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遥远的西方送来一封信,令韩孺子十分恼怒,连皇后再度怀孕所带来的喜悦都少了一大半。
信是黄普公写来的,措辞委婉而谦卑,一多半内容是在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随后说到了正题:他要撤军,而且不回大楚,将留在海上,“遥望故土,感念圣恩,垂涕不已”。
然后他找了一堆理由,海上诸国厌倦战争,都想回归本国,西方诸国彼此矛盾太深,互相猜忌,稍有矛盾就会投降敌军,反复无常,没办法凝聚成为一支大军。
另外,神鬼大单于已经衰落,龟缩西北一隅,已不值得楚军大动干戈。
最后,他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皇帝正式册封英王,许他在海外建国,永世向大楚称臣。
韩孺子很久没这么愤怒了,在桌上重重一拍,“别人也就算了,黄普公乃朕一手提拔,竟然也会忘恩负义!”
凌云阁里顾问甚多,敢在皇帝发怒时开口说话的人只有一个,崔腾问道:“黄普公做出什么事让陛下如此生气?”
韩孺子挥下手,崔腾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前,拿起信看了一遍,也是大怒,“这个混蛋,没有陛下,他现在还是人家的奴仆呢,得到一点权力就忘乎所以。大楚正集结军队准备西征,他竟然要撤军,这不是与朝廷唱对台戏嘛。而且还不肯回大楚,要在海外辅佐英王!谁知道那个英王是真是假,没准就是黄普公自己冒充的。”
崔腾一怒,韩孺子反而平静下来,看向房间里垂手肃立的十几名顾问,缓和语气道:“黄普公说神鬼大单于龟缩一隅,已不值得大动干戈,诸位怎么看?”
众人都松了口气,崔腾抢先发言,“这和龟不龟缩没关系,神鬼大单于胆敢入侵大楚,虽在万里之外,也必须受到惩罚,就算他生病死了,也要派楚军去将他的尸体拖回来。”
顾问们挨个发表见解,意思都与崔腾差不多,但是一个比一个激昂慷慨,找出更多的证据,比如有匈奴支持,神鬼大单于早晚还会东山再起,绝不能养虎为患,必须一劳永逸地铲除。
韩孺子甚觉无聊,除了赵若素,很少再有其他人敢在他面前畅所欲言,而他需要的恰恰是真话。
事情往往如此,帝位不稳的时候,他常常能听到真话,刺耳,但是有益处,如今帝位稳固,耳中所闻都却都是奉承与赞同。
赵若素不懂军事,问之无益,韩孺子正在发呆,被崔腾唤醒。
“陛下,还等什么,楚军已经准备妥当,尽快出发吧。少则三月,多则一年,必能凯旋回京。”
“原计划是夏末出军,不必着急。”
“我就是气不过黄普公的背叛,楚军一到,看他还敢不敢提条件。”
“神鬼大单于龟缩西北,黄普公驻军南方海港,相隔数千里……”韩孺子摇摇头,甚感失望。
崔腾心生一计,话到嘴边却没说。
皇帝明显露出倦意,众人告退,崔腾磨磨蹭蹭等到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上前小声道:“陛下,黄普公还有家眷留在京城呢。”
黄普公临出征前娶了一位妻子,留在大楚没有带走,韩孺子记得此事,每到节日,必给重赏。
“嗯?”
“黄普公敢背叛陛下,陛下没必要再对他讲仁义,先将他的夫人下狱,然后命她写信,看黄普公什么反应,如果……”
“去!乱出主意,堂堂大楚,容不下一位将军夫人?黄普公就算真的背叛,朕也不会动他夫人一根汗毛。”
崔腾讪讪地说:“我不是想为陛下出气嘛。”
“这种事不用你操心,另有一件事要交待给你,皇后有喜……”
崔腾一跳三尺高,落地之后唉哟一声,揉着受伤的腿,脸上却满是笑意,“真的?”
“御医昨天确诊。从今天开始,你要老实些,少喝酒,最好别喝酒,更不要惹事生非,免得让皇后和你母亲担心,明白吗?”
崔腾脸上一红,“陛下听说了?”
“就为了一个女人,竟然与人当街打架,早传得沸沸扬扬,朕怎么可能没听说?”
“不是为了女子,是为了争一口气……”
“你是朕的近臣,宿卫军将军,身为列侯,子侄也都是侯爵加身,天下的气都让你们崔家争去了,还有什么可争的?”
崔腾嘿嘿地笑,不敢争辩,但是又不服气,最后还是道:“陛下,不是我多嘴,柴家的气焰最近可是非常嚣张啊,他们家也是一门数侯,而且柴悦在塞外统领精兵数十万,啧啧,哪像我这个将军,宿卫八营一个也不归我管。”
“放肆,说完黄普公,又要编排柴悦了?”
