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两个人物,小人物,被人看不起的。一个贾芸算个什么,贾芸和小红后来去救济宝玉和王熙凤。
并且在难中,刘姥姥不忘当年贾府的恩情,你看看那个平儿临打发刘姥姥回去的时候,给了她多少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赠礼,白银二百两,二百两回了家可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
刘姥姥不忘这样的一个仁慈待人的家庭,后来重新到了荣国府。她没有什么办法救济,仅仅看到一个巧姐可怜,把她领走。
两个大结局人物,这是小事吗,这是艺术上的小节吗,不能说,不能那样看,好,这都是写人的。
至于刘姥姥到底什么打扮的话?照样是不知道,因为刘姥姥和贾母,如此两个老太太,身份是天地悬殊,见了面怎么交谈,这一场对话,洋文叫conversion,她说什么呀?
这个题目,假如说我们考试语文,我们怎么写,你看看那几句话,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心里感应,那个得体,那个简要,没有一个字废话,那真像就是她们。
然后他说荣国府,这个怎么办,好,先从扬州说起,十万八千里,冷子兴跟贾雨村在酒桌上的对话,这里头就出现了远远的荣国府的影子,然后这才黛玉入府。
接着黛玉下了船,看见三等仆妇什么样的衣服。
他不能是全面的系统的写,那就不叫艺术,那叫看照片。
于是他几笔点出来,三等仆妇是这样打扮,这言谈礼貌。
由此你可知府里边那个排场规矩,那个高层文化教养。
此后进了府她也不细看,她先见的老太太,两人一场悲痛。
后来出王熙凤,出三姊妹,然后看舅舅舅妈,然后才到正院正房,抬头一看荣禧堂大殿,先皇御笔赐荣国公。
描写了里面什么摆设,什么对联,然后到东大院去看贾赦大舅舅,不见,见了面也伤心,改日再会。
又一种比喻,说那边的建筑小巧玲珑,不像这面轩昂壮丽,完全是大笔,给你展开一个气象,这叫传神。4
绝不限于低级的庸俗的刻画描写,这个描写大家都拿它当宝贝,洋文叫depiction,说文学作品你不会描写,怎么吸引人呢?
其实错了,描写有描写的办法,你越是弄那些细节越没意思,因为那个人是死的,他不活。
你写他的衣服、头发、项链,没用。
因为我们永远想的是哪个贵妇的项链,这是不可能的事,那是笑话,这个大传统,这个个性,这是曹雪芹的创新吗,那不脱离了咱们中华文化传统吗,完全不是,他继承的是近代大画家、大艺术家顾恺之,小名叫顾虎头。
同时《红楼梦》一开始也提到这个大艺术家,曹雪芹大概最佩服他,这个大画家画过百米图,大概这个对曹雪芹写108个女儿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暗中的关系,不是摆在表面的关系。
顾恺之的艺术理论四个字,不像今天一篇大文章几万字,穿靴戴帽分几截,看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
四个字,传神、写照,传的是那个神,他画人像,写照,当然也没有离开你这外形。
但是,神是在形的上面,写形是为了传那个人的神。
好了,我们如果懂了这一个伟大的艺术理论原则,也就明白了曹雪芹这个人他写人物,我们刚刚说的那些特色,个性,为什么是那样的,就明白了。
荣国府,我刚说扬州一番议论,黛玉一番进去,第一次草草看里面,林黛玉在荣国府大门前也只看了一眼,一个大匾,大狮子,旁边有大凳子,上面坐着几个挺胸撅肚的仆人。
林黛玉从此再也不会有机会站在荣国府的大门外去看看大门,不允许,没机会。深闺女儿,二门都不能出。今天的人怎么来体会这些。
出了荣国府,到宁国府,王熙凤得上车下车,不能够走路。
写建园,这个园子里,整个费的笔墨。建了园子以后,还得提匾名。
这个时候把贾宝玉这个孩子,13岁的孩子的文才整个烘托出来,每一句有一个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上的典故。
你不懂这个,读那个一点意思都没有。
懂了以后,你觉得那里边的深厚的意味,真是让人说不出的一种文化的享受,艺术的享受,那个审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都集中在这里面。
