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时空的华夏,对盐业实施国家专营,还要追溯到春秋时候的管仲,在他的改革之下,齐国得到了空前发展,成为了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强国。
传说,江中有管夷吾,可以称霸天下,盐业专营就让齐国财政解放,国家腾飞。
赵安学的正是帝师管仲的做法。
“妙妙妙!”
赵王听完就觉得靠谱,盐商的富有他早有耳闻,一直以来好像都忽略了这生财之道,他就没往垄断盐业想过。
他欣慰地看着赵安,完全不知赵安一身知识从何学来,但谁敢说赵安是不学无术之辈?
话说回来,或许赵安脑袋里这么多偏门知识,可不就是不学无书吗?
“那便依我儿所言,以后盐只能由朝廷贩卖。”赵王有了决定。
“王上,让朝廷贩卖盐,恐怕不妥。”戴丞相有些担忧,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如果朝廷贩卖盐,只怕会被天下人嗤笑。”
商业,对贵族来说是贱业。
如果王族亲自做商业买卖,和低等贱民有何区别?一般来说,卿大夫贵族会通过别人名义来做。
赵王一怔,心中也有疑虑。
赵安无奈,国家都面临财政赤字危机,竟然还考虑到面子问题。再说国家有没有面子,完全看国家强大与否,和搞不搞垄断有什么关系。
他想了想,提出了著名猫论:
“父王,儿臣以为,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不能解决问题都是扯淡。”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赵王喃喃低语,重复着这句话。
戴丞相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什么,长时间地看着赵安,陷入这猫论完美的逻辑中。
“哈哈哈!说得好!”赵王最后笑了出来,“王儿,这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明日就下诏书,昭告赵国。”
“儿定当不辱使命。”赵安满意地笑了出来。
凭着现代知识和经验,他可以轻而易举让赵国起飞,假以时日,雄霸天下也不是不可能。他就怕父亲不支持他,但似乎是他多虑了,父亲很支持他。
赵王溺爱赵安,见赵安如此不凡,怎么能不支持?
戴丞相凝望着赵安,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感情,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沉默了半晌,戴丞相不得不服,他注意赵安一举一动,早没有之前混世大魔王样子,对赵安的改变很惊叹。
不过在他心底,还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困恼着他,他非常想知道赵安是怎么从魏国带来援军的。
魏王心机深沉,一向是以利为先,出了名的势利,没有许诺好处绝不会出兵帮助赵国。可是赵安竟然让魏王出兵相助,甚至还有和赵国结盟的意思。
外界又传言,太子殿下不过是碰巧遇到了前来支援的魏军,魏军并不是太子殿下请来。谁也不相信,赵安有这样的本事。
戴丞相好奇心抑制不住,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殿下,臣有一事不明,还是殿下为我解惑。殿下是怎么说服魏王出兵助我赵国的呢?”
赵王闻言一怔,心里也有些好奇。
赵王看了戴丞相,须臾笑了笑,道:“我不过给魏王讲了一个唇亡齿寒的故事。”
“唇亡齿寒?”
“不错。”
赵王把唇亡齿寒故事说了。
赵王和戴丞相听完就陷入了沉默之中,唇亡齿寒,说来好理解,但有此眼界者寥寥无几。
别说是读书人,就连许多朝内大臣许多也不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有小智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明哲保身,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预见到将来。可深谋远虑者,世间又有几人?
“王儿,你……”赵王看着赵安,不知说什么好了。
之前赵安的盐业专营,展现是对商业的敏锐嗅觉,那唇亡齿寒就展现他胸中的格局,这种大局观,不是常人所能拥有,这一刻他心中除了震惊,还有巨大的惊喜。
赵安看到了父亲震惊的眼睛,知道他的改变过于惊人,为此早已想好了说辞,道:“父王,有一只鸟停在南方山上,三年时间,既不展翅飞翔,也不是引吭高歌,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鸟儿三年不飞也不鸣?”
赵王呆了一下,立刻想到赵安,平时看起来平平无奇,可不就这只不鸣之鸟?
