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8章 发明
门学发明了新的纺车?连带着织绫机的问题也解决了?
听到这一消息,刘辩很高兴。
如今的纺车正处于手摇式向脚踏式的过渡阶段,与原本的单锭手摇或脚踏纺车不同,新的脚踏纺车为三锭,可以理解为效率提升了三倍。
而能制造出带有图案的丝帛的织绫机所提升的效率更高,足足有四五倍。
唯一可惜的是寻常的织布机并没有多少突破……大概因为织布机更重要,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进步的速度更快。但即便如此,前面两项成果已经足以让刘辩满意了。
纺车加快制作丝线的速度,而织绫机所能制造出的是利于商贸——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高端产品。
无论是是纺车还是织绫机,无可争议的是二者都是由年轻的马钧所主导。因此,结合着马钧此前改良龙骨水车等功绩,刘辩决意取马钧家所属之亭为名,封他为甘亭侯。
在纺车和织绫机上起到极大辅助作用的刘晔,计功被封为关内侯。
而在计功之时,虽然黄月英自己一直在推辞,但作为主导者马钧一改口拙的缺点,专门上书,在阐述了纺车和织绫机的一系列让刘辩都觉得复杂的原理之后,给出了结论——若没有黄月英加入提出另辟蹊径的完善方案,其中的关节他或许可以想明白,他也不知道需要几年。
于是乎,刘辩选择接受马钧的建议,同样将黄月英封为关内侯。
大汉已经多少年没有女子封侯了,哪怕只是关内侯。但和刘辩以为的朝中会有反对的声音不同,黄月英被封为关内侯的过程几乎没有激烈的声音,起码没有传到刘辩的耳中。
“大喜啊,大喜!”蔡瑁的心情可谓是相当好。
他本以为自己的外甥女入宫之事已经不可能了,没想到峰回路转,眼下,虽然他还是个议郎,没有外任,但他已经期盼着在议郎任上多待几年,起码也得等到外甥女入宫的那一天……
“舅父莫非想多了?”黄月英有些不理解,在她看来,自己得封关内侯固然惊喜,但与她入宫为妃嫔又有什么关系呢?
“非我想多了,是你想少了!”蔡瑁向黄月英介绍道,“此前姑父病愈之后被拜为侍中,领审署之职。”
蔡瑁口中的姑父乃是前三公张温,其妻是黄月英外祖父的妹妹,来到雒阳后她还陪着蔡瑁去拜访过数次。
蔡瑁继续解释道:“所谓审署,起初只是于尚书台审核诏书,后又兼以审核公文,其下又增给事中于尚书台,而领审署之侍中则与平尚书事皆于云台殿旁偏殿办公。”
“因此偏殿之中,能掌诏书公文之发布施行,今有人谓之曰尚书台之机要,以政事堂称之。”
尚书台本就是大汉处理国政的核心了,而政事堂则已经变成了核心中的核心。
而无论是平尚书事还是领审署,都只是连官秩都没有使职,无论是指定人选还免去此职,天子一言可定之。
不过蔡瑁对黄月英说这些,并非是为了表现天子的权威,而是要说明:“姑父在政事堂中,经手封侯之诏书……昨日姑父遇见我时,私下告知说,当时政事堂中并非无人反对,而之所以最后诏书未经改变而施行,皆因政事堂中人疑宫中对你有意也。”黄月英:……
这事的确出乎了黄月英的预料。
起初,她来到鸿都门学,真的只是为了学习,但现在事情的发展早已脱离了她的掌控。
她到底还是年轻,见到此事涉及甚广,不是高官就是贵胄,一时对于前路有些迷茫,她遂求教于蔡瑁道:“舅父,那我该怎么办?”