然后怡红院怎么出现,他写八个字。
他描写了怡红院的外形,粉墙低护。粉墙,白粉墙,低护,维护的“护”,不高,完全是实事求是。
没有说高三丈,那还是怡红院,那是一个普通的住户小院子。粉墙低护,再外层绿柳低垂,整个围着怡红院,都是垂杨柳。
这是曹雪芹写境界的手法,八个字,四个字,往往就传达了最好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次贾宝玉病了,病起了以后第一次出门,到园子里头来散散心,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暮春,他沿着那一条沁芳溪的岸上,那叫翠月堤。
走来一看,他形容春天大观园的景致也有八个字,他说“桃吐丹霞,柳垂金线”,那个桃花吐放开,丹霞那个红。“桃吐丹霞,柳垂金线”,这是诗,这不是文。
他绝不用大篇的所谓描写,我写景如何如何。统统没有。
写的是走到一个大杏树跟前,看见杏花已经都落了,上面结了如同豆子大的小青杏。
于是贾宝玉由此想起一句诗来,唐代的杜牧有一句名句,就是“自是寻芳去较迟,绿树成荫子满枝”。
树叶子多了,就成了荫了,而那个杏子就满枝了,他想起这个来,而生了一个很大的感慨,时间、空间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
也就是说,引起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宇宙观,都包含在内,他是这样写境。
他不把“境”孤立起来,他总是和人联在一起,而和人怎么连在一起,是说引发了那个人的内心精神,感情的活动。
人和大自然永远是合一,从来不能够分离。
你看《红楼梦》,你会看到这一方面,那写得真好,写境,人事也有境,我举哪个例子,例子太多了,鸳鸯抗婚涉及到全家每个人的悲欢哀乐,绝不只是鸳鸯,那叫什么笔墨,那叫什么艺术。
平儿理妆也是涉及全家,你看看那些关系,平儿受的那个不可言状的哭都哭不成声的委屈。
你看看那些场面,那都叫境。但是最感动人的是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怎么是境呢,整个家里每一个成员,在那个极端特殊的大风波、大事件当中,你看看那个作家怎么落笔,奇难万分,可是他写得那么精彩,我们很难想像。
清代一个人,我忘了他的名字,他写的读《红楼梦》的杂记里边就说过,说我读《红楼梦》,惟独是宝玉挨打这一个场面,我流泪最多。
他别的不说,我们中国人的表现方法永远是这样,为什么,是否他感情特别,单单对于这个事件那么敏感,你不能这么看。
曹雪芹这场的笔墨如此感动人,我也是如此,因为我看了这一条评语,我有了交流。
再一个例子就是1980年,美国举办第一次国际《红楼梦》大会。有一位女士,她贡献的论文就是专论宝玉挨打这个场面。
她的论点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特殊事件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感情,他的身份、地位,他的表现反应都写到了最高的层次,写到了最好的水平,令人无限感动。
她反对说一般人看这个说贾宝玉是叛逆者,他爸爸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两个人做殊死的斗争,贾政非得要把贾宝玉打死。
你看看这个贾政多狠心,多可恨,就看这个。那个女士说不是这么回事,贾政为什么打贾宝玉,仅仅是看不上他,考验这个孩子,不读书,不长进,不是。那个已经多年了,而且后来贾政也有了相当的宽容。
你看他吩咐娘娘有命令,让你跟着姐妹们住进新院子去读书,以免荒废。
同时在这个时候,曹雪芹用特殊的笔墨,宝玉进了门,站在那儿,贾政抬目一看,神采飘逸,那个秀气夺人。
再一看贾环像个小野种,说贾政不觉得就把他平常厌恶宝玉的心情减去了几分,这个就说贾政内心是完完全全太爱这个孩子。
那个才情,世上无有。他不过是当时那个社会,特别是八旗家庭对待子弟严极了,做父亲的不能带出笑容来,见了总得教训的眼光。
你得懂这个,他那是做给人看的。他为什么这么苦打,他没有人心吗?