赵安俊秀的脸庞上满是微笑,道:“三年不展翅,是为了让羽翼长得丰满,不飞不鸣,是为了体察民情事理,这样的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样一来,赵安给了合理的解释,以前的我混账,不务实事,游手好闲,那都是养精蓄锐,扮猪吃虎,麻痹敌国,让别人小瞧我,放松警惕。
现在父王重病,时机也到了,我学完了人情事理,可以展示我丰满的羽翼,是时候一飞冲天。
赵王愣住了,不由自主想起了赵安之前种种,不得不承认,连他都被骗到了,还以为赵安就是一个单纯好色的混世魔王。
“好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赵王哈哈大笑,笑声肆意起来,有子如此,死而无憾。
戴丞相打量着赵安的脸,也被赵安一鸣惊人之语糊弄到了,感慨地想着:“变天了,赵国有望了!”
……
……
接下来时间,赵安和戴丞相在这里,想拟出一个税收方案来。
赵王躺在卧榻上,听着赵安提出改革税收制度的方法,而戴丞相这是在一旁微笑地站着,觉得他在国政上是老手,可以给赵安建议,但听到最后,郁闷地发现他压根给不了建议,只能铁憨憨般傻站着。
说实话,赵安提出盐业专卖,就不是戴丞相能想到的办法。
但对赵安来说,这只是小意思,无非就是类似后世将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暴利行业强制变为国有企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市场稳定。
学过经济学,赵安懂得太多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办法,比如说发行货币国债,当然这些要考虑会不会通货膨胀。
他税收理念,领先这个世界一千年。
来到这个时空,他也大概明白了现状,现在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实行所谓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归君主,各种宗亲贵族来耕种,朝廷收取赋役,但实际上根本就管不了民众,由于农耕技术进步,民众开阔了很多私田。
法不责重,各国现在默许了私田的存在,不过目前对私田征税的制度,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对于此,赵安建议道:“我赵国的田稅,是根据田地大小,朝民众收取,本来每一块田地的富饶程度就不一样,根据田地面积大小征税不公平,会造成许多本来有生产力的农田荒废。”
这一种清晰正确的逻辑性让戴丞相和赵王陷入思索中。
本来赵王的本意,和赵安商议就是让赵安和戴丞相熟悉政事,赵安的观点无足轻重,不过赵安的一番话,让赵王一脸懵逼,再度改观,竖着耳朵认真听,最后不得不点头道:
“很有道理啊,丞相你以为呢?”
“呃……老臣以为殿下说得对。”戴丞相有些尴尬,本来这是他该发挥教导太子的时候,结果反而变成了他在听赵安讲课。
“嗯。”赵王又问,“那该如何是好?”
“请容老臣想想。”戴丞相脸上有冷汗,发现他压根没有考虑过田稅不公的问题。
赵安见了,微微一笑:“儿臣建议根据产量来征税。”
“产量?”
“不错,由于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不同,每一块地的产量不同。我们根据产量按比例收相应的税收,这样一来,百姓为了增加收入,就会更加积极的劳动,那些稍微差些的田地也有人耕种了。”
“妙!”赵王顿时大喜,看着戴丞相,“丞相你以为呢?”
“老臣以为殿下说得对。”戴丞相怔了一下,只得拱手,尴尬道,“殿下才华惊人,老臣自愧不如。”
赵安看到戴丞相一脸尴尬,好笑不已,继续说:
“儿臣其实不赞成,向六畜和人口收税,这种做法抑制了我赵国人口和六畜的增长。废除人头税,承诺滋生人丁永不加税,可以鼓励生育,增加我赵国人口数量。同样的,减少六畜税收,也可增加畜生数量,不过我赵国现在面临财政困难,人头税是最大税收之一,暂时不能废除。”
赵安几乎是一个人先拟出一个大概方案出来。
目前国家民生凋敞,国政不修,财政困难,人头税暂时不能取消,之后如果他登基了,财政收入充足了,肯定还要继续改革税收制度,让税收更加合理,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裕。
税收和生产力发展形势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目前赵国还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度的阶段,田地制度还没改革,农耕技术还未革新,他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
等到他将现在的农业技术和制度带来了,那赵国才会完全恍然一新。
讨论着赋税改革问题到最后,完全变成了赵安的独角戏,他给出了很多建议,戴丞相和赵王除了点头,一脸赞叹就再也没有其他话了。
有时候赵王和戴丞相还要努力消化着赵安提出的建议,才能跟上赵安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能给赵安所谓的建议呢?
传说,江中有管夷吾,可以称霸天下,盐业专营就让齐国财政解放,国家腾飞。
赵安学的正是帝师管仲的做法。
“妙妙妙!”
