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匹夫无罪
让礼部尚书成为使臣,这不见得就是超规格的待遇,说到底就是安南这个王朝不一样,派遣的使臣级别高低,也能代表着大明这个宗主国的一个态度。
下朝后的朱允熥将任亨泰等人叫到文华殿,自然是安排、商讨一系列的出使安南的事情。
好在这些事情也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地方,朝廷在这方面也都是有一定的程序。
所以只需要基本按照程序和流程来走,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最多的还是需要任亨泰随机应变,在彰显大国风范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去完成朝廷交代好的一些事情,这显然也就是足够了。
可以说要求真的不算特别高,只是这一系列的要求也不算低罢了。对于任亨泰来说,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够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坐的很安稳,能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在任亨泰等人离开后,朱允熥叫来道衍,“让人和你说说安南的事情,你心里有数就好。”
道衍则问道,“殿下对安南有何规划?”
“规划?”朱允熥笑着说道,“对安南我倒是有不少想法,听说那边本来属于交趾郡,好似和那占城国也是在一起,占城稻还是让人喜欢。”
道衍就说道,“殿下,占城稻在两宋时就已广布神州。”
朱允熥笑着点头,不过还是说道,“只是在那边,稻子一年三熟、四熟,就是两广、云贵也很难如此。若不是我大明离的太远,实在是让人难以割舍。”
道衍看着朱允熥,试探着问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朱允熥纠正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对于朱允熥说出这类话,道衍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实在是这位皇太孙的进取心太强了,而且这位皇太孙和洪武皇帝有些类似的地方,那就是见到了好东西都挪不动道。
不过道衍还是提醒说道,“殿下,朝廷现在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北边还有一些隐患。西北边也需要注意些,西南时常还有一些蛮民叛乱,辽东还和高丽在对峙。”
这么说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大明虽然兵强马壮,只不过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所谓的天下太平,那只是一些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实际上只是目前的大局比较稳定。
道衍继续劝说道,“殿下,臣对安南所知不多,但是臣知道安南立国许久、国祚绵长。若是想要一举覆灭,想要治理其境,只怕不是短时间能做好。”
这也是说到了朱允熥心里最担忧的事情了,打下来了能不能守得住,那是一個问题。
历史上的张辅灭掉了安南,安南的国民也都畏惧他,可是一旦他离开了就开始叛乱。
而朱瞻基也是觉得治理安南需要太多的消耗,付出和回报得不到正比,所以直接放弃了打下来的安南了。
朱允熥则问道,“若是怀柔呢?咱们一步步的蚕食,你觉得如何?”
道衍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殿下为何执着于此地?安南产粮不假,只是朝廷暂且够了。”
“现在是够了,只是我大明的粮食永远都不嫌多。”朱允熥笑着说道,“大和尚也是经历过蒙元、战乱,也该知道我大明立国三十载,户籍、人口在不断增长。照这个趋势下去,没有更多的田地和粮食,肯定不行。”
道衍就说道,“朝廷已经向关中迁民,楚王、湘王都在荆楚之地开垦田地。”
迁民这个事情还是在继续的,关中、河南等地的人口少,所以朝廷今年的一个计划就是有目标的朝着这些区域迁移百姓,让这里的人口基数提升一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和尚怕是不明白。”朱允熥则笑着说道,“安南是一个好地方,不说四季如春了,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栽种粮食。虽说路途远了点,但是从两广还是可以过来。”
粮食确实是好东西,这根本就不需要朱允熥说什么,道衍也都明白。
再多的粮食都不嫌多,粮食多了的话,粮价就可以便宜一些。到时候百姓一年到头可以多吃几顿白饭,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话可以想着一天三顿.
