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在顺军的中军大帐内,昏黄的烛光摇曳,映照着一张张凝重的脸庞。景常浩,身着战袍,身形魁梧,眉宇间透露出一股不屈的英气,正向李自成详细汇报着战况。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心底挤出,满载着对战场的沉痛与无奈。众将领站立在帐篷的一侧,有的紧握拳头,有的目光低垂,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凝重,没有一丝轻松的气息,仿佛连呼吸都变得沉重。
“皇上,今日攻城之战,我军伤亡惨重,超过一万二千人,其中民夫八千,士兵四千。”景常浩的话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虽然骑兵在明军的火炮攻击下也遭受了打击,但幸运的是,伤亡并不大,只有几十人。”说完,李自成忿怒地一拍桌案,那厚重的木桌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帐篷内的空气都仿佛为之颤抖。他深知北京城的坚固,但没想到会如此难以攻克。据攻城士兵的描述,北京城的城墙厚度达到了四尺,几乎是其他地方城墙的两倍。今日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代价,却仅仅在城墙上挖出了十几个洞穴。等到夜幕降临,撤兵之后,明军必定会派人前来修补。虽然修补的地方不如原来坚固,但次日攻城时,我军仍需费力才能再次挖开洞穴。
“明军的伤亡情况如何?”李自成怒声问道,声音中充满了不甘与期待。
“大约一千五百人。”听到这个数字,李自成心中的怒火稍微平息了一些。明军的伤亡比例逐渐上升,假以时日,北京城必将手到擒来。然而,他的眉头却并未舒展,反而皱得更紧——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景常浩继续说道:“我军的粮草仅够支撑半个月,为了稳定军心,臣请求组建四支筹粮队,以筹集军粮。”他的声音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探子回报,蒋太微率领一万五千兵马从天津出发,正向北京赶来。”一名探子匆匆走进帐篷,汇报着最新的军情。
“吴三桂与两万关宁军已经抵达卢龙一带,距离北京仅有四百余里。如果他们使用快马轻骑,仅需三日即可抵达北京城下。”另一名将领紧接着补充道。
李自成闻言,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这两股勤王大军合计人数超过三万五千,都是实打实的士兵。而他号称的五十万大顺军,真正的士兵不过六七万而已。然而,在这两股勤王大军中,他只忌惮吴三桂一人。蒋太微的一万五千人,大多是刘泽清的兵马,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平平,不足为惧。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在辽东与八旗兵对峙,虽然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战力,但肯定不会弱。
“皇上,”景常浩稍作停顿,目光深沉地看向李自成,“今日攻城时已经按照计划将信息传递入城,不知皇上是否打算进行夜袭?”
“夜袭?”左辅南宫尚朴愕然,茫然地看着景常浩。作为顺军的高层,他竟然不知道这个计划以及何时将信息传递入城,更不知道夜袭的事情。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被忽视的不满,但碍于李自成的威严,只能强行压下。
景常浩看了李自成一眼,得到他的同意后解释道:“北伐之前,李先生已经将这个计划献给了皇上。”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谋略。
又是李岩!南宫尚朴看向李岩,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与不满。李岩坐在角落,身形消瘦,面色苍白,时不时地咳嗽两声,仿佛随时都可能倒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总能提出让众人惊叹的计策。
“这个计划的详情是这样的:先派遣数百名精锐士兵装扮成商人或流民混入北京城。到时候,我们会用箭矢将信件射入城内。”景常浩详细地解释着计划,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到而精妙。
“难道不怕暴露吗?”南宫尚朴疑惑地问道,他的心中仍然对这个计划充满疑虑。
“不会的!”景常浩淡然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次的信件是用锦衣卫的暗语书写的,模仿蒋太微的笔迹并仿制了他的官印。表面上看,是蒋太微带兵进京勤王,将在今夜子时杀入我军包围圈,从朝阳门入城。”
“实际上,信件的内容是通知我军的细作,在今夜子时设法打开朝阳门对面的阜成门。”景常浩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狡黠与智慧。
“如果顺利打开,就举火为号,我军一拥而入。城墙一旦失守,城中的明军就任凭我军宰割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无论明军是否相信信件的内容,他们都会在朝阳门布置重兵!朝阳门的守军增加,其他地方的守军就会减少,这样我们打开阜成门的概率也会增加。”景常浩继续解释着计划的精妙之处。
“这个计划更精妙的地方在于,我军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装扮成蒋太微的军队去朝阳门诱敌。如果成功了,就趁机冲入城内;如果不成,也可以吸引敌军,为阜成门的计划做掩护。”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计划的自信与期待。
原来如此……顺军的其他臣子和将领听完这个计划后都表示佩服,真是一石二鸟,计中有计。他们纷纷点头赞叹,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南宫尚朴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如果两个计划都被识破,或者我军细作被明军收买,贸然夜袭将会损失惨重。”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与不安,“不知道李先生当初献计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岩。李岩一如既往地坐在角落,时不时地咳嗽两声。听到南宫尚朴的话,他轻咳两声道:“咳咳咳,牛左辅多虑了。今夜的夜袭我军分为前后两军,前军由民夫组成,后军由顺军精锐组成。”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与决绝。
“如果成功了最好,即使失败了,死的也都是民夫,对我军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民夫死得越多,节省的粮食也就越多。”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冷酷与无情,仿佛那些民夫的生命只是他手中的棋子,可以随意牺牲。
众人听完,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哪里是一石二鸟?分明是一石三鸟!李自成也露出了笑容,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北京城被攻破的那一刻。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骆文彬缓缓抬起头,怔怔地看着众人,一种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起义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苍生,怎么到头来却把百姓视为累赘?他们可以让百姓冲锋陷阵、当排头兵,但却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片刻后,骆文彬艰难地开口道:“宗敏将军、都督大人!即使百姓的生命不值钱,也不能拿他们的生命当儿戏!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我军将会失去民心!民心一旦失去,还怎么打天下?”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愤与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悲剧。
不等景常浩反驳,李自成面带怒色地站了起来。他踱步说道:“芳亮,你最近怎么了?完不成军令也就算了,现在竟然说出如此涣散军心的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骆文彬的不满与愤怒。
“军中的百姓是百姓吗?根本不是!”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酷与无情,“说得好听些他们是灾民,说得难听些他们就是流贼。为了一口饭,这些人什么都做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易子互食……甚至有些人还对自己的孩子下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这些百姓的厌恶与不屑。
“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些人比虎还要毒,比畜生还不如!”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愤怒与鄙视,“所以,死了就死了!”他的声音冰冷而无情,仿佛那些百姓的生命对他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况且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死在我顺军打天下的路上,也是他们的荣幸!”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狂妄与自大,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那一刻。
骆文彬还想再说什么,但想了想又放弃了。不值得,说了也没用。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李自成看着骆文彬的脸色叹了口气,片刻后他吩咐道:“宗敏,立刻安排夜袭的事情,成功与否全看天意。”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通知桑东序,让他密切关注蒋太微大军的动向,必要时可以主动出击将其击退。”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断。
“牛左辅,你负责召降吴三桂的事情,具体条件就按照白天商议的来。”他看向南宫尚朴,眼中闪烁着期待与信任的光芒。
“芳亮……你领两千兵马、三千民夫去筹备粮草吧,希望这次你不要辜负朕的期待。”他看向骆文彬,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叹息。他知道骆文彬心中的不满与忧虑,但此刻他只能选择相信他。
最后,李自成提高了嗓音,“李先生说了,现在的时局变幻莫测,我军需要做好三种打算。”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确定性。
“第一种是吴三桂不投降坚持勤王。那么我军需要速战速决,
