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的话,夏浔在小樱傲人的双峰间掏弄一把,惹得小樱又是一阵娇嗔
夏浔笑着拥住她,小樱坐在他的怀里,一颗稍嫌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夏浔依旧爱抚着她,心神却已悄然浸入对辽东情形的思考之中,回京之后,这些都是要向皇帝详细禀报的,自然要抽时间整理一下
历经一冬,辽东布政司对鞑靼的重新编户接收安置委任官吏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无力拯救陷入死亡边缘的族民也无力抗拒大明武力的阿鲁台不情不愿地交出了权力,被夏浔亲切地邀请到沈阳卫长住了,他的爵位依旧保留着,却彻底失去了权力。
说起来,阿鲁台其实是很幸运的,实际上,在本来的历史上,十多年后马哈木之子脱欢一统瓦剌,再度东侵,阿鲁台西战于瓦剌,东战于兀良哈三卫,其部下衣食无着,纷纷散去,或降大明,或降瓦剌,日薄西山的阿鲁台最后全部族人仅剩一万三千多人,徙居母纳山,穷困潦倒,最后被脱欢出兵杀死,瓦剌至此一统鞑靼。
而今,他不但能得善终,而且荣华富贵并不稍减,实在是个幸运儿。只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下场竟是这般凄惨,所以心里恨极了夏浔。
夏浔可不怕他恨,这货以后只能留在沈阳做寓公了,还怕他画圈圈诅咒自己么这老货就算骂人,也就翻来覆去那么几句,比起江南那帮子文人现在骂自己的话,骂得五花八门鞭辟入里,那功力可是差得太远了。
阿鲁台当了甩手掌柜,虽是当得不情不愿,却也不用操心那许多头痛事了,这些事自有辽东都司操心。辽东都司自从朝廷拟定了对鞑靼之策后,就开始筹措从海路运来粮食,用软硬兼施的手段降服鞑靼人不难,难的是归心,这一点就要体现在陆续的政策上。
储备粮草,避免春荒,避免因为兵劫之后的灾荒饿死大批牧民,这就是争取民心的第一步。
运粮的事情全部交给了盐商和粮商,朝廷现在大型工程太多,根本顾及不了这一块。运粮到辽东,直接以物易物交易,从辽东换取人参东珠牛羊皮裘等物,由商人来经营却是大有赚头的,何况不喜欢换取东北特产的还可以用盐引交易。
所以大批的商贾抢着承担起了往辽东运粮的任务,春风一起,他们就陆续出发了,他们不但从江南采购米粮,还从东南亚等国购进米粮,这个过程中,直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粮食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海运的发展。
粮船一批批地从海路运到了辽东,大量的粮食稳定了辽东粮价,同时,大量粮食的运入,也避免了一些j商大肆提价,在榷场交易中趁机盘剥鞑靼牧民,激起刚刚归服的鞑靼牧人的忿怒。
粮食运入,牛羊牲畜毛皮特产等物又源源不断地运出,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辽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辽东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战争不一定必然使得民不聊生,有时候反而会叫他们更加富足。
眼下,辽东与鞑靼交易最多的物资是马匹,战马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原本不允许普通商贾贸易,这项权力是限制在朝廷手中的。不过朝廷不以赢利为目的,其交易手段交易作用官僚化严重,贸易效率也极其低下,夏浔特意请旨,针对辽东的特殊情况,放开了这一条件。
为了鼓励交易马匹,辽东布政司在提高牛羊贸易赋税的同时,降低了马匹交易的赋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了它的发展。于是,大批的蒙古马通过经济头脑发达经济手段灵活的商贾输进了关内。
同样是饲养牲畜,养马比养牛羊还要赚钱,尝到了这个甜头之后,穷得叮当乱响的牧民们双眼一亮,在这个春天里,重点饲养放牧马群的牧民明显增多了。
关于给马市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刺激牧民养马,朝中曾有许多大臣提出过异议。有的大臣认为游牧强悍,盖因有马,不应该刺激他们大量养马,而是以养牛羊为主,鼓励鞑靼牧民多养牛羊,以牛羊市易各种生活物资,两全齐美。而马,这可是战争利器,如果让鞑靼人拥有太多马匹,会叫人很不安。
皇帝接到大臣意见后就没有急于表态,因为这么多年的认知,使他知道夏浔每做一件事都一定有他的想法在里面,他的想法很多时候角度刁钻,异于常人,但是细细想来,却又大有道理。所以朱棣只是把大臣们的意见转发于夏浔。
夏浔果然上书言明了自己的看法,这封奏章一上,那些有异议的大臣立即再无异议。夏浔在上书中说:草原上的人要放牧才能生存,草原辽阔,不同于中原的圈养家畜,放牧就必须要有马,因此即便你穷尽手段来限制牧人养马,哪怕把马压价得一文不值了,他们也一样会保留一定数量的马匹。
马匹的数量至少会人手一匹,而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匹马,也就意味着如果打仗,他们不但能拥有足够的战马,要做到一人双马甚至三马也不难。所以,只要他们想打仗,无论什么时候,他们始终都是有足够的可用于作战的马匹的,这个限制就牧民方面来说毫无意义。
而对中原来说呢,目前又严重缺马,不但军中缺马,民间也缺马,以致马价炒得很高,依旧不敷使用。一旦限制养马之地的马匹饲养,并不能减少牧民用于作战的马匹,只能使中原的马匹供应更加困难。可是鼓励他们养马呢
草原只有那么大,放牧的牧人只有那么多,他们的草场有限每个人能够放牧的牲畜数量也有限,他们多养马,就没有余力也没有足够的草场再去养更多的牛羊,他们需要养马来交易,去换粮换布匹换各种生活物资,去过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一旦他们心怀歹意,在有心人的纠集下想要作乱,多余的马匹对他们的战斗力并没有丝毫帮助,这时候牛羊才是他们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所以,他们多养马就得少养牛羊,生活物资就要更依赖于农耕民族。
在目前,他们刚刚归附,人心还不稳定的状态下,是叫他们做到衣食住行可以自给自足好呢,还是叫他们把肚皮问题交给大明来负责好
当然,这也是过渡阶段的一种手段,这个阶段他们的不均衡发展是对统治有利的,等到双方的对立和隔阂渐渐消除的时候,中原也拥有了足够的马匹,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供过于求,马匹销路不畅,牧民自然就改以饲养牛羊为主了。
朱棣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有些方面远比夏浔想的透彻,但是夏浔的方法里包含了许多后世的经验和智慧,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夏浔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有些方法其目的之深远,连朱棣看了都拍案叫绝,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现如今,辽东布政司以当初改造迁置辽东部落的经验,结合鞑靼部落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许多新的政策,对鞑靼部落和牧民重新进行编组,指定了新的首领,划定了游牧范围,并且在以物易物的交易中,转化了一部分牧人从此专职以贸易为职业。
还有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放牲资料的牧人做了农民和佃户。另外一部分家中失去青壮劳力或主要生产资料的牧民,依照以前弱肉强食的草原生存原则,只能被人掳走,或者主动变成别人的奴隶,才能生存下去,现在则被辽东渐渐兴起的工厂作坊招纳为工人。
