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元年十二月初一,开封府城。
吴邵刚再次下达了对大元朝廷全面进攻的圣旨。
情报署搜集到的情报,忽必烈已经处于最为落魄的时候,沂水之战结束之后,大元朝廷的蒙古铁骑几乎损失殆尽,实力大大的削弱,漠北草原的海都终于按捺不住,撕毁了与忽必烈之间的协议,在漠北草原再次兴兵了,这个时候,忽必烈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镇压海都的造反。
忽必烈已经两次派遣使者前往开封府城,想着与大明王朝议和,但都被吴邵刚拒绝了,一统天下是吴邵刚的目的,是不可能改变的目标。
山东之战,明军的损失也是颇为惨重的,特别是在漠南草原征伐过的明军军士,损失超过了五成,这对于明军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不过沂水之战,归顺的不少蒙古铁骑的军士,编入到了明军队伍之中,这些人经过数月的改造,很快融入到大军之中,逐渐成为了明军的主力,在接下来的征伐之中,将要承担重要的作战任务。
大明王朝控制的地域,早就超过了原大宋王朝控制的地方,山东以及大名府等地,已经被大明王朝占据,大元王朝控制的地域,仅仅剩下燕京以及燕京以北的地方。
实力已经无比强大的吴邵刚,不需要有什么担忧的地方,可以放手灭掉大元王朝了。
此次征伐,由左丞相李庭芝为统帅,统领三十万明军作战。
吴邵刚不可能继续御驾亲征了,毕竟朝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他亲自处理的。
唯一让人感觉到吃惊的是,此次的征伐,太子吴瑞坤随同大军征伐,其在大军之中虽然没有任何的职位,可身份让人绝不敢小觑。
这是吴邵刚苦心的安排,必须让太子立下功劳,将来才能够统领朝政,否则坐享其成,对于吴瑞坤来说也是不利的。
凌源二年正月初十,吴瑞坤和李庭芝率领的大军,占领了河北。
明军几乎没有遇见什么像样的抵抗,所过之处,各级官府望风而降。
凌源二年二月初五,明军进入到燕京,直逼大元王朝的京城大都。
这一次明军作战颇为谨慎,这是因为吴邵刚有要求,不可毁坏大元王朝的都城大都,就算是耗费一些时间,也要保全大都,因为吴邵刚已经计划将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往大都。
开封府城作为都城的确是不错的,可随着时局的演变,开封府城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特别适合作为都城了,大都则不一样,能够很好的控制北面,特别是漠南草原与漠北草原,还有东北一带。
穿越的吴邵刚,内心有些某些特定的情节,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知晓的。
凌源二年四月初十,进攻大都的战斗打响。
收到太子吴瑞坤以及左丞相李庭芝的奏报之后,吴邵刚一直都很是冷静,让吴邵刚颇有些叹气的是,明军大军已经逼近了大都,可漠北草原的海都,依旧还在与大元朝廷作战,如此关键的时刻,同为蒙古人的海都,想到的不是蒙古人的荣誉,而是自身的位置,这让吴邵刚颇为遗憾,也就是这一刻,吴邵刚彻底下定了决心,在灭掉大元王朝之后,大军一定要深入到漠北草原,彻底灭掉海都。
朝中的氛围早就不一样了,几乎都是欢欣鼓舞,所有人都知道,灭掉大元王朝只是时间上面的问题了,大元王朝已经没有与大明王朝抗衡的任何力量。
与其他人情绪不一样的,就只有阿珂察与绿珠两人了,两人毕竟是蒙古人,对于大元王朝的担心还是存在的,尽管说后宫不准干政,可阿珂察还是数次给吴邵刚提及,期盼吴邵刚千万不要在大都或者漠北草原大开杀戮,阿珂察有这样的担心,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蒙古鞑子在中原以及南方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