子时一到,朝阳门城楼之上,寒风瑟瑟,如刀割面,月光如水,倾泻在古老的城砖上,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门披上了一层银纱。“东南方向有紧急情况,快告诉刘都督!”守夜的兵丁急切地呼喊起来,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响亮,打破了这份宁静。
五军都督府中,每位都督左右各有一员得力助手,他们如同都督的左膀右臂,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而朝阳门的守将,正是右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刘继祖,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中年将领。他与蒋太微之间,有着深厚的叔侄情谊,这份情谊如同钢铁般坚固,历经风雨而不朽。
没等刘继祖走到城墙边,东南方向传来的厮杀声已经震耳欲聋,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他急忙爬上城墙,目光如炬,凝视着西南方向,那里的天空似乎被战火映得通红。顺军的营地如同一条火龙在夜色中穿梭,迅速穿过自己的营帐,眨眼间就逼近了明军的火炮射程之内。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紧接着,十几骑手持火把迅速逼近城门,火光在夜色中摇曳,如同鬼魅般诡异。
“来的是什么人?再往前一步,可别怪我们不客气!”守军大声警告,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城下一骑高声回应:“快开城门,我们是原山东总兵刘泽清的部下,现在归左都督蒋太微统领。今夜刘都督率领万兵入京勤王,速开城门接纳我们。”声音中带着急切和焦虑,仿佛真的急于进城。
刘继祖侍立在旁,沉吟片刻后说道:“我就是右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刘继祖,如果蒋太微真的来了,就让他亲自到城下来见我!”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城门的骑兵已经预料到这一招,立刻掉转马头飞驰而去。不一会儿,一伙骑兵又举着火把返回,火光在夜色中摇曳,如同鬼魅般诡异。
其中一人摇动火把,大声喊道:“叔父在上,侄儿蒋太微在此,请叔父速开城门,否则流贼反应过来,恐怕会坏了大事。”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和恳切,仿佛真的急于进城。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双方相隔数十米。虽然有火把照明,但彼此的面貌仍然难以辨认。这正是李自成敢于实施此计的原因。至于声音,只要找一个嗓音略似的北京人就足够了。
刘继祖凝视着城下的骑兵,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摇曳不定,如同幻影般难以捉摸。他放眼望去,远处的顺军营帐一处处亮起灯火,不用想也知道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而“蒋太微”身后的火龙,正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外缓缓集结,仿佛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快进城,我马上让人升闸!”刘继祖终于下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和坚定。城下的人闻言大喜,立刻派人去报信。明代的城门都设有护城河、吊桥和千斤闸。朝阳门的千斤闸始建于明初,闸门以铁皮包裹实木,布满加固的铁钉,宽六米,高约六点五米,厚近一米。按照明代的计量标准,整个千斤闸重约三千四百斤。开闸时,闸门会升至门洞以上的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会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随着百人拖拽,朝阳门的千斤闸开始缓缓上升,发出沉重的嘎吱声。然而,“蒋太微”并不急于进城,而是一边等待一边呼喊城上的刘继祖:“叔父稍等片刻,他们都是山东兵,等他们进京后我再进城。”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狡黠和诡计,仿佛真的在为刘继祖考虑。
先头部队到达城门外时,千斤闸已经升起了三分之一。他们蠢蠢欲动,准备拔刀冲入。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轰然一声巨响,千斤闸骤然落下,如同天堑般将他们与城内隔绝。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眼中透露出惊恐和绝望。
紧接着,城楼上有人大声呼喊:“攻击他们,给我狠狠地打!”一时间,弓箭、弩、抛石机、各种火炮和铳同时发射出去,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顺军的骑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但已经为时已晚。他们被密集的箭雨和火炮击中,纷纷倒下,血染红了大地。
与此同时,阜成门上出现了异常情况。只见城头上的一把火把在空中左右晃了晃,随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片刻之后,火把再次出现,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顺军的信号,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藏在城外的顺军见状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马蹄上裹着布匹以减少声响,口中衔着枚以防止发出声音,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阜成门。这支顺军的人数并不多,总共只有千余人左右,但他们都是精锐之师,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到护城河边,迅速穿过护城河。由于时间紧迫,明军只安排了人修补被掘开的城墙,护城河中的长木和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就已经被踩踏成了一片平地。顺军的士兵们踩着曾经同伴的尸体来到了阜成门外,他们的眼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
果然不出所料,阜成门的千斤闸正在缓缓上升。城楼和城门内喊杀声震天,仿佛整个天地都在颤抖。一千名顺军见状毫不犹豫地冲入了城门,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烁不定,如同幽灵般诡异。最后一名顺军伸手掏出一枚烟花放在地上,用火折子点燃。嗖啪!响声过后,一道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绽放,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美丽而诡异。这是他们的信号,表示他们已经成功攻入了城门。
“杀!”遍野的喊杀声响起在黑暗之中,如同洪水猛兽般冲向这座刚刚沉睡的城池。第二波顺军也只有千余人左右,他们看到千斤闸还在升起,领队者高兴地呼喊:“成功了!成功了!杀!杀一人赏银十两,杀三人官升两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狂热和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说完,他也掏出一枚烟花放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火折子点燃。嗖啪!又一道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绽放,照亮了这片黑暗的夜空。
在干清宫那温暖而略显昏黄的内室中,晨光透过精致的窗棂,斑驳地洒在铺着柔软织锦的地面上,为这古老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侍臣郭天阳,身着华丽的朝服,面带微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忠诚,仿佛无论外界如何动荡,他都是这宫廷中不变的基石。他轻轻地走到龙榻旁,以一种既恭敬又亲切的语气唤醒了躺在榻上的林小风:“皇爷,今晨是否还前往城门楼巡视?昨夜流寇试图偷袭,未果而遁,损失了三千兵马。那李闯贼定然心怀愤恨,预计今日的攻城会比昨日提前两刻钟。”
林小风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却也掩不住那份帝王的坚毅。他坐起身,窗外的光线恰好勾勒出他轮廓分明的脸庞,显得格外坚毅。“守城之事,我已竭尽全力,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了。稍后我要去文渊阁,有些事情需要与内阁商议。”他的声音不高,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郭天阳闻言,立刻躬身行礼,转身离去,步伐稳健而迅速,彰显了他作为侍臣的高效与干练。不久,他手持一本红色账册返回,那账册封面用金丝绣着繁复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郭天阳径直走到林小风面前,跪下行礼,高举账册过头,动作中满是恭敬:“皇爷,锦衣卫指挥使公孙遇春派人送来消息,昨夜锦衣卫与勇卫营在城中剿灭了上千名流寇奸细,缴获银两二百一十六万两,这是账册。”
林小风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抹赞赏。“勇卫营的伤亡情况如何?”他关切地问,言语间流露出对将士们的体恤。
“没有伤亡,李指挥使直接在门口架起了红夷大炮,那些奸细见状无不投降!”郭天阳自豪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对公孙遇春的敬佩之情。
“好!好!”林小风连声赞叹,心中对公孙遇春的成长感到非常满意。他未曾想到的计策,公孙遇春却想到了,并且执行得比老练的顾朝生还要出色,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与期待。
提及顾朝生,林小风的眼神不禁暗了几分。作为东厂提督,顾朝生昨夜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他与五城兵马司围剿流寇奸细窝点,结果却伤亡了百余人。如果不是考虑到顾朝生还有利用价值,林小风昨晚就想废了他。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口气,心中五味杂陈。
早膳之后,林小风的銮驾在晨曦中缓缓驶出干清宫,前往文渊阁。沿途,宫墙高耸,红墙碧瓦,在晨光中更显庄重。街道两旁,尽管战事紧迫,但百姓们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早市依旧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生机。
文渊阁内,邵师韩、成庆华、缪一奎三位大臣早已等候多时,见皇上驾到,他们纷纷跪地行礼,动作整齐划一,显示出朝堂之上的严谨秩序。
躺在内室的李邦华也得到了消息,他想要起身迎接,却被林小风摆手制止,示意他不必多礼。李邦华虚弱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但仍强撑着开口问道:“陛下面色不悦,是否有什么心事?”