“黄普公是陛下……”崔腾急忙收敛,“我还是走吧,快点回家告诉母亲好消息,给皇后准备一下。”
看着崔腾出门,韩孺子无奈摇头,崔腾实在不成器,否则的话绝不会只是当一名近臣。
等屋内再无外人,张有才进来,双手呈上一份奏章,“勤政殿送来的。”
这是一道宰相与礼部联名送上的奏章,提醒皇帝,殿试已经结束三天,该定出三甲人选,发榜公布了。
状元也是一件麻烦事,礼部尚书等几位试官看中了南冠美,宰相等大臣则在权限范围内力荐申大形,争执不下,只能交由皇帝决定。
韩孺子心中却另有一人,他之前见过罗世浮,印象中那是一名有点害羞的年轻人,与杨奉不像同一种人,几日前的殿试再见面,他已经是一名沉稳有度的读书人。
韩孺子写下一份回复,交给张有才,让他送达勤政殿。
皇帝提出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要在凌云阁召见十名成绩最佳的考生,当面问策,以定状元之选,宰相与礼部试官受邀旁听。
殿试之外又来一次“阁试”,放在从前,宰相和礼部都会坚决反对,如今却是立即筹备,当天下午就将十名考生送到凌云阁。
宰相还是卓如鹤,礼部尚书换了新人,十余名大臣旁听这次问策,再加上十名考生、十几名太监,房间里显得很拥挤,却也热闹。
见礼毕,皇帝赐众人平身,太监们将已经写好的问策书交给考生,两刻钟之内写一份简答,然后再由皇帝提问。
问题很简单,却与经典无关,而是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西方形势和大楚的备战。
有几名考生立刻皱起眉头,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圣贤之书背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不了解西方的形势。
但所有人都伏案疾写,起码要给皇帝一个好印象。
时间很快到了,太监们收回试卷,放在桌上,宰相等人不自觉地窥视,都想看看自己支持的状元回答得怎么样。
韩孺子当场阅卷,无论看到什么,脸上都不动声色,可是有一份回答实在让他忍俊不禁,推给宰相。
卓如鹤扫了一遍,礼部尚书是主试官,也凑过来看了一眼,扭头向一名考生道:“刘检,陛下问的是西方形势,如何应对神鬼大单于,你怎么尽写西域的事?”
考生脸色苍白,扑通跪下,“小生……我……”
中司监刘介从皇帝那里得到示意,上前道:“别急,你知道神鬼大单于是谁吗?”
“听、听说过。”考生费力地说。
“对西方诸国,你了解多少?”
“啊?”
刘介看了一眼皇帝,对刘检说:“站到一边,听别人怎么说。”
刘检退到门口,全身发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韩孺子又拣出四分平庸的答卷,刘介让这四名考生也站到门口去,只剩五人等待皇帝提问,南冠美和申大形都在其中,宰相等人互视一眼,感到满意,起码他们推荐的状元人选没有露怯。
考生之中,南冠美最年轻,还不到二十岁,皇帝先问他,“南冠美,你说大楚不宜劳师远征,可以敌制敌,作何解释?”
南冠美拱手行礼,回道:“楚军远征,国内空虚,会给匈奴可趁之机,近患不除,怎可远征?不如以西方诸国制西方之敌。”
礼部尚书轻轻摇头,他支持南冠美,可此子的回答却错了,大楚远征的目的之一就是中途进攻匈奴,先除近患,再灭远敌。
这不怪南冠美,楚军的策略还是秘密,连朝中都只有少数人知晓。
韩孺子又问了几句,换下一人,第三人是罗世浮,他建议不必急于出兵,可以再等等,若西方诸国能够击败神鬼大单于,大楚可以省下一笔浩大的军费。
第四人是申大形,回答最为巧妙,先将西方形势说了一遍,以示自己很了解时事,最后却道:“国之大事,执政者为之,陛下决之,臣等不在其位,难谋其事,大楚或出兵,或不出兵,皆有道理。”
卓如鹤也轻轻摇头,他了解皇帝,知道这样的两面讨巧对皇帝无效。
韩孺子不做判断,最后问到一位名叫曾荡云的考生,“你说大楚远征必败,为何?”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连门口站立的五名考生也吃惊地看了一眼,大楚备战数年,大军集于塞外,尚未出征,此人竟断言必败,着实大胆。
韩孺子很意外,却也最想听曾荡云的解释。
“大楚应顺势而为。”
韩孺子心中一惊,他好久没听到“顺势而为”四个字了。(未完待续。)
信是黄普公写来的,措辞委婉而谦卑,一多半内容是在感激皇帝的知遇之恩,随后说到了正题:他要撤军,而且不回大楚,将留在海上,“遥望故土,感念圣恩,垂涕不已”。
然后他找了一堆理由,海上诸国厌倦战争,都想回归本国,西方诸国彼此矛盾太深,互相猜忌,稍有矛盾就会投降敌军,反复无常,没办法凝聚成为一支大军。
另外,神鬼大单于已经衰落,龟缩西北一隅,已不值得楚军大动干戈。
最后,他提出一个“小小的”要求,希望皇帝正式册封英王,许他在海外建国,永世向大楚称臣。
韩孺子很久没这么愤怒了,在桌上重重一拍,“别人也就算了,黄普公乃朕一手提拔,竟然也会忘恩负义!”