其实不用阿珂察的提醒,吴邵刚也不会大开杀戮,但要说一个人都不杀,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譬如说忽必烈,吴邵刚就绝对不会放过,忽必烈此人是一代枭雄,只要还活着,就能够掀起来风浪,故而是绝对不可能活下去的,此外就是某些蒙古权贵,特别是秉持蒙古人至高无上的那些蒙古权贵,大概也是不要想着活命的。
蒙古亲王之中,除开末哥亲王,其余人想要保全性命,都是有些困难的。
这不是吴邵刚心狠,而是历史的必然,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有无数人丧命,每一个新成立的王朝,都会想方设法的除掉对王朝有重大威胁之人。
大明王朝也不会例外,吴邵刚想着让天下平定下来,就要狠心除掉威胁。
这期间也有人提到了大宋皇室之人,这一点吴邵刚到不是特别的在乎,大宋皇室之人的孱弱,给吴邵刚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的存在,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相反彰显出来吴邵刚的大度,以及大明王朝绝对的自信。
可蒙古权贵就不一样了,山东之战,以及之前的战斗,给吴邵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伯颜开始,阿术、哈必赤、兀良合台、合丹等等,每一个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权贵,都不存在归顺和投降,都是死战到底,走投无路之际,无一例外的选择自杀,这种宁死不屈的选择和气势,让人胆战心惊,看样子蒙古鞑子的骁勇,的确不是传说。
面对这样的对手,绝不能够心软,否则就是对自身的无情。
所以吴邵刚不会放过那些宁死不屈的蒙古权贵。
至于说一统天下之后,对于漠北草原、漠南草原以及吐蕃和大理等地的管辖,吴邵刚内心也有分寸,残酷的镇压之后,必定推行怀柔的政策,吸纳这些地方的精英进入到朝廷之中,团结这些地方的权贵为朝廷效力,同时将汉文化全面推广到这些地方,经过若干年之后,这些地方自然会逐渐的平静下来,完全归顺朝廷管辖。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够操之过急。
凌源二年八月初十,大捷的奏报抵达开封府城。
大元朝廷的都城大都被攻陷,宁死不屈的大元王朝皇帝忽必烈没有选择离开大都,而是死战到底,最终兵败自尽,意欲自尽的末哥亲王被生擒,其余诸多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权贵,部分逃往漠北草原,更多的是自尽或者被斩杀。
随着大元王朝的皇帝忽必烈自尽,大元王朝终告覆灭。
这一天,开封府城沸腾了。
可吴邵刚异常的冷静,尽管他没有亲率大军作战,可他想到了一代枭雄忽必烈。
若不是因为自身的穿越,此刻忽必烈已经统一了天下,苟延残喘的大宋残余势力,也纷纷别剿灭,寿命不长的大元王朝,也会统治天下近百年的时间,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天下的大元王朝,彻底的覆灭了。
惺惺相惜,穿越近二十年的时间,吴邵刚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他甚至换位思考,想象临终之前的忽必烈,遭受了多么大的煎熬,其实山东之战结束,忽必烈怕就明白了,大元王朝已经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八月底,末哥亲王被带回了开封府城。
吴邵刚与末哥亲王交谈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末哥亲王忽然转变了态度,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敕封,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太子太傅。
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吴邵刚与末哥之间谈了一些什么,也没有人知晓。