林小风沉默片刻,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着什么,最终缓缓说道:“我在考虑是否要迁都.”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愕然失色,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迁都?这个提议在众人心头掀起了轩然大波。流寇围城之前,朝堂混乱,百姓惶恐,军心不稳,皇上从未考虑过迁都。如今京师城坚炮利,军民一心,更有各路勤王大军正在赶来,此时提出迁都,实在令人费解。
见李邦华欲言又止,京营总督成庆华急忙替他言道:“陛下,流寇攻城数日,除了留下无数尸体外,并未有所收获。臣不敢说大话,但凭现在的武器和城中的军民,坚守十日半月绝无问题。”
“待各路勤王大军一到,流寇自然溃散!”他的语气坚定,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
邵师韩眨了眨眼睛,目光闪烁,似乎洞察到了什么,他说道:“陛下所忧虑的,恐怕不是流寇吧?”此言一出,缪一奎和成庆华同时看向邵师韩,而邵师韩则一脸神秘地看着李邦华,对自己的猜测颇为得意。
片刻后,成庆华浑身一震,拍着自己的脑门说道:“陛下指的是建奴?”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显然这个猜测让他也感到震惊。
林小风点了点头,目光深沉,“如果流寇攻不下北京,他们会去哪里?”他的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成庆华取出舆图铺在桌上,仔细审视,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标记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片刻后,他说道:“臣以为他们会去宣府!”宣府,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谨慎一点说,他们可能会退回大同!”成庆华补充道,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显然对于局势的判断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林小风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忧虑。“这正是我所忧虑的!一旦李闯贼撤军,辽东的建奴很可能会像两年前那样,绕道蒙古包围京师。如今的建奴,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八旗兵了,他们得到了孔有德所带来的火炮技术,单凭坚城已经无法阻挡他们。”他的语气沉重,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深担忧。
成庆华指着地图上的山海关说道:“陛下,山海关距离京师不过六百余里。即使建奴包围了京师,吴三桂的关宁军也能第一时间赶来勤王。关宁军是我明军的精锐,一定能够抵挡建奴。”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关宁军的信任。
然而,林小风却没有说话,只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他,仿佛在问:流寇围城已久,吴三桂在哪里?关宁军的影子在哪里?他的沉默让成庆华的话语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关宁军确实能打,但并不是成庆华所说的那么能打。历史上,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率兵前往山海关一带,在一片石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如果没有八旗兵的相助,吴三桂的关宁军根本打不过李自成。这一点,林小风心中清楚得很。
在一片石之战中,李自成共有八万人,其中唐胜宇和白广恩率领两万人迂回,断绝了吴三桂的后路。正面战场只有四万骑兵和两万步卒,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明军的西北边军。而吴三桂呢?他有多少兵马?五万关宁军,外加山海关总兵高第的一万人,另外还有三万临时招募的乡勇。六万对九万,关宁军死伤惨重。这样的战绩,如何让林小风对关宁军抱有太大的希望?
成庆华自知失言,不敢再说下去。他低下头,不敢直视林小风的眼睛,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无奈。
李邦华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臣以为陛下的忧虑有道理,但是迁都一事关系重大,需要从长计议。”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显然对于迁都这个提议他也感到难以抉择。
“其实.建奴不一定敢绕道蒙古围困京师,因为现在的局势太复杂了。”他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李自成占据了西北一带,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其他各路勤王大军都在路上,此时围困京师并不是明智之举。”他的分析有理有据,试图说服林小风放弃迁都的念头。
然而,林小风却只是看着李邦华,淡淡一笑:“李阁老,你以为吴三桂为何至今未来?是他的战马不快,还是路上遇到了阻碍?”他的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让李邦华也无法回避。
李邦华无言以对,他知道林小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吴三桂真心想来,早就已经到了。不可能至今还未出现。这样的现实让他也无法再为关宁军辩护。
“这支关宁军表面上是大明的军队,实际上早已成了吴三桂的私人军队。他们至今未来,无非是怕早来会打仗,打仗会死人,他想保存实力!”林小风一语道破关宁军的本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吴三桂遇到流寇时表现如此,遇到建奴时会表现更好吗?我以为不会!”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决绝,显然对于吴三桂和关宁军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所以我不指望他们,但也不会主动放弃他们。”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坚定,“因此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李闯贼退兵了,我和京师该何去何从?”他的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李邦华、成庆华、缪一奎、邵师韩都被林小风的分析惊呆了。他们四人呆立在原地,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震惊。是啊!陛下的分析有理有据,每句话拆开都有其道理。尤其是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太透彻了。尤其是建奴,如果他们真的长驱直入围困京师,到时候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沉重与忧虑。
辽东的广袤大地上,建州女真部落如同冬日里厚重的乌云,低悬于天际,遮蔽了本应属于大明的光明。那片土地上,风带着几分刺骨,雪花偶尔飘落,覆盖了曾经辉煌的战痕,却也掩不住那份挥之不去的忧虑与不安。在这片阴霾之下,人们谈论着过往,尤其是成化年间的辉煌与遗憾,仿佛每一次提及,都是对当下困境的一次深刻反思。
李邦华,这位面容坚毅、眼神深邃的内阁重臣,此刻正站在紫禁城的一隅,眉头紧锁,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视那遥远的辽东。他的身旁,是同样忧心忡忡的林小风,这位年轻的皇帝,虽年轻却已显露出非凡的决断力与远见。
“陛下,臣以为,建州女真虽如狼似虎,然我大明亦非待宰羔羊。”李邦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等需以雷霆万钧之势,先安内而后攘外,方能解此困境。”
林小风闻言,眼神微动,他深知李邦华的提议绝非空穴来风,遂缓缓开口:“愿闻先生高见。”
此时,紫禁城的宫墙外,春意已悄然降临,但宫内的气氛却依旧凝重。李邦华继续道:“中原之地,流贼四起,民心不稳,此乃内忧。而建州女真,虽虎视眈眈,却亦需时机。吴三桂与关宁军之退,实乃权宜之计,建州女真需时日稳固后方,此其一也。”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见那遥远的宁远城:“其二,蒙古草原辽阔无垠,建州女真若绕道进攻,必遭其阻,且后路难保,此乃天险之利,我辈当善加利用。”
言及此处,林小风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李邦华所言非虚,却也明白,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他转而问道:“然则,建州女真与流贼,皆非易于之辈,我等当如何自处?”
李邦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自信也有无奈:“陛下,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等唯有加强自身,方能抵御外侮。军备、民生、民心,皆需兼顾。”
此时,紫禁城的御花园中,春花烂漫,花香袭人,却无人有心欣赏。林小风望着李邦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有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在侧,大明的未来或许还有转机。
“缪一奎。”林小风突然转向一旁正欲开口的吏部侍郎,“你所说的官员考核之事,进展如何?”
缪一奎闻言,连忙上前,双手呈上一本题本,神色间难掩紧张:“陛下,此乃臣所拟之题本,尚未奏报于李阁老,请陛下御览。”
林小风接过题本,却并未急于翻阅,而是先递给了李邦华:“李阁老,你先看看。”
李邦华接过题本,细细阅读,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待他阅毕,望向林小风,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陛下,此题本上所列官员,皆有不职之嫌,然是否真要全部罢免,还需三思。”
林小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决绝也有无奈:“李阁老,朕意已决。朝堂之上,若尽是庸碌之辈,我大明何以安邦定国?朕要的是能臣干将,而非尸位素餐之徒。”
言罢,他环视四周,目光如炬:“削籍之罚,虽重,却可警醒百官。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江山,不是靠他们守着的,而是靠朕,靠每一个真正为大明着想的臣子!”