随着辽东贸易的发展,许多人不满足于将皮毛等粗加工特产直接贩卖于关内了,因为那样获利太少,所以早就有人开始经营大的皮裘制作作坊,他们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开了窍,他们开始觉得只是大量的买地,收取定额地租,或者办大牧场,贩卖牲畜营利,远不及加工贸易赚来的钱直接而快速。
所以有些人早就开始转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和作坊,这样的工厂最短缺的就是无产的专以作工为业的劳动力,所以他们很乐意招揽这些无家可归无事可做的百姓成为自己的工人。这样一来,草原上的人少了,草皮与水源的竞争不那么激烈了,辽东布政司要安置继续以游牧为生的人也就容易了。
一如当年一样,夏浔只把握大方向,具体的事情完全放手,哪怕在一些细节的处断上他们会碰些钉子,夏浔也不会事先提醒,而是由着他们去碰,只要不出大乱子。很快,万世域的辽东布政司在处理这个新的统治领地扩大了不止数倍的新辽东时,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欲速则不达,暂时只能做到这里,消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至于把山西布政司陕西布政司和北直隶向外扩张,甚至以大宁为中心,再划出一个新的布政司,对鞑靼进行彻底的分解,这就不是三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现在该是他离开的时候了。
夏浔思绪悠悠,将鞑靼和瓦剌的情况细细地捋了一遍,满意地吁了口气。
“嗯停一下那里是怎么回事”
从思绪中醒来的夏浔无意中向窗外一望,立即叩窗叫人停车,随即卷起了帘笼。
不远处是一座不高的山峰,山峰上有一处峰燧,道路旁是一片灌木,这是山阳,灌木上的雪已化去,抽枝发芽,新绿一片。在灌木丛中有一条人工踏出的道路,道路通到半山腰上。半山腰处有一片没有生长树木的土地,此刻,那里正堆起一个巨大的坟包,黑黄的新土,四周插着一些招魂幡,在山风中哗啦啦地飘扬着。坟前,有许多军人打扮的人头扎孝带,似乎正在举行祭祀活动。
这要什么人去世才要筑起这么大的坟茔,叫附近驻地的守军都来祭典,夏浔不记得最近有什么重要的军中人物去世,所以要人问问。车队停住了,一个侍卫顺着那条小道跑上了半山腰,过了一会儿又急急返回,到了车前,低声道:“国公,这里是杏山驿驻地,赴鞑靼调停的军队是从各个卫所抽调的,杏山驿驻军也抽调了许多士兵,同不肯归服的部落交战。如今大军回返,杏山驿将士将阵亡袍泽的尸体都带了回来,共计七十九具,全都葬在这里。”
夏浔的心微微一沉,沉默片刻,缓缓起身,正容道:“都随我去,一同祭典阵亡将士英灵”
坟冢前,一杯水酒自夏浔手中缓缓淋下,放下酒杯,夏浔又从激动得满眼热泪的杏山驿将士手中接过一炷香来,向那巨大的坟冢郑重地拜了三拜,在心中默默祝祷:“保家卫国,难免牺牲。但是,这一次我们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亡的众壮士英灵不远,请听夏浔一言,此番回去,我一定会为你们讨还公道”
第997章 双动手
夏浔一路赶到北京,先叫人送小樱回馆驿,自己则直接赶向行宫。
皇帝行宫就是原来的燕王府,也是当年的大元皇宫。未来的大明皇宫就是这里,不过这里不用推倒一切建筑完全重建,主要是进行扩建和改建前宫正殿,后宫里需要拆除改建的部分不是很多,所以这里是最先动工的部分,现在这里早已建筑完成,皇帝到了北京后,就住在这里。
夏浔入宫见皇帝时,皇帝身边正有众多的伴驾大臣,一起商量着营建北京和南粮北运的一些问题。一听夏浔到了,朱棣欣喜异常,马上停了讨论,唤他觐见。
夏浔一见圣驾,便就擅离职守,赴瓦剌救人的事向皇帝陛下请罪,朱棣本就无意治罪于他,笑吟吟地答道:“文轩谋略北疆有功,舍公就私固然有过,不过功过相抵嘛,就不予追究了。”
皇帝既然主动替他开脱,旁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朱棣赐了座给夏浔,便向他问起辽东情形。
通过奏章和各种情报的汇集,朱棣对北方的情形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当然比不得夏浔这样详细介绍来得细致全面。
朱棣听得很用心,不时还就一些当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以后需要根据时局变化进行调整的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叫人记下来,以便回来再叫众大臣就这些问题商议个妥当的办法出来。
这一番汇报,大约用了一个半时辰,皇帝才欣然道:“北疆之事,现在算是打开了局面,文轩劳苦功高,未来的改造和建设,非一时一日之功,也不必急于一时。你刚刚赶回,一路疲乏,先回馆驿歇息去吧,明日再来见朕,陪朕一块去看看天坛的建设”
夏浔躬身应是,朱棣又对殿上众大臣道:“诸位爱卿也都散了吧”
众臣工纷纷答应,向皇帝躬身告辞,夏浔虽然答应着,却留在那儿直到其他人都走光了也没动,朱棣见他欲言又止,不禁问道:“怎么,文轩还有事要对朕说”
“是”
夏浔下定了决心,向朱棣深深一揖,沉声道:“皇上,方才人多口杂,臣不便问起。臣决定赴瓦剌救人之前,不知此行能否安全返回,是以曾于驿署留下诀笔书信一封,不知皇上可曾看到”
朱棣沉默片刻,答道:“你想说什么,朕已经知道了。朝廷有法纪,可法纪需要证据,朕不能据你一言,便处置大臣”
夏浔道:“那么,臣请旨察办此案,臣一定会把此案查个真相大白,还公道于辽东军民”
朱棣微微蹙了蹙眉,说道:“这件事,朕已吩咐下去,派人调查了,文轩静候消息便是”
夏浔无奈,只得拱手道:“是,既如此,那么臣告退”
朱棣看着夏浔缓缓退出去的身影,轻轻地叹了口气。
夏浔那封交代后事的书信他当然看过了,他根本不需要调查,就知道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抱着必死之志赶赴瓦剌的夏浔,决不会在“遗书”中信口胡言,夏浔和纪纲没有私仇,如果说是为了争权争宠,一个心萌死志的人,到了这一步也就淡了,岂会诬告他人。再者,以纪纲的为人和性格,做出这样的事,大有可能。他很清楚,夏浔这是胸有不平之气,在为无端牺牲的众多将士鸣不平。
可是,直到目前为止,他对纪纲还是相当信任和倚重的,事情已经发生,北疆大局又没有因此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结局还是相当完美的。有必要再追究此事,自斩心腹么纪纲邀功心切不假,可做臣子的若是个个都没有邀功之心,皇帝如何驱策群臣呢
朱棣更担心的是,纪纲也算名震朝野的一位重臣了,如果要杀他,就得公布他的罪状,可大明暗中挑唆,使得瓦剌和鞑靼自相残杀的这些秘密岂能公诸于众
再者,一旦本可避免牺牲,却因为大臣邀功,致使战局恶化,造成许多将士不必要伤亡的消息传出去,那些死亡的将士家属和伤残将士本人,会不会因此寒心如果以后朝廷再有什么命令,将士心生疑虑,朝廷威信动摇,岂不就是动摇了国本杀一个纪纲,能补偿这样可怕的后果么
如果有人利用这件事挑唆辽东军民对朝廷的不满呢这种事情是很可能的,那些已经被剥夺军权迁居辽东的鞑靼贵族岂会放过这个机会到时候流言四起辽东的情形太复杂了,一下子接收的鞑靼百姓又太多了,这时军队不隐,后果堪忧。
朱棣不想让夏浔寒心,可是出于种种考虑,他也不想杀了纪纲,激起更大的震荡,现在辽东必须得稳。再者,夏浔和纪纲都是他极宠信的臣子,他也不想自斩一臂,左右为难之下,他只好使个“拖”字诀,先把此事压下去了。
人人都以为皇帝可以生杀予夺,可皇帝也无法随心所欲啊
夏浔出了宫殿,仰天一声长叹:“皇帝对纪纲仍是宠信有加啊”
他当初为了自保,擅杀锦衣卫官员,这是死罪,皇帝却包容了他,如今纪纲为邀功而采取激进手段,致使辽东将士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皇帝自然也能包容他。
