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剩下的时间很快过去。晚秋降临在大明的北地。
    小时雍坊的相府在晨曦中缓缓的苏醒过来,一个个仆人从相府中进出。煤炭、水、米面、蔬菜、瓜果、肉类从外面一车车的运进来。产生的废弃物、垃圾一车车的运送出去。
    这一幕在清晨中充满着尘世的生活气息。
    自张昭回京之后,弘治皇帝接受他的建议,罢每日常朝。改为由每月初一举行早朝。
    其余时间,由各部门堂官仿照御前会议的形式,召集本部门官员议事,谓之“早会”。
    是以,李东阳李阁老可以在家中高卧,只要在早上7点中抵达内阁即可。
    李东阳清晨起来,梳洗完毕后,在妾室的服侍下吃完早餐,坐马车前往西华门而去,由此入宫中。
    古代时因为没有电灯,煤油灯、蜡烛又损耗眼睛。基本上还是保持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当然,这一条对于权贵,重臣们是无效的。
    李首辅自己府上通宵达旦的有客人,都是士林、文坛中人,不是诗会,就是文会。
    但是,还有一条古语:一日之计在于晨。所以,文人士大夫们正常情况下基本都不会睡懒觉。
    然而这相比于之前凌晨三四点起来去敢早朝还是舒服太多。
    李东阳坐在马车中,透过单向玻璃窗,还可以看到薄雾中早起的百姓,各行各业的都有,还有报童在为生活奔走,他心中微微感慨,又微微沉吟。
    大明如今在蒸蒸日上,这种势头身在中枢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得到。譬如:随着对鞑靼人的不断胜利,以及互市的开启,草原上的马匹大量的输入,京中现在就非常流行坐马车。而不是坐轿子。
    那些轿夫去干点别的活儿,一天都比候着抬轿子强。按照报纸上的说法:劳动力很宝贵的。大明现在到处缺人,特别是东北四布政司的地方。
    而沉吟,则是在思考朝政。他前些日子“试探”张昭对礼部尚书位置的看法,现在张升已经被批准致仕,给车乘回乡。他内心里其实有一个腹案。
    那就是调刘大夏为礼部尚书,掉三边总督秦纮回京为兵部尚书,升他的同门师兄弟、陕西巡抚杨一清为三边总督。
    现在边军都在推行“去巡抚”、“去总督”,还是那个指导思想,文臣不领兵。想领兵的可以转为武臣。
    在如此情况下,他想要推杨一清上位,少不了张昭的配合。那他这个腹案就不合适。
    因为刘大夏在兵事上的平庸,由其任兵部尚书是张昭所希望的。换做有军功的秦纮来,他真未必愿意。当然秦纮的身体不大好,也干不了几年。
    正思考着,马车抵达西华门。老仆在车门外轻喊一声,“老爷…”
    李东阳整理了一下绯袍,下了马车,通过宫禁,横穿空荡荡的广场,抵达内阁中。
    几名中书舍人早就候着的,“老大人,都准备好了。”
    “那开始吧!”
    李东阳捻须笑道。
    随后,在大堂之中主持着内阁的“早会”。继而开始一天的办公。
    当天下午就有消息传出来:内阁欲调三边总督秦纮回京任礼部尚书。至此,京中为此争吵的各方力量渐渐的平静下来。因为,要论资历、业绩,谁争的过秦老大人。
    …
    …
    张昭身边的内奸一事,在其幕僚崔坤前往悼念河东派大儒唐宽之后,水落石出。
    赵师爷惶然的向张昭请罪。因为崔坤是他推荐的。
    张昭并没有处死崔坤,而是念在他昔日追随左右的功劳,令其在京中“监视居住”满十年方可离京。其日常是在新军营小学、初级学堂中教书。
    因为崔坤掌握着太多新军营的秘密。这样的一个人随便放走,实在是一个大隐患。
    九月初,秋意渐浓。张昭接朱厚照出宫到京师大学游玩,赏景。刘瑾、马永成、谷大用、张永等人随行。
    京师大学中的秋景极美。银杏,梧桐,松柏一排排成林,极具北地宏伟气势的园林便是在这山水之中。
    八月份秋闱之前,京师大学刚刚完成招生。目前共有三届学生,共计一百二十余人。其中经济系84人,数学系48人。数学毕竟还是非常难的。
    一个个身穿着“校服”长衫的学生在校园里读书,游荡,交谈,争论。氛围生机勃勃。
    朱厚照对此非常喜欢。他就喜欢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感觉。和张昭在风景最好的半山亭中铺开席面,边吃边聊。
    “唉,方才看到那些士子在踢足球,我都差点想去试试。诶,张昭,你在辽东不都招收女子入学吗?怎么京师大学反而…退步了?”
    朱厚照十四岁的年纪,正处在变声期,有点像公鸭嗓,长脸,很稚嫩的模样。
    张昭一身白衫,容颜俊朗,面若美玉,气度非凡。坐在随从们端来的木椅中,微笑着举杯,和朱厚照吃了一杯温热的黄酒,解释道:“殿下,辽东那边不比京师,天高皇帝远。真要在京师这里招收女大学生,道学家要把我骂死。再等等。”
    理学发展到明代,有一个专用术语开始出现,叫做“道”。这不是后世网文玄幻小说中常说的“道”,也不是道家的“道”,而是儒家哲学体系中的“道”。
    所以,道学家便是这么来的。
    朱厚照嘎嘎大笑,不在意的道:“我是觉得你这个想法极好的。”
    张昭笑笑,说道:“殿下,以此事而论,我倒是有个观点要和殿下讨论一番。”
    朱厚照非常有兴趣,捏着酒杯,吃着牛肉,“哦?”
    张昭道:“读书人常说,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家一姓之天下。说的更透彻一些,就是前宋宰相文渊博公开说的话: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
    大明如今的情况,叫做皇权不下乡。乡下都是地方自治,由缙绅、大族来管理。因此,我想请殿下思考一番,国家大权究竟是掌握在谁手中呢?
    天子,还是士大夫集团?怎么样才最合适?”
    旁边站着的刘瑾眼睛顿时一亮,竖起耳朵。他比较喜欢听张昭讲这样的一些东西:阶层,利益集团,政体。

章节目录

明帝国的崛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九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悟并收藏明帝国的崛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