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国学的群经之首,影响了各家各派,本文探讨的是《道德经》对《易经》的阐发,同时加以心学的理解。《道德经》的作者及成书时间一直有争议,个人倾向于《道德经》有多个作者,即开始有人作了一部分,之后经过多人补充,其成书时间始于春秋末年、结束于战国中期。《易经》与儒家尊崇的圣人周文王、周公有关,后来又经过孔子的编辑及注解,即是说,《易经》饱含儒家思想,因此,《道德经》对《易经》的阐发也在道家思想中糅合了一些儒家思想,加上《道德经》的富含机谋、针对时弊而有不少偏激之言,不可不细读。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经》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在《易经》中是“乾”、“坤”,在《道德经》中是“无”、“有”,两者不能等同。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之认为不能说,而《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之明确说,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呢?其实,在心学看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应该是说“道”不能用及不能只用言语去说,不然就变做空谈,而应该效法“天地”(即《易经》所说的乾、坤)——效法道德意义上的天地的德性。同理,“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应该是名不是空谈的名,而是知行合一、与实相符的名。
《易经》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经》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道德经》把它们看作“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说的只是“道”的一面或者一个作用,只是一个勉强的比喻,因为道是无限的,不能说为“物”、“混”。它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母”。“坤”的特点是柔顺,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
“坤”对“乾”的遵循,《道德经》这样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心学看来,《易经》是让人“效法天地”,不应该把天、地割裂开来。
什么是正道呢?《道德经》解释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经》指出,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君子)才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道德经》这个说法不如《中庸》的“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之说准确、深刻。
《道德经》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道德经》又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然,有、无并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形容道的两种作用。
屯第三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道德经》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母体貌似是“虚”,其作用告诉我们,它是虚实统一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那么《道德经》为什么又说“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大道废,有仁义”等话呢?其实,这是针对将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的时弊说的,读者联系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想想就明白了。在心学看来,圣人启发蒙昧,是让人发挥天性的善。
需第五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经》的第一个凶卦,同样,《道德及》是批判战争的。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道德经》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道德经》补充说,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在心学看来,修齐治平的慎重是一以贯之的。
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获得光明前途。《道德及》认为等待是为了蓄藏精力,并指出等待是保养身心、治理国家的最重要原则。《道德经》以“啬”(小气)去比喻这个原则,不过这里的“啬”不应该是真正的小气,不是为小气而小气,而是为了前途光明而应有的节制。
师第七比第八
师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九章师,是群众之意。师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爱心保护人民、养活大众。《道德经》认为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于溪谷之下游。使大众归于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正是由于君子“善下”的品德。如果对百姓表示谦下、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后面的行为只是为了用机谋去笼络人心,是为了达到在百姓之前之上,就同师卦的意思相反了。
比,亲近之意。比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上,两者亲密无间。在《易经》中,“比”指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亲近。《道德经》把比提高到“道”境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道”没有偏爱,永远亲近有“德”之人。《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不能称作善,是因为人没有做到“以直报怨”。
小畜第九履第十
小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章