“不急!你且安心在鸿都门学……若是能在此期间再发明几个器物,那就再好不过了。至于余下的事,自有姑父和我代你处置。”蔡瑁自信地说道。
“我此次告诉你这些,只是为了让你心中有数,莫要待到那一日到来之时心中慌了神。”
原本黄月英还没想到什么,但听了蔡瑁一说,反而心中忐忑起来。
不过,原本黄月英以为她被封侯之后,会引起些轩然大波,却没想到,与朝臣们的沉寂相比,民间的态度的的确火热,但这火热针对的并非黄月英。
与马钧因为发明而被封为亭侯相比,女子关内侯根本不是问题——甚至于,还会让人产生联想——“一个女子都能得封关内侯,那我如何不行?”
这是自从早年间刘辩发布鼓励发明的诏书后第一次有人因此封侯——至于更早的中常侍毕岚,在世人心中当然是不算的。
近年来,随着鸿都门学的发展,民间对于发明创新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当马钧封列侯的消息传出,更是如烈火烹油一般点燃了民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河南尹治下,每日便有起码五六个各种各样的发明被百姓献上来,其中大半是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用于精准测量卡尺,其实早在新莽之时就有了。
也有比较新颖的东西,比如脚底带铆钉的牛皮靴……要说没用吧,在某些时候还真有点用。
对于这些,刘辩皆令有司核查之后欲以赏赐不等。
可惜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能与新纺车和新的织绫机所媲美的器物。不过,在刘辩的赏赐之下,民间的发明热情虽然在抵达高潮之后不可避免的下落,但所有人都知道了,靠着发明,真的可以拜官封侯!
这就足够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黄月英继续在鸿都门学深造,鸿都门学的诸生还有文学,都不再对她有所偏见,这一切不是因为她与宫中的关系,而是由于她所取得的成就。
而蔡琰对于黄月英的兴趣还要比刘辩更浓厚一些,作为才女,虽然蔡琰擅长的和黄月英不在一个赛道之上,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了和黄月英惺惺相惜之感,更是在征得刘辩同意之后数次召黄月英入宫相见,两人相谈甚欢。
对于黄月英来说,外人怎么想,她已经不在乎了。
(本章完)
门学发明了新的纺车?连带着织绫机的问题也解决了?
听到这一消息,刘辩很高兴。
如今的纺车正处于手摇式向脚踏式的过渡阶段,与原本的单锭手摇或脚踏纺车不同,新的脚踏纺车为三锭,可以理解为效率提升了三倍。
而能制造出带有图案的丝帛的织绫机所提升的效率更高,足足有四五倍。
唯一可惜的是寻常的织布机并没有多少突破……大概因为织布机更重要,在发展过程中自然进步的速度更快。但即便如此,前面两项成果已经足以让刘辩满意了。
纺车加快制作丝线的速度,而织绫机所能制造出的是利于商贸——尤其是丝绸之路的高端产品。
无论是是纺车还是织绫机,无可争议的是二者都是由年轻的马钧所主导。因此,结合着马钧此前改良龙骨水车等功绩,刘辩决意取马钧家所属之亭为名,封他为甘亭侯。
在纺车和织绫机上起到极大辅助作用的刘晔,计功被封为关内侯。
而在计功之时,虽然黄月英自己一直在推辞,但作为主导者马钧一改口拙的缺点,专门上书,在阐述了纺车和织绫机的一系列让刘辩都觉得复杂的原理之后,给出了结论——若没有黄月英加入提出另辟蹊径的完善方案,其中的关节他或许可以想明白,他也不知道需要几年。
于是乎,刘辩选择接受马钧的建议,同样将黄月英封为关内侯。
大汉已经多少年没有女子封侯了,哪怕只是关内侯。但和刘辩以为的朝中会有反对的声音不同,黄月英被封为关内侯的过程几乎没有激烈的声音,起码没有传到刘辩的耳中。
“大喜啊,大喜!”蔡瑁的心情可谓是相当好。
他本以为自己的外甥女入宫之事已经不可能了,没想到峰回路转,眼下,虽然他还是个议郎,没有外任,但他已经期盼着在议郎任上多待几年,起码也得等到外甥女入宫的那一天……
“舅父莫非想多了?”黄月英有些不理解,在她看来,自己得封关内侯固然惊喜,但与她入宫为妃嫔又有什么关系呢?