此时,紫禁城内的气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但林小风的话语,却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大明的未来,描绘着一幅崭新的蓝图。
“至于官员俸禄,朕亦有所考虑。”林小风继续说道,“户部当制定合理标准,朕自会从内帑拨款补贴。朕要让官员们无后顾之忧,全心为大明效力。”
言及此处,林小风突然话锋一转:“另外,朕欲成立土地司,专司土地之事,以解百姓之苦,安民心,固国本。”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他们知道,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变革,也是林小风为解大明困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紫禁城的春天,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明媚了。而在这片明媚之中,大明的未来,也正悄然绽放出新的希望。
“这土地管理的事儿咋整啊?”李邦华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
“对啊,为啥老百姓会造反呢?表面上看是吃不饱饭,实际上啊,是土地问题闹得。”林小风叹了口气,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片饱受苦难的大地。
话说到明末那会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犹如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国家。藩王们的胡作非为,自然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但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老爷,如同贪婪的野兽,到处抢占地盘,还耍尽滑头,藏匿土地,以逃避交税。结果,国家的粮食税收不上来,国库日渐空虚。税收是定好的,他们少交了,那苦头自然就落到了农民兄弟的头上。一个个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这时候,官府又在哪里呢?他们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救济百姓吗?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官府只知道催税,仿佛他们的眼中只有那冰冷的银两,而无视了百姓的生死。本来田税加上各种杂役就重得要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辽东那边战事又急,军费猛涨,老百姓简直是活不下去了。
破产了还不够,欠税的还得被抓去坐牢。在监狱里,他们遭受着鞭子、棍子的伺候,各种狠招都用上了。没多久,县衙的监狱里都塞满了欠税的百姓。他们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只能在绝望中挣扎。最终,老百姓只好揭竿而起,用武力来抗争这不公的命运。
虽说朝廷后来免了一年的田赋,但那只是临时的缓兵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得成立个专门管土地的部门不可。
“这土地管理部门到底是干啥的?”李邦华一脸茫然地问道。
林小风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反问道:“咱们大明,谁不用交税啊?”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答案。
户部尚书邵师韩脱口而出:“皇家的庄园、藩王的土地,还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地产。”他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
林小风点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那些说士绅不用交粮的全是瞎扯。他们只是减免部分税收,并不是全免。那些有特权的人家,每丁每石地只交点物料银,不用交劳役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完全逃避税收。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地主张三,他有地有丁,按规矩得交这么多钱:‘地租加上人头税,再加上各种附加税,算下来得二十五两多。’”他算得津津有味,仿佛每一笔钱都关乎他的切身利益。
“但如果张三是个三品大官,有特权,那交的就少多了:‘减掉一部分,最后就十八两多点。’”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讽刺。
“你们看,不管张三官大官小,地租是跑不掉的,只是劳役费能减点。可到了万历末年,劳役费都能折算成地租了,但减免的还是很有限。”他解释道,仿佛想要揭开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
“既然就这些人能免税,为啥田赋还是年年减少呢?”李邦华忍不住问道。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明白其中的缘由。还用问吗?谁都想把地挂靠到藩王、宗室名下,交点保护费好逃税。藩王宗室们坐享其成,乐不可支,甚至还兼并土地,出租赚钱。这样一来,地主富户虽然也交钱,但比田赋少多了。两边都得了好处,就朝廷和老百姓吃亏。等到官府再摊派,老百姓的田赋噌噌往上涨,苦得要命。
看着大家都不说话,林小风笑了:“我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这个!”他的笑容中带着坚定和决心。
他接着说:“第一,除了皇帝赐给藩王、宗室、贵族的田,其他的都得交税。”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然而,大家还是沉默不语。林小风急了:“这办法行不行,你们倒是说句话啊!”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无奈。
李邦华环顾四周,叹了口气:“陛下,这事儿牵扯到皇家,我们不好插手。而且藩王、贵族那么多,执行起来难啊。”他说得语重心长,仿佛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都不是问题!土地管理部门就专门管他们!”林小风胸有成竹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仿佛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现在大明有二十八个藩王,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已经干掉了十四个。对付十四个总比二十八个容易吧。但除了藩王,宗室也多得很。林小风想出了一个狠招:“现在流寇横行,要么他们乖乖交税,要么我撤了守军,让他们被贼人灭了。到时候土地都归我,他们啥都没了!”他说得冷酷无情,仿佛是在对待一群无关紧要的陌生人。
大家一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皇上的招儿太狠了,连自家人都不放过。但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了。李邦华点点头问:“陛下还有其他招儿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好奇。
“第二,谁要是故意让田地荒废,每年罚一两银子,用来救济地方;连续两年荒废的,地就归土地管理部门了。”林小风继续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以前也有荒芜的罪,但罚得轻。现在皇上加到一两,够狠的。这个办法大家意见不一,争来争去没个结果。但林小风却坚信这是正确的做法。
他接着说:“还有最后一招,跟田地买卖和租赁有关。”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神秘感,仿佛这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武器。
“我已经废除了三项重税,承诺永不加赋。老百姓只要勤劳耕作,自给自足不是问题。所以我想鼓励大家买地、租地、种地。”他解释道,仿佛是在阐述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
然而,邵师韩却一脸担忧:“陛下,百姓流离失所,哪有钱买地?租地也不愿意,因为没地可种啊。”他说得忧心忡忡,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为啥不愿租呢?”林小风反问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探究的神色。
邵师韩想了想:“比如说五亩地,一年能收二十石粮食。地主收租六七成甚至更高。收成越好,租子越重。”他解释道,仿佛是在揭开一个残酷的现实。
“地主就这么盘算着,让佃户们饿不死也吃不饱,没钱置办产业。不然哪天他们有钱买地了,就不租地主的了。”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
林小风笑着点头,这就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啊!他心中暗自思量,脸上却露出了坚定的神色。
想到这里,他解释说:“我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那些逃亡死绝的人留下的无主之地,都归官府管。官田分两种,一种只租不卖,一种只卖不租。”他详细地解释道,仿佛是在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
“想租想买的,都是没地的农民。上田六两一亩,中田五两,下田三两。租金是收成的一成。有了官田出租,地主富户的地就不好卖高价了。”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期待和憧憬。
“为了避免被罚,富户们要么自己种地,要么低价出租,要么干脆卖地。”他补充道,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然而,邵师韩又担心起来:“陛下,如果有人大量租买官田,再高价转租转售怎么办?”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忧虑和不安。
“官田限购/限租五亩,卖的时候只能卖给土地管理部门。原价买原价卖,不许转售。具体细则你们再完善。”林小风回答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没钱买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贷款给他们,利息超低,比租地的租金还便宜!”他继续说道,仿佛是在阐述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土地管理部门管着藩王宗室,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所以我打算派锦衣卫或东厂的人去协助,这任务艰巨啊。”他最后总结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期待。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他们的目标。
“皇上,今日攻城之战,我军伤亡惨重,超过一万二千人,其中民夫八千,士兵四千。”景常浩的话语中带着难以掩饰的悲痛,“虽然骑兵在明军的火炮攻击下也遭受了打击,但幸运的是,伤亡并不大,只有几十人。”说完,李自成忿怒地一拍桌案,那厚重的木桌发出“砰”的一声巨响,震得帐篷内的空气都仿佛为之颤抖。他深知北京城的坚固,但没想到会如此难以攻克。据攻城士兵的描述,北京城的城墙厚度达到了四尺,几乎是其他地方城墙的两倍。今日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伤亡代价,却仅仅在城墙上挖出了十几个洞穴。等到夜幕降临,撤兵之后,明军必定会派人前来修补。虽然修补的地方不如原来坚固,但次日攻城时,我军仍需费力才能再次挖开洞穴。
“明军的伤亡情况如何?”李自成怒声问道,声音中充满了不甘与期待。
“大约一千五百人。”听到这个数字,李自成心中的怒火稍微平息了一些。明军的伤亡比例逐渐上升,假以时日,北京城必将手到擒来。然而,他的眉头却并未舒展,反而皱得更紧——他们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景常浩继续说道:“我军的粮草仅够支撑半个月,为了稳定军心,臣请求组建四支筹粮队,以筹集军粮。”他的声音坚定,眼神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
“探子回报,蒋太微率领一万五千兵马从天津出发,正向北京赶来。”一名探子匆匆走进帐篷,汇报着最新的军情。
“吴三桂与两万关宁军已经抵达卢龙一带,距离北京仅有四百余里。如果他们使用快马轻骑,仅需三日即可抵达北京城下。”另一名将领紧接着补充道。
李自成闻言,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忧虑。这两股勤王大军合计人数超过三万五千,都是实打实的士兵。而他号称的五十万大顺军,真正的士兵不过六七万而已。然而,在这两股勤王大军中,他只忌惮吴三桂一人。蒋太微的一万五千人,大多是刘泽清的兵马,他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都平平,不足为惧。而吴三桂的关宁军在辽东与八旗兵对峙,虽然不清楚他们的真实战力,但肯定不会弱。
“皇上,”景常浩稍作停顿,目光深沉地看向李自成,“今日攻城时已经按照计划将信息传递入城,不知皇上是否打算进行夜袭?”