凌云阁里顾问甚多,敢在皇帝发怒时开口说话的人只有一个,崔腾问道:“黄普公做出什么事让陛下如此生气?”
韩孺子挥下手,崔腾一瘸一拐地走到桌前,拿起信看了一遍,也是大怒,“这个混蛋,没有陛下,他现在还是人家的奴仆呢,得到一点权力就忘乎所以。大楚正集结军队准备西征,他竟然要撤军,这不是与朝廷唱对台戏嘛。而且还不肯回大楚,要在海外辅佐英王!谁知道那个英王是真是假,没准就是黄普公自己冒充的。”
崔腾一怒,韩孺子反而平静下来,看向房间里垂手肃立的十几名顾问,缓和语气道:“黄普公说神鬼大单于龟缩一隅,已不值得大动干戈,诸位怎么看?”
众人都松了口气,崔腾抢先发言,“这和龟不龟缩没关系,神鬼大单于胆敢入侵大楚,虽在万里之外,也必须受到惩罚,就算他生病死了,也要派楚军去将他的尸体拖回来。”
顾问们挨个发表见解,意思都与崔腾差不多,但是一个比一个激昂慷慨,找出更多的证据,比如有匈奴支持,神鬼大单于早晚还会东山再起,绝不能养虎为患,必须一劳永逸地铲除。
韩孺子甚觉无聊,除了赵若素,很少再有其他人敢在他面前畅所欲言,而他需要的恰恰是真话。
事情往往如此,帝位不稳的时候,他常常能听到真话,刺耳,但是有益处,如今帝位稳固,耳中所闻都却都是奉承与赞同。
赵若素不懂军事,问之无益,韩孺子正在发呆,被崔腾唤醒。
“陛下,还等什么,楚军已经准备妥当,尽快出发吧。少则三月,多则一年,必能凯旋回京。”
“原计划是夏末出军,不必着急。”
“我就是气不过黄普公的背叛,楚军一到,看他还敢不敢提条件。”
“神鬼大单于龟缩西北,黄普公驻军南方海港,相隔数千里……”韩孺子摇摇头,甚感失望。
崔腾心生一计,话到嘴边却没说。
皇帝明显露出倦意,众人告退,崔腾磨磨蹭蹭等到最后,只剩他一人时,上前小声道:“陛下,黄普公还有家眷留在京城呢。”
黄普公临出征前娶了一位妻子,留在大楚没有带走,韩孺子记得此事,每到节日,必给重赏。
“嗯?”
“黄普公敢背叛陛下,陛下没必要再对他讲仁义,先将他的夫人下狱,然后命她写信,看黄普公什么反应,如果……”
“去!乱出主意,堂堂大楚,容不下一位将军夫人?黄普公就算真的背叛,朕也不会动他夫人一根汗毛。”
崔腾讪讪地说:“我不是想为陛下出气嘛。”
“这种事不用你操心,另有一件事要交待给你,皇后有喜……”
崔腾一跳三尺高,落地之后唉哟一声,揉着受伤的腿,脸上却满是笑意,“真的?”
“御医昨天确诊。从今天开始,你要老实些,少喝酒,最好别喝酒,更不要惹事生非,免得让皇后和你母亲担心,明白吗?”
崔腾脸上一红,“陛下听说了?”
“就为了一个女人,竟然与人当街打架,早传得沸沸扬扬,朕怎么可能没听说?”
“不是为了女子,是为了争一口气……”
“你是朕的近臣,宿卫军将军,身为列侯,子侄也都是侯爵加身,天下的气都让你们崔家争去了,还有什么可争的?”
崔腾嘿嘿地笑,不敢争辩,但是又不服气,最后还是道:“陛下,不是我多嘴,柴家的气焰最近可是非常嚣张啊,他们家也是一门数侯,而且柴悦在塞外统领精兵数十万,啧啧,哪像我这个将军,宿卫八营一个也不归我管。”
“放肆,说完黄普公,又要编排柴悦了?”