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章
小畜即小有收获,小畜卦告诫人们还要继续努力。善于知道别人、善于战胜别人、知道满足,这些在《道德经》中都只是小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要长久必不可丧失基础,认识自己、超越自我才是根本。
履即鞋,卦说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没有危险。怎样才能做到呢?《道德经》上说的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进入敌阵中不不带铠甲和兵器都是一些比喻,不能认为真是这样,而是指人顺理而行。
泰第十一否第十二
泰卦与否卦,《道德经》主要有关章节为第二、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二章
“乾”“坤”不可分割,由两者构成的泰卦与否卦亦不可分开来理解。泰即通泰,否即否塞,但两者又可相互转化,此两卦充分体现了《易经》的辩证智慧。《道德经》中有多章的对此作出阐发。泰卦有“小往大来”,《道德经》上有“重为轻根”;泰卦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道德经》上有“二生三,三生万物”;泰卦告诫君主帮助自然演化,《道德经》认为君主能守住“道”的无为,万物就会自然教化;泰卦说“无往不复,天地之际也”,《道德经》上说到“反者道之动”、“复命曰常”。否卦告诫人在吉利时应该有警惕之心,同样,《道德经》也认为善道者小心谨慎如冒着严寒趟水过河。否卦认为顺应天命没有害处,在心学看来,顺应天命即顺理而行。
同人十三大有十四
同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章
大有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四章
同人,是众人的意思。同人卦认为集体行为(离)顺应天道(乾)所以大家都吉利。《道德经》指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自生”(不为自己而运行),圣人与世无争反而在众人中领先。“不自生”是个勉强的比喻,因为天地运行不息,是“生生”,说“自生”和“不自生”都是不对的。
大有即大吉利,它的卦像是火在天上烧,告诫人们做时要顺应天道。《道德经》认为谨记“道”、“德”这两个原则,继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心学看来,“修齐治平”只是一“道”,不应该支离。
谦第十五豫第十六
谦卦,《道德经》相关章节为第八、十、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六章
豫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谦即谦虚,《道德经》认为人应该效法“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及处于百谷之下又成其王的“江海”。《道德经》称“道”的谦称为“玄德”。对天、地、鬼神、人来说,都是减少盈补充谦的,这是谦卦所说的。《道德经》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批判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情况,继而指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变化情况。
豫即顺时,豫卦由雷(运动)和坤(柔顺)构成,是顺时而动的意思。处理事情要从细小出着手而且必须有恒心,顺着事物的发展而不以个人欲望妄为,这正是《道德经》告诉人们的道理。 在心学看来,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理而为。
随卦第十七蛊卦第十八
随卦和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六十五章
随即跟随,寓意臣民像万物随时运行一样拥戴君王。蛊,是教化的意思,蛊卦的目的在于提醒君子教化万民。两卦是相关的,因为君子有跟随自然进行教化的责任。《道德经》认为,圣人教化万民不应该只用言语,即是说要以身作则。圣人应该用“道”来启发人民的纯朴,使人类社会与万物一起返归淳朴然后顺应自然。《道德经》讲的“愚民”,不应该是指教导人民不是在于让人民智巧,而应该是在于让人民保持天性之善。如果只是纠结于消除智巧,那无疑是舍本取末了。
临卦十九观卦第二十
临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七章
临,是治理的意思。临卦的卦像是泽在地下,寓意君主治理人民却自居下位,《道德经》把这种君主比喻为“江海”(参考师卦)。《道德经》指出,圣人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才能在百姓之前作领导,前提当然是出于真心。
观即观察,观卦提醒人注意观察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什么是观的最高境界呢?《道德经》解释说:“不出户,知天下。”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情况,在心学看来,是因为人追逐外物而蒙蔽本心。
噬嗑卦第二十一贲卦第二十二
噬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三章
贲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二章
噬嗑,是口里有东西在嚼的意思。噬嗑讲的是治狱,它由火与雷构成,象征赏罚严明。 《道德经》形容噬嗑卦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贲,是指用五颜六色进行文饰。贲卦由在上的山和在下的火构成,寓意文饰不离根本。《道德经》认为圣人治理的主张是为温饱而不追求声色悦目。在心学看来,修心是根本,舍弃声色悦目而选取平淡温饱是心的寡欲,而不在于外物。
剥卦第二十三复卦第二十四
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五章
复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六、二十五、四十章
剥,是剥落的意思。剥卦告诫君子应该尊重自然消长盈虚的规律,要厚待人民。剥卦还举例说君子乘坐华丽的车子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道德经》指出统治者赋税过重老百姓会挨饿,并认为统治者清淡无欲才能消除社会上的贫困和动乱。《道德经》讲的只是“无”的一面,《易经》讲的“消长盈虚”也包括“有”的一面,即搞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使百姓的生活富足。
复既反复,复卦寓意自然规律循环不息。《道德经》上说的“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殆”、“远曰反”都是复的意思。动与静是统一的。动静循环不息,正是复。
