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军心
    今天的安市城格外的安静,大战了一天一夜的唐军正在休息,城头上稀疏的守卫正在巡查。
    李恪走到一间小屋前,这间屋子很小,自从大军拿下安市城之后,多数唐军都在屋子里躲避严寒,至于俘虏或是睡在马厩里,或者是地牢中,还有不少安置在城外的村子里。
    绝大多数都被安排在了外面的营帐中,到时候用来给唐军的进军铺路。
    李恪推门而入,一阵风雪飘入这间安静的屋内,他走入屋内,见到了正在吃着饼的刘仁轨。
    刘仁轨的饼上放着一些梅干菜,现在这种梅干菜成了军中的主要粮食,梅干菜很咸,是将士们用来补充体力的重要军粮。
    而且这种梅干菜运送起来轻便,而且还有一些肉干。
    刘仁轨道:“换作以往,这样的军粮真的是太好了。”
    李恪在一旁的木板上躺下来,闭上眼恢复着体力,又道:“来辽东这么久了,你杀敌多少了。”
    刘仁轨看向一旁带着血的甲胄,那是他刚脱下来的,仔细想了想道:“有二十余人,五十人?记不清了。”
    李恪躺下来便感到沉重的疲惫,出征以来最疲惫的就是行军,其实打仗杀人也还好,疲惫的行军才是最折磨人的意志的。
    刘仁轨吃完了饼,便将甲胄拿起来擦洗。
    唐军休整的第三天,辽东又下起了大雪,薛万彻带着一车车的粮草与衣来到了安市城下。
    这里是萧条的,若在城外根本察觉不到这里皇帝的大军所在。
    薛万彻领着兵马到了城前,带着一万甲士两千骑兵以及一车车望不到头的车队,运送着满满当当的粮草。
    城门打开了一道缝,一个士兵快步跑出来,他踩着厚厚的积雪,脚步有些踉跄,上前道:“薛大将军,陛下已等候多时,带着众将士入城避雪。”
    “喏。”薛万彻骑在马上,朗声回音,而后翻身下马。
    城门完全打开,入眼的是一缕缕的炊烟,还有不少的吆喝声,看到已恢复精力的唐军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说笑着,或者是吵闹着。
    还有人快步跑过,踢翻了一壶热水,惹得一声声叫骂。
    看到热闹非凡的城中情况,薛万彻安心地一笑,领着队伍进入了城中。
    又有一批唐军进入了城中,让安市城显得更拥挤了。
    薛万彻被径直带入了城中的一处大宅院中,在这里见到了诸位军中兄弟。
    苏定方大笑道:“万彻!”
    “定方!”
    走到近前,苏定方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听说你带了十万石粮草来?”
    薛万彻道:“十五万石。”
    苏定方笑道:“当真了不得,可军中不缺粮草。”
    “太子殿下说了,不管前军是否缺粮,能够多给就一定要多给,给前军的粮草一定要饱和,哪怕是吃不下了。”
    苏定方领着他道:“走!去见陛下。”
    “好。”
    正堂内,李世民正在看着地图,自前隋朝以来高句丽一直在筑城修建关隘,为了抵御中原的进攻。
    为此,高句丽征调壮劳力,修筑城池连成一片,导致民生凋敝。
    一路东征而来,荒地成片,便可知其缘由。
    “陛下,万彻到了。”
    听到苏定方在外禀报,李世民道:“嗯,进来。”
    薛万彻快步走入正堂内,行礼道:“陛下。”
    “你来的正好,朕想问问中原的形势。”
    “喏。”薛万彻朗声道:“末将从莱州渡海而来,现在莱州不再铸船了,太子殿下免除了莱州一年的赋税,安抚莱州乡民,又让萧锐去了莱州,安抚民生。”
    李世民颔首道:“当初杨广东征才过去三十年,若中原无力维继,朕宁可现在就撤军。”
    李恪站在门外,道:“父皇万不可这般想,若大军要后撤,还请父皇给恪一千兵马,恪去荡平高句丽王都。”
    恪儿有这样的豪气是好的。
    但也不会让李恪这么做,现在大雪封山封路,安市城外的一些道路雪深有一尺。
    安市城与东面的乌骨城也因大雪而出现了隔绝。
    刘仁愿送来了卷宗道:“陛下,高延寿供状。”
    李世民拿过纸张,看着上面的内容。
    刘仁愿禀报道:“陛下,高延寿说他的十五万大军是因抽调了辽东各地的男子,乌骨城以东各地所剩余的兵马最多五万,若高句丽王再抽调各地的兵马汇集入王城,如此渊盖苏文手中的兵马最多二十余万,不会再多了。”
    正说着话,又有侍卫快步而来,道:“陛下,洛阳派人来了。”
    李世民还在看着高延寿的供述,坐在一把凳子上,一手放在膝盖上,一手拿着纸张。
    安静了片刻道:“让人进来。”
    来人正是现在朝中的兵部侍郎崔敦礼,自从他向太子表达忠心与博陵崔氏划清了界限之后,崔敦礼得到了太子的重用,前来辽东,协助皇帝处理后勤。
    以往大军攻打吐谷浑与高昌之时,他也是在大军后方处理后勤与人力。
    “臣,崔敦礼奉太子之命,前来为陛下输送辎重。”
    李世民放下了手中的纸张,神色稍有思量,现在的中原临近年关了,贞观十八年就要过去了。
    “怎么?朝中有人劝朕撤军吗?”