皇帝也是人,哪能做得到六情不动,完全持公。
不出意外的话,塞外游牧民族的问题当可顺利解决,哪怕瓦剌未来又有变数,只要鞑靼尽入大明之手,瓦剌也不可能再像本来历史上那样,壮大到足以为祸中原。他如今唯一未了的心愿,就只有干掉纪纲了。
此人不死,与国无忧,不会造成什么大的祸害,实际上在本来的历史上没有他夏浔,纪纲的结局依旧是未得善终,并没有对大明造成多大的祸害。
但北疆之事,是由他和纪纲两人联手负责的,那些本不必牺牲却已变成尸骨的将士,对他来说是一份责任,旁人可以不管,他不能不管,替这些将士讨回公道,是他的责任,唯有尽了这份责任,他才活得心安。
夏浔举步行去,心中只想:“不知木恩那边调查纪纲的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纪纲从殿下退下时,发现夏浔有意不走,顿时心生警觉,可他脚步放得再慢,总有走出去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夏浔要与皇帝说什么
纪纲心中有鬼,自然心虚,他生恐夏浔告他的黑状,又不知皇上听了心意如何,是以心中颇为忐忑,正犹豫着想走未走的当口,赵王朱高燧从宫墙一角绕出来,一眼瞧见纪纲,便呵呵笑道:“纪大人,脚步迟迟,可有什么心事么”
纪纲抬头一看,连忙笑道:“原来是赵王殿下,劳烦殿下动问,臣这几天偶感风寒,身子乏力,所以没甚精神”
朱高燧笑道:“这北方季节不比南方,不要觉得春暖花开了,就立即把冬衣换掉,春捂秋冻嘛,瞧你现在穿的可是有些单薄。本王府上有些极好的驱寒药物,你回头可来本王府上取些回去”
纪纲感动地道:“多谢殿下关怀”
对答一番,目送朱高燧离去,纪纲望着他的背影便是讥诮地一笑。
朱高燧对他的招揽之意,他心中非常清楚,不过他对朱高燧的回应却只是虚与委蛇而已。
在他看来,汉王朱高煦虽然失败了,但当初确有与太子一争高下的本钱,实际上也确实数次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而这个朱高燧志大才疏,比汉王还差了许多,他就藩北京十年,迄今为止,就只是一个北京行部,他都没能招揽到几个心腹,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大概是朱高燧以为他的就藩之地是北京,而皇帝要迁都于北京,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觉得自己有了机会。纪纲却断定,一旦皇帝迁都北京,一定会第一时间把赵王从北京轰走,另换一个地方封给他做藩国,朱棣根本不可能让争储的事情再度重演,可怜朱高燧毫无自觉,他纪纲才不会效忠于这样一个废物。
因为朱高燧这一打岔,纪纲也不好再在宫里面磨蹭,只好举步向宫外走,一路行去,暗自思忖,纪纲不禁暗暗一叹:“皇帝对杨旭仍是宠信有加啊”
杨旭是奉旨往辽东去的,居然半途拐去瓦剌,这是什么弃公就私吗这根本就是违抗圣旨皇上哪怕是做做样子,口头上责备他几句也好啊,结果皇帝居然连一句重话都没有,没等众大臣们替杨旭求情,他自己就先替杨旭开脱了。
纪纲暗忖:“如此看来,我先前派人去辽东,就算搜罗来杨旭在辽东独断专行威高震主的证据,怕也很难扳得倒他。嗯,杨旭在辽东一番话,已激怒了天下士林,如今群情汹汹,正好为我所用,我得马上叫沈文度联系江南士林,出资攘助,煸风点火,把这事儿闹得动静更大一些,士林一动,就能影响文武百官”
纪纲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鞑靼的阿鲁台和瓦剌的万松岭,这两个人已是恨死了杨旭,我可以利用他们,再制造一些杨旭招揽游牧部落人心,发展私人武力的证据。先利用士林力量,迫使杨旭交权,减少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再利用鞑靼和瓦剌以及辽东方面搜集来的证据引起皇上对他的忌惮,到那时候”
纪纲嘿嘿地冷笑了两声,脚下陡然加快了速度
夏浔回到馆驿,赛儿早在门口等着了。
小樱回来,巧云和赛儿自然就知道他要回京了,巧云是他的侍妾,不方便到馆驿门口去等着,却又因为不知道他几时回来,一时坐卧不宁的,赛儿见状,便自告奋勇地跑到馆驿门口去等着了。
夏浔刚一下马,站在门廊下的赛儿便欢呼一声,飞快地往回跑去,倒把夏浔弄得一愣。
夏浔举步进了馆驿,就见唐赛儿跟一只小喜鹊似的飞奔到自己所住的院落,朝里边喊了一句什么,便转过身来,笑眯眯地看着他,片刻功夫,巧云便欢天喜地的迎出来,小樱微笑着跟在她的后面。
“老爷”
巧云一见夏浔,喜极而泣,便想扑进他的怀里,又怕有失礼仪,叫老爷见责,不禁犹豫着站住。
虽然她是夏浔的妾侍,可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丫环,是以在夏浔面前总是有些放不开。方才这样忘情的举动,在她而言,已是破开荒头一回了。待见夏浔张开双臂,眼中含着鼓励温柔的笑意,巧云微微一顿的身子才顺势扑进了他的怀里。
夏浔哈哈一笑,道:“走,咱们到厅里叙话。”
夏浔举步向前,那只揽着巧云腰肢的手并未就此放开。巧云是茗儿的陪嫁丫头,出身不高,但她不但模样俏美,而且因为自幼服侍茗儿,陪着她读书识字,所以不但诗书文章俱精,待人接物方面也尽显大家风范,若非这天生限定的丫环身份,无论才学相貌,她比旁人又差在哪里呢
恰是因为这命中注定的丫环身份,她容颜虽美,才学虽好,脾性更是一等一的温柔乖巧,为人处事处处谦让,所以夏浔是很喜欢她的,而且有种怜惜的意思,男人总是更怜惜娇怯怯的小女子嘛。所以今日见她难得地真情流露,夏浔也特意用这样举动,表示自己对她的宠爱。
如此一来,倒让巧云有些诚惶诚恐。
赛儿跟在夏浔身边,喜孜孜地报告道:“义父可知,云夫人怀了宝宝呢,嘻嘻”
“啊”
夏浔又惊又喜,忙站住脚步,看向巧云道:“是真的么”
巧云本想等没人时再把这个喜讯告诉老爷,不想先被赛儿这个嘴快的丫头给说了出来,她含羞带喜地点点头,细声细气儿地道:“嗯,妾请了郎中给号过脉的,是有了身孕”
夏浔大喜,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我家又要添丁进口了,如此下去,总有一日,老爷我自己就能创造一个民族了,哈哈哈哈”
小樱听了,“噗嗤”一声笑,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地红了脸,大概是想到了“远至迩安,文修武偃”。
唐赛儿可没想那么多,又插嘴道:“我方才还跟小樱姐说呢,云夫人这次一定会生个男孩儿。”
这时他们已经迈步了正厅,夏浔奇道:“你怎知巧云会男孩”
赛儿道:“懒是丫头呗,可是云夫人就从来没有懒过,你瞧她现在走路,依旧是轻快有力,一点也没有沉重的意思,那些生女孩儿的,一旦怀孕,走路呀吃饭呀,说话呀,都是懒洋洋的。”
夏浔笑道:“这可作不得准的。”
扭头转向巧云,夏浔又认真地道:“不过呢,生男生女都无所谓,都是我的骨血,我都会一样疼爱,你可不要为此平添许多心事,其实,我还更喜欢女孩儿多一些呢。”
赛儿向小樱眨眨眼睛,扮个鬼脸道:“怎么样小樱姐,我没说错吧”
夏浔问道:“什么事没说嗯小樱姐哈哈,赛儿呀,你以后可不能再叫她小樱姐了,要叫她樱姨还差不多。”
赛儿愕然道:“平白无故的,我怎就降了一辈儿”
小樱的脸腾地一下红起来,她回来后还没告诉巧云和小樱自己已是夏浔的女人呢,这种话她怎好说出口,这时一听夏浔说破,不觉有些难为情,夏浔却不在意,笑吟吟地道:“赛儿,不是你降了辈儿,而是小樱长了一辈啦,呵呵,你说你不叫姨又叫什么呢”
“长了一辈这是什么道理”
赛儿还没弄清其中关键,巧云却已明白过来,一瞧小樱那副羞态可掬的样子,哪里还用再问。巧云何等乖巧的性子,当下拉住小樱连声道喜,把小樱弄得更加羞赧难当,匆匆找个借口便逃了出去。
赛儿站在一旁嘟着小嘴,却愤愤不平起来。
她年纪虽小,可是因为父亲在教坛的地位崇高,所以她在蒲台县时辈份就很高。到后来做了裘婆婆的弟子,辈份更是高得吓人,裘婆婆在金陵收了那么多徒弟,哪个都比她年纪大,可谁不得叫她一声大师姐现在可好,平白的又短了一辈儿。
唉谁叫自己认了他做义父呢