乾第一坤第二
乾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一章
坤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二十五章
《道德经》总结两卦的章节为第四十章
“天”、“地”在《易经》和《道德经》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在《易经》中是“乾”、“坤”,在《道德经》中是“无”、“有”,两者不能等同。
《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之认为不能说,而《易经》的“一阴一阳谓之道”之明确说,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呢?其实,在心学看来,“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应该是说“道”不能用及不能只用言语去说,不然就变做空谈,而应该效法“天地”(即《易经》所说的乾、坤)——效法道德意义上的天地的德性。同理,“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应该是名不是空谈的名,而是知行合一、与实相符的名。
《易经》认为“元气”是世界的本原,“元气”又分为“乾阳元气”和“坤阴元气”,前者是万物产生的原因,后者是万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经》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道又分为“无”和“有”,前者是世界的开端,后者是万物之根本。可见,“无”和“乾阳元气”、“有”和“坤阴元气”是相对应的,“乾道变化”是无形的,“坤厚载物”是有形的。
乾卦说“潜龙,勿用”,《道德经》上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和“有”的运动又是可以认识的,正如《易经》所说的“见龙在田”,规律(龙)显露于事物(田)。乾卦的“终日乾乾”、“或跃在渊”、“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群龙无首”比喻了万物的循环不息和复杂多变,《道德经》把它们看作“道”的“无”“有”两面相互作用,从而归纳为“玄之又玄,并说这是认识万物奥妙的门径。
“有物混成”,说的只是“道”的一面或者一个作用,只是一个勉强的比喻,因为道是无限的,不能说为“物”、“混”。它作为万物根本所以称“母”。“坤”的特点是柔顺,承接了“乾”的功能,所以坤卦告诫人们要坚守正道。
“坤”对“乾”的遵循,《道德经》这样解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心学看来,《易经》是让人“效法天地”,不应该把天、地割裂开来。
什么是正道呢?《道德经》解释说:“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易经》指出,人应该效法坤德成为心胸开阔、温顺有礼、品德方正的君子,《道德经》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君子)才可以和“天”、“地”、“道”并列为四大。《道德经》这个说法不如《中庸》的“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之说准确、深刻。
《道德经》用“反者”——返本复初来解释“乾”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动;以“弱者”——处于柔弱地位来解释“坤”的作用,并说这是“道”的运用。《道德经》又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然,有、无并不是两个事物,而是形容道的两种作用。
屯第三蒙第四
屯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章
蒙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八、十九章
屯卦尝试去解释生命的起源——雷雨交加,生命产生于压抑者“雷”的水中。生命是阴阳二气交结的作用,《道德经》把这种作用称为“谷神”,作为玄妙的母体,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母体貌似是“虚”,其作用告诉我们,它是虚实统一的。
个人或人类社会本初都是蒙昧的,老师或圣人的职责就是启发蒙昧,这是蒙卦的寓意。启发是对蒙昧的否定。那么《道德经》为什么又说“绝圣弃知”、“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大道废,有仁义”等话呢?其实,这是针对将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的时弊说的,读者联系春秋战国时的历史想想就明白了。在心学看来,圣人启发蒙昧,是让人发挥天性的善。
需第五讼笫六
需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九章
讼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十一章
讼,是战争之意。讼卦是《易经》的第一个凶卦,同样,《道德及》是批判战争的。讼卦告诫人们要提高警惕才能中途吉利,《道德经》解释说,胜利是不得已的,胜利就可以了,不要武力逞强。讼卦告诫人们发动战争要慎重考虑,《道德经》补充说,战争是“不得已而用之”。在心学看来,修齐治平的慎重是一以贯之的。
需,是等待之意,等待是为了居于“飞龙在天”这个“九五”的最高位置,从而获得光明前途。《道德及》认为等待是为了蓄藏精力,并指出等待是保养身心、治理国家的最重要原则。《道德经》以“啬”(小气)去比喻这个原则,不过这里的“啬”不应该是真正的小气,不是为小气而小气,而是为了前途光明而应有的节制。
师第七比第八
师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比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九章师,是群众之意。师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下,寓意君子要用爱心保护人民、养活大众。《道德经》认为江海之所以能够汇聚一切溪流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它善于处于溪谷之下游。使大众归于正道,就可以在天下称王,正是由于君子“善下”的品德。如果对百姓表示谦下、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后面的行为只是为了用机谋去笼络人心,是为了达到在百姓之前之上,就同师卦的意思相反了。
