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临江山人
分卷阅读24
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诗经·卫风·硕人》
子夏紧接着问的是——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首先,一纯要说明的是“素以为绚兮”句。
很多翻译把这句话纳入前面诗经的部分,说这句是逸诗。最终呈现的是下面这么一个格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私以为不然。
今本的《诗经》不是足本,有些词句散逸了,前人称之为“逸诗”。
据我个人判断,这一句“素以为绚兮”不是逸诗,而是子夏对这首诗的整体提炼!
您瞧啊,要是把这句“素以为绚兮”加入原文,不但1格式被破坏,而且2与前文不搭,3严重破坏整首诗歌的意境。
1《硕人》这首诗歌格式一直保持着“四字半句,八字一句”的整齐格式,总共有四段内容。突然在行文至半时,插入一句五个字的“素以为绚兮”,实在匪夷所思!
2《硕人》第二段都在细细描绘庄姜的容貌,从手指到额头无一巨细。突然,在后面紧跟一句“素以为绚兮——素然是最美丽绚烂的”,前头半点铺垫都没有,不觉得很突兀吗?
3细细品读《硕人》这首诗歌,作者描绘一个贵族女子出嫁的场景,笔调却毫不庸俗富气,倒有一股自然率真之气。
我们□□人无论是作诗,还是写文,甚至弹琴,都很喜欢用一种节奏——“缓起,紧中,慢收”。收尾虽然慢,通常却有一种更舒畅高远的意境出来,因此收尾总是一个重点,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多数就蕴含在其中。
回过头来再读《硕人》:
第一段阐述庄姜的身世,算是缓起。
第二段以细腻柔顺的笔调描绘庄姜的容貌,步入紧中阶段。
第三段对婚嫁场面的描写极具张力,十分的热烈、喜庆,满目朱红色——紧中。
结尾第四段,镜头一转,状似无意地写起了自然环境,什么流水哗哗,还有肥鱼啪啪呀,节奏渐渐慢下来,带着方才心驰神荡的余韵来看大自然,觉得微风拂过,那叫一个心胸开阔。
整一首诗歌传递出了率真自然之气,这是要靠读者通篇细读后才能整体感知的。
如果作者在行文至半时就提纲挈领,说一句“素以为绚兮”,岂不生涩?也太不符合作者文笔精妙、文风自然、俨然一个作诗高手的人物设定了吧?
由以上的推论,一纯觉得“素以为绚兮——素然率真是最为美丽绚烂的”就是子夏在读完《硕人》篇以后的整体提炼。
至于“何谓也”,倒还不是真心询问之意,不过是问问老师对自己这个答案怎么看、有些什么指点罢了。
您可别忘了,我们以前的文章说过,子夏是文学科的高材生!
孔子人精似的,怎么不明白学生的意思呢?
老夫子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比喻回答了子夏——“绘事后素。”
哎呦呦,本来前面的“素以为绚兮”就已经众说纷纭的了,这会子,老夫子一个顽皮,坑死了后代无数研究《论语》的人。
为了这一则,一纯查了很多资料,经过反复推敲,才敢写下这一期的文章。
刚刚的“素以为绚兮”是一处难点,这会儿“绘事后素”也是一个难点。
首先,作为一个细读了整部《论语》的娃,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么一句话——孔圣人很喜欢以比喻的手法来讲述哲理。“绘事后素”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脑袋瓜子稍微转差了一点,可能就和原义差天共地。这也是为什么《论语》的释义五花八门的原因。
一纯不敢说自己的释义有多么正确,不过是一点个人揣摩得出的想法而已。
我们来看“绘事后素”。
这句话的翻译真真要搞死个人!
一纯必须拎出朱熹老爷子来□□一下,朱老爷子的集注大多数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就不敢苟同了,就好比“绘事后素”的朱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
不论具体意思,就在文字层面来讲,我就十分不赞同“后素”的解释——人家原文是“后素”就是“后素”,你凭空加了个“于”!这样直接导致“素”的顺序变更,是极其不严谨的!
