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盐场团
第六二五章盐场团
不过,对林啸来说,学堂这种事,暂且也只能这么将就一下了。
因为,眼下,还有更紧急、更棘手的事情等待他去解决。
当晚,夜深人静,油灯下,林啸看着桌上的一沓纸,陷入了沉思
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正规学校,大兴基础教育,显然是开启民智、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不过,无论从人力、物力、组织统筹等哪一方面来说,这都不是儿戏,既需要时间,更需要财力。
“等着吧,等咱们的工业品外销,等我赚到了钱,马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免费午餐,”
他闭上眼,心里默想,“到那时,处处是书声朗朗,处处都有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笑声”
在他的愿景中,要拯救这个病入膏肓、几近废墟的泱泱大国,需要考虑的岂止教育,完全是千头万绪、任重道远。
从大局来说,要打破历史车轮,最根本的途径,首先是彻底的制度变革,推倒重来的那种。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后世的经验启示,这种变革不可能是温和的改良,而必须是暴力的“革命”!
具体来说,腐朽的官僚门阀制度必须击碎,从而开辟一个新世界,唤醒底层民众,帮助他们翻身做主人,真正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此基础上,彻底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全面提升民力国力,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从细微处入手的话,除了最急迫的战事,在广大解放区,诸如初级土改、就业保障、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等,都是迫在眉睫之事。
但是,事情再多,也总有轻重缓急,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攻打翟家庄这件事,给了他一个警示:这片新近光复的两淮地区,局势远未安定,尤以治安隐患为最!
首先,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洪承畴不战而逃这件事,必定是经过其主子首肯的。
眼下,抗清武装各部关系错综复杂,永历、鲁王、李定国、郑成功以及讨虏军等势力并未形成合力。清军这边,遭受严重损失的大多是汉军、绿营,真正的满蒙八旗兵远未伤筋动骨
在林啸看来,在此局面下,清廷默许洪承畴退守长江天堑,八成有着隔江而望、待机而动的阴谋在里头。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以老朱家的尿性,一旦强敌南犯的威胁不再,小日子稍作安定,肇庆的朱由榔跟南京的朱以海,势必再次陷入国本之争,率先火并一番
不料,“讨虏军”不去南京帮朱由榔争抢大位,却火速过江,迅速攻占了大片产盐区。
此举一定粉碎了他们“划江而治”的如意算盘,即便洪承畴能忍,远在北京的顺治却未必忍得了
林啸自忖,精锐的讨虏军本就长于野战,如果清军选择决战,正是再合胃口不过。
但是,问题恰恰在这里。
理智告诉他,即便清廷严加催促,洪承畴未必肯冒险与自己决战,各种虚虚实实的骚扰却在所难免。
因此,张晨枫的主力部队需要随时备战,无法分散驻扎,实难兼顾广大农村的消化。
再说,整个扬州府,共有3州9县,沃野千里,人口数百万,光大小湖泊就有十数个,就张晨枫那二千多人,若是一网撒下去,具体到每个县就没几个人了。
然而,从翟大户这件事来看,一个小小的坐地场商,都能豢养上百家丁,可想而知,各地的土豪大户,势力有多豪横。
这样的恶霸,整个盐区少说数以百计,他们为鱼肉乡里,不是勾结官府,就是暗通土匪,相互之间又盘根错节,稍有风吹草动,便有聚众作乱的隐患。
而张晨枫在扬州端掉那几大盐商的举动,必定会极大刺激这些人的神经,狗急跳墙的可能性极大
军管会麾下,虽有一支“公安”武装,却也只能维持大城市的安定,广大的农村依然是权力真空,湖匪众多,恶霸横行。
至于张晨枫跟施琅在淮安府搞的收编本地漕兵那一套,实在是仓促之下的权宜之计,这些伪军,尤其是军官,大多只是一群畏威而不怀德的小人,不经历一番洗心革面的再教育,根本无法信任。
长远来看,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政权和武装。
然而,基层政权的建立,肯定要寄望于李涛的土改工作组了,目前来看,远水难解近渴
