治权力的危机,也不曾有任何因素威胁到皇帝的绝对权力地位。
    所以他的行为,只能从个人状态上去解释。
    那他眼中坚持的,就是绝对的是与非,而自己必须、必然是在对的那一边。
    不容任何人否定、反抗。
    ……
    【后世影响:大明这个帝国所背的包袱太沉重了,就这一点上绝不是崇祯一个人的责任。】
    【因为所有僵化的政策在大明王朝建立初期就已经确定了。】
    【推而广之,它在“靖康之变”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
    【继续推而广之,它在“安史之乱”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
    【崇祯并不明白这一点。】
    【矫枉不能过正,但不过正又不足以矫枉,然矫枉过正后,在日后的岁月中还要继续不停矫枉。】
    【在大明王朝御宇的两百七十六年里。】
    【不和亲、不赔款、不议和、不割地、不纳贡。】
    【最后以崇祯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赢得一个刚硬的形象。】
    【评价s级·得五分】
    ……
    大唐·玄宗时期
    “哎呀!你干嘛!”
    李隆基烦死了!
    说大明就说大明!
    又扯朕做甚?!
    什么东西都能扔朕头上啊!
    李泌则完全同意!
    要不是这位拉了坨大的,也不会有五代十国,那也不会以文抑武,后面的事也不会这么束手束脚。
    所以,一切都是玄宗的错!
    ……
    大明。
    朱元璋看着天幕里的风云变色。
    起身紧了紧护腕。
    “终于轮到咱了!”
    马皇后整理了一下老朱身上的铁甲。
    有几分担忧道:
    “你确定时间了?”
    朱元璋点了点头,随即大声道:
    “老四!”
    穿着一身小号铁甲的小朱棣从一旁蹦出来!
    他扶了扶有点大的头盔。
    “在呢!”
    朱元璋斜睨着他道:
    “交代你的,记住了?”
    小朱棣点点头,晃了晃手里的东西。
    那是一根擀面杖。
    朱元璋点点头,一把抓住小朱棣。
    “那就先试试吧。”
    “走!”
    ……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九品大韭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品大韭菜并收藏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