赛儿越来越后悔了。
辽东,亭山书院。
众多的学者儒士盘膝坐在蒲团上面,后边一排排学生恭恭敬敬地侍立着。
亭山书院的山长柳敬亭站在上首,壮怀激烈,慷慨陈辞:“要说起来,这塞外游牧与中原农耕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了,春秋战国时候这种事就屡载史册,只不过那时候中原诸侯并立,纷争不断,史书中对异族的记载还是寥寥无几。
到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就开始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了,秦始皇又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下大力气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诸位,始皇帝一统六国,武力强大,可他依旧要筑长城以御匈奴,匈奴对中原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之后,汉刘邦被困白登山,被迫采用和亲之策,将公主嫁与匈奴单于才得脱险,此时,北方魔影便频频出现于中原了。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文帝景帝一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每年送去大批财物,但是就算这样,也无法满足匈奴无止境的贪婪欲望,他们时不时的还要南侵,掳我子民,害我百姓。
到汉武帝时候,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国力,为了摆脱匈奴贪得无厌的敲诈勒索,发动反击,将其驱逐到大漠以北,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汗庭。可是到了三国时候,乌桓又来侵略,曹操北破乌桓,这群狼才算是偃旗息鼓了一阵。等到晋末八王作乱,中原疲弱,他们又来了。
匈奴入侵,夺取长安,北方游牧先后在我中原建立了十六个王朝,他们不仅奴役我汉人,甚至对汉人赶尽杀绝,我汉人几欲亡族灭种啊这时候,是冉闵发布屠胡令,号召中原男儿,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无日不战,最终将氐羌匈奴数百万人逐出中原”
这位柳山长跟说书先生似的,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时汉民族面临亡族亡种的危险境况,又大讲冉闵当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当时战争的惨烈情形,直听得那些夫子们一个个热血沸腾,这些老夫子们情绪都这般激动,更不用说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了。
等他说到氐羌匈奴逃出中原,趁机崛起的鲜卑又趁机再来,攻打冉闵,冉闵受困,遂将军粮分与百姓,独率一万步骑出城争粮,结果被鲜卑十四万大军重重包围,冉闵率部奋勇厮杀,仅他一人就连杀三百余人,最后因战马力竭将他摔下被俘,全军将士无一降者,直战至最后一人时,亭山书院所有的夫子和学生都是热泪盈眶。
柳敬亭又讲冉闵被害于遏陉山。冉闵死后,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不降。鲜卑人建立的燕国国主慕容俊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人前往该地祭祀冉闵,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结果当日便天降大雪,深过双膝此为正史记载,并非笔者杜撰,众人更是听得如痴如醉。
柳敬亭凛然道:“冉闵死后,冉国臣子纷纷守节自缢,无一投降燕国。秦汉魏晋以来,从无亡国自杀的殉节大臣,因亡国而自杀,始从冉闵起。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再受燕人奴役,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大将因未能及时赶到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燕军截击,死亡殆尽,晋将竟自杀以谢天下,诸位,这就是我汉人血性汉人气节”
坐在侧面廊下两柱之间旁听的万世域微微倾身,向一旁的丁宇递了个眼色,两人相视而笑。
在台上慷慨演讲的这位柳山长,曾经在夏浔面前大骂万世域不肯对瓦剌人无偿赈济,致使哀鸿遍野,是一个冷血屠夫残忍的刽子手,结果却被夏浔骂了个狗血喷头。
夏浔并没有大骂一顿出气了事,之后他便叫人带着这些冥顽不灵的老夫子们到处走访,倾听归顺的蒙古牧人和那些饱受迫害的汉人百姓的心声,又让他亲眼见证那些在编户安置过程中,从蒙古牧帐下解救出来的汉人农奴,听他们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他们从书房里走出去,亲自到民间去,亲眼见证那血淋淋的现实,让他们幡然醒悟,这位一心以“兼爱天下仁者无敌”为己任的老夫子被夏浔洗脑了,从此变成了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像他这样的人,热血冲动单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分别属于不同的书院和县学府学州学,类似的讲演正在各个地方进行着。万世域得夏浔授意,在鼓动辽东人的民族情绪的同时,也派出大量的读书人和僧侣,对归顺辽东的鞑靼人进行着另一番洗脑,可谓双管齐下。
台上这位老夫子接下来又讲唐朝时候长安失陷于吐蕃,五代十国时沙陀分裂天下,之后契丹崛起,与大宋对峙百年,女真又建金国,金灭北宋,之后蒙古崛起,消灭南宋,一路讲下来,全是异族无休无止地侵我中原的战例。
最后柳山长又道:“草原人如狼,却比狼还要凶残十倍,狼吃饱了就不会再要,人却懂得储备,懂得享受,所以他们的贪欲永无止境。只有我们汉人强大起来,才能威慑他们对他们一味地示之以恩,在你强大的时候,他会装出心悦诚服的样子,一旦你软弱了,哪怕只是片刻的软弱,他们也会扑上来,狠狠地咬你一口。千百年来,莫不如此,所以,当我们有了机会,就应该彻底地拔掉他们的狼牙剪去他们的利爪,任何姑息养j的行为,都是民族的罪人”
热烈的喝彩声中,柳敬亭侧身让开,大声道:“现在,老夫请一位十四岁时就全家被掳到鞑靼为奴,受尽迫害,如今刚刚才被我辽东将士救回来的百姓上来,给大家讲讲他的亲身经历”
万世域微微一笑,对丁宇道:“这边可以叫一些学生代替夫子继续讲演,选拔一些如柳山长一样的夫子教授,近日入关游学吧。”
丁宇微微颔首答应。
江南士林的反应夏浔如何不知他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这件事的激化,那儿的读书人始终活在他们的幻想里,经过这么一番辩论,将他们的目光引到塞北来,叫他们多多了解一下发生在大明边疆的真实情况,就能改变其中一些读书人的思想。
当然,夏浔不会一味地依靠他们的自悟,他离开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嘱咐万世域,近期安排大批的辽东夫子士人赴中原讲学,同时还要让他们带上一些曾经饱受迫害的百姓,读书人讲道理,百姓们摆事实,跟中原士林鼓吹仁恕之道的冬烘先生们打擂台。
他就不相信中原士林全是些食古不化的人,只要通过这种努力,能改变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未来的大明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更何况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壮大辽东士林的影响。