    崔敦礼回道:“劝陛下撤军的人不少,但都被太子殿下驳回,此番东征是大唐向世人明志,中原男儿向来是有仇必报,失去的不管是土地还是尊严,都要夺回来。”
    “哪怕是陛下现在要撤军,太子殿下也会配合,陛下出征在外,军中万事全由陛下决断。”
    李世民低着头,他明白了承乾的意思。
    现在辽东天寒地冻,可以撤军,但如今撤军了,后世的子孙一定会再一次出兵征讨高句丽。
    李恪一直站在门外,他心里想着出征之前,皇兄交代的话语,此战绝不能再让父皇留有遗憾。
    崔敦礼又道:“陛下,臣不仅仅带来了粮草,还带来了三万余家书,还有药材二十余车,医者六百人,支教夫子五百人。”
    苏定方神色惊疑,道:“太子殿下还准备了这些?”
    还未等陛下开口,崔敦礼道:“陛下,太子殿下命各地的支教夫子帮出征将士的家眷书写家书,殿下深知大军出征在外,思念家乡,又遇寒冬,恐军心不稳,才会如此做。”????李世民忽然一笑,笑得很是释然,道:“朕的这个儿子要说行军打仗,的确不是他所长,论治人治民,朕十分赏识他,朕老了,竟然都要依仗儿子了。”
    换言之,如此父子,大唐何愁不强大。
    苏定方道:“陛下,大唐有如此储君,就算陛下出兵在外,中原可定,中原可安。”
    正堂门外,李恪从一个皮革中打开了纸张,一个内侍太监低声道:“吴王殿下,这是杨妃送来的书信,还有太子殿下亲自所书写的书信。”
    李恪看到母妃的书信眼眶泛红,如今的母妃还居住在长安,照顾着愔弟,还有自己的孩子李仁,母妃在信中说李仁现在已会讲话了。
    崔敦礼走出正堂,开始安排事宜。
    当一份份家书送入安市城,整座城安静了下来,有支教的夫子帮忙给不识字的军士念诵家书,城中隐约可以听见哭声。
    家书是报平安的,夫子们到了这里还要帮将士们写回信的家书。
    医者陆陆续续走入城中,给这里的士卒看病,午时过后,安市城内飘来了药汤的味道。
    崔敦礼站在城墙上,看着城内的情况,如此军心安定了。
    李世民披着大氅走来,道:“有劳你走一趟了。”
    崔敦礼行礼道:“陛下,这些都是臣该做的。”
    “嗯,如此将士们可以放下牵挂,朕替万千将士谢过。”
    崔敦礼忙行大礼道:“陛下万万不要这般,臣都是按太子殿下的吩咐办事,正值年关,临近新年,太子殿下觉得数万将士在辽东过年,这才会如此安排。”
    现在全城的将士们都会记得坐在洛阳的那位储君,即便是朝野皆知储君是严苛的,但一封家书足够他们为了李唐社稷舍去这条性命。
    数万封家书,换作别人办不到这种事,可对于太子来说这件事并不是太难,崇文馆开设到了河北,在关中,洛阳,河北的支教夫子数千人。
    一个储君的能力取决于他的号召力,一个储君的治理水平取决于多少人愿意为这个储君卖命。
    这两年,陛下几近不问国事,也就是这两年,太子的成长速度令人咋舌。
    唐军驻扎在安市城内,在这里的还有新罗使者金春秋,这一次他随着唐军攻打高句丽,亲眼见到了唐军的勇猛。
    唐军的勇猛不在人多,而在于智慧与勇武。
    高句丽兵士多是渔民或者壮劳力,就算是一个普通的士卒也相差甚远,唐军不仅仅全军勇武,个人的勇猛也是出类拔萃的。
    相较之下,高句丽军显得如此不堪。
    这天夜里,金春秋找到了崔敦礼所住的屋子,在这里还有一个人,正是京兆府的官吏温挺。
    金春秋面带笑容行礼道:“外臣见过崔侍郎,见过温书令。”
    崔敦礼本在与温挺商议辽东的事宜,见到来人不悦道:“你来做什么?”