“夜袭?”左辅南宫尚朴愕然,茫然地看着景常浩。作为顺军的高层,他竟然不知道这个计划以及何时将信息传递入城,更不知道夜袭的事情。他的心中涌起一股被忽视的不满,但碍于李自成的威严,只能强行压下。
景常浩看了李自成一眼,得到他的同意后解释道:“北伐之前,李先生已经将这个计划献给了皇上。”他的声音平静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谋略。
又是李岩!南宫尚朴看向李岩,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与不满。李岩坐在角落,身形消瘦,面色苍白,时不时地咳嗽两声,仿佛随时都可能倒下。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总能提出让众人惊叹的计策。
“这个计划的详情是这样的:先派遣数百名精锐士兵装扮成商人或流民混入北京城。到时候,我们会用箭矢将信件射入城内。”景常浩详细地解释着计划,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到而精妙。
“难道不怕暴露吗?”南宫尚朴疑惑地问道,他的心中仍然对这个计划充满疑虑。
“不会的!”景常浩淡然一笑,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这次的信件是用锦衣卫的暗语书写的,模仿蒋太微的笔迹并仿制了他的官印。表面上看,是蒋太微带兵进京勤王,将在今夜子时杀入我军包围圈,从朝阳门入城。”
“实际上,信件的内容是通知我军的细作,在今夜子时设法打开朝阳门对面的阜成门。”景常浩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狡黠与智慧。
“如果顺利打开,就举火为号,我军一拥而入。城墙一旦失守,城中的明军就任凭我军宰割了。”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无论明军是否相信信件的内容,他们都会在朝阳门布置重兵!朝阳门的守军增加,其他地方的守军就会减少,这样我们打开阜成门的概率也会增加。”景常浩继续解释着计划的精妙之处。
“这个计划更精妙的地方在于,我军可以一分为二,一部分人装扮成蒋太微的军队去朝阳门诱敌。如果成功了,就趁机冲入城内;如果不成,也可以吸引敌军,为阜成门的计划做掩护。”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计划的自信与期待。
原来如此……顺军的其他臣子和将领听完这个计划后都表示佩服,真是一石二鸟,计中有计。他们纷纷点头赞叹,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然而,就在这时,南宫尚朴却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果……如果两个计划都被识破,或者我军细作被明军收买,贸然夜袭将会损失惨重。”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担忧与不安,“不知道李先生当初献计的时候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李岩。李岩一如既往地坐在角落,时不时地咳嗽两声。听到南宫尚朴的话,他轻咳两声道:“咳咳咳,牛左辅多虑了。今夜的夜袭我军分为前后两军,前军由民夫组成,后军由顺军精锐组成。”他的声音虽然微弱,但每一个字都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与决绝。
“如果成功了最好,即使失败了,死的也都是民夫,对我军没有任何影响。而且民夫死得越多,节省的粮食也就越多。”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冷酷与无情,仿佛那些民夫的生命只是他手中的棋子,可以随意牺牲。
众人听完,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哪里是一石二鸟?分明是一石三鸟!李自成也露出了笑容,对这个计划非常满意。他的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北京城被攻破的那一刻。
然而,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骆文彬缓缓抬起头,怔怔地看着众人,一种陌生的感觉油然而生。起义时口口声声说是为了百姓、为了天下苍生,怎么到头来却把百姓视为累赘?他们可以让百姓冲锋陷阵、当排头兵,但却不能让他们白白送死。片刻后,骆文彬艰难地开口道:“宗敏将军、都督大人!即使百姓的生命不值钱,也不能拿他们的生命当儿戏!这个消息一旦传出去,我军将会失去民心!民心一旦失去,还怎么打天下?”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悲愤与无奈,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悲剧。
不等景常浩反驳,李自成面带怒色地站了起来。他踱步说道:“芳亮,你最近怎么了?完不成军令也就算了,现在竟然说出如此涣散军心的话!”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骆文彬的不满与愤怒。
“军中的百姓是百姓吗?根本不是!”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冷酷与无情,“说得好听些他们是灾民,说得难听些他们就是流贼。为了一口饭,这些人什么都做过。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易子互食……甚至有些人还对自己的孩子下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这些百姓的厌恶与不屑。
“虎毒尚且不食子,这些人比虎还要毒,比畜生还不如!”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掩饰的愤怒与鄙视,“所以,死了就死了!”他的声音冰冷而无情,仿佛那些百姓的生命对他来说只是微不足道的尘埃。
“况且一将功成万骨枯,能死在我顺军打天下的路上,也是他们的荣幸!”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狂妄与自大,仿佛他已经看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那一刻。
骆文彬还想再说什么,但想了想又放弃了。不值得,说了也没用。他无奈地叹了口气,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安。李自成看着骆文彬的脸色叹了口气,片刻后他吩咐道:“宗敏,立刻安排夜袭的事情,成功与否全看天意。”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与期待。
“通知桑东序,让他密切关注蒋太微大军的动向,必要时可以主动出击将其击退。”他的话语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与决断。
“牛左辅,你负责召降吴三桂的事情,具体条件就按照白天商议的来。”他看向南宫尚朴,眼中闪烁着期待与信任的光芒。
“芳亮……你领两千兵马、三千民夫去筹备粮草吧,希望这次你不要辜负朕的期待。”他看向骆文彬,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与叹息。他知道骆文彬心中的不满与忧虑,但此刻他只能选择相信他。
最后,李自成提高了嗓音,“李先生说了,现在的时局变幻莫测,我军需要做好三种打算。”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忧虑与不确定性。
“第一种是吴三桂不投降坚持勤王。那么我军需要速战速决,
子时一到,朝阳门城楼之上,寒风瑟瑟,如刀割面,月光如水,倾泻在古老的城砖上,给这座历史悠久的城门披上了一层银纱。“东南方向有紧急情况,快告诉刘都督!”守夜的兵丁急切地呼喊起来,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格外响亮,打破了这份宁静。
五军都督府中,每位都督左右各有一员得力助手,他们如同都督的左膀右臂,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的安宁。而朝阳门的守将,正是右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刘继祖,一位身材魁梧,面容坚毅的中年将领。他与蒋太微之间,有着深厚的叔侄情谊,这份情谊如同钢铁般坚固,历经风雨而不朽。