如果按朱熹的说法“绘事后于素”,孔夫子为什么不说“先素后绘”呢?
回到正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绘事后素”?
咱们撇开隐喻不提,先搞清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一开始,“绘事”的理解可难倒我了!这古代绘画的工序我没留意过,一点也不知道哇,也找不到查找的方向。
幸好,我平时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我记得曾经在《粉黛罗绮》这本书里读到过先秦服装的用料和款式,那一部分有提到:商周时期的衣服多数是“草石并用”,将植物染液涂画在衣料上,配合有颜色的矿物颜料描绘图案。
这跟绘画可是搭上边了!我立马去翻阅这一本书,果然找到了线索!
原文是这样的:
《诗经》中女子制衣的用料已很多样,再经由练染、画缋、纹绣使得衣料更加丰富,并向着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画缋工艺常“草石并用”,即在草木染的衣料上用调和后的矿物颜料涂绘成各色图案。同时,画缋与绣往往共同使用。
然后,书里提到了一本古书——《周礼》,这本古书是我们研究周朝绘画工序的最直接史料!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里讲得很清楚:“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最后一句“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是不是和“绘事后素”很像呢?这根本就是一个意思嘛!
上面提到的青赤黑玄黄五色都是比较重的颜色,画好这些了,最后再上白颜色(素)勾勒才不会被覆盖;同时因为白颜色亮度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放在最后。
这句“绘事后素”的翻译就很清晰了,那么它的暗藏意思其实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刚刚才分析完《硕人》传递出来的是一股率真素然之气,这个地方孔子虽然用绘画的工序来做了个比喻,但“素”这个字才是关键所在呢!
“绘事后素”,意思就是
分卷阅读24
- 肉肉屋
分卷阅读24
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诗经·卫风·硕人》
子夏紧接着问的是——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首先,一纯要说明的是“素以为绚兮”句。
很多翻译把这句话纳入前面诗经的部分,说这句是逸诗。最终呈现的是下面这么一个格式: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
私以为不然。
今本的《诗经》不是足本,有些词句散逸了,前人称之为“逸诗”。
据我个人判断,这一句“素以为绚兮”不是逸诗,而是子夏对这首诗的整体提炼!
您瞧啊,要是把这句“素以为绚兮”加入原文,不但1格式被破坏,而且2与前文不搭,3严重破坏整首诗歌的意境。
1《硕人》这首诗歌格式一直保持着“四字半句,八字一句”的整齐格式,总共有四段内容。突然在行文至半时,插入一句五个字的“素以为绚兮”,实在匪夷所思!
2《硕人》第二段都在细细描绘庄姜的容貌,从手指到额头无一巨细。突然,在后面紧跟一句“素以为绚兮——素然是最美丽绚烂的”,前头半点铺垫都没有,不觉得很突兀吗?
3细细品读《硕人》这首诗歌,作者描绘一个贵族女子出嫁的场景,笔调却毫不庸俗富气,倒有一股自然率真之气。
我们□□人无论是作诗,还是写文,甚至弹琴,都很喜欢用一种节奏——“缓起,紧中,慢收”。收尾虽然慢,通常却有一种更舒畅高远的意境出来,因此收尾总是一个重点,作者想传达的情感多数就蕴含在其中。
回过头来再读《硕人》:
第一段阐述庄姜的身世,算是缓起。
第二段以细腻柔顺的笔调描绘庄姜的容貌,步入紧中阶段。
第三段对婚嫁场面的描写极具张力,十分的热烈、喜庆,满目朱红色——紧中。
结尾第四段,镜头一转,状似无意地写起了自然环境,什么流水哗哗,还有肥鱼啪啪呀,节奏渐渐慢下来,带着方才心驰神荡的余韵来看大自然,觉得微风拂过,那叫一个心胸开阔。
整一首诗歌传递出了率真自然之气,这是要靠读者通篇细读后才能整体感知的。
如果作者在行文至半时就提纲挈领,说一句“素以为绚兮”,岂不生涩?也太不符合作者文笔精妙、文风自然、俨然一个作诗高手的人物设定了吧?
