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宽、萧敬、李荣、王岳几个内廷大珰都看着张昭,等待着他的回答。
    这场“朝争”的起因,可以说根源就在对扬州、金陵士子的处罚上。
    大明开国以来,还没有成批的、一次性去剥夺二十多名生员的功名。张昭的这个“举措”彻底的激怒文官们。
    所以,刘大夏敏锐的意识到这是一个扳倒张昭的机会。在拿到白马书院山长唐宽交给他的“证据”之后,他举起大旗弹劾张昭。
    过程一波三折,堪比一场大戏。
    而最终张昭公开登报表态,他无意动摇文官集团的根基,只是要惩处士林中的一小部分人。这才将整个事态平息下来。
    在有“闹事”传统的江南缙绅们看来,扬州、金陵士子的所作所为不叫事。
    像苏州,大明在江南的巨城、经济最为活跃之地,史书记载就是:民好诉讼。
    这其实经济发达之后,产生大量市民阶层后的一种外在表现。某些人喜欢跪舔“洋大人”,说洋大人们具备契约精神,不像我们这里的某些人。
    这就“呵呵”了。随着中华的崛起,多少合同被“洋大人”们毁掉?契约精神?一切都只是利益而已。古代的中国人做生意,谁不是一诺千金?
    要正确的认识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变化。这是一种客观规律。不要整天缺钙。你想当狗,人家不见得会给你骨头吃!
    言归正传。
    江南缙绅觉得是“小事”,但张昭公开登报发文,天下的读书人并不这样认为:权力和责任应该对等。难道以后不如意就让生员们去闹、打砸?
    但是,大势在张昭手上,串联是搞不起来,可该和张昭讲条件,庙堂诸公还是要争取的。
    双方如果谈崩,问题就大了。
    …
    …
    张昭心里就叹口气。他当然想一步到位,将大明生员的特权全部“消减”掉。
    不管张昭怎么说,像文官中的顶尖人物如李东阳、刘大夏等人都清楚:剥夺闹事的读书人的功名会动摇文官们的根基。
    这就和文官集团要拿张昭的新军营士卒开刀一样。
    张昭肯定是不会让步的。士卒们就算犯罪,交由军事法庭审判,怎么可能交给行政司法去审理?
    张昭拱手一礼,言简意赅的道:“律法不可改。但,恩自上出。”
    终究还得慢慢来啊!
    弘治皇帝本身是非常亲近读书人的。当年,他的太子之位能稳固,就是靠的文臣们以“大义”为他发声。嫡长子继承制度,这是最正的道理。
    这一战他已经拿到足够的利益。分寸感,他还是有的。
    在场的有一个算一个,除了真正打杂的小太监,谁不是“久经沙场”的老手。张昭这话谁都听的明白。
    大明律法的尊严该维护就要维护。但只有天子才有“特赦”的权力。恩自上出,内阁不能“越厨代庖”。
    便殿之中的氛围顿时再次为之一松。
    弘治皇帝脸上都带着淡淡的笑意。
    即便是看张昭非常不顺眼的谢迁也是微微点头。他始终是大明的辅臣。
    真正搞的“文武之争”表面化,肯定会让大明伤筋动骨,打断好不容易上升的国运。
    英国公张懋笑呵呵的,继续一言不发。心中对张昭的决定很认同。江南的卫所一改革,大明所有的兵权就实质上落到枢密院。两淮之行,仅仅是这便足可满足。
    更何况如今还拿下海军的建造权。
    李东阳点点头,转身向弘治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臣请陛下开恩。免除扬州生员于茂等人剥夺功名之惩罚。改为流三千里,往军前效力。免除金陵生员十三人剥夺功名之惩罚,罚金三倍赔偿真理报社。”
    李东阳作为首辅,当然不可能把球踢给弘治皇帝,然后什么都不管。他得帮弘治皇帝把“锅”背起来。将来士林对这个结果不满,骂得也是他。
    弘治皇帝心情愉快的道:“准奏。”
    议事结束,弘治皇帝心情大好的赐汤饮,留阁臣们、张昭、英国公张懋、侣钟说一会话,这才令他们告退。
    …
    …
    群臣们三三两两的散去。
    在弘治皇帝身边的诸位内廷大珰也向弘治皇帝辞别。他们这些太监在宫中来去自由。
    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给小太监扶着,当先一步,慢悠悠的离开万寿宫。
    李荣抬头看一眼天色,八月下旬秋高气爽,感慨的道:“张伯爷这圣眷之浓,本朝无出其右者!偏偏还如此知进退。在本朝前途不可限量。”
    这话感慨中有点憋屈。他和张昭因为御马监下属的兵权:腾骧四卫闹的有点不愉快。
    王岳性子比较直,尖着嗓子道:“他哪里退了?法外开恩的是皇爷。判决还不是按照律法判的。这事登到报纸上,肯定没有人会说张昭退让。
    再说,张昭此次拿到的好处大了去。改革江南卫所,天下兵权归一。他这个枢密副使权力大增。再增海军,更是如虎添翼。
    这是公事上。他私下里捞得好处呢?数不胜数。你们不会以为刘大夏派人抖出来的证据是假的。”
    “嘶…”
    跟着几位大珰的小太监们轻轻的吸一口冷气。最近比较流行这个。张伯爷在两淮捞钱啊!
    外界谣传是一千万元。
    这真是叫人眼热。
    陈宽插话道:“真要数他落的好处,恐怕还是圣眷。皇爷想要朝局稳定,张昭跟着配合。他这圣眷只怕要跟重。”
    “是极。”
    “陈公公言之有理。”
    陈宽道:“走吧,我们一起去小酌几杯。”
    …
    …
    张昭出西苑时,和首辅李东阳约定过两天去内阁拜访他,谈一谈盐运公司的事情。
    在这次风波之中,李东阳和张昭的关系出现某种裂痕。这是一个修补的意思。李东阳很欣然的接受。
    有些事情,太监们都看得出来,李阁老岂能看不出来?
    三名阁臣从西华门入紫禁城,顺着广场往内阁办公地点文渊阁而去。
    谢迁微微叹口气,道:“宾之兄,你觉得东瀛的白银能否运得回来?上次不还说东瀛四岛正在生乱吗?大小诸侯打出狗脑子来。”
    焦芳没说话。这是废话。以大明新军之利,东征东瀛焉能有不胜的?
    李东阳微微点头。
    其实,他们三个辅臣都已经感受到,大明的整体战略即将往东:东据朝鲜王国,东瀛。
    张昭那一套早就发在报纸上。即便今年把鞑靼人痛揍了一番,但依旧不是灭国之时。需要继续给大明补充血液。
    但是,令他们颇感无奈的事,大明的国策制定者其实是张昭啊!这令他们情何以堪?

章节目录

明帝国的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九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悟并收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