比,亲近之意。比卦的卦象是水在地上,两者亲密无间。在《易经》中,“比”指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亲近。《道德经》把比提高到“道”境界,“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意思是说“道”没有偏爱,永远亲近有“德”之人。《道德经》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不能称作善,是因为人没有做到“以直报怨”。
小畜第九履第十
小畜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三十三章
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章
小畜即小有收获,小畜卦告诫人们还要继续努力。善于知道别人、善于战胜别人、知道满足,这些在《道德经》中都只是小畜,认识自我、战胜自我、勉力勤行才是目的。要长久必不可丧失基础,认识自己、超越自我才是根本。
履即鞋,卦说的是人踩在老虎尾巴上而没有危险。怎样才能做到呢?《道德经》上说的在大山中行走不避犀牛、老虎,进入敌阵中不不带铠甲和兵器都是一些比喻,不能认为真是这样,而是指人顺理而行。
泰第十一否第十二
泰卦与否卦,《道德经》主要有关章节为第二、十五、十六、二十六、二十九、三十七、四十、四十二章
“乾”“坤”不可分割,由两者构成的泰卦与否卦亦不可分开来理解。泰即通泰,否即否塞,但两者又可相互转化,此两卦充分体现了《易经》的辩证智慧。《道德经》中有多章的对此作出阐发。泰卦有“小往大来”,《道德经》上有“重为轻根”;泰卦有“天地交而万物通也”,《道德经》上有“二生三,三生万物”;泰卦告诫君主帮助自然演化,《道德经》认为君主能守住“道”的无为,万物就会自然教化;泰卦说“无往不复,天地之际也”,《道德经》上说到“反者道之动”、“复命曰常”。否卦告诫人在吉利时应该有警惕之心,同样,《道德经》也认为善道者小心谨慎如冒着严寒趟水过河。否卦认为顺应天命没有害处,在心学看来,顺应天命即顺理而行。
同人十三大有十四
同人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章
大有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五十四章
同人,是众人的意思。同人卦认为集体行为(离)顺应天道(乾)所以大家都吉利。《道德经》指出,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自生”(不为自己而运行),圣人与世无争反而在众人中领先。“不自生”是个勉强的比喻,因为天地运行不息,是“生生”,说“自生”和“不自生”都是不对的。
大有即大吉利,它的卦像是火在天上烧,告诫人们做时要顺应天道。《道德经》认为谨记“道”、“德”这两个原则,继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心学看来,“修齐治平”只是一“道”,不应该支离。
谦第十五豫第十六
谦卦,《道德经》相关章节为第八、十、三十四、四十二、五十一、六十一、六十三、六十六章
豫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四章
谦即谦虚,《道德经》认为人应该效法“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及处于百谷之下又成其王的“江海”。《道德经》称“道”的谦称为“玄德”。对天、地、鬼神、人来说,都是减少盈补充谦的,这是谦卦所说的。《道德经》用“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来批判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情况,继而指出“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变化情况。
豫即顺时,豫卦由雷(运动)和坤(柔顺)构成,是顺时而动的意思。处理事情要从细小出着手而且必须有恒心,顺着事物的发展而不以个人欲望妄为,这正是《道德经》告诉人们的道理。 在心学看来,所谓“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理而为。
随卦第十七蛊卦第十八
随卦和蛊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七、六十五章
随即跟随,寓意臣民像万物随时运行一样拥戴君王。蛊,是教化的意思,蛊卦的目的在于提醒君子教化万民。两卦是相关的,因为君子有跟随自然进行教化的责任。《道德经》认为,圣人教化万民不应该只用言语,即是说要以身作则。圣人应该用“道”来启发人民的纯朴,使人类社会与万物一起返归淳朴然后顺应自然。《道德经》讲的“愚民”,不应该是指教导人民不是在于让人民智巧,而应该是在于让人民保持天性之善。如果只是纠结于消除智巧,那无疑是舍本取末了。
临卦十九观卦第二十
临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六十六章
观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四十七章
临,是治理的意思。临卦的卦像是泽在地下,寓意君主治理人民却自居下位,《道德经》把这种君主比喻为“江海”(参考师卦)。《道德经》指出,圣人要把自身利益放在百姓之后才能在百姓之前作领导,前提当然是出于真心。
观即观察,观卦提醒人注意观察自然规律和社会现象。什么是观的最高境界呢?《道德经》解释说:“不出户,知天下。”圣人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道德经》说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的情况,在心学看来,是因为人追逐外物而蒙蔽本心。
噬嗑卦第二十一贲卦第二十二
噬嗑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三章
贲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二章
噬嗑,是口里有东西在嚼的意思。噬嗑讲的是治狱,它由火与雷构成,象征赏罚严明。 《道德经》形容噬嗑卦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贲,是指用五颜六色进行文饰。贲卦由在上的山和在下的火构成,寓意文饰不离根本。《道德经》认为圣人治理的主张是为温饱而不追求声色悦目。在心学看来,修心是根本,舍弃声色悦目而选取平淡温饱是心的寡欲,而不在于外物。
剥卦第二十三复卦第二十四
剥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七十五章
复卦,《道德经》对应章节为第十六、二十五、四十章
剥,是剥落的意思。剥卦告诫君子应该尊重自然消长盈虚的规律,要厚待人民。剥卦还举例说君子乘坐华丽的车子会加重老百姓的负担。《道德经》指出统治者赋税过重老百姓会挨饿,并认为统治者清淡无欲才能消除社会上的贫困和动乱。《道德经》讲的只是“无”的一面,《易经》讲的“消长盈虚”也包括“有”的一面,即搞好经济建设、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使百姓的生活富足。
复既反复,复卦寓意自然规律循环不息。《道德经》上说的“反者,道之动”、“周行而不殆”、“远曰反”都是复的意思。动与静是统一的。动静循环不息,正是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