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4章 怪胎
现在的电视还不是乔治熟悉的样子,一米多高的方体大箱子,屏幕只有巴掌大小,关键还没有配套的电视节目,想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穆尔电气公司已经购买了兹沃雷金的发明专利,以兹沃雷金为主组建了专业的团队,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改善。
相对来说乔治还是更重视火箭。
在和德国人进行合作之前,俄罗斯通过火箭炮,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经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火箭炮的射程也从世界大战期间的8.5浅米,提升到目前的20千米。
和德国展开合作后,火箭炮的精度有了巨大提高。
和军方装备的重型野战火炮相比,火箭炮的射程和精度均有不足,只能靠数量弥补质量。
和量大管饱的俄式装备相比,德国装备的突出特点是制作精良,性能可靠,技术水平虽然都差不多,德国装备明显更精细,给人感觉比俄式装备更高档。
这是由两国实际情况决定的。
俄罗斯资源丰富,再昂贵的装备,在俄罗斯都能变成消耗品,没了再造就是。
德国资源有限,每一份好钢都要用在刀刃上,这就要求德国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对于这一点,乔治·西门子体会尤为深刻。
1914年,乔治·西门子提出飞行鱼雷理论,但限于当时德国的情况,乔治·西门子只进行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开展实际操作。
德国对于军事装备的态度非常谨慎,完善了理论之后进入实验室阶段,经过多个批次的产品改良,最终确定方案进入生产阶段,一开始还不敢造太多,边生产边改进。
俄罗斯研究军工设备的方式简单粗暴,理论是否完善不重要,实验室阶段能跳过就跳过,好不好用的吧,先造出来一批试试再说。
如果将德国技术研发称为慢工出细活。
俄罗斯就是标准的大力出奇迹。
乔治·西门子最初对于和俄罗斯的合作,并不抱多大希望,毕竟在乔治·西门子看来,俄罗斯人不太可能向乔治·西门子展示俄罗斯的核心技术。
俄罗斯工程师的坦诚让乔治·西门子彻底颠覆了一直以来对俄罗斯人的固有印象。
在大部分德国人心目中,俄罗斯人是野蛮的,难以沟通,不可理喻,贵族天酒地醉生梦死,老百姓都是农奴,士兵是灰色牲口,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这肯定是偏见,如果俄罗斯真的这么糟糕,德国王室也不会和俄罗斯王室频繁通婚。
俄罗斯工程师并没有因为乔治·西门子的身份,就将乔治·西门子排除在核心团队之外,在乔治·西门子抵达阿穆尔的第一天,俄罗斯工程师就将乔治·西门子带到位于内陆深处的尤里耶夫。
如果将海参崴形容成阿穆尔的脸面,尤里耶夫则是阿穆尔的大脑。
俄罗斯的飞机、潜艇、无线电、装甲钢等研究机构都在尤里耶夫。
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尤里耶夫这座城市,乔治·西门子乘坐的火车也没有窗户,在此之前,乔治·西门子甚至不知道尤里耶夫的存在。
尤里耶夫面积很大,人口却不多,整个城市只有不到5万人。
这座城市里有超过6000名军工科研人员,有些团队的研究项目,连马里奥这个阿穆尔州长都不知道。
在了解到俄罗斯火箭炮的实际性能参数后,乔治·西门子满心忧愁。
俄罗斯人向乔治·西门子敞开核心数据,要么是毫无保密意识,要么是根本不担心乔治·西门子泄密。
俄方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叫费尔多,首席工程师是火箭炮专家扎布洛夫。
在拿到乔治·西门子的研究资料后,扎布洛夫只用一个月就拿出样品,效率前所未有。
“我们有一位工程师曾经提出过类似构想,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你的设计并不复杂,我们的仓库里有很多半成品,只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就可以进行实验。”
扎布洛夫的话让乔治·西门子心惊肉跳,突然有种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感觉。
乔治·西门子只进行了理论性研究,俄罗斯工程师却已经做了大量实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连火箭的尾翼都有十余种,单纯在火箭炮的研究上,俄罗斯遥遥领先。