这简直就是不敢想的事情了,再多的粮食对于大明来说真的都不够用。
更何况酿酒等等,也都是需要粮食的,所以说再多的粮食确实都不算多。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我也知道安南想要治理不易,只是我也想着我们这一两代人吃了苦,以后的子孙后代就能享些福、能安逸一些。”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道衍只能说道,“殿下深谋远虑,臣佩服。”
“马屁就不用拍了,做好事情就行。”朱允熥看着道衍,打趣说道,“我现如今也就是想着一些事情,一是安南那群臣不能篡国,二来是他们可以乱但是不能太乱。三来就是留下陈氏安南君主的些许血脉,以后咱们也好师出有名。”
这一下子算是提到了道衍的专业了,要说祸乱国政、让天下动荡等等,他更拿手。
道衍则立刻说道,“殿下,臣以为安南境内还有不少人心慕华夏,臣以为可以招揽一些安南士族子弟入京。加以培养,这些人也是大明日后出兵安南的内应,若是治理安南也需这些世家大族的帮助。”
朱允熥立刻笑了起来,不谋而合啊,“我也是这般想的,可让他们入国子监。”
培养一批公知,培养一批二五仔,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些人确实可以成为大明以后的助手。就算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只要能帮上一些忙就足够了。
看了一眼张福生,朱允熥说道,“将蒋瓛和朱忠叫过来,让魏国公、凉国公、曹国公、颍国公和开国公在外面候着。”
道衍忍不住看着朱允熥,他可以肯定这位太孙对安南真的是动了心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蒋瓛一到文华殿就跪下请罪,“臣蒋瓛办事不力,请殿下恕罪。”
朱允熥笑着问道,“恕罪?这一下可给我弄糊涂了,何罪之有啊?”
蒋瓛一本正经的回答说道,“回殿下,秦王府之事殿下早就有安排和提醒,臣等尚且未能及时办妥,以至于令秦王殿下涉险。”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倒也不能这么说,你们还好是办事情给办下来了,算不上罪过。”
作为大明头一号的锦衣卫头子,蒋瓛现在在朱允熥跟前越发规矩了,也会有些害怕。
就说秦王朱樉这件事情吧,蒋瓛不觉得这是朱允熥的未卜先知,也不认为那三个老妇人就是太孙安排的。但是太孙就是知道了,这只能说明在蒋瓛了解的渠道之外,殿下还有其他的一些情报来源了。
哪怕此前弄出来一个北镇抚司,将朱忠给弄出去了,这似乎也是一个情报来源。
但是蒋瓛觉得朱忠对于这件事情好像也是非常迷茫了,那只能说明锦衣卫、北镇抚司之外,太孙殿下还有一个极其隐蔽的情报来源,而且是在监视着敏感的藩王。
同理也可以推论,说不定皇太孙殿下除了在监视藩王之外,也是会监视百官等等,这完全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而且还是做的滴水不漏,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清楚的。
再仔细想想,皇帝似乎都不知道太孙手里有着这样的一个情报来源!
细思极恐,这位太孙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储君,不是没原因的,实在是心机、手段太厉害!
朱允熥也不管那些,直接说道,“安南的事情你们也应该知道了,我知道锦衣卫在安南也有探子。这些事情和大和尚仔细商讨,必要的一些情报可以让他知道。”
朱忠和蒋瓛立刻看向道衍,这个大和尚也算是异军突起的代表,好像就是忽然间得到了殿下的赏识,也是对他有着越来越多的重用了。
勋贵那边暂且不说,文官这边很多人认为任亨泰是朱允熥手下头号大臣,随即就是许观、夏原吉这些人了。严震直、郁新等等,是太孙赏识、重用的大臣,不算特别亲近。
而道衍这个大和尚呢,则是慢慢的有了成为太孙近臣、谋主的意思了。
别看现在道衍的官职不高,可是经常往来文华殿的官员,对于这个出了宫就换上僧衣的和尚不敢不敬。
皇帝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才,蒙元降官、降将,或者是土匪、强盗、落第书生等等都可以用。现在的皇太孙一样,连个和尚都可以成为显赫的官员。
朱允熥继续说道,“你们记好了,安南那边得多派人过去,安南国内的政局要查清楚,一些官员、世家等等能拉拢的也要拉拢,险峻关隘、军力部署等等,能查清就查清!”