凌源二年十一月底,太子吴瑞坤以及左丞相李庭芝再次率领大军,开始挺进漠北草原。
凌源三年五月底,漠北草原盟主海都战败被俘,其宁死不屈,最终绝食而亡。
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首领,或者归顺大明王朝,或者是逃往北方偏远之地。
凌源三年十月,吴瑞坤与李庭芝班师,回到开封府城。
凌源三年九月,由张炳辉率领的一路大军,开始进入到吐蕃,剿灭吐蕃境内反抗的势力,一直到凌源五年初,吐蕃被彻底平定。
凌源四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往大都,将大都改名北京。
北京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京城。
大明王朝的活力开始迅速的绽放,到凌源六年,万国来朝的局面开始出现。
凌源六年六月,吴邵刚带着阿珂察以及绿珠等人,前往漠北草原,逗留了三个月时间。
务实的皇上吴邵刚告诫诸多的文武大臣,大明王朝的繁华富庶,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既然有了统领天下之能力,那就要展现出来大国之气度和姿态,凡是那些愿意归属的藩属国,看其诚意究竟如何,若是打着归顺臣服的旗号,想着占取大明朝廷的好处,不给好脸色,凡是真心归顺的,给与一定程度的帮助。
吴邵刚多次告诫朝中文武大臣,切不可沾沾自喜,埋头踏踏实实做事情。
简朴务实、以民为本之氛围,在朝中成为了主流。
凌源七年三月初一,左丞相李庭芝病故,尔后的三年时间之内,末哥、刘秉忠、张文谦、李思琦、郝经、姚枢、窦默、许衡、吕文焕、蔡思伟、张炳辉、张珏、张世杰等人,纷纷病故,与此同时,陆秀夫和曹文刚等人成为朝中丞相。
凌源十一年正月初七。
大明皇帝吴邵刚无疾而终,突然病故,享年四十七岁。
穿越之前的吴邵刚,年纪也是四十七岁。
太子吴瑞坤即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吴邵刚被供奉为明太祖。
此时,一个强盛无比的王朝,已经傲然屹立在东方,这个王朝还在大踏步的前进,明太祖吴邵刚临终之前的告诫,已经牢记在朝中每一个心目之中:不要管千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也不要想着大明王朝是不是能够万万年,只要每一个人做好眼前的事情,按照规矩来做事情,就一定能够在史书上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终于完本了,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感谢编辑虎牙,新书《廖凡民的江湖》正在审阅之中,等候编辑大大的消息,希望读者大大能够支持新书,本书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我已经尽力了,《廖凡民的江湖》是一本都市类型的书,也是我写的第一本都市,其实很早之前就想着写都市,这次终于动笔,我希望写出来一本成功的都市类的书,更是期盼得到读者大大的继续支持。)
吴邵刚再次下达了对大元朝廷全面进攻的圣旨。
情报署搜集到的情报,忽必烈已经处于最为落魄的时候,沂水之战结束之后,大元朝廷的蒙古铁骑几乎损失殆尽,实力大大的削弱,漠北草原的海都终于按捺不住,撕毁了与忽必烈之间的协议,在漠北草原再次兴兵了,这个时候,忽必烈已经没有足够的实力,保证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镇压海都的造反。
忽必烈已经两次派遣使者前往开封府城,想着与大明王朝议和,但都被吴邵刚拒绝了,一统天下是吴邵刚的目的,是不可能改变的目标。
山东之战,明军的损失也是颇为惨重的,特别是在漠南草原征伐过的明军军士,损失超过了五成,这对于明军来说也是不小的打击,不过沂水之战,归顺的不少蒙古铁骑的军士,编入到了明军队伍之中,这些人经过数月的改造,很快融入到大军之中,逐渐成为了明军的主力,在接下来的征伐之中,将要承担重要的作战任务。