没等刘继祖走到城墙边,东南方向传来的厮杀声已经震耳欲聋,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他急忙爬上城墙,目光如炬,凝视着西南方向,那里的天空似乎被战火映得通红。顺军的营地如同一条火龙在夜色中穿梭,迅速穿过自己的营帐,眨眼间就逼近了明军的火炮射程之内。他们的行动迅速而有序,显然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紧接着,十几骑手持火把迅速逼近城门,火光在夜色中摇曳,如同鬼魅般诡异。
“来的是什么人?再往前一步,可别怪我们不客气!”守军大声警告,声音中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城下一骑高声回应:“快开城门,我们是原山东总兵刘泽清的部下,现在归左都督蒋太微统领。今夜刘都督率领万兵入京勤王,速开城门接纳我们。”声音中带着急切和焦虑,仿佛真的急于进城。
刘继祖侍立在旁,沉吟片刻后说道:“我就是右军都督府的左都督刘继祖,如果蒋太微真的来了,就让他亲自到城下来见我!”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城门的骑兵已经预料到这一招,立刻掉转马头飞驰而去。不一会儿,一伙骑兵又举着火把返回,火光在夜色中摇曳,如同鬼魅般诡异。
其中一人摇动火把,大声喊道:“叔父在上,侄儿蒋太微在此,请叔父速开城门,否则流贼反应过来,恐怕会坏了大事。”他的声音带着几分焦急和恳切,仿佛真的急于进城。城墙高耸,护城河宽阔,双方相隔数十米。虽然有火把照明,但彼此的面貌仍然难以辨认。这正是李自成敢于实施此计的原因。至于声音,只要找一个嗓音略似的北京人就足够了。
刘继祖凝视着城下的骑兵,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摇曳不定,如同幻影般难以捉摸。他放眼望去,远处的顺军营帐一处处亮起灯火,不用想也知道他们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而“蒋太微”身后的火龙,正在明军火炮射程之外缓缓集结,仿佛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快进城,我马上让人升闸!”刘继祖终于下令,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决绝和坚定。城下的人闻言大喜,立刻派人去报信。明代的城门都设有护城河、吊桥和千斤闸。朝阳门的千斤闸始建于明初,闸门以铁皮包裹实木,布满加固的铁钉,宽六米,高约六点五米,厚近一米。按照明代的计量标准,整个千斤闸重约三千四百斤。开闸时,闸门会升至门洞以上的城台内闸槽中;关闸时,闸门会从闸槽中平稳落下,形成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随着百人拖拽,朝阳门的千斤闸开始缓缓上升,发出沉重的嘎吱声。然而,“蒋太微”并不急于进城,而是一边等待一边呼喊城上的刘继祖:“叔父稍等片刻,他们都是山东兵,等他们进京后我再进城。”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狡黠和诡计,仿佛真的在为刘继祖考虑。
先头部队到达城门外时,千斤闸已经升起了三分之一。他们蠢蠢欲动,准备拔刀冲入。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轰然一声巨响,千斤闸骤然落下,如同天堑般将他们与城内隔绝。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眼中透露出惊恐和绝望。
紧接着,城楼上有人大声呼喊:“攻击他们,给我狠狠地打!”一时间,弓箭、弩、抛石机、各种火炮和铳同时发射出去,如同狂风暴雨般席卷而来。顺军的骑兵们惊慌失措,四处逃窜,但已经为时已晚。他们被密集的箭雨和火炮击中,纷纷倒下,血染红了大地。
与此同时,阜成门上出现了异常情况。只见城头上的一把火把在空中左右晃了晃,随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片刻之后,火把再次出现,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是顺军的信号,他们已经开始行动了。
藏在城外的顺军见状立刻行动起来。他们马蹄上裹着布匹以减少声响,口中衔着枚以防止发出声音,以最快的速度冲向阜成门。这支顺军的人数并不多,总共只有千余人左右,但他们都是精锐之师,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
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到护城河边,迅速穿过护城河。由于时间紧迫,明军只安排了人修补被掘开的城墙,护城河中的长木和尸体还没有来得及清理就已经被踩踏成了一片平地。顺军的士兵们踩着曾经同伴的尸体来到了阜成门外,他们的眼中透露出坚定和决绝。
果然不出所料,阜成门的千斤闸正在缓缓上升。城楼和城门内喊杀声震天,仿佛整个天地都在颤抖。一千名顺军见状毫不犹豫地冲入了城门,他们的身影在火光中闪烁不定,如同幽灵般诡异。最后一名顺军伸手掏出一枚烟花放在地上,用火折子点燃。嗖啪!响声过后,一道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绽放,如同盛开的花朵般美丽而诡异。这是他们的信号,表示他们已经成功攻入了城门。
“杀!”遍野的喊杀声响起在黑暗之中,如同洪水猛兽般冲向这座刚刚沉睡的城池。第二波顺军也只有千余人左右,他们看到千斤闸还在升起,领队者高兴地呼喊:“成功了!成功了!杀!杀一人赏银十两,杀三人官升两级!”他的声音中带着几分狂热和兴奋,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说完,他也掏出一枚烟花放在地上,用随身携带的火折子点燃。嗖啪!又一道绚烂的烟花在空中炸裂绽放,照亮了这片黑暗的夜空。
在干清宫那温暖而略显昏黄的内室中,晨光透过精致的窗棂,斑驳地洒在铺着柔软织锦的地面上,为这古老的宫殿增添了几分温馨的气息。侍臣郭天阳,身着华丽的朝服,面带微笑,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沉稳与忠诚,仿佛无论外界如何动荡,他都是这宫廷中不变的基石。他轻轻地走到龙榻旁,以一种既恭敬又亲切的语气唤醒了躺在榻上的林小风:“皇爷,今晨是否还前往城门楼巡视?昨夜流寇试图偷袭,未果而遁,损失了三千兵马。那李闯贼定然心怀愤恨,预计今日的攻城会比昨日提前两刻钟。”
林小风缓缓睁开眼,眼中闪过一丝疲惫,却也掩不住那份帝王的坚毅。他坐起身,窗外的光线恰好勾勒出他轮廓分明的脸庞,显得格外坚毅。“守城之事,我已竭尽全力,剩下的就交给将士们了。稍后我要去文渊阁,有些事情需要与内阁商议。”他的声音不高,却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郭天阳闻言,立刻躬身行礼,转身离去,步伐稳健而迅速,彰显了他作为侍臣的高效与干练。不久,他手持一本红色账册返回,那账册封面用金丝绣着繁复的图案,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郭天阳径直走到林小风面前,跪下行礼,高举账册过头,动作中满是恭敬:“皇爷,锦衣卫指挥使公孙遇春派人送来消息,昨夜锦衣卫与勇卫营在城中剿灭了上千名流寇奸细,缴获银两二百一十六万两,这是账册。”
林小风接过账册,仔细翻阅,眉头渐渐舒展,眼中闪过一抹赞赏。“勇卫营的伤亡情况如何?”他关切地问,言语间流露出对将士们的体恤。
“没有伤亡,李指挥使直接在门口架起了红夷大炮,那些奸细见状无不投降!”郭天阳自豪地回答,脸上洋溢着对公孙遇春的敬佩之情。
“好!好!”林小风连声赞叹,心中对公孙遇春的成长感到非常满意。他未曾想到的计策,公孙遇春却想到了,并且执行得比老练的顾朝生还要出色,这让他心中涌起一股欣慰与期待。
提及顾朝生,林小风的眼神不禁暗了几分。作为东厂提督,顾朝生昨夜的表现实在令人失望。他与五城兵马司围剿流寇奸细窝点,结果却伤亡了百余人。如果不是考虑到顾朝生还有利用价值,林小风昨晚就想废了他。想到这里,他不禁叹了口气,心中五味杂陈。
早膳之后,林小风的銮驾在晨曦中缓缓驶出干清宫,前往文渊阁。沿途,宫墙高耸,红墙碧瓦,在晨光中更显庄重。街道两旁,尽管战事紧迫,但百姓们的生活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早市依旧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几分生机。
文渊阁内,邵师韩、成庆华、缪一奎三位大臣早已等候多时,见皇上驾到,他们纷纷跪地行礼,动作整齐划一,显示出朝堂之上的严谨秩序。
躺在内室的李邦华也得到了消息,他想要起身迎接,却被林小风摆手制止,示意他不必多礼。李邦华虚弱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但仍强撑着开口问道:“陛下面色不悦,是否有什么心事?”