蒋瓛和朱忠自然领命,不管是锦衣卫也好,或者是北镇抚司也罢,都不只是单纯的监督官员而已,策反敌国官员、调查敌国情报等等,这也是他们的职责。
安排好这些事情,五大国公也是被召集,包括那个忙着想要培养武将的傅友德都来了。
(本章完)
让礼部尚书成为使臣,这不见得就是超规格的待遇,说到底就是安南这个王朝不一样,派遣的使臣级别高低,也能代表着大明这个宗主国的一个态度。
下朝后的朱允熥将任亨泰等人叫到文华殿,自然是安排、商讨一系列的出使安南的事情。
好在这些事情也没有太多需要担心的地方,朝廷在这方面也都是有一定的程序。
所以只需要基本按照程序和流程来走,那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最多的还是需要任亨泰随机应变,在彰显大国风范的同时能够很好的去完成朝廷交代好的一些事情,这显然也就是足够了。
可以说要求真的不算特别高,只是这一系列的要求也不算低罢了。对于任亨泰来说,这也没有太大的问题,能够在礼部尚书这个位置坐的很安稳,能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在任亨泰等人离开后,朱允熥叫来道衍,“让人和你说说安南的事情,你心里有数就好。”
道衍则问道,“殿下对安南有何规划?”
“规划?”朱允熥笑着说道,“对安南我倒是有不少想法,听说那边本来属于交趾郡,好似和那占城国也是在一起,占城稻还是让人喜欢。”
道衍就说道,“殿下,占城稻在两宋时就已广布神州。”
朱允熥笑着点头,不过还是说道,“只是在那边,稻子一年三熟、四熟,就是两广、云贵也很难如此。若不是我大明离的太远,实在是让人难以割舍。”
道衍看着朱允熥,试探着问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朱允熥纠正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对于朱允熥说出这类话,道衍一点都不觉得有什么好奇怪的。实在是这位皇太孙的进取心太强了,而且这位皇太孙和洪武皇帝有些类似的地方,那就是见到了好东西都挪不动道。
不过道衍还是提醒说道,“殿下,朝廷现在需要用兵的地方不少,北边还有一些隐患。西北边也需要注意些,西南时常还有一些蛮民叛乱,辽东还和高丽在对峙。”
这么说好像也没什么问题,因为现在的大明虽然兵强马壮,只不过也有不少需要注意的地方。
所谓的天下太平,那只是一些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实际上只是目前的大局比较稳定。
道衍继续劝说道,“殿下,臣对安南所知不多,但是臣知道安南立国许久、国祚绵长。若是想要一举覆灭,想要治理其境,只怕不是短时间能做好。”
这也是说到了朱允熥心里最担忧的事情了,打下来了能不能守得住,那是一個问题。
历史上的张辅灭掉了安南,安南的国民也都畏惧他,可是一旦他离开了就开始叛乱。
而朱瞻基也是觉得治理安南需要太多的消耗,付出和回报得不到正比,所以直接放弃了打下来的安南了。
朱允熥则问道,“若是怀柔呢?咱们一步步的蚕食,你觉得如何?”
道衍没有正面回答,反问道,“殿下为何执着于此地?安南产粮不假,只是朝廷暂且够了。”
“现在是够了,只是我大明的粮食永远都不嫌多。”朱允熥笑着说道,“大和尚也是经历过蒙元、战乱,也该知道我大明立国三十载,户籍、人口在不断增长。照这个趋势下去,没有更多的田地和粮食,肯定不行。”
道衍就说道,“朝廷已经向关中迁民,楚王、湘王都在荆楚之地开垦田地。”
迁民这个事情还是在继续的,关中、河南等地的人口少,所以朝廷今年的一个计划就是有目标的朝着这些区域迁移百姓,让这里的人口基数提升一些。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和尚怕是不明白。”朱允熥则笑着说道,“安南是一个好地方,不说四季如春了,那里一年四季都能栽种粮食。虽说路途远了点,但是从两广还是可以过来。”
粮食确实是好东西,这根本就不需要朱允熥说什么,道衍也都明白。
再多的粮食都不嫌多,粮食多了的话,粮价就可以便宜一些。到时候百姓一年到头可以多吃几顿白饭,家里条件好一些的话可以想着一天三顿.