思来想去,林啸认为,为今之计,为确保后方安全,维持食盐的正常生产,只有先搞个试点,把盐场“自卫团”升级成一支颇具规模的地方武装。
往后,剿匪和治安这个重任,八成要落在这个“自卫团”的肩上了。
而以翟家庄之战的表现来看,各村镇的民兵,平时仅能自卫,在战时至多搞点战术配合,壮壮声势
他估摸着,自己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或许没几天了,好在机炮连即将赶到,从中抽调一些骨干问题不大,可以让他们去担任军官,从容调教。
他决定,在离开前,亲手把这个“自卫团”建立起来,并亲自起草一份训练大纲。
想到这里,他又拿起桌上的纸看了起来。
这是一份三百人的花名册,是司徒正刚刚递送上来的。
名册列得十分详细,上面每个人的姓名、籍贯、家庭关系,甚至识字程度都一一标注清楚。
光从年龄和识字程度就能看出,这三百个人,确实是精挑细选的——年龄几乎全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居然有半数以上识字,大多幼时读过一二年私塾。
林啸大致了解过,这五千民工中,绝大多数是文盲,真正识字的寥寥无几。
“武装三百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皱了皱眉,自言自语道,“既然要担当重任,起码立个三千人的大团”
不过,军事训练工作,与日常生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毕竟,开辟新盐场仍是民工队的首要任务,眼看马上就要开工修筑圩堤,而白驹场那边,也已开工煮盐。
一方面,手握足够过冬的粮食和布匹,人心就定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任务,也必将日渐繁重,在这种时候,组织过多的脱产训练,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林啸再次皱起了眉头。
思虑再三,他决定,就以这三百人为首批集训对象,稍后再安排其余人分批轮训,最终把整个盐场建设成一个半兵半民性质的直属团队。
虽然,就纯军事角度来说,还不能称之为部队,以他们目前能够得到的装备水平,也就马马虎虎预备役的水平,比施家桥村的民兵高不了多少。
但是,如果只承担剿匪及后方治安的职责,应该能够胜任了。
毕竟,只要训练过关,武器可以逐步升级,一支掌握了基础战术的纪律部队,哪怕手中只有大刀长矛,也足以对付湖匪那种乌合之众了。
林啸觉得,既然如此定位,再称其为“自卫团”就不合适了,应该给她起个新的名字。
“就叫盐场团好了。”
说着,他咧咧嘴,拿过一张白纸,提笔写下了一行字——“盐场团训练大纲”。
(本章完)
第六二五章盐场团
不过,对林啸来说,学堂这种事,暂且也只能这么将就一下了。
因为,眼下,还有更紧急、更棘手的事情等待他去解决。
当晚,夜深人静,油灯下,林啸看着桌上的一沓纸,陷入了沉思
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办正规学校,大兴基础教育,显然是开启民智、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不过,无论从人力、物力、组织统筹等哪一方面来说,这都不是儿戏,既需要时间,更需要财力。
“等着吧,等咱们的工业品外销,等我赚到了钱,马上实行义务教育,免费入学,免费午餐,”
他闭上眼,心里默想,“到那时,处处是书声朗朗,处处都有孩子们无忧无虑的嬉笑声”
在他的愿景中,要拯救这个病入膏肓、几近废墟的泱泱大国,需要考虑的岂止教育,完全是千头万绪、任重道远。
从大局来说,要打破历史车轮,最根本的途径,首先是彻底的制度变革,推倒重来的那种。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
后世的经验启示,这种变革不可能是温和的改良,而必须是暴力的“革命”!
具体来说,腐朽的官僚门阀制度必须击碎,从而开辟一个新世界,唤醒底层民众,帮助他们翻身做主人,真正做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在此基础上,彻底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工业、农业与商业,全面提升民力国力,真正实现国富民强
从细微处入手的话,除了最急迫的战事,在广大解放区,诸如初级土改、就业保障、教育、交通、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等,都是迫在眉睫之事。
但是,事情再多,也总有轻重缓急,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攻打翟家庄这件事,给了他一个警示:这片新近光复的两淮地区,局势远未安定,尤以治安隐患为最!