和火箭炮相比,飞行鱼雷的技术难点在飞行的控制上,乔治·西门子提出的方案是线控,扎布洛夫更倾向于使用无线电遥控。
1898年,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申请的613809号专利,其中包括无线电控制技术;同年,特斯拉在纽约麦迪逊园举办的电气博览会上公开展示了一艘可以潜水的遥控潜艇。
特斯拉的专利保护已于1912年到期,由于特斯拉没有续费,遥控专利目前处于公开状态。
阿穆尔军工集团没有用特斯拉的专利生产遥控玩具,而是用于军事研究。
第一次实验虽然并没有达到扎布洛夫的预期,依然远远超出乔治·西门子的预料。
在充分认识到俄罗斯军工技术人员的实力后,乔治·西门子全心投入,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于是就有了这枚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火箭。
这枚火箭的缺点是需要控制人员乘坐飞机,对火箭进行遥控,还不能真正做到发射后不管。
电视技术的出现,为遥控火箭奠定了技术基础。换成其他人,一时半会儿不会把这两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联系到一起。
这就是乔治最大的金手指。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火箭射程可以超过1000公里,再强大的舰队,都将在火箭面前灰飞烟灭。”
乔治的描绘让彼得和瓦西里热血沸腾。
跟追究经济效益的欧美科研人员相比,俄罗斯的科研人员确实是有点轴,很容易一条路走到黑。
这也同样是体制决定的,科研人员能力再逆天总要吃饭,神奇如尼古拉·特斯拉,破产之后穷困潦倒,最终死在纽约的旅馆里,怎么死的都不好说。
俄罗斯的研究人员没有后顾之忧,马里奥除了没有给尤里耶夫的研究人员发老婆,生老病死全包,金钱对于尤里耶夫的很多研究人员来说根本没意义,这帮人正在逐渐退化成和尼古拉一样对于金钱没有任何概念的俄罗斯巨婴。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还会打开一扇窗。
生存技能严重退化的技术巨婴,科研能力非常强悍,再加上俄罗斯的制度优势,一旦在某项技术上形成突破,很容易进入井喷状态。
“我们能否将飞行鱼雷安装到军舰上?”
彼得最关心的还是海军。
“根本没有什么飞行鱼雷,这是属于陆军的火箭炮。”
瓦西里态度坚决,海军多吃一口,陆军就要少吃一口。
彼得不气,海军也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所。
如果是从头开始研究飞行鱼雷,海军技术研究所确实是没这个实力。
但如果只是将飞行鱼雷和军舰结合到一起,海军技术研究所还是可以做到的。
乔治的心思已经不在飞行鱼雷上,而是转到喷气机。
和世界大战期间相比,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在不断提高,民用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阿穆尔航空公司成为最大受益人。
民用飞机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将运输机随便改改就可以用于民用航空。
乔治很不喜欢俄罗斯人的随便,在很多领域,俄罗斯其实都有先发优势,就是因为“随便”,就被无意中放弃了。
乔治对于工业产品的要求只有一个:精益求精。
乔治之所以和德国人合作,主要是因为德国人对于工业的严谨态度。
如果将德国的严谨,和俄罗斯的资源结合到一起,二战打不打不好说,冷战肯定不会再有了。
军用飞机追求性能,民用飞机追求的是舒适性,这两个方面都是无止境的。
螺旋桨飞机发展到现在,尚未进入瓶颈,还有发展空间。
但乔治清楚的知道,喷气式飞机才是未来。
基于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理念,乔治给军工技术人员们布置任务,开始对喷气式飞机的研究。
事实证明,乔治对俄罗斯人的了解还是不够。
或者说,俄罗斯的技术积累水平,远远超出乔治的预料。
乔治本以为军工技术人员再牛逼,喷气式飞机要出现,至少要等个三五年。
6月2号,仅仅在乔治将任务布置下去两个月之后,阿穆尔传来好消息,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
这——
乔治看到报告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安德烈在吹牛逼。