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必然会受到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辽东士林的崛起,虽然也是继承自儒家文化,却必将形成一种有别于中原士林的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万世域准备抽调辽东士子赴关内,以游学为名进行宣传的时候,纪纲安排的人也上路了,此前他就安排了人秘密赴辽东拿夏浔的黑材料,这一次为了确保成功,他又派人赴沈阳卫联系阿鲁台,赴瓦剌联系万松岭,试图制造更多的罪证,将夏浔一举拿下。
与此同时,他自然也不会放弃可资利用的江南士林,他给沈文度写了封亲笔信,叫沈文度利用江南士人,制造对夏浔不利的更大的舆论。
沈文度投靠纪纲以后,利用纪纲的权势,配合他精明的头脑,给纪纲赚取了数不尽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沈文度自己也发了大财,目前虽还赶不上他父亲沈万三当年富可敌国的程度,在江南也已是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了。
淮北盐场,潘家。
潘启仁潘老爷子坐在主位上,客位上却坐了一个白面无须的年青人,在他下首又坐了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一脸人畜无害的微笑。白面无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 肉肉屋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的话,夏浔在小樱傲人的双峰间掏弄一把,惹得小樱又是一阵娇嗔
夏浔笑着拥住她,小樱坐在他的怀里,一颗稍嫌忐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夏浔依旧爱抚着她,心神却已悄然浸入对辽东情形的思考之中,回京之后,这些都是要向皇帝详细禀报的,自然要抽时间整理一下
历经一冬,辽东布政司对鞑靼的重新编户接收安置委任官吏设置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做得差不多了,无力拯救陷入死亡边缘的族民也无力抗拒大明武力的阿鲁台不情不愿地交出了权力,被夏浔亲切地邀请到沈阳卫长住了,他的爵位依旧保留着,却彻底失去了权力。
说起来,阿鲁台其实是很幸运的,实际上,在本来的历史上,十多年后马哈木之子脱欢一统瓦剌,再度东侵,阿鲁台西战于瓦剌,东战于兀良哈三卫,其部下衣食无着,纷纷散去,或降大明,或降瓦剌,日薄西山的阿鲁台最后全部族人仅剩一万三千多人,徙居母纳山,穷困潦倒,最后被脱欢出兵杀死,瓦剌至此一统鞑靼。
而今,他不但能得善终,而且荣华富贵并不稍减,实在是个幸运儿。只是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的下场竟是这般凄惨,所以心里恨极了夏浔。
夏浔可不怕他恨,这货以后只能留在沈阳做寓公了,还怕他画圈圈诅咒自己么这老货就算骂人,也就翻来覆去那么几句,比起江南那帮子文人现在骂自己的话,骂得五花八门鞭辟入里,那功力可是差得太远了。
阿鲁台当了甩手掌柜,虽是当得不情不愿,却也不用操心那许多头痛事了,这些事自有辽东都司操心。辽东都司自从朝廷拟定了对鞑靼之策后,就开始筹措从海路运来粮食,用软硬兼施的手段降服鞑靼人不难,难的是归心,这一点就要体现在陆续的政策上。
储备粮草,避免春荒,避免因为兵劫之后的灾荒饿死大批牧民,这就是争取民心的第一步。
运粮的事情全部交给了盐商和粮商,朝廷现在大型工程太多,根本顾及不了这一块。运粮到辽东,直接以物易物交易,从辽东换取人参东珠牛羊皮裘等物,由商人来经营却是大有赚头的,何况不喜欢换取东北特产的还可以用盐引交易。
所以大批的商贾抢着承担起了往辽东运粮的任务,春风一起,他们就陆续出发了,他们不但从江南采购米粮,还从东南亚等国购进米粮,这个过程中,直接进一步促进了海外贸易粮食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海运的发展。
粮船一批批地从海路运到了辽东,大量的粮食稳定了辽东粮价,同时,大量粮食的运入,也避免了一些j商大肆提价,在榷场交易中趁机盘剥鞑靼牧民,激起刚刚归服的鞑靼牧人的忿怒。
粮食运入,牛羊牲畜毛皮特产等物又源源不断地运出,这个过程中也促进了辽东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辽东百姓第一次发现,原来战争不一定必然使得民不聊生,有时候反而会叫他们更加富足。
眼下,辽东与鞑靼交易最多的物资是马匹,战马是重要的军用物资,原本不允许普通商贾贸易,这项权力是限制在朝廷手中的。不过朝廷不以赢利为目的,其交易手段交易作用官僚化严重,贸易效率也极其低下,夏浔特意请旨,针对辽东的特殊情况,放开了这一条件。
为了鼓励交易马匹,辽东布政司在提高牛羊贸易赋税的同时,降低了马匹交易的赋税,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了它的发展。于是,大批的蒙古马通过经济头脑发达经济手段灵活的商贾输进了关内。
同样是饲养牲畜,养马比养牛羊还要赚钱,尝到了这个甜头之后,穷得叮当乱响的牧民们双眼一亮,在这个春天里,重点饲养放牧马群的牧民明显增多了。
关于给马市交易大开方便之门,刺激牧民养马,朝中曾有许多大臣提出过异议。有的大臣认为游牧强悍,盖因有马,不应该刺激他们大量养马,而是以养牛羊为主,鼓励鞑靼牧民多养牛羊,以牛羊市易各种生活物资,两全齐美。而马,这可是战争利器,如果让鞑靼人拥有太多马匹,会叫人很不安。
皇帝接到大臣意见后就没有急于表态,因为这么多年的认知,使他知道夏浔每做一件事都一定有他的想法在里面,他的想法很多时候角度刁钻,异于常人,但是细细想来,却又大有道理。所以朱棣只是把大臣们的意见转发于夏浔。
夏浔果然上书言明了自己的看法,这封奏章一上,那些有异议的大臣立即再无异议。夏浔在上书中说:草原上的人要放牧才能生存,草原辽阔,不同于中原的圈养家畜,放牧就必须要有马,因此即便你穷尽手段来限制牧人养马,哪怕把马压价得一文不值了,他们也一样会保留一定数量的马匹。
马匹的数量至少会人手一匹,而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匹马,也就意味着如果打仗,他们不但能拥有足够的战马,要做到一人双马甚至三马也不难。所以,只要他们想打仗,无论什么时候,他们始终都是有足够的可用于作战的马匹的,这个限制就牧民方面来说毫无意义。
而对中原来说呢,目前又严重缺马,不但军中缺马,民间也缺马,以致马价炒得很高,依旧不敷使用。一旦限制养马之地的马匹饲养,并不能减少牧民用于作战的马匹,只能使中原的马匹供应更加困难。可是鼓励他们养马呢
草原只有那么大,放牧的牧人只有那么多,他们的草场有限每个人能够放牧的牲畜数量也有限,他们多养马,就没有余力也没有足够的草场再去养更多的牛羊,他们需要养马来交易,去换粮换布匹换各种生活物资,去过更好的生活,这不是很好吗
一旦他们心怀歹意,在有心人的纠集下想要作乱,多余的马匹对他们的战斗力并没有丝毫帮助,这时候牛羊才是他们最重要的物质保障。所以,他们多养马就得少养牛羊,生活物资就要更依赖于农耕民族。
在目前,他们刚刚归附,人心还不稳定的状态下,是叫他们做到衣食住行可以自给自足好呢,还是叫他们把肚皮问题交给大明来负责好
当然,这也是过渡阶段的一种手段,这个阶段他们的不均衡发展是对统治有利的,等到双方的对立和隔阂渐渐消除的时候,中原也拥有了足够的马匹,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供过于求,马匹销路不畅,牧民自然就改以饲养牛羊为主了。