首先,以目前的局势来看,洪承畴不战而逃这件事,必定是经过其主子首肯的。
眼下,抗清武装各部关系错综复杂,永历、鲁王、李定国、郑成功以及讨虏军等势力并未形成合力。清军这边,遭受严重损失的大多是汉军、绿营,真正的满蒙八旗兵远未伤筋动骨
在林啸看来,在此局面下,清廷默许洪承畴退守长江天堑,八成有着隔江而望、待机而动的阴谋在里头。
毕竟,明眼人都看得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以老朱家的尿性,一旦强敌南犯的威胁不再,小日子稍作安定,肇庆的朱由榔跟南京的朱以海,势必再次陷入国本之争,率先火并一番
不料,“讨虏军”不去南京帮朱由榔争抢大位,却火速过江,迅速攻占了大片产盐区。
此举一定粉碎了他们“划江而治”的如意算盘,即便洪承畴能忍,远在北京的顺治却未必忍得了
林啸自忖,精锐的讨虏军本就长于野战,如果清军选择决战,正是再合胃口不过。
但是,问题恰恰在这里。
理智告诉他,即便清廷严加催促,洪承畴未必肯冒险与自己决战,各种虚虚实实的骚扰却在所难免。
因此,张晨枫的主力部队需要随时备战,无法分散驻扎,实难兼顾广大农村的消化。
再说,整个扬州府,共有3州9县,沃野千里,人口数百万,光大小湖泊就有十数个,就张晨枫那二千多人,若是一网撒下去,具体到每个县就没几个人了。
然而,从翟大户这件事来看,一个小小的坐地场商,都能豢养上百家丁,可想而知,各地的土豪大户,势力有多豪横。
这样的恶霸,整个盐区少说数以百计,他们为鱼肉乡里,不是勾结官府,就是暗通土匪,相互之间又盘根错节,稍有风吹草动,便有聚众作乱的隐患。
而张晨枫在扬州端掉那几大盐商的举动,必定会极大刺激这些人的神经,狗急跳墙的可能性极大
军管会麾下,虽有一支“公安”武装,却也只能维持大城市的安定,广大的农村依然是权力真空,湖匪众多,恶霸横行。
至于张晨枫跟施琅在淮安府搞的收编本地漕兵那一套,实在是仓促之下的权宜之计,这些伪军,尤其是军官,大多只是一群畏威而不怀德的小人,不经历一番洗心革面的再教育,根本无法信任。
长远来看,真正能够依靠的,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政权和武装。
然而,基层政权的建立,肯定要寄望于李涛的土改工作组了,目前来看,远水难解近渴
思来想去,林啸认为,为今之计,为确保后方安全,维持食盐的正常生产,只有先搞个试点,把盐场“自卫团”升级成一支颇具规模的地方武装。
往后,剿匪和治安这个重任,八成要落在这个“自卫团”的肩上了。
而以翟家庄之战的表现来看,各村镇的民兵,平时仅能自卫,在战时至多搞点战术配合,壮壮声势
他估摸着,自己在这里逗留的时间,或许没几天了,好在机炮连即将赶到,从中抽调一些骨干问题不大,可以让他们去担任军官,从容调教。
他决定,在离开前,亲手把这个“自卫团”建立起来,并亲自起草一份训练大纲。
想到这里,他又拿起桌上的纸看了起来。
这是一份三百人的花名册,是司徒正刚刚递送上来的。
名册列得十分详细,上面每个人的姓名、籍贯、家庭关系,甚至识字程度都一一标注清楚。
光从年龄和识字程度就能看出,这三百个人,确实是精挑细选的——年龄几乎全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居然有半数以上识字,大多幼时读过一二年私塾。
林啸大致了解过,这五千民工中,绝大多数是文盲,真正识字的寥寥无几。
“武装三百人,是远远不够的,”
他皱了皱眉,自言自语道,“既然要担当重任,起码立个三千人的大团”
不过,军事训练工作,与日常生产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
毕竟,开辟新盐场仍是民工队的首要任务,眼看马上就要开工修筑圩堤,而白驹场那边,也已开工煮盐。
一方面,手握足够过冬的粮食和布匹,人心就定了,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任务,也必将日渐繁重,在这种时候,组织过多的脱产训练,就有些不合时宜了。
林啸再次皱起了眉头。
思虑再三,他决定,就以这三百人为首批集训对象,稍后再安排其余人分批轮训,最终把整个盐场建设成一个半兵半民性质的直属团队。
虽然,就纯军事角度来说,还不能称之为部队,以他们目前能够得到的装备水平,也就马马虎虎预备役的水平,比施家桥村的民兵高不了多少。
但是,如果只承担剿匪及后方治安的职责,应该能够胜任了。
毕竟,只要训练过关,武器可以逐步升级,一支掌握了基础战术的纪律部队,哪怕手中只有大刀长矛,也足以对付湖匪那种乌合之众了。
林啸觉得,既然如此定位,再称其为“自卫团”就不合适了,应该给她起个新的名字。
“就叫盐场团好了。”
说着,他咧咧嘴,拿过一张白纸,提笔写下了一行字——“盐场团训练大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