“黄普公是陛下……”崔腾急忙收敛,“我还是走吧,快点回家告诉母亲好消息,给皇后准备一下。”
看着崔腾出门,韩孺子无奈摇头,崔腾实在不成器,否则的话绝不会只是当一名近臣。
等屋内再无外人,张有才进来,双手呈上一份奏章,“勤政殿送来的。”
这是一道宰相与礼部联名送上的奏章,提醒皇帝,殿试已经结束三天,该定出三甲人选,发榜公布了。
状元也是一件麻烦事,礼部尚书等几位试官看中了南冠美,宰相等大臣则在权限范围内力荐申大形,争执不下,只能交由皇帝决定。
韩孺子心中却另有一人,他之前见过罗世浮,印象中那是一名有点害羞的年轻人,与杨奉不像同一种人,几日前的殿试再见面,他已经是一名沉稳有度的读书人。
韩孺子写下一份回复,交给张有才,让他送达勤政殿。
皇帝提出一个不同寻常的要求,要在凌云阁召见十名成绩最佳的考生,当面问策,以定状元之选,宰相与礼部试官受邀旁听。
殿试之外又来一次“阁试”,放在从前,宰相和礼部都会坚决反对,如今却是立即筹备,当天下午就将十名考生送到凌云阁。
宰相还是卓如鹤,礼部尚书换了新人,十余名大臣旁听这次问策,再加上十名考生、十几名太监,房间里显得很拥挤,却也热闹。
见礼毕,皇帝赐众人平身,太监们将已经写好的问策书交给考生,两刻钟之内写一份简答,然后再由皇帝提问。
问题很简单,却与经典无关,而是询问他们如何看待西方形势和大楚的备战。
有几名考生立刻皱起眉头,他们寒窗苦读十几年,圣贤之书背得滚瓜烂熟,除此之外,两耳不闻窗外事,根本不了解西方的形势。
但所有人都伏案疾写,起码要给皇帝一个好印象。
时间很快到了,太监们收回试卷,放在桌上,宰相等人不自觉地窥视,都想看看自己支持的状元回答得怎么样。
韩孺子当场阅卷,无论看到什么,脸上都不动声色,可是有一份回答实在让他忍俊不禁,推给宰相。
卓如鹤扫了一遍,礼部尚书是主试官,也凑过来看了一眼,扭头向一名考生道:“刘检,陛下问的是西方形势,如何应对神鬼大单于,你怎么尽写西域的事?”
考生脸色苍白,扑通跪下,“小生……我……”
中司监刘介从皇帝那里得到示意,上前道:“别急,你知道神鬼大单于是谁吗?”
“听、听说过。”考生费力地说。
“对西方诸国,你了解多少?”
“啊?”
刘介看了一眼皇帝,对刘检说:“站到一边,听别人怎么说。”
刘检退到门口,全身发抖,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
韩孺子又拣出四分平庸的答卷,刘介让这四名考生也站到门口去,只剩五人等待皇帝提问,南冠美和申大形都在其中,宰相等人互视一眼,感到满意,起码他们推荐的状元人选没有露怯。
考生之中,南冠美最年轻,还不到二十岁,皇帝先问他,“南冠美,你说大楚不宜劳师远征,可以敌制敌,作何解释?”
南冠美拱手行礼,回道:“楚军远征,国内空虚,会给匈奴可趁之机,近患不除,怎可远征?不如以西方诸国制西方之敌。”
礼部尚书轻轻摇头,他支持南冠美,可此子的回答却错了,大楚远征的目的之一就是中途进攻匈奴,先除近患,再灭远敌。
这不怪南冠美,楚军的策略还是秘密,连朝中都只有少数人知晓。
韩孺子又问了几句,换下一人,第三人是罗世浮,他建议不必急于出兵,可以再等等,若西方诸国能够击败神鬼大单于,大楚可以省下一笔浩大的军费。
第四人是申大形,回答最为巧妙,先将西方形势说了一遍,以示自己很了解时事,最后却道:“国之大事,执政者为之,陛下决之,臣等不在其位,难谋其事,大楚或出兵,或不出兵,皆有道理。”
卓如鹤也轻轻摇头,他了解皇帝,知道这样的两面讨巧对皇帝无效。
韩孺子不做判断,最后问到一位名叫曾荡云的考生,“你说大楚远征必败,为何?”
此言一出,众人侧目,连门口站立的五名考生也吃惊地看了一眼,大楚备战数年,大军集于塞外,尚未出征,此人竟断言必败,着实大胆。
韩孺子很意外,却也最想听曾荡云的解释。
“大楚应顺势而为。”
韩孺子心中一惊,他好久没听到“顺势而为”四个字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