凰涅天下 作者:君朝西

    分卷阅读878

    选择不同,是选的直路还是弯路?但无论哪种,大方向是不会错的。

    名可秀在稷下论讲时,正式将“世界观”从儒家说的“宇宙观”中分离出来。这是一个“道”的高远的不同。对于修身养性来说,心有多远,宇宙就可以无穷大,所以可以用、也应该用“宇宙观”。但用于治国平天下,更需要确立的是:着眼于“现实”的“世界观”。

    所以,格物致知,不是读儒家经籍空想。

    只读儒家经籍观想,也无法让国家强大,无法让百姓日用富足。

    世间能以观想悟道的圣人,只有那么一两个,不是人人都能做圣人。

    作者有话要说:以前以为中庸是难得糊涂。明白了中庸,才知道要做到中庸可真难。后世能做到中庸的估计只有一个周。

    ☆、稷下论学(十)

    二程的洛学想将人人都养成圣人,从道德教化来讲,这个目标定得没错。

    但是,没有考虑到人性。

    名可秀认为,必须将人性与天性分开,人性是人性,天性是天性。

    《中庸》的第一句话就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人性的来源,自然的禀赋,这个就是“性”。

    这个“性”就是天性。

    人的天性是纯净的,就如一张白纸,可以说是至真,因为没有虚假;可以说是至善,因为没有邪恶;可以说是至美,因为没有不美。

    所以,孔子认为,人的天性是干净的。

    名可秀认同孔子的看法。

    那么人性呢?

    孔子之后的儒家在“人性”上分为两派,一派是孟子派,认为:人性本来是至善的,不坏的;坏是后天搞坏的。另一派则是荀子派,认为人性是恶的。

    二程是性善派,从性善派的这个思想来看《中庸》:“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是本来干净的、纯洁的、善良的、无私的,总而言之,至真、至善、至美。这种解释不算错,但是,错在将这个“天性”等同于“人性”。

    于是,孟子等儒家讲天人合一,其中之一就是将天性和人性等同,认为:人性后来出现恶,就是脱离了天性,所以要修道德,就是要回归天性,故谓“天人合一”。

    在这一点上,名可秀可以说与孟子性善派的儒家——包括二程在内——就有了分歧。

    她论讲时道:人的天性是干净的,因为干净,所以婴儿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可以是纯真的善良,也可以是纯真的残忍。就如天道,视万物都如刍狗:可以说它是至仁——对万物一视同仁;也可以说它是至不仁——视人如刍狗。

    所以,人的自然禀性如天道,故曰“天性”。

    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必要具有人性。

    而人性,天然的带了自私的一面。因为是人性,对草木动物就不可能如人一样。比如为了保护树木的生命,而不允许穷苦百姓伐木为薪,这可以叫作有天性,但是不讲人性了。

    儒家如果不承认人性的私,硬要将人性还原成天性,那么天性之下,万物皆同,人类你不能去杀猛兽啊,那与天性相悖啊,恐怕人类没法生存了。人人都飞升成为天道吗?或者大家都成为割肉饲鹰的佛祖?

    学子们都笑起来。

    “让人们都回到这样的天性,可能吗?”名可秀问。

    学子们纷纷摇头。

    况且,天性也不是那么好的——名可秀举例道:婴儿饿了张嘴就要吃,它不会克制,也不会体恤母亲有没有奶,因为这是出自身体本能的自然禀性,这是天性。只有后天教以人性,“它”才会成为“他”,知道什么是体恤,什么是孝道,也才成为了人。

    因此,如果在人性和天性上立论不正确,将人性等同于天性,也就是说世界观已经错了,后面阐发出的方法论也只会把人引向谬路——一条不可能达到终点的谬途。

    那么,什么是“率性之谓道”呢?

    名可秀继续往下讲。

    “率”读“索”音,古字义是“直”。“率性”就是直道而行,不歪曲。直,也是直心。什么是直心?就是没有加坏的观念污染的,是纯洁的、天然的,这个就是道。依从人性中的至善之心而行,这就是道。

    《三字经》中首句讲:“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是指人性,不是指天性。

    我们讲性无善恶论,是指天性。天性是自然禀性,干净的。可以说天性是至善的,因为没有恶;也可以说天性是无善的,因为没有善的概念。

    但是身为人,人性之初是至善的。因为这是人类最初的美好,也是人性能够构建的基石。所以,人之初,必须善——这是人性的要求。

    故,《中庸》说“率性之谓道”,意思就是:不加上后天的心思,不加上后天的染污,直道而行,这就合于道了。也就是合于人性之初的至善了。

    但是,人往往不可能做到。

    人生下来,有后天家庭的教育影响,有亲戚朋友的影响,有身边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社会风气的影响,等等,心思龌龊了、脏了,或者歪了。这就必须把它纠正过来,故要修行——修正自己的行为,把它改过来,所以《中庸》说“修道之谓教”。

    这个“教”是教育的教。“教”者,古字义是效法的“效”。“效”也是“学”的意思,学习的学,跟着来学,谓之教化。所以修道就是教育的目的。之所以人同一切众生、一切禽兽、一切生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教育、有文化,可以把坏的一面修正、改过来。

    这就是《中庸》开篇三句话的大义。

    知道了天性之后,我们知道什么是人性。知道了人性之后,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道——以人为中心、人道为中心。知道了什么是道后,我们知道了怎么去修道——如何去明道而起行的道,就是“修道之谓教”。

    名可秀可以说将“天性”和“人性”阐述得很明白了。世界观也就很清晰了。大家修道德,不是要回归到婴儿般干净的“天性”状态——这样的状态是视万物同仁的圣者才能做到,普通人要修的是人道,就是要洗涤后天沾染上的人性中的污秽,尽量回归到人性之初的本善。

    简单的一句话讲,就是:少些私欲恶念,多些与人为善。

    这对普通人来

    分卷阅读878

    -

章节目录

凰涅天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君朝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君朝西并收藏凰涅天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