朱棣虽然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有些方面远比夏浔想的透彻,但是夏浔的方法里包含了许多后世的经验和智慧,包括市场经济的规律,夏浔分析得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有些方法其目的之深远,连朱棣看了都拍案叫绝,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现如今,辽东布政司以当初改造迁置辽东部落的经验,结合鞑靼部落的特点,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了许多新的政策,对鞑靼部落和牧民重新进行编组,指定了新的首领,划定了游牧范围,并且在以物易物的交易中,转化了一部分牧人从此专职以贸易为职业。
还有一部分完全失去了放牲资料的牧人做了农民和佃户。另外一部分家中失去青壮劳力或主要生产资料的牧民,依照以前弱肉强食的草原生存原则,只能被人掳走,或者主动变成别人的奴隶,才能生存下去,现在则被辽东渐渐兴起的工厂作坊招纳为工人。
随着辽东贸易的发展,许多人不满足于将皮毛等粗加工特产直接贩卖于关内了,因为那样获利太少,所以早就有人开始经营大的皮裘制作作坊,他们的成功,让更多的人开了窍,他们开始觉得只是大量的买地,收取定额地租,或者办大牧场,贩卖牲畜营利,远不及加工贸易赚来的钱直接而快速。
所以有些人早就开始转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工厂和作坊,这样的工厂最短缺的就是无产的专以作工为业的劳动力,所以他们很乐意招揽这些无家可归无事可做的百姓成为自己的工人。这样一来,草原上的人少了,草皮与水源的竞争不那么激烈了,辽东布政司要安置继续以游牧为生的人也就容易了。
一如当年一样,夏浔只把握大方向,具体的事情完全放手,哪怕在一些细节的处断上他们会碰些钉子,夏浔也不会事先提醒,而是由着他们去碰,只要不出大乱子。很快,万世域的辽东布政司在处理这个新的统治领地扩大了不止数倍的新辽东时,便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欲速则不达,暂时只能做到这里,消化是一个长期过程,至于把山西布政司陕西布政司和北直隶向外扩张,甚至以大宁为中心,再划出一个新的布政司,对鞑靼进行彻底的分解,这就不是三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现在该是他离开的时候了。
夏浔思绪悠悠,将鞑靼和瓦剌的情况细细地捋了一遍,满意地吁了口气。
“嗯停一下那里是怎么回事”
从思绪中醒来的夏浔无意中向窗外一望,立即叩窗叫人停车,随即卷起了帘笼。
不远处是一座不高的山峰,山峰上有一处峰燧,道路旁是一片灌木,这是山阳,灌木上的雪已化去,抽枝发芽,新绿一片。在灌木丛中有一条人工踏出的道路,道路通到半山腰上。半山腰处有一片没有生长树木的土地,此刻,那里正堆起一个巨大的坟包,黑黄的新土,四周插着一些招魂幡,在山风中哗啦啦地飘扬着。坟前,有许多军人打扮的人头扎孝带,似乎正在举行祭祀活动。
这要什么人去世才要筑起这么大的坟茔,叫附近驻地的守军都来祭典,夏浔不记得最近有什么重要的军中人物去世,所以要人问问。车队停住了,一个侍卫顺着那条小道跑上了半山腰,过了一会儿又急急返回,到了车前,低声道:“国公,这里是杏山驿驻地,赴鞑靼调停的军队是从各个卫所抽调的,杏山驿驻军也抽调了许多士兵,同不肯归服的部落交战。如今大军回返,杏山驿将士将阵亡袍泽的尸体都带了回来,共计七十九具,全都葬在这里。”
夏浔的心微微一沉,沉默片刻,缓缓起身,正容道:“都随我去,一同祭典阵亡将士英灵”
坟冢前,一杯水酒自夏浔手中缓缓淋下,放下酒杯,夏浔又从激动得满眼热泪的杏山驿将士手中接过一炷香来,向那巨大的坟冢郑重地拜了三拜,在心中默默祝祷:“保家卫国,难免牺牲。但是,这一次我们本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伤亡的众壮士英灵不远,请听夏浔一言,此番回去,我一定会为你们讨还公道”
第997章 双动手
夏浔一路赶到北京,先叫人送小樱回馆驿,自己则直接赶向行宫。
皇帝行宫就是原来的燕王府,也是当年的大元皇宫。未来的大明皇宫就是这里,不过这里不用推倒一切建筑完全重建,主要是进行扩建和改建前宫正殿,后宫里需要拆除改建的部分不是很多,所以这里是最先动工的部分,现在这里早已建筑完成,皇帝到了北京后,就住在这里。
夏浔入宫见皇帝时,皇帝身边正有众多的伴驾大臣,一起商量着营建北京和南粮北运的一些问题。一听夏浔到了,朱棣欣喜异常,马上停了讨论,唤他觐见。
夏浔一见圣驾,便就擅离职守,赴瓦剌救人的事向皇帝陛下请罪,朱棣本就无意治罪于他,笑吟吟地答道:“文轩谋略北疆有功,舍公就私固然有过,不过功过相抵嘛,就不予追究了。”
皇帝既然主动替他开脱,旁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朱棣赐了座给夏浔,便向他问起辽东情形。
通过奏章和各种情报的汇集,朱棣对北方的情形其实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但是当然比不得夏浔这样详细介绍来得细致全面。
朱棣听得很用心,不时还就一些当下需要注意的问题和以后需要根据时局变化进行调整的政策,提出自己的看法,叫人记下来,以便回来再叫众大臣就这些问题商议个妥当的办法出来。
这一番汇报,大约用了一个半时辰,皇帝才欣然道:“北疆之事,现在算是打开了局面,文轩劳苦功高,未来的改造和建设,非一时一日之功,也不必急于一时。你刚刚赶回,一路疲乏,先回馆驿歇息去吧,明日再来见朕,陪朕一块去看看天坛的建设”
夏浔躬身应是,朱棣又对殿上众大臣道:“诸位爱卿也都散了吧”
众臣工纷纷答应,向皇帝躬身告辞,夏浔虽然答应着,却留在那儿直到其他人都走光了也没动,朱棣见他欲言又止,不禁问道:“怎么,文轩还有事要对朕说”
“是”
夏浔下定了决心,向朱棣深深一揖,沉声道:“皇上,方才人多口杂,臣不便问起。臣决定赴瓦剌救人之前,不知此行能否安全返回,是以曾于驿署留下诀笔书信一封,不知皇上可曾看到”
朱棣沉默片刻,答道:“你想说什么,朕已经知道了。朝廷有法纪,可法纪需要证据,朕不能据你一言,便处置大臣”
夏浔道:“那么,臣请旨察办此案,臣一定会把此案查个真相大白,还公道于辽东军民”
朱棣微微蹙了蹙眉,说道:“这件事,朕已吩咐下去,派人调查了,文轩静候消息便是”
夏浔无奈,只得拱手道:“是,既如此,那么臣告退”
朱棣看着夏浔缓缓退出去的身影,轻轻地叹了口气。
夏浔那封交代后事的书信他当然看过了,他根本不需要调查,就知道此事十有八九是真的。
抱着必死之志赶赴瓦剌的夏浔,决不会在“遗书”中信口胡言,夏浔和纪纲没有私仇,如果说是为了争权争宠,一个心萌死志的人,到了这一步也就淡了,岂会诬告他人。再者,以纪纲的为人和性格,做出这样的事,大有可能。他很清楚,夏浔这是胸有不平之气,在为无端牺牲的众多将士鸣不平。
可是,直到目前为止,他对纪纲还是相当信任和倚重的,事情已经发生,北疆大局又没有因此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结局还是相当完美的。有必要再追究此事,自斩心腹么纪纲邀功心切不假,可做臣子的若是个个都没有邀功之心,皇帝如何驱策群臣呢
朱棣更担心的是,纪纲也算名震朝野的一位重臣了,如果要杀他,就得公布他的罪状,可大明暗中挑唆,使得瓦剌和鞑靼自相残杀的这些秘密岂能公诸于众
再者,一旦本可避免牺牲,却因为大臣邀功,致使战局恶化,造成许多将士不必要伤亡的消息传出去,那些死亡的将士家属和伤残将士本人,会不会因此寒心如果以后朝廷再有什么命令,将士心生疑虑,朝廷威信动摇,岂不就是动摇了国本杀一个纪纲,能补偿这样可怕的后果么
如果有人利用这件事挑唆辽东军民对朝廷的不满呢这种事情是很可能的,那些已经被剥夺军权迁居辽东的鞑靼贵族岂会放过这个机会到时候流言四起辽东的情形太复杂了,一下子接收的鞑靼百姓又太多了,这时军队不隐,后果堪忧。