林小风沉默片刻,目光深邃,似乎在权衡着什么,最终缓缓说道:“我在考虑是否要迁都.”此言一出,在场的人都愕然失色,气氛瞬间变得凝重。
迁都?这个提议在众人心头掀起了轩然大波。流寇围城之前,朝堂混乱,百姓惶恐,军心不稳,皇上从未考虑过迁都。如今京师城坚炮利,军民一心,更有各路勤王大军正在赶来,此时提出迁都,实在令人费解。
见李邦华欲言又止,京营总督成庆华急忙替他言道:“陛下,流寇攻城数日,除了留下无数尸体外,并未有所收获。臣不敢说大话,但凭现在的武器和城中的军民,坚守十日半月绝无问题。”
“待各路勤王大军一到,流寇自然溃散!”他的语气坚定,充满了对胜利的信心。
邵师韩眨了眨眼睛,目光闪烁,似乎洞察到了什么,他说道:“陛下所忧虑的,恐怕不是流寇吧?”此言一出,缪一奎和成庆华同时看向邵师韩,而邵师韩则一脸神秘地看着李邦华,对自己的猜测颇为得意。
片刻后,成庆华浑身一震,拍着自己的脑门说道:“陛下指的是建奴?”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不确定,显然这个猜测让他也感到震惊。
林小风点了点头,目光深沉,“如果流寇攻不下北京,他们会去哪里?”他的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
成庆华取出舆图铺在桌上,仔细审视,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标记都似乎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片刻后,他说道:“臣以为他们会去宣府!”宣府,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谨慎一点说,他们可能会退回大同!”成庆华补充道,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显然对于局势的判断他也不敢掉以轻心。
林小风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抹忧虑。“这正是我所忧虑的!一旦李闯贼撤军,辽东的建奴很可能会像两年前那样,绕道蒙古包围京师。如今的建奴,早已不是十多年前的八旗兵了,他们得到了孔有德所带来的火炮技术,单凭坚城已经无法阻挡他们。”他的语气沉重,透露出对未来的深深担忧。
成庆华指着地图上的山海关说道:“陛下,山海关距离京师不过六百余里。即使建奴包围了京师,吴三桂的关宁军也能第一时间赶来勤王。关宁军是我明军的精锐,一定能够抵挡建奴。”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关宁军的信任。
然而,林小风却没有说话,只是用严厉的目光盯着他,仿佛在问:流寇围城已久,吴三桂在哪里?关宁军的影子在哪里?他的沉默让成庆华的话语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关宁军确实能打,但并不是成庆华所说的那么能打。历史上,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率兵前往山海关一带,在一片石与吴三桂的关宁军激战。如果没有八旗兵的相助,吴三桂的关宁军根本打不过李自成。这一点,林小风心中清楚得很。
在一片石之战中,李自成共有八万人,其中唐胜宇和白广恩率领两万人迂回,断绝了吴三桂的后路。正面战场只有四万骑兵和两万步卒,这些人大部分来自明军的西北边军。而吴三桂呢?他有多少兵马?五万关宁军,外加山海关总兵高第的一万人,另外还有三万临时招募的乡勇。六万对九万,关宁军死伤惨重。这样的战绩,如何让林小风对关宁军抱有太大的希望?
成庆华自知失言,不敢再说下去。他低下头,不敢直视林小风的眼睛,心中充满了自责与无奈。
李邦华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臣以为陛下的忧虑有道理,但是迁都一事关系重大,需要从长计议。”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犹豫,显然对于迁都这个提议他也感到难以抉择。
“其实.建奴不一定敢绕道蒙古围困京师,因为现在的局势太复杂了。”他试图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李自成占据了西北一带,吴三桂镇守山海关,其他各路勤王大军都在路上,此时围困京师并不是明智之举。”他的分析有理有据,试图说服林小风放弃迁都的念头。
然而,林小风却只是看着李邦华,淡淡一笑:“李阁老,你以为吴三桂为何至今未来?是他的战马不快,还是路上遇到了阻碍?”他的问题直指问题的核心,让李邦华也无法回避。
李邦华无言以对,他知道林小风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如果吴三桂真心想来,早就已经到了。不可能至今还未出现。这样的现实让他也无法再为关宁军辩护。
“这支关宁军表面上是大明的军队,实际上早已成了吴三桂的私人军队。他们至今未来,无非是怕早来会打仗,打仗会死人,他想保存实力!”林小风一语道破关宁军的本质,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
“吴三桂遇到流寇时表现如此,遇到建奴时会表现更好吗?我以为不会!”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决绝,显然对于吴三桂和关宁军他已经不再抱有任何幻想。
“所以我不指望他们,但也不会主动放弃他们。”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与坚定,“因此我最近一直在想.如果李闯贼退兵了,我和京师该何去何从?”他的问题像是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李邦华、成庆华、缪一奎、邵师韩都被林小风的分析惊呆了。他们四人呆立在原地,久久不能平息内心的震惊。是啊!陛下的分析有理有据,每句话拆开都有其道理。尤其是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太透彻了。尤其是建奴,如果他们真的长驱直入围困京师,到时候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像是一座大山压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感到无比的沉重与忧虑。
辽东的广袤大地上,建州女真部落如同冬日里厚重的乌云,低悬于天际,遮蔽了本应属于大明的光明。那片土地上,风带着几分刺骨,雪花偶尔飘落,覆盖了曾经辉煌的战痕,却也掩不住那份挥之不去的忧虑与不安。在这片阴霾之下,人们谈论着过往,尤其是成化年间的辉煌与遗憾,仿佛每一次提及,都是对当下困境的一次深刻反思。
李邦华,这位面容坚毅、眼神深邃的内阁重臣,此刻正站在紫禁城的一隅,眉头紧锁,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直视那遥远的辽东。他的身旁,是同样忧心忡忡的林小风,这位年轻的皇帝,虽年轻却已显露出非凡的决断力与远见。
“陛下,臣以为,建州女真虽如狼似虎,然我大明亦非待宰羔羊。”李邦华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等需以雷霆万钧之势,先安内而后攘外,方能解此困境。”
林小风闻言,眼神微动,他深知李邦华的提议绝非空穴来风,遂缓缓开口:“愿闻先生高见。”
此时,紫禁城的宫墙外,春意已悄然降临,但宫内的气氛却依旧凝重。李邦华继续道:“中原之地,流贼四起,民心不稳,此乃内忧。而建州女真,虽虎视眈眈,却亦需时机。吴三桂与关宁军之退,实乃权宜之计,建州女真需时日稳固后方,此其一也。”
他顿了顿,目光望向远方,仿佛能穿透重重宫墙,看见那遥远的宁远城:“其二,蒙古草原辽阔无垠,建州女真若绕道进攻,必遭其阻,且后路难保,此乃天险之利,我辈当善加利用。”
言及此处,林小风心中暗自思量,他深知李邦华所言非虚,却也明白,真正的挑战远不止于此。他转而问道:“然则,建州女真与流贼,皆非易于之辈,我等当如何自处?”
李邦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自信也有无奈:“陛下,古语云,打铁还需自身硬。我等唯有加强自身,方能抵御外侮。军备、民生、民心,皆需兼顾。”
此时,紫禁城的御花园中,春花烂漫,花香袭人,却无人有心欣赏。林小风望着李邦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有这样一位忠臣良将在侧,大明的未来或许还有转机。
“缪一奎。”林小风突然转向一旁正欲开口的吏部侍郎,“你所说的官员考核之事,进展如何?”
缪一奎闻言,连忙上前,双手呈上一本题本,神色间难掩紧张:“陛下,此乃臣所拟之题本,尚未奏报于李阁老,请陛下御览。”
林小风接过题本,却并未急于翻阅,而是先递给了李邦华:“李阁老,你先看看。”
李邦华接过题本,细细阅读,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待他阅毕,望向林小风,眼中闪过一丝凝重:“陛下,此题本上所列官员,皆有不职之嫌,然是否真要全部罢免,还需三思。”
林小风微微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决绝也有无奈:“李阁老,朕意已决。朝堂之上,若尽是庸碌之辈,我大明何以安邦定国?朕要的是能臣干将,而非尸位素餐之徒。”
言罢,他环视四周,目光如炬:“削籍之罚,虽重,却可警醒百官。朕要让所有人知道,大明的江山,不是靠他们守着的,而是靠朕,靠每一个真正为大明着想的臣子!”