看完报告之后乔治才恍然大悟。
试飞成功的飞机,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喷气式飞机,只是将火箭发动机和滑翔机结合在一起的怪胎,只在空中飞行了30秒。
这次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喷气式飞机的可行性,确定在火箭发动机点火之后,飞机不会解体而已。
既然没有解体,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持续提高喷气式飞机的技术水平。
(本章完)
现在的电视还不是乔治熟悉的样子,一米多高的方体大箱子,屏幕只有巴掌大小,关键还没有配套的电视节目,想进入千家万户,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阿穆尔电气公司已经购买了兹沃雷金的发明专利,以兹沃雷金为主组建了专业的团队,对相关技术进行研究和改善。
相对来说乔治还是更重视火箭。
在和德国人进行合作之前,俄罗斯通过火箭炮,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经过持续不断的改进,火箭炮的射程也从世界大战期间的8.5浅米,提升到目前的20千米。
和德国展开合作后,火箭炮的精度有了巨大提高。
和军方装备的重型野战火炮相比,火箭炮的射程和精度均有不足,只能靠数量弥补质量。
和量大管饱的俄式装备相比,德国装备的突出特点是制作精良,性能可靠,技术水平虽然都差不多,德国装备明显更精细,给人感觉比俄式装备更高档。
这是由两国实际情况决定的。
俄罗斯资源丰富,再昂贵的装备,在俄罗斯都能变成消耗品,没了再造就是。
德国资源有限,每一份好钢都要用在刀刃上,这就要求德国人必须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对于这一点,乔治·西门子体会尤为深刻。
1914年,乔治·西门子提出飞行鱼雷理论,但限于当时德国的情况,乔治·西门子只进行了一些理论方面的研究,并没有开展实际操作。
德国对于军事装备的态度非常谨慎,完善了理论之后进入实验室阶段,经过多个批次的产品改良,最终确定方案进入生产阶段,一开始还不敢造太多,边生产边改进。
俄罗斯研究军工设备的方式简单粗暴,理论是否完善不重要,实验室阶段能跳过就跳过,好不好用的吧,先造出来一批试试再说。
如果将德国技术研发称为慢工出细活。
俄罗斯就是标准的大力出奇迹。
乔治·西门子最初对于和俄罗斯的合作,并不抱多大希望,毕竟在乔治·西门子看来,俄罗斯人不太可能向乔治·西门子展示俄罗斯的核心技术。
俄罗斯工程师的坦诚让乔治·西门子彻底颠覆了一直以来对俄罗斯人的固有印象。
在大部分德国人心目中,俄罗斯人是野蛮的,难以沟通,不可理喻,贵族天酒地醉生梦死,老百姓都是农奴,士兵是灰色牲口,从上到下都烂透了。
这肯定是偏见,如果俄罗斯真的这么糟糕,德国王室也不会和俄罗斯王室频繁通婚。
俄罗斯工程师并没有因为乔治·西门子的身份,就将乔治·西门子排除在核心团队之外,在乔治·西门子抵达阿穆尔的第一天,俄罗斯工程师就将乔治·西门子带到位于内陆深处的尤里耶夫。
如果将海参崴形容成阿穆尔的脸面,尤里耶夫则是阿穆尔的大脑。
俄罗斯的飞机、潜艇、无线电、装甲钢等研究机构都在尤里耶夫。
在地图上根本找不到尤里耶夫这座城市,乔治·西门子乘坐的火车也没有窗户,在此之前,乔治·西门子甚至不知道尤里耶夫的存在。
尤里耶夫面积很大,人口却不多,整个城市只有不到5万人。
这座城市里有超过6000名军工科研人员,有些团队的研究项目,连马里奥这个阿穆尔州长都不知道。
在了解到俄罗斯火箭炮的实际性能参数后,乔治·西门子满心忧愁。
俄罗斯人向乔治·西门子敞开核心数据,要么是毫无保密意识,要么是根本不担心乔治·西门子泄密。
俄方的技术团队负责人叫费尔多,首席工程师是火箭炮专家扎布洛夫。
在拿到乔治·西门子的研究资料后,扎布洛夫只用一个月就拿出样品,效率前所未有。
“我们有一位工程师曾经提出过类似构想,但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你的设计并不复杂,我们的仓库里有很多半成品,只需要进行一些修改,就可以进行实验。”
扎布洛夫的话让乔治·西门子心惊肉跳,突然有种关公门前耍大刀的感觉。
乔治·西门子只进行了理论性研究,俄罗斯工程师却已经做了大量实验,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连火箭的尾翼都有十余种,单纯在火箭炮的研究上,俄罗斯遥遥领先。
和火箭炮相比,飞行鱼雷的技术难点在飞行的控制上,乔治·西门子提出的方案是线控,扎布洛夫更倾向于使用无线电遥控。