大明王朝控制的地域,早就超过了原大宋王朝控制的地方,山东以及大名府等地,已经被大明王朝占据,大元王朝控制的地域,仅仅剩下燕京以及燕京以北的地方。
实力已经无比强大的吴邵刚,不需要有什么担忧的地方,可以放手灭掉大元王朝了。
此次征伐,由左丞相李庭芝为统帅,统领三十万明军作战。
吴邵刚不可能继续御驾亲征了,毕竟朝中的很多事情,都是需要他亲自处理的。
唯一让人感觉到吃惊的是,此次的征伐,太子吴瑞坤随同大军征伐,其在大军之中虽然没有任何的职位,可身份让人绝不敢小觑。
这是吴邵刚苦心的安排,必须让太子立下功劳,将来才能够统领朝政,否则坐享其成,对于吴瑞坤来说也是不利的。
凌源二年正月初十,吴瑞坤和李庭芝率领的大军,占领了河北。
明军几乎没有遇见什么像样的抵抗,所过之处,各级官府望风而降。
凌源二年二月初五,明军进入到燕京,直逼大元王朝的京城大都。
这一次明军作战颇为谨慎,这是因为吴邵刚有要求,不可毁坏大元王朝的都城大都,就算是耗费一些时间,也要保全大都,因为吴邵刚已经计划将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往大都。
开封府城作为都城的确是不错的,可随着时局的演变,开封府城的地理位置,已经不是特别适合作为都城了,大都则不一样,能够很好的控制北面,特别是漠南草原与漠北草原,还有东北一带。
穿越的吴邵刚,内心有些某些特定的情节,这是所有人都不可能知晓的。
凌源二年四月初十,进攻大都的战斗打响。
收到太子吴瑞坤以及左丞相李庭芝的奏报之后,吴邵刚一直都很是冷静,让吴邵刚颇有些叹气的是,明军大军已经逼近了大都,可漠北草原的海都,依旧还在与大元朝廷作战,如此关键的时刻,同为蒙古人的海都,想到的不是蒙古人的荣誉,而是自身的位置,这让吴邵刚颇为遗憾,也就是这一刻,吴邵刚彻底下定了决心,在灭掉大元王朝之后,大军一定要深入到漠北草原,彻底灭掉海都。
朝中的氛围早就不一样了,几乎都是欢欣鼓舞,所有人都知道,灭掉大元王朝只是时间上面的问题了,大元王朝已经没有与大明王朝抗衡的任何力量。
与其他人情绪不一样的,就只有阿珂察与绿珠两人了,两人毕竟是蒙古人,对于大元王朝的担心还是存在的,尽管说后宫不准干政,可阿珂察还是数次给吴邵刚提及,期盼吴邵刚千万不要在大都或者漠北草原大开杀戮,阿珂察有这样的担心,也是很正常的,毕竟蒙古鞑子在中原以及南方犯下的罪孽,罄竹难书。
其实不用阿珂察的提醒,吴邵刚也不会大开杀戮,但要说一个人都不杀,那也是不大可能的,譬如说忽必烈,吴邵刚就绝对不会放过,忽必烈此人是一代枭雄,只要还活着,就能够掀起来风浪,故而是绝对不可能活下去的,此外就是某些蒙古权贵,特别是秉持蒙古人至高无上的那些蒙古权贵,大概也是不要想着活命的。
蒙古亲王之中,除开末哥亲王,其余人想要保全性命,都是有些困难的。
这不是吴邵刚心狠,而是历史的必然,每一次王朝的更迭,都会有无数人丧命,每一个新成立的王朝,都会想方设法的除掉对王朝有重大威胁之人。
大明王朝也不会例外,吴邵刚想着让天下平定下来,就要狠心除掉威胁。
这期间也有人提到了大宋皇室之人,这一点吴邵刚到不是特别的在乎,大宋皇室之人的孱弱,给吴邵刚留下了异常深刻的印象,这些人的存在,不会构成任何的威胁,相反彰显出来吴邵刚的大度,以及大明王朝绝对的自信。
可蒙古权贵就不一样了,山东之战,以及之前的战斗,给吴邵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伯颜开始,阿术、哈必赤、兀良合台、合丹等等,每一个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权贵,都不存在归顺和投降,都是死战到底,走投无路之际,无一例外的选择自杀,这种宁死不屈的选择和气势,让人胆战心惊,看样子蒙古鞑子的骁勇,的确不是传说。
面对这样的对手,绝不能够心软,否则就是对自身的无情。
所以吴邵刚不会放过那些宁死不屈的蒙古权贵。
至于说一统天下之后,对于漠北草原、漠南草原以及吐蕃和大理等地的管辖,吴邵刚内心也有分寸,残酷的镇压之后,必定推行怀柔的政策,吸纳这些地方的精英进入到朝廷之中,团结这些地方的权贵为朝廷效力,同时将汉文化全面推广到这些地方,经过若干年之后,这些地方自然会逐渐的平静下来,完全归顺朝廷管辖。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够操之过急。