    金春秋行礼道:“我们的女王有旨意,愿意向京兆府买肥皂,女王准备了两车金银。”
    温挺道:“现在不是议论这些的时候。”
    金春秋又笑着道:“两车金银都已装船,等春日就送去洛阳,京兆府什么时候给肥皂都可以。”
    说完这些话,不等两位回话,金春秋十分自觉地离开。
    温挺板着脸道:“我很讨厌这个人。”
    崔敦礼道:“留着吧,这人有用。”
    “也罢,某家先不计较。”
    到了除夕这天,从洛阳而来的支教夫子与安市城的军士们唱着歌谣,或者用鼓乐跳舞唱歌。
    皇帝始终坐在城头上,看着这一幕,看着冬日里的和谐场面,心中有了暖意。
    谁能想到在铁血唐军的营地中,竟然还有这种歌舞升平的场面。
    困在辽东的城的唐军过了一个年,这个年虽说没有家人在身边,但也足够自得其乐。
    没人能想到出征辽东的唐军竟然能够在这里过得这么好。
    崔敦礼来了之后,唐军过得更好了。
    贞观十八年过去了,除夕夜里,李世民站在城墙上,远远望着西面,想念着如今在洛阳的家人。
    除夕过去之后,已是贞观是十九年。
    唐军押着高句丽军的俘虏,清理积雪,崔敦礼与温挺开始安排人手治理辽东各城的情况,若大军继续东进,这里就是后方。
    在崔敦礼的主持下,唐军将后勤线转移到了辽东各城,在这里囤积粮草器械。
    直到,贞观十九年的三月,天气终于转暖了些。
    这天,唐军齐聚安市城下,皇帝站在城墙上,李世民向五万将士诉说着这一次出征的战前誓言。
    “打完这一仗,朕与诸位回家!”
    “回家!”军中众将领喊出了话语声。
    “回家!”
    “回家!”
    喊话声,回荡在山野中。
    李恪站在众将领的队伍中,他目光坚定,也有些失落,这或许真的是父皇这辈子的最后一战了。
    山林中的冰雪还未消融,空气还是冷冽,但足够行军了。
    在高句丽人还未有动作之时,唐军分成三路,又开始了千里奔袭,三路兵马攻向鸭绿江,大军在辽东腹地厮杀,剑指高句丽的王城。
    接连一个月间各路捷报频传,唐军连克十数城,斩首四万余人,杀敌无数,俘虏士兵七万有余,拿下麦谷,银山,后黄,盖牟,乌骨,白岩等地。
    得到粮草,牲畜,器械,战马不计其数,俘获黔首二十四万口,迁去辽西。
    唐军仅仅折损一千余人,还有不少是冻伤,不得不离开战场。
    天可汗出征,以一种极其恐怖的战损比,推平了鸭绿江以西各地。
    贞观十九年的四月,众将领在鸭绿江见到了高句丽人用前隋将士的尸骨堆积而成的京观。
    李世民红着眼看着鸭绿江对岸,语气有些颤抖地道:“活擒渊盖苏文与高藏王者,赏万金封国公!”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张九文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九文并收藏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