贾环告状,刚才那个忠顺王府派人来找,说那个琪官没了,城里人说是你这个公子给藏起来的。
我们王爷最喜欢这个戏子,你得赶紧交给我们。
贾政简直吓坏了,你知道,贾政什么身份,八旗内务部包衣,最怕王爷那一级,王爷那一级那个政治斗争复杂万分,他惹了,他全家就遭殃。他简直冒火三丈,吩咐宝玉说你不能动,他得送那个官走。
这个时候贾环在院里跑,像疯子一样跑,贾政看了喊打,一连喊了三个打字,不许跑。孩子见了爸爸还不站住。
你怎么了,贾环那个小孩心那么坏,他跪下一看爸爸那个神情,说我听妈妈说的,我宝玉哥哥强奸金钏,投井死了。
我请诸位听众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个情景,那个贾政应该怎么办,这是要命的,就是他说的你再发展就是弑父弑君,都可以杀爸爸,都可以杀皇帝。
这灭门之祸就来了,你看看你惹的那个王爷。其实呢,那个戏子也不是贾宝玉藏的,他哪里有那个条件,他连大门都不许出,他自个也没有钱。但是他知道是在离北京20里的紫潭堡那里有一所房子。
他怎么知道,谁藏的,北靖王。两个王爷的斗争,贾家是倒的这个霉。
贾政气得简直要命,他怎么不要打呀,你说他是封建势力的卫士,要打这个叛逆者。
这是贾环一个人的冒坏,他妈妈赵姨娘早就要害宝玉,前面那个例子多了。
打完了贾母来了,王夫人也来了,全家姊妹包括李纨都来了。
那两个老太太抱着一个打得半死的孩子,那哭得。李纨一听王夫人提她丈夫:我要有贾珠大儿在这儿,打死你我还有个依靠呀,我今天靠谁呀。
李纨一听这个,贾珠是她的亡夫,她守了好多年寡了,她不好受,她也放声大哭。
这个时候,全部上上下下没有人不是流泪的。说到这个,我才能够体会我说的那位女士写得那个好。她说在场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处境,不好过的地方。
贾政看着这一屋的人都哭了,他那儿没有办法了,也坐在那儿,如泥雕木塑,也泪如雨下。那是活人呐,也有感情。
那个场面,每一个我所见到的有限的所谓文学作品里能写这样的场面,如此打动我,简直是无以言传的那种感情,我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例子。
所以我说,1980年我看到那位女士的论文,简直佩服得不得了。我说对,你这才真懂《红楼梦》。我说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写人、写境,整个的场面,这个气氛,我没有见过有第二个人。
说到这儿也是最难写的,看看曹雪芹笔下如此得自如,好像他不费什么事情,一层层推进,写到高潮,顶峰。他本人好像是若无其事,你看不见他剑拔弩张,怎么费劲,捉襟见肘。
你看看那没本领的作家,一看那个笔底下,那里不行了,顶不住了,出现败笔了。
我们有点读文学的经验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如果我们说到这里的话,我们再说,曹雪芹的艺术,他的个性,他的成就,我们给他“伟大”两个字的评价,不是过分的,不是因为慕名。
如果说《红楼梦》大家都评它,是名著,是经典,它一定好,不会坏,咱们都说好,要是这么样的一个逻辑的话,那《红楼梦》就一钱不值,我这个拙讲也就一文不值,咱们今天这都是浪费时间精力。
……
……
……
并且在难中,刘姥姥不忘当年贾府的恩情,你看看那个平儿临打发刘姥姥回去的时候,给了她多少东西。每一个人都有赠礼,白银二百两,二百两回了家可以成为一个小康之家。
刘姥姥不忘这样的一个仁慈待人的家庭,后来重新到了荣国府。她没有什么办法救济,仅仅看到一个巧姐可怜,把她领走。
两个大结局人物,这是小事吗,这是艺术上的小节吗,不能说,不能那样看,好,这都是写人的。
至于刘姥姥到底什么打扮的话?照样是不知道,因为刘姥姥和贾母,如此两个老太太,身份是天地悬殊,见了面怎么交谈,这一场对话,洋文叫conversion,她说什么呀?