这简直就是不敢想的事情了,再多的粮食对于大明来说真的都不够用。
更何况酿酒等等,也都是需要粮食的,所以说再多的粮食确实都不算多。
朱允熥也继续说道,“我也知道安南想要治理不易,只是我也想着我们这一两代人吃了苦,以后的子孙后代就能享些福、能安逸一些。”听到朱允熥这么说,道衍只能说道,“殿下深谋远虑,臣佩服。”
“马屁就不用拍了,做好事情就行。”朱允熥看着道衍,打趣说道,“我现如今也就是想着一些事情,一是安南那群臣不能篡国,二来是他们可以乱但是不能太乱。三来就是留下陈氏安南君主的些许血脉,以后咱们也好师出有名。”
这一下子算是提到了道衍的专业了,要说祸乱国政、让天下动荡等等,他更拿手。
道衍则立刻说道,“殿下,臣以为安南境内还有不少人心慕华夏,臣以为可以招揽一些安南士族子弟入京。加以培养,这些人也是大明日后出兵安南的内应,若是治理安南也需这些世家大族的帮助。”
朱允熥立刻笑了起来,不谋而合啊,“我也是这般想的,可让他们入国子监。”
培养一批公知,培养一批二五仔,这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事情,这些人确实可以成为大明以后的助手。就算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只要能帮上一些忙就足够了。
看了一眼张福生,朱允熥说道,“将蒋瓛和朱忠叫过来,让魏国公、凉国公、曹国公、颍国公和开国公在外面候着。”
道衍忍不住看着朱允熥,他可以肯定这位太孙对安南真的是动了心思,不是随便说说而已。
蒋瓛一到文华殿就跪下请罪,“臣蒋瓛办事不力,请殿下恕罪。”
朱允熥笑着问道,“恕罪?这一下可给我弄糊涂了,何罪之有啊?”
蒋瓛一本正经的回答说道,“回殿下,秦王府之事殿下早就有安排和提醒,臣等尚且未能及时办妥,以至于令秦王殿下涉险。”
朱允熥就笑着说道,“倒也不能这么说,你们还好是办事情给办下来了,算不上罪过。”
作为大明头一号的锦衣卫头子,蒋瓛现在在朱允熥跟前越发规矩了,也会有些害怕。
就说秦王朱樉这件事情吧,蒋瓛不觉得这是朱允熥的未卜先知,也不认为那三个老妇人就是太孙安排的。但是太孙就是知道了,这只能说明在蒋瓛了解的渠道之外,殿下还有其他的一些情报来源了。
哪怕此前弄出来一个北镇抚司,将朱忠给弄出去了,这似乎也是一个情报来源。
但是蒋瓛觉得朱忠对于这件事情好像也是非常迷茫了,那只能说明锦衣卫、北镇抚司之外,太孙殿下还有一个极其隐蔽的情报来源,而且是在监视着敏感的藩王。
同理也可以推论,说不定皇太孙殿下除了在监视藩王之外,也是会监视百官等等,这完全都是有可能的事情,而且还是做的滴水不漏,几乎是所有人都不清楚的。
再仔细想想,皇帝似乎都不知道太孙手里有着这样的一个情报来源!
细思极恐,这位太孙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储君,不是没原因的,实在是心机、手段太厉害!
朱允熥也不管那些,直接说道,“安南的事情你们也应该知道了,我知道锦衣卫在安南也有探子。这些事情和大和尚仔细商讨,必要的一些情报可以让他知道。”
朱忠和蒋瓛立刻看向道衍,这个大和尚也算是异军突起的代表,好像就是忽然间得到了殿下的赏识,也是对他有着越来越多的重用了。
勋贵那边暂且不说,文官这边很多人认为任亨泰是朱允熥手下头号大臣,随即就是许观、夏原吉这些人了。严震直、郁新等等,是太孙赏识、重用的大臣,不算特别亲近。
而道衍这个大和尚呢,则是慢慢的有了成为太孙近臣、谋主的意思了。
别看现在道衍的官职不高,可是经常往来文华殿的官员,对于这个出了宫就换上僧衣的和尚不敢不敬。
皇帝当初打天下的时候不拘一格降人才,蒙元降官、降将,或者是土匪、强盗、落第书生等等都可以用。现在的皇太孙一样,连个和尚都可以成为显赫的官员。
朱允熥继续说道,“你们记好了,安南那边得多派人过去,安南国内的政局要查清楚,一些官员、世家等等能拉拢的也要拉拢,险峻关隘、军力部署等等,能查清就查清!”
蒋瓛和朱忠自然领命,不管是锦衣卫也好,或者是北镇抚司也罢,都不只是单纯的监督官员而已,策反敌国官员、调查敌国情报等等,这也是他们的职责。
安排好这些事情,五大国公也是被召集,包括那个忙着想要培养武将的傅友德都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