“非我想多了,是你想少了!”蔡瑁向黄月英介绍道,“此前姑父病愈之后被拜为侍中,领审署之职。”
蔡瑁口中的姑父乃是前三公张温,其妻是黄月英外祖父的妹妹,来到雒阳后她还陪着蔡瑁去拜访过数次。
蔡瑁继续解释道:“所谓审署,起初只是于尚书台审核诏书,后又兼以审核公文,其下又增给事中于尚书台,而领审署之侍中则与平尚书事皆于云台殿旁偏殿办公。”
“因此偏殿之中,能掌诏书公文之发布施行,今有人谓之曰尚书台之机要,以政事堂称之。”
尚书台本就是大汉处理国政的核心了,而政事堂则已经变成了核心中的核心。
而无论是平尚书事还是领审署,都只是连官秩都没有使职,无论是指定人选还免去此职,天子一言可定之。
不过蔡瑁对黄月英说这些,并非是为了表现天子的权威,而是要说明:“姑父在政事堂中,经手封侯之诏书……昨日姑父遇见我时,私下告知说,当时政事堂中并非无人反对,而之所以最后诏书未经改变而施行,皆因政事堂中人疑宫中对你有意也。”黄月英:……
这事的确出乎了黄月英的预料。
起初,她来到鸿都门学,真的只是为了学习,但现在事情的发展早已脱离了她的掌控。
她到底还是年轻,见到此事涉及甚广,不是高官就是贵胄,一时对于前路有些迷茫,她遂求教于蔡瑁道:“舅父,那我该怎么办?”
“不急!你且安心在鸿都门学……若是能在此期间再发明几个器物,那就再好不过了。至于余下的事,自有姑父和我代你处置。”蔡瑁自信地说道。
“我此次告诉你这些,只是为了让你心中有数,莫要待到那一日到来之时心中慌了神。”
原本黄月英还没想到什么,但听了蔡瑁一说,反而心中忐忑起来。
不过,原本黄月英以为她被封侯之后,会引起些轩然大波,却没想到,与朝臣们的沉寂相比,民间的态度的的确火热,但这火热针对的并非黄月英。
与马钧因为发明而被封为亭侯相比,女子关内侯根本不是问题——甚至于,还会让人产生联想——“一个女子都能得封关内侯,那我如何不行?”
这是自从早年间刘辩发布鼓励发明的诏书后第一次有人因此封侯——至于更早的中常侍毕岚,在世人心中当然是不算的。
近年来,随着鸿都门学的发展,民间对于发明创新的热情与日俱增,而当马钧封列侯的消息传出,更是如烈火烹油一般点燃了民间。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据不完全统计,光是河南尹治下,每日便有起码五六个各种各样的发明被百姓献上来,其中大半是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用于精准测量卡尺,其实早在新莽之时就有了。
也有比较新颖的东西,比如脚底带铆钉的牛皮靴……要说没用吧,在某些时候还真有点用。
对于这些,刘辩皆令有司核查之后欲以赏赐不等。
可惜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能与新纺车和新的织绫机所媲美的器物。不过,在刘辩的赏赐之下,民间的发明热情虽然在抵达高潮之后不可避免的下落,但所有人都知道了,靠着发明,真的可以拜官封侯!
这就足够了。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黄月英继续在鸿都门学深造,鸿都门学的诸生还有文学,都不再对她有所偏见,这一切不是因为她与宫中的关系,而是由于她所取得的成就。
而蔡琰对于黄月英的兴趣还要比刘辩更浓厚一些,作为才女,虽然蔡琰擅长的和黄月英不在一个赛道之上,但还是不可避免地有了和黄月英惺惺相惜之感,更是在征得刘辩同意之后数次召黄月英入宫相见,两人相谈甚欢。
对于黄月英来说,外人怎么想,她已经不在乎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