朱棣不想让夏浔寒心,可是出于种种考虑,他也不想杀了纪纲,激起更大的震荡,现在辽东必须得稳。再者,夏浔和纪纲都是他极宠信的臣子,他也不想自斩一臂,左右为难之下,他只好使个“拖”字诀,先把此事压下去了。
人人都以为皇帝可以生杀予夺,可皇帝也无法随心所欲啊
夏浔出了宫殿,仰天一声长叹:“皇帝对纪纲仍是宠信有加啊”
他当初为了自保,擅杀锦衣卫官员,这是死罪,皇帝却包容了他,如今纪纲为邀功而采取激进手段,致使辽东将士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皇帝自然也能包容他。
皇帝也是人,哪能做得到六情不动,完全持公。
不出意外的话,塞外游牧民族的问题当可顺利解决,哪怕瓦剌未来又有变数,只要鞑靼尽入大明之手,瓦剌也不可能再像本来历史上那样,壮大到足以为祸中原。他如今唯一未了的心愿,就只有干掉纪纲了。
此人不死,与国无忧,不会造成什么大的祸害,实际上在本来的历史上没有他夏浔,纪纲的结局依旧是未得善终,并没有对大明造成多大的祸害。
但北疆之事,是由他和纪纲两人联手负责的,那些本不必牺牲却已变成尸骨的将士,对他来说是一份责任,旁人可以不管,他不能不管,替这些将士讨回公道,是他的责任,唯有尽了这份责任,他才活得心安。
夏浔举步行去,心中只想:“不知木恩那边调查纪纲的事进展到了什么程度”
纪纲从殿下退下时,发现夏浔有意不走,顿时心生警觉,可他脚步放得再慢,总有走出去的时候,又怎能知道夏浔要与皇帝说什么
纪纲心中有鬼,自然心虚,他生恐夏浔告他的黑状,又不知皇上听了心意如何,是以心中颇为忐忑,正犹豫着想走未走的当口,赵王朱高燧从宫墙一角绕出来,一眼瞧见纪纲,便呵呵笑道:“纪大人,脚步迟迟,可有什么心事么”
纪纲抬头一看,连忙笑道:“原来是赵王殿下,劳烦殿下动问,臣这几天偶感风寒,身子乏力,所以没甚精神”
朱高燧笑道:“这北方季节不比南方,不要觉得春暖花开了,就立即把冬衣换掉,春捂秋冻嘛,瞧你现在穿的可是有些单薄。本王府上有些极好的驱寒药物,你回头可来本王府上取些回去”
纪纲感动地道:“多谢殿下关怀”
对答一番,目送朱高燧离去,纪纲望着他的背影便是讥诮地一笑。
朱高燧对他的招揽之意,他心中非常清楚,不过他对朱高燧的回应却只是虚与委蛇而已。
在他看来,汉王朱高煦虽然失败了,但当初确有与太子一争高下的本钱,实际上也确实数次威胁到了太子的地位。而这个朱高燧志大才疏,比汉王还差了许多,他就藩北京十年,迄今为止,就只是一个北京行部,他都没能招揽到几个心腹,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大概是朱高燧以为他的就藩之地是北京,而皇帝要迁都于北京,使他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觉得自己有了机会。纪纲却断定,一旦皇帝迁都北京,一定会第一时间把赵王从北京轰走,另换一个地方封给他做藩国,朱棣根本不可能让争储的事情再度重演,可怜朱高燧毫无自觉,他纪纲才不会效忠于这样一个废物。
因为朱高燧这一打岔,纪纲也不好再在宫里面磨蹭,只好举步向宫外走,一路行去,暗自思忖,纪纲不禁暗暗一叹:“皇帝对杨旭仍是宠信有加啊”
杨旭是奉旨往辽东去的,居然半途拐去瓦剌,这是什么弃公就私吗这根本就是违抗圣旨皇上哪怕是做做样子,口头上责备他几句也好啊,结果皇帝居然连一句重话都没有,没等众大臣们替杨旭求情,他自己就先替杨旭开脱了。
纪纲暗忖:“如此看来,我先前派人去辽东,就算搜罗来杨旭在辽东独断专行威高震主的证据,怕也很难扳得倒他。嗯,杨旭在辽东一番话,已激怒了天下士林,如今群情汹汹,正好为我所用,我得马上叫沈文度联系江南士林,出资攘助,煸风点火,把这事儿闹得动静更大一些,士林一动,就能影响文武百官”
纪纲的眼睛微微眯了起来:“鞑靼的阿鲁台和瓦剌的万松岭,这两个人已是恨死了杨旭,我可以利用他们,再制造一些杨旭招揽游牧部落人心,发展私人武力的证据。先利用士林力量,迫使杨旭交权,减少他在朝堂上的影响,再利用鞑靼和瓦剌以及辽东方面搜集来的证据引起皇上对他的忌惮,到那时候”
纪纲嘿嘿地冷笑了两声,脚下陡然加快了速度
夏浔回到馆驿,赛儿早在门口等着了。
小樱回来,巧云和赛儿自然就知道他要回京了,巧云是他的侍妾,不方便到馆驿门口去等着,却又因为不知道他几时回来,一时坐卧不宁的,赛儿见状,便自告奋勇地跑到馆驿门口去等着了。
夏浔刚一下马,站在门廊下的赛儿便欢呼一声,飞快地往回跑去,倒把夏浔弄得一愣。
夏浔举步进了馆驿,就见唐赛儿跟一只小喜鹊似的飞奔到自己所住的院落,朝里边喊了一句什么,便转过身来,笑眯眯地看着他,片刻功夫,巧云便欢天喜地的迎出来,小樱微笑着跟在她的后面。
“老爷”
巧云一见夏浔,喜极而泣,便想扑进他的怀里,又怕有失礼仪,叫老爷见责,不禁犹豫着站住。
虽然她是夏浔的妾侍,可骨子里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小丫环,是以在夏浔面前总是有些放不开。方才这样忘情的举动,在她而言,已是破开荒头一回了。待见夏浔张开双臂,眼中含着鼓励温柔的笑意,巧云微微一顿的身子才顺势扑进了他的怀里。
夏浔哈哈一笑,道:“走,咱们到厅里叙话。”
夏浔举步向前,那只揽着巧云腰肢的手并未就此放开。巧云是茗儿的陪嫁丫头,出身不高,但她不但模样俏美,而且因为自幼服侍茗儿,陪着她读书识字,所以不但诗书文章俱精,待人接物方面也尽显大家风范,若非这天生限定的丫环身份,无论才学相貌,她比旁人又差在哪里呢
恰是因为这命中注定的丫环身份,她容颜虽美,才学虽好,脾性更是一等一的温柔乖巧,为人处事处处谦让,所以夏浔是很喜欢她的,而且有种怜惜的意思,男人总是更怜惜娇怯怯的小女子嘛。所以今日见她难得地真情流露,夏浔也特意用这样举动,表示自己对她的宠爱。
如此一来,倒让巧云有些诚惶诚恐。
赛儿跟在夏浔身边,喜孜孜地报告道:“义父可知,云夫人怀了宝宝呢,嘻嘻”
“啊”
夏浔又惊又喜,忙站住脚步,看向巧云道:“是真的么”
巧云本想等没人时再把这个喜讯告诉老爷,不想先被赛儿这个嘴快的丫头给说了出来,她含羞带喜地点点头,细声细气儿地道:“嗯,妾请了郎中给号过脉的,是有了身孕”
夏浔大喜,哈哈大笑道:“好好好我家又要添丁进口了,如此下去,总有一日,老爷我自己就能创造一个民族了,哈哈哈哈”
小樱听了,“噗嗤”一声笑,不知想到了什么,忽地红了脸,大概是想到了“远至迩安,文修武偃”。
唐赛儿可没想那么多,又插嘴道:“我方才还跟小樱姐说呢,云夫人这次一定会生个男孩儿。”
这时他们已经迈步了正厅,夏浔奇道:“你怎知巧云会男孩”
赛儿道:“懒是丫头呗,可是云夫人就从来没有懒过,你瞧她现在走路,依旧是轻快有力,一点也没有沉重的意思,那些生女孩儿的,一旦怀孕,走路呀吃饭呀,说话呀,都是懒洋洋的。”
夏浔笑道:“这可作不得准的。”
扭头转向巧云,夏浔又认真地道:“不过呢,生男生女都无所谓,都是我的骨血,我都会一样疼爱,你可不要为此平添许多心事,其实,我还更喜欢女孩儿多一些呢。”
赛儿向小樱眨眨眼睛,扮个鬼脸道:“怎么样小樱姐,我没说错吧”
夏浔问道:“什么事没说嗯小樱姐哈哈,赛儿呀,你以后可不能再叫她小樱姐了,要叫她樱姨还差不多。”
赛儿愕然道:“平白无故的,我怎就降了一辈儿”
小樱的脸腾地一下红起来,她回来后还没告诉巧云和小樱自己已是夏浔的女人呢,这种话她怎好说出口,这时一听夏浔说破,不觉有些难为情,夏浔却不在意,笑吟吟地道:“赛儿,不是你降了辈儿,而是小樱长了一辈啦,呵呵,你说你不叫姨又叫什么呢”
“长了一辈这是什么道理”
赛儿还没弄清其中关键,巧云却已明白过来,一瞧小樱那副羞态可掬的样子,哪里还用再问。巧云何等乖巧的性子,当下拉住小樱连声道喜,把小樱弄得更加羞赧难当,匆匆找个借口便逃了出去。
赛儿站在一旁嘟着小嘴,却愤愤不平起来。
她年纪虽小,可是因为父亲在教坛的地位崇高,所以她在蒲台县时辈份就很高。到后来做了裘婆婆的弟子,辈份更是高得吓人,裘婆婆在金陵收了那么多徒弟,哪个都比她年纪大,可谁不得叫她一声大师姐现在可好,平白的又短了一辈儿。
唉谁叫自己认了他做义父呢
赛儿越来越后悔了。
辽东,亭山书院。
众多的学者儒士盘膝坐在蒲团上面,后边一排排学生恭恭敬敬地侍立着。
亭山书院的山长柳敬亭站在上首,壮怀激烈,慷慨陈辞:“要说起来,这塞外游牧与中原农耕之间的战争由来已久了,春秋战国时候这种事就屡载史册,只不过那时候中原诸侯并立,纷争不断,史书中对异族的记载还是寥寥无几。