这个题目,假如说我们考试语文,我们怎么写,你看看那几句话,每个人的身份,每个人的想法,每个人的心里感应,那个得体,那个简要,没有一个字废话,那真像就是她们。
然后他说荣国府,这个怎么办,好,先从扬州说起,十万八千里,冷子兴跟贾雨村在酒桌上的对话,这里头就出现了远远的荣国府的影子,然后这才黛玉入府。
接着黛玉下了船,看见三等仆妇什么样的衣服。
他不能是全面的系统的写,那就不叫艺术,那叫看照片。
于是他几笔点出来,三等仆妇是这样打扮,这言谈礼貌。
由此你可知府里边那个排场规矩,那个高层文化教养。
此后进了府她也不细看,她先见的老太太,两人一场悲痛。
后来出王熙凤,出三姊妹,然后看舅舅舅妈,然后才到正院正房,抬头一看荣禧堂大殿,先皇御笔赐荣国公。
描写了里面什么摆设,什么对联,然后到东大院去看贾赦大舅舅,不见,见了面也伤心,改日再会。
又一种比喻,说那边的建筑小巧玲珑,不像这面轩昂壮丽,完全是大笔,给你展开一个气象,这叫传神。4
绝不限于低级的庸俗的刻画描写,这个描写大家都拿它当宝贝,洋文叫depiction,说文学作品你不会描写,怎么吸引人呢?
其实错了,描写有描写的办法,你越是弄那些细节越没意思,因为那个人是死的,他不活。
你写他的衣服、头发、项链,没用。
因为我们永远想的是哪个贵妇的项链,这是不可能的事,那是笑话,这个大传统,这个个性,这是曹雪芹的创新吗,那不脱离了咱们中华文化传统吗,完全不是,他继承的是近代大画家、大艺术家顾恺之,小名叫顾虎头。
同时《红楼梦》一开始也提到这个大艺术家,曹雪芹大概最佩服他,这个大画家画过百米图,大概这个对曹雪芹写108个女儿都有很密切的关系,暗中的关系,不是摆在表面的关系。
顾恺之的艺术理论四个字,不像今天一篇大文章几万字,穿靴戴帽分几截,看完了以后,也没有什么。
四个字,传神、写照,传的是那个神,他画人像,写照,当然也没有离开你这外形。
但是,神是在形的上面,写形是为了传那个人的神。
好了,我们如果懂了这一个伟大的艺术理论原则,也就明白了曹雪芹这个人他写人物,我们刚刚说的那些特色,个性,为什么是那样的,就明白了。
荣国府,我刚说扬州一番议论,黛玉一番进去,第一次草草看里面,林黛玉在荣国府大门前也只看了一眼,一个大匾,大狮子,旁边有大凳子,上面坐着几个挺胸撅肚的仆人。
林黛玉从此再也不会有机会站在荣国府的大门外去看看大门,不允许,没机会。深闺女儿,二门都不能出。今天的人怎么来体会这些。
出了荣国府,到宁国府,王熙凤得上车下车,不能够走路。
写建园,这个园子里,整个费的笔墨。建了园子以后,还得提匾名。
这个时候把贾宝玉这个孩子,13岁的孩子的文才整个烘托出来,每一句有一个中国古代文化文学艺术上的典故。
你不懂这个,读那个一点意思都没有。
懂了以后,你觉得那里边的深厚的意味,真是让人说不出的一种文化的享受,艺术的享受,那个审美,我们中国人的审美都集中在这里面。
然后怡红院怎么出现,他写八个字。
他描写了怡红院的外形,粉墙低护。粉墙,白粉墙,低护,维护的“护”,不高,完全是实事求是。
没有说高三丈,那还是怡红院,那是一个普通的住户小院子。粉墙低护,再外层绿柳低垂,整个围着怡红院,都是垂杨柳。
这是曹雪芹写境界的手法,八个字,四个字,往往就传达了最好的境界。