由以上的推论,一纯觉得“素以为绚兮——素然率真是最为美丽绚烂的”就是子夏在读完《硕人》篇以后的整体提炼。
至于“何谓也”,倒还不是真心询问之意,不过是问问老师对自己这个答案怎么看、有些什么指点罢了。
您可别忘了,我们以前的文章说过,子夏是文学科的高材生!
孔子人精似的,怎么不明白学生的意思呢?
老夫子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比喻回答了子夏——“绘事后素。”
哎呦呦,本来前面的“素以为绚兮”就已经众说纷纭的了,这会子,老夫子一个顽皮,坑死了后代无数研究《论语》的人。
为了这一则,一纯查了很多资料,经过反复推敲,才敢写下这一期的文章。
刚刚的“素以为绚兮”是一处难点,这会儿“绘事后素”也是一个难点。
首先,作为一个细读了整部《论语》的娃,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这么一句话——孔圣人很喜欢以比喻的手法来讲述哲理。“绘事后素”就是其中一个案例。
脑袋瓜子稍微转差了一点,可能就和原义差天共地。这也是为什么《论语》的释义五花八门的原因。
一纯不敢说自己的释义有多么正确,不过是一点个人揣摩得出的想法而已。
我们来看“绘事后素”。
这句话的翻译真真要搞死个人!
一纯必须拎出朱熹老爷子来□□一下,朱老爷子的集注大多数还是不错的,但有些地方就不敢苟同了,就好比“绘事后素”的朱注:“‘绘事’,绘画之事也。‘后素’,后于素也。”
不论具体意思,就在文字层面来讲,我就十分不赞同“后素”的解释——人家原文是“后素”就是“后素”,你凭空加了个“于”!这样直接导致“素”的顺序变更,是极其不严谨的!
如果按朱熹的说法“绘事后于素”,孔夫子为什么不说“先素后绘”呢?
回到正题,我们应该如何理解“绘事后素”?
咱们撇开隐喻不提,先搞清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
一开始,“绘事”的理解可难倒我了!这古代绘画的工序我没留意过,一点也不知道哇,也找不到查找的方向。
幸好,我平时喜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我记得曾经在《粉黛罗绮》这本书里读到过先秦服装的用料和款式,那一部分有提到:商周时期的衣服多数是“草石并用”,将植物染液涂画在衣料上,配合有颜色的矿物颜料描绘图案。
这跟绘画可是搭上边了!我立马去翻阅这一本书,果然找到了线索!
原文是这样的:
《诗经》中女子制衣的用料已很多样,再经由练染、画缋、纹绣使得衣料更加丰富,并向着更加精美的方向发展。画缋工艺常“草石并用”,即在草木染的衣料上用调和后的矿物颜料涂绘成各色图案。同时,画缋与绣往往共同使用。
然后,书里提到了一本古书——《周礼》,这本古书是我们研究周朝绘画工序的最直接史料!
《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里讲得很清楚:“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火以圜,山以章,水以龙,鸟兽蛇。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
最后一句“凡画缋之事后素功”,是不是和“绘事后素”很像呢?这根本就是一个意思嘛!
上面提到的青赤黑玄黄五色都是比较重的颜色,画好这些了,最后再上白颜色(素)勾勒才不会被覆盖;同时因为白颜色亮度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放在最后。
这句“绘事后素”的翻译就很清晰了,那么它的暗藏意思其实也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刚刚才分析完《硕人》传递出来的是一股率真素然之气,这个地方孔子虽然用绘画的工序来做了个比喻,但“素”这个字才是关键所在呢!
“绘事后素”,意思就是
分卷阅读24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