1898年,美国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申请的613809号专利,其中包括无线电控制技术;同年,特斯拉在纽约麦迪逊园举办的电气博览会上公开展示了一艘可以潜水的遥控潜艇。
特斯拉的专利保护已于1912年到期,由于特斯拉没有续费,遥控专利目前处于公开状态。
阿穆尔军工集团没有用特斯拉的专利生产遥控玩具,而是用于军事研究。
第一次实验虽然并没有达到扎布洛夫的预期,依然远远超出乔治·西门子的预料。
在充分认识到俄罗斯军工技术人员的实力后,乔治·西门子全心投入,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于是就有了这枚真正具备实战能力的火箭。
这枚火箭的缺点是需要控制人员乘坐飞机,对火箭进行遥控,还不能真正做到发射后不管。
电视技术的出现,为遥控火箭奠定了技术基础。换成其他人,一时半会儿不会把这两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技术联系到一起。
这就是乔治最大的金手指。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火箭射程可以超过1000公里,再强大的舰队,都将在火箭面前灰飞烟灭。”
乔治的描绘让彼得和瓦西里热血沸腾。
跟追究经济效益的欧美科研人员相比,俄罗斯的科研人员确实是有点轴,很容易一条路走到黑。
这也同样是体制决定的,科研人员能力再逆天总要吃饭,神奇如尼古拉·特斯拉,破产之后穷困潦倒,最终死在纽约的旅馆里,怎么死的都不好说。
俄罗斯的研究人员没有后顾之忧,马里奥除了没有给尤里耶夫的研究人员发老婆,生老病死全包,金钱对于尤里耶夫的很多研究人员来说根本没意义,这帮人正在逐渐退化成和尼古拉一样对于金钱没有任何概念的俄罗斯巨婴。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定还会打开一扇窗。
生存技能严重退化的技术巨婴,科研能力非常强悍,再加上俄罗斯的制度优势,一旦在某项技术上形成突破,很容易进入井喷状态。
“我们能否将飞行鱼雷安装到军舰上?”
彼得最关心的还是海军。
“根本没有什么飞行鱼雷,这是属于陆军的火箭炮。”
瓦西里态度坚决,海军多吃一口,陆军就要少吃一口。
彼得不气,海军也有自己的技术研究所。
如果是从头开始研究飞行鱼雷,海军技术研究所确实是没这个实力。
但如果只是将飞行鱼雷和军舰结合到一起,海军技术研究所还是可以做到的。
乔治的心思已经不在飞行鱼雷上,而是转到喷气机。
和世界大战期间相比,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在不断提高,民用航空公司如雨后春笋,阿穆尔航空公司成为最大受益人。
民用飞机对于技术的要求不高,将运输机随便改改就可以用于民用航空。
乔治很不喜欢俄罗斯人的随便,在很多领域,俄罗斯其实都有先发优势,就是因为“随便”,就被无意中放弃了。
乔治对于工业产品的要求只有一个:精益求精。
乔治之所以和德国人合作,主要是因为德国人对于工业的严谨态度。
如果将德国的严谨,和俄罗斯的资源结合到一起,二战打不打不好说,冷战肯定不会再有了。
军用飞机追求性能,民用飞机追求的是舒适性,这两个方面都是无止境的。
螺旋桨飞机发展到现在,尚未进入瓶颈,还有发展空间。
但乔治清楚的知道,喷气式飞机才是未来。
基于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探索一代的发展理念,乔治给军工技术人员们布置任务,开始对喷气式飞机的研究。
事实证明,乔治对俄罗斯人的了解还是不够。
或者说,俄罗斯的技术积累水平,远远超出乔治的预料。
乔治本以为军工技术人员再牛逼,喷气式飞机要出现,至少要等个三五年。
6月2号,仅仅在乔治将任务布置下去两个月之后,阿穆尔传来好消息,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飞成功。
这——
乔治看到报告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安德烈在吹牛逼。
看完报告之后乔治才恍然大悟。
试飞成功的飞机,严格说起来并不是喷气式飞机,只是将火箭发动机和滑翔机结合在一起的怪胎,只在空中飞行了30秒。
这次实验的目的,只是为了验证喷气式飞机的可行性,确定在火箭发动机点火之后,飞机不会解体而已。
既然没有解体,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持续提高喷气式飞机的技术水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