比如说有一次贾宝玉病了,病起了以后第一次出门,到园子里头来散散心,这个时候已经到了暮春,他沿着那一条沁芳溪的岸上,那叫翠月堤。
走来一看,他形容春天大观园的景致也有八个字,他说“桃吐丹霞,柳垂金线”,那个桃花吐放开,丹霞那个红。“桃吐丹霞,柳垂金线”,这是诗,这不是文。
他绝不用大篇的所谓描写,我写景如何如何。统统没有。
写的是走到一个大杏树跟前,看见杏花已经都落了,上面结了如同豆子大的小青杏。
于是贾宝玉由此想起一句诗来,唐代的杜牧有一句名句,就是“自是寻芳去较迟,绿树成荫子满枝”。
树叶子多了,就成了荫了,而那个杏子就满枝了,他想起这个来,而生了一个很大的感慨,时间、空间人的生老病死的变化。
也就是说,引起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乃至于宇宙观,都包含在内,他是这样写境。
他不把“境”孤立起来,他总是和人联在一起,而和人怎么连在一起,是说引发了那个人的内心精神,感情的活动。
人和大自然永远是合一,从来不能够分离。
你看《红楼梦》,你会看到这一方面,那写得真好,写境,人事也有境,我举哪个例子,例子太多了,鸳鸯抗婚涉及到全家每个人的悲欢哀乐,绝不只是鸳鸯,那叫什么笔墨,那叫什么艺术。
平儿理妆也是涉及全家,你看看那些关系,平儿受的那个不可言状的哭都哭不成声的委屈。
你看看那些场面,那都叫境。但是最感动人的是宝玉挨打。
宝玉挨打怎么是境呢,整个家里每一个成员,在那个极端特殊的大风波、大事件当中,你看看那个作家怎么落笔,奇难万分,可是他写得那么精彩,我们很难想像。
清代一个人,我忘了他的名字,他写的读《红楼梦》的杂记里边就说过,说我读《红楼梦》,惟独是宝玉挨打这一个场面,我流泪最多。
他别的不说,我们中国人的表现方法永远是这样,为什么,是否他感情特别,单单对于这个事件那么敏感,你不能这么看。
曹雪芹这场的笔墨如此感动人,我也是如此,因为我看了这一条评语,我有了交流。
再一个例子就是1980年,美国举办第一次国际《红楼梦》大会。有一位女士,她贡献的论文就是专论宝玉挨打这个场面。
她的论点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特殊事件当中,每一个人的精神感情,他的身份、地位,他的表现反应都写到了最高的层次,写到了最好的水平,令人无限感动。
她反对说一般人看这个说贾宝玉是叛逆者,他爸爸贾政是封建势力的维护者,两个人做殊死的斗争,贾政非得要把贾宝玉打死。
你看看这个贾政多狠心,多可恨,就看这个。那个女士说不是这么回事,贾政为什么打贾宝玉,仅仅是看不上他,考验这个孩子,不读书,不长进,不是。那个已经多年了,而且后来贾政也有了相当的宽容。
你看他吩咐娘娘有命令,让你跟着姐妹们住进新院子去读书,以免荒废。
同时在这个时候,曹雪芹用特殊的笔墨,宝玉进了门,站在那儿,贾政抬目一看,神采飘逸,那个秀气夺人。
再一看贾环像个小野种,说贾政不觉得就把他平常厌恶宝玉的心情减去了几分,这个就说贾政内心是完完全全太爱这个孩子。
那个才情,世上无有。他不过是当时那个社会,特别是八旗家庭对待子弟严极了,做父亲的不能带出笑容来,见了总得教训的眼光。
你得懂这个,他那是做给人看的。他为什么这么苦打,他没有人心吗?