此时,紫禁城内的气氛似乎更加凝重了。但林小风的话语,却如同一声惊雷,震醒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他们知道,这位年轻的皇帝,正以自己的方式,为大明的未来,描绘着一幅崭新的蓝图。
“至于官员俸禄,朕亦有所考虑。”林小风继续说道,“户部当制定合理标准,朕自会从内帑拨款补贴。朕要让官员们无后顾之忧,全心为大明效力。”
言及此处,林小风突然话锋一转:“另外,朕欲成立土地司,专司土地之事,以解百姓之苦,安民心,固国本。”
此言一出,众人皆惊。他们知道,这将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变革,也是林小风为解大明困境所迈出的重要一步。
紫禁城的春天,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加明媚了。而在这片明媚之中,大明的未来,也正悄然绽放出新的希望。
“这土地管理的事儿咋整啊?”李邦华眉头紧锁,语气中透露出无尽的忧虑。
“对啊,为啥老百姓会造反呢?表面上看是吃不饱饭,实际上啊,是土地问题闹得。”林小风叹了口气,目光深邃地望向窗外,仿佛能穿透时空,看到那片饱受苦难的大地。
话说到明末那会儿,土地兼并之风盛行,犹如一场无声的风暴,席卷了整个国家。藩王们的胡作非为,自然是最为人所诟病的,但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那些有钱有势的地主老爷,如同贪婪的野兽,到处抢占地盘,还耍尽滑头,藏匿土地,以逃避交税。结果,国家的粮食税收不上来,国库日渐空虚。税收是定好的,他们少交了,那苦头自然就落到了农民兄弟的头上。一个个被逼得家破人亡,走投无路。
这时候,官府又在哪里呢?他们难道不应该站出来救济百姓吗?
然而,事实却是残酷的。官府只知道催税,仿佛他们的眼中只有那冰冷的银两,而无视了百姓的生死。本来田税加上各种杂役就重得要命,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辽东那边战事又急,军费猛涨,老百姓简直是活不下去了。
破产了还不够,欠税的还得被抓去坐牢。在监狱里,他们遭受着鞭子、棍子的伺候,各种狠招都用上了。没多久,县衙的监狱里都塞满了欠税的百姓。他们的日子苦得没法说,只能在绝望中挣扎。最终,老百姓只好揭竿而起,用武力来抗争这不公的命运。
虽说朝廷后来免了一年的田赋,但那只是临时的缓兵之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非得成立个专门管土地的部门不可。
“这土地管理部门到底是干啥的?”李邦华一脸茫然地问道。
林小风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反而反问道:“咱们大明,谁不用交税啊?”他的目光扫过众人,似乎在寻找一个答案。
户部尚书邵师韩脱口而出:“皇家的庄园、藩王的土地,还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地产。”他说得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无需争议的事实。
林小风点点头,表示赞同。他说那些说士绅不用交粮的全是瞎扯。他们只是减免部分税收,并不是全免。那些有特权的人家,每丁每石地只交点物料银,不用交劳役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可以完全逃避税收。
他举了个例子:“比如地主张三,他有地有丁,按规矩得交这么多钱:‘地租加上人头税,再加上各种附加税,算下来得二十五两多。’”他算得津津有味,仿佛每一笔钱都关乎他的切身利益。
“但如果张三是个三品大官,有特权,那交的就少多了:‘减掉一部分,最后就十八两多点。’”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无奈和讽刺。
“你们看,不管张三官大官小,地租是跑不掉的,只是劳役费能减点。可到了万历末年,劳役费都能折算成地租了,但减免的还是很有限。”他解释道,仿佛想要揭开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
“既然就这些人能免税,为啥田赋还是年年减少呢?”李邦华忍不住问道。他的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都明白其中的缘由。还用问吗?谁都想把地挂靠到藩王、宗室名下,交点保护费好逃税。藩王宗室们坐享其成,乐不可支,甚至还兼并土地,出租赚钱。这样一来,地主富户虽然也交钱,但比田赋少多了。两边都得了好处,就朝廷和老百姓吃亏。等到官府再摊派,老百姓的田赋噌噌往上涨,苦得要命。
看着大家都不说话,林小风笑了:“我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这个!”他的笑容中带着坚定和决心。
他接着说:“第一,除了皇帝赐给藩王、宗室、贵族的田,其他的都得交税。”他的语气斩钉截铁,仿佛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
然而,大家还是沉默不语。林小风急了:“这办法行不行,你们倒是说句话啊!”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焦急和无奈。
李邦华环顾四周,叹了口气:“陛下,这事儿牵扯到皇家,我们不好插手。而且藩王、贵族那么多,执行起来难啊。”他说得语重心长,仿佛这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都不是问题!土地管理部门就专门管他们!”林小风胸有成竹地说道。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坚定的信念,仿佛他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现在大明有二十八个藩王,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已经干掉了十四个。对付十四个总比二十八个容易吧。但除了藩王,宗室也多得很。林小风想出了一个狠招:“现在流寇横行,要么他们乖乖交税,要么我撤了守军,让他们被贼人灭了。到时候土地都归我,他们啥都没了!”他说得冷酷无情,仿佛是在对待一群无关紧要的陌生人。
大家一听,都吓出了一身冷汗。皇上的招儿太狠了,连自家人都不放过。但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办法了。李邦华点点头问:“陛下还有其他招儿吗?”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期待和好奇。
“第二,谁要是故意让田地荒废,每年罚一两银子,用来救济地方;连续两年荒废的,地就归土地管理部门了。”林小风继续说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以前也有荒芜的罪,但罚得轻。现在皇上加到一两,够狠的。这个办法大家意见不一,争来争去没个结果。但林小风却坚信这是正确的做法。
他接着说:“还有最后一招,跟田地买卖和租赁有关。”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神秘感,仿佛这是一个深藏不露的秘密武器。
“我已经废除了三项重税,承诺永不加赋。老百姓只要勤劳耕作,自给自足不是问题。所以我想鼓励大家买地、租地、种地。”他解释道,仿佛是在阐述一个简单而明了的道理。
然而,邵师韩却一脸担忧:“陛下,百姓流离失所,哪有钱买地?租地也不愿意,因为没地可种啊。”他说得忧心忡忡,仿佛看到了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为啥不愿租呢?”林小风反问道,他的目光中透露出一种探究的神色。
邵师韩想了想:“比如说五亩地,一年能收二十石粮食。地主收租六七成甚至更高。收成越好,租子越重。”他解释道,仿佛是在揭开一个残酷的现实。
“地主就这么盘算着,让佃户们饿不死也吃不饱,没钱置办产业。不然哪天他们有钱买地了,就不租地主的了。”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无奈和悲哀。
林小风笑着点头,这就是压在老百姓头上的三座大山之一啊!他心中暗自思量,脸上却露出了坚定的神色。
想到这里,他解释说:“我设立土地管理部门,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心。
“那些逃亡死绝的人留下的无主之地,都归官府管。官田分两种,一种只租不卖,一种只卖不租。”他详细地解释道,仿佛是在描绘一个美好的蓝图。
“想租想买的,都是没地的农民。上田六两一亩,中田五两,下田三两。租金是收成的一成。有了官田出租,地主富户的地就不好卖高价了。”他继续说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期待和憧憬。
“为了避免被罚,富户们要么自己种地,要么低价出租,要么干脆卖地。”他补充道,仿佛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胜利。
然而,邵师韩又担心起来:“陛下,如果有人大量租买官田,再高价转租转售怎么办?”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忧虑和不安。
“官田限购/限租五亩,卖的时候只能卖给土地管理部门。原价买原价卖,不许转售。具体细则你们再完善。”林小风回答道,他的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没钱买的,土地管理部门可以贷款给他们,利息超低,比租地的租金还便宜!”他继续说道,仿佛是在阐述一个天经地义的道理。
“这土地管理部门管着藩王宗室,不是一般人能干的。所以我打算派锦衣卫或东厂的人去协助,这任务艰巨啊。”他最后总结道,语气中透露出一种深沉的忧虑和期待。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难的战斗,但他也坚信,只要他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他们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