凌源二年八月初十,大捷的奏报抵达开封府城。
大元朝廷的都城大都被攻陷,宁死不屈的大元王朝皇帝忽必烈没有选择离开大都,而是死战到底,最终兵败自尽,意欲自尽的末哥亲王被生擒,其余诸多蒙古亲王以及蒙古权贵,部分逃往漠北草原,更多的是自尽或者被斩杀。
随着大元王朝的皇帝忽必烈自尽,大元王朝终告覆灭。
这一天,开封府城沸腾了。
可吴邵刚异常的冷静,尽管他没有亲率大军作战,可他想到了一代枭雄忽必烈。
若不是因为自身的穿越,此刻忽必烈已经统一了天下,苟延残喘的大宋残余势力,也纷纷别剿灭,寿命不长的大元王朝,也会统治天下近百年的时间,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没有来得及完全统一天下的大元王朝,彻底的覆灭了。
惺惺相惜,穿越近二十年的时间,吴邵刚的想法完全不一样了,他甚至换位思考,想象临终之前的忽必烈,遭受了多么大的煎熬,其实山东之战结束,忽必烈怕就明白了,大元王朝已经难以逃脱覆灭的命运。
八月底,末哥亲王被带回了开封府城。
吴邵刚与末哥亲王交谈了足足三天的时间,末哥亲王忽然转变了态度,接受了大明王朝的敕封,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太子太傅。
没有人知道这一切是为什么,吴邵刚与末哥之间谈了一些什么,也没有人知晓。
凌源二年十一月底,太子吴瑞坤以及左丞相李庭芝再次率领大军,开始挺进漠北草原。
凌源三年五月底,漠北草原盟主海都战败被俘,其宁死不屈,最终绝食而亡。
漠北草原的蒙古部落首领,或者归顺大明王朝,或者是逃往北方偏远之地。
凌源三年十月,吴瑞坤与李庭芝班师,回到开封府城。
凌源三年九月,由张炳辉率领的一路大军,开始进入到吐蕃,剿灭吐蕃境内反抗的势力,一直到凌源五年初,吐蕃被彻底平定。
凌源四年正月,大明王朝的都城迁往大都,将大都改名北京。
北京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京城。
大明王朝的活力开始迅速的绽放,到凌源六年,万国来朝的局面开始出现。
凌源六年六月,吴邵刚带着阿珂察以及绿珠等人,前往漠北草原,逗留了三个月时间。
务实的皇上吴邵刚告诫诸多的文武大臣,大明王朝的繁华富庶,依靠的是自身的力量,既然有了统领天下之能力,那就要展现出来大国之气度和姿态,凡是那些愿意归属的藩属国,看其诚意究竟如何,若是打着归顺臣服的旗号,想着占取大明朝廷的好处,不给好脸色,凡是真心归顺的,给与一定程度的帮助。
吴邵刚多次告诫朝中文武大臣,切不可沾沾自喜,埋头踏踏实实做事情。
简朴务实、以民为本之氛围,在朝中成为了主流。
凌源七年三月初一,左丞相李庭芝病故,尔后的三年时间之内,末哥、刘秉忠、张文谦、李思琦、郝经、姚枢、窦默、许衡、吕文焕、蔡思伟、张炳辉、张珏、张世杰等人,纷纷病故,与此同时,陆秀夫和曹文刚等人成为朝中丞相。
凌源十一年正月初七。
大明皇帝吴邵刚无疾而终,突然病故,享年四十七岁。
穿越之前的吴邵刚,年纪也是四十七岁。
太子吴瑞坤即位,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吴邵刚被供奉为明太祖。
此时,一个强盛无比的王朝,已经傲然屹立在东方,这个王朝还在大踏步的前进,明太祖吴邵刚临终之前的告诫,已经牢记在朝中每一个心目之中:不要管千年之后会发生什么,也不要想着大明王朝是不是能够万万年,只要每一个人做好眼前的事情,按照规矩来做事情,就一定能够在史书上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终于完本了,感谢读者大大的支持,感谢编辑虎牙,新书《廖凡民的江湖》正在审阅之中,等候编辑大大的消息,希望读者大大能够支持新书,本书成绩虽然不是很好,但我已经尽力了,《廖凡民的江湖》是一本都市类型的书,也是我写的第一本都市,其实很早之前就想着写都市,这次终于动笔,我希望写出来一本成功的都市类的书,更是期盼得到读者大大的继续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