贾环告状,刚才那个忠顺王府派人来找,说那个琪官没了,城里人说是你这个公子给藏起来的。
我们王爷最喜欢这个戏子,你得赶紧交给我们。
贾政简直吓坏了,你知道,贾政什么身份,八旗内务部包衣,最怕王爷那一级,王爷那一级那个政治斗争复杂万分,他惹了,他全家就遭殃。他简直冒火三丈,吩咐宝玉说你不能动,他得送那个官走。
这个时候贾环在院里跑,像疯子一样跑,贾政看了喊打,一连喊了三个打字,不许跑。孩子见了爸爸还不站住。
你怎么了,贾环那个小孩心那么坏,他跪下一看爸爸那个神情,说我听妈妈说的,我宝玉哥哥强奸金钏,投井死了。
我请诸位听众设身处地想一想,这个情景,那个贾政应该怎么办,这是要命的,就是他说的你再发展就是弑父弑君,都可以杀爸爸,都可以杀皇帝。
这灭门之祸就来了,你看看你惹的那个王爷。其实呢,那个戏子也不是贾宝玉藏的,他哪里有那个条件,他连大门都不许出,他自个也没有钱。但是他知道是在离北京20里的紫潭堡那里有一所房子。
他怎么知道,谁藏的,北靖王。两个王爷的斗争,贾家是倒的这个霉。
贾政气得简直要命,他怎么不要打呀,你说他是封建势力的卫士,要打这个叛逆者。
这是贾环一个人的冒坏,他妈妈赵姨娘早就要害宝玉,前面那个例子多了。
打完了贾母来了,王夫人也来了,全家姊妹包括李纨都来了。
那两个老太太抱着一个打得半死的孩子,那哭得。李纨一听王夫人提她丈夫:我要有贾珠大儿在这儿,打死你我还有个依靠呀,我今天靠谁呀。
李纨一听这个,贾珠是她的亡夫,她守了好多年寡了,她不好受,她也放声大哭。
这个时候,全部上上下下没有人不是流泪的。说到这个,我才能够体会我说的那位女士写得那个好。她说在场的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处境,不好过的地方。
贾政看着这一屋的人都哭了,他那儿没有办法了,也坐在那儿,如泥雕木塑,也泪如雨下。那是活人呐,也有感情。
那个场面,每一个我所见到的有限的所谓文学作品里能写这样的场面,如此打动我,简直是无以言传的那种感情,我还没有找到第二个例子。
所以我说,1980年我看到那位女士的论文,简直佩服得不得了。我说对,你这才真懂《红楼梦》。我说这样才是真正了不起的艺术。写人、写境,整个的场面,这个气氛,我没有见过有第二个人。
说到这儿也是最难写的,看看曹雪芹笔下如此得自如,好像他不费什么事情,一层层推进,写到高潮,顶峰。他本人好像是若无其事,你看不见他剑拔弩张,怎么费劲,捉襟见肘。
你看看那没本领的作家,一看那个笔底下,那里不行了,顶不住了,出现败笔了。
我们有点读文学的经验的人都会有这个感觉。如果我们说到这里的话,我们再说,曹雪芹的艺术,他的个性,他的成就,我们给他“伟大”两个字的评价,不是过分的,不是因为慕名。
如果说《红楼梦》大家都评它,是名著,是经典,它一定好,不会坏,咱们都说好,要是这么样的一个逻辑的话,那《红楼梦》就一钱不值,我这个拙讲也就一文不值,咱们今天这都是浪费时间精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