到后来秦始皇一统六国,就开始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了,秦始皇又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下大力气筑长城万余里,以防匈奴南进。诸位,始皇帝一统六国,武力强大,可他依旧要筑长城以御匈奴,匈奴对中原的危害由此可见一斑。
之后,汉刘邦被困白登山,被迫采用和亲之策,将公主嫁与匈奴单于才得脱险,此时,北方魔影便频频出现于中原了。为了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汉高祖文帝景帝一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每年送去大批财物,但是就算这样,也无法满足匈奴无止境的贪婪欲望,他们时不时的还要南侵,掳我子民,害我百姓。
到汉武帝时候,终于积蓄了足够的国力,为了摆脱匈奴贪得无厌的敲诈勒索,发动反击,将其驱逐到大漠以北,从此匈奴远遁,漠南无汗庭。可是到了三国时候,乌桓又来侵略,曹操北破乌桓,这群狼才算是偃旗息鼓了一阵。等到晋末八王作乱,中原疲弱,他们又来了。
匈奴入侵,夺取长安,北方游牧先后在我中原建立了十六个王朝,他们不仅奴役我汉人,甚至对汉人赶尽杀绝,我汉人几欲亡族灭种啊这时候,是冉闵发布屠胡令,号召中原男儿,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无日不战,最终将氐羌匈奴数百万人逐出中原”
这位柳山长跟说书先生似的,声情并茂地讲述了当时汉民族面临亡族亡种的危险境况,又大讲冉闵当时所建立的丰功伟绩和当时战争的惨烈情形,直听得那些夫子们一个个热血沸腾,这些老夫子们情绪都这般激动,更不用说那些年轻的学子们了。
等他说到氐羌匈奴逃出中原,趁机崛起的鲜卑又趁机再来,攻打冉闵,冉闵受困,遂将军粮分与百姓,独率一万步骑出城争粮,结果被鲜卑十四万大军重重包围,冉闵率部奋勇厮杀,仅他一人就连杀三百余人,最后因战马力竭将他摔下被俘,全军将士无一降者,直战至最后一人时,亭山书院所有的夫子和学生都是热泪盈眶。
柳敬亭又讲冉闵被害于遏陉山。冉闵死后,遏陉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不降。鲜卑人建立的燕国国主慕容俊闻讯大惊失色,连忙派人前往该地祭祀冉闵,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结果当日便天降大雪,深过双膝此为正史记载,并非笔者杜撰,众人更是听得如痴如醉。
柳敬亭凛然道:“冉闵死后,冉国臣子纷纷守节自缢,无一投降燕国。秦汉魏晋以来,从无亡国自杀的殉节大臣,因亡国而自杀,始从冉闵起。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再受燕人奴役,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大将因未能及时赶到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燕军截击,死亡殆尽,晋将竟自杀以谢天下,诸位,这就是我汉人血性汉人气节”
坐在侧面廊下两柱之间旁听的万世域微微倾身,向一旁的丁宇递了个眼色,两人相视而笑。
在台上慷慨演讲的这位柳山长,曾经在夏浔面前大骂万世域不肯对瓦剌人无偿赈济,致使哀鸿遍野,是一个冷血屠夫残忍的刽子手,结果却被夏浔骂了个狗血喷头。
夏浔并没有大骂一顿出气了事,之后他便叫人带着这些冥顽不灵的老夫子们到处走访,倾听归顺的蒙古牧人和那些饱受迫害的汉人百姓的心声,又让他亲眼见证那些在编户安置过程中,从蒙古牧帐下解救出来的汉人农奴,听他们声声血字字泪的控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让他们从书房里走出去,亲自到民间去,亲眼见证那血淋淋的现实,让他们幡然醒悟,这位一心以“兼爱天下仁者无敌”为己任的老夫子被夏浔洗脑了,从此变成了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像他这样的人,热血冲动单纯,很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类似的人还有很多,分别属于不同的书院和县学府学州学,类似的讲演正在各个地方进行着。万世域得夏浔授意,在鼓动辽东人的民族情绪的同时,也派出大量的读书人和僧侣,对归顺辽东的鞑靼人进行着另一番洗脑,可谓双管齐下。
台上这位老夫子接下来又讲唐朝时候长安失陷于吐蕃,五代十国时沙陀分裂天下,之后契丹崛起,与大宋对峙百年,女真又建金国,金灭北宋,之后蒙古崛起,消灭南宋,一路讲下来,全是异族无休无止地侵我中原的战例。
最后柳山长又道:“草原人如狼,却比狼还要凶残十倍,狼吃饱了就不会再要,人却懂得储备,懂得享受,所以他们的贪欲永无止境。只有我们汉人强大起来,才能威慑他们对他们一味地示之以恩,在你强大的时候,他会装出心悦诚服的样子,一旦你软弱了,哪怕只是片刻的软弱,他们也会扑上来,狠狠地咬你一口。千百年来,莫不如此,所以,当我们有了机会,就应该彻底地拔掉他们的狼牙剪去他们的利爪,任何姑息养j的行为,都是民族的罪人”
热烈的喝彩声中,柳敬亭侧身让开,大声道:“现在,老夫请一位十四岁时就全家被掳到鞑靼为奴,受尽迫害,如今刚刚才被我辽东将士救回来的百姓上来,给大家讲讲他的亲身经历”
万世域微微一笑,对丁宇道:“这边可以叫一些学生代替夫子继续讲演,选拔一些如柳山长一样的夫子教授,近日入关游学吧。”
丁宇微微颔首答应。
江南士林的反应夏浔如何不知他倒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如果没有这件事的激化,那儿的读书人始终活在他们的幻想里,经过这么一番辩论,将他们的目光引到塞北来,叫他们多多了解一下发生在大明边疆的真实情况,就能改变其中一些读书人的思想。
当然,夏浔不会一味地依靠他们的自悟,他离开辽东的时候,就已经嘱咐万世域,近期安排大批的辽东夫子士人赴中原讲学,同时还要让他们带上一些曾经饱受迫害的百姓,读书人讲道理,百姓们摆事实,跟中原士林鼓吹仁恕之道的冬烘先生们打擂台。
他就不相信中原士林全是些食古不化的人,只要通过这种努力,能改变他们之中的一部分人,未来的大明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更何况这个过程本身,就能壮大辽东士林的影响。
一种文化一种思想,必然会受到其生存环境的影响,辽东士林的崛起,虽然也是继承自儒家文化,却必将形成一种有别于中原士林的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大明未来的希望
万世域准备抽调辽东士子赴关内,以游学为名进行宣传的时候,纪纲安排的人也上路了,此前他就安排了人秘密赴辽东拿夏浔的黑材料,这一次为了确保成功,他又派人赴沈阳卫联系阿鲁台,赴瓦剌联系万松岭,试图制造更多的罪证,将夏浔一举拿下。
与此同时,他自然也不会放弃可资利用的江南士林,他给沈文度写了封亲笔信,叫沈文度利用江南士人,制造对夏浔不利的更大的舆论。
沈文度投靠纪纲以后,利用纪纲的权势,配合他精明的头脑,给纪纲赚取了数不尽的财富。在这个过程中,沈文度自己也发了大财,目前虽还赶不上他父亲沈万三当年富可敌国的程度,在江南也已是屈指可数的大富豪了。
淮北盐场,潘家。
潘启仁潘老爷子坐在主位上,客位上却坐了一个白面无须的年青人,在他下首又坐了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人,一脸人畜无害的微笑。白面无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318部分阅读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