赵王听完就觉得靠谱,盐商的富有他早有耳闻,一直以来好像都忽略了这生财之道,他就没往垄断盐业想过。
他欣慰地看着赵安,完全不知赵安一身知识从何学来,但谁敢说赵安是不学无术之辈?
话说回来,或许赵安脑袋里这么多偏门知识,可不就是不学无书吗?
“那便依我儿所言,以后盐只能由朝廷贩卖。”赵王有了决定。
“王上,让朝廷贩卖盐,恐怕不妥。”戴丞相有些担忧,犹豫了一下,还是说道,“如果朝廷贩卖盐,只怕会被天下人嗤笑。”
商业,对贵族来说是贱业。
如果王族亲自做商业买卖,和低等贱民有何区别?一般来说,卿大夫贵族会通过别人名义来做。
赵王一怔,心中也有疑虑。
赵安无奈,国家都面临财政赤字危机,竟然还考虑到面子问题。再说国家有没有面子,完全看国家强大与否,和搞不搞垄断有什么关系。
他想了想,提出了著名猫论:
“父王,儿臣以为,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能解决问题就是好办法,不能解决问题都是扯淡。”
“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赵王喃喃低语,重复着这句话。
戴丞相张了张嘴,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没说什么,长时间地看着赵安,陷入这猫论完美的逻辑中。
“哈哈哈!说得好!”赵王最后笑了出来,“王儿,这事就交给你全权负责,明日就下诏书,昭告赵国。”
“儿定当不辱使命。”赵安满意地笑了出来。
凭着现代知识和经验,他可以轻而易举让赵国起飞,假以时日,雄霸天下也不是不可能。他就怕父亲不支持他,但似乎是他多虑了,父亲很支持他。
赵王溺爱赵安,见赵安如此不凡,怎么能不支持?
戴丞相凝望着赵安,心中说不出是什么感情,深刻感受到了,什么叫作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沉默了半晌,戴丞相不得不服,他注意赵安一举一动,早没有之前混世大魔王样子,对赵安的改变很惊叹。
不过在他心底,还有一个疑问一直在困恼着他,他非常想知道赵安是怎么从魏国带来援军的。
魏王心机深沉,一向是以利为先,出了名的势利,没有许诺好处绝不会出兵帮助赵国。可是赵安竟然让魏王出兵相助,甚至还有和赵国结盟的意思。
外界又传言,太子殿下不过是碰巧遇到了前来支援的魏军,魏军并不是太子殿下请来。谁也不相信,赵安有这样的本事。
戴丞相好奇心抑制不住,终于还是忍不住问道:“殿下,臣有一事不明,还是殿下为我解惑。殿下是怎么说服魏王出兵助我赵国的呢?”
赵王闻言一怔,心里也有些好奇。
赵王看了戴丞相,须臾笑了笑,道:“我不过给魏王讲了一个唇亡齿寒的故事。”
“唇亡齿寒?”
“不错。”
赵王把唇亡齿寒故事说了。
赵王和戴丞相听完就陷入了沉默之中,唇亡齿寒,说来好理解,但有此眼界者寥寥无几。
别说是读书人,就连许多朝内大臣许多也不知道这个浅显的道理。
有小智的人,只顾眼前利益,明哲保身,有大智慧的人,才能预见到将来。可深谋远虑者,世间又有几人?
“王儿,你……”赵王看着赵安,不知说什么好了。
之前赵安的盐业专营,展现是对商业的敏锐嗅觉,那唇亡齿寒就展现他胸中的格局,这种大局观,不是常人所能拥有,这一刻他心中除了震惊,还有巨大的惊喜。
赵安看到了父亲震惊的眼睛,知道他的改变过于惊人,为此早已想好了说辞,道:“父王,有一只鸟停在南方山上,三年时间,既不展翅飞翔,也不是引吭高歌,你觉得是为什么呢?”
“鸟儿三年不飞也不鸣?”
赵王呆了一下,立刻想到赵安,平时看起来平平无奇,可不就这只不鸣之鸟?
赵安俊秀的脸庞上满是微笑,道:“三年不展翅,是为了让羽翼长得丰满,不飞不鸣,是为了体察民情事理,这样的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样一来,赵安给了合理的解释,以前的我混账,不务实事,游手好闲,那都是养精蓄锐,扮猪吃虎,麻痹敌国,让别人小瞧我,放松警惕。
现在父王重病,时机也到了,我学完了人情事理,可以展示我丰满的羽翼,是时候一飞冲天。
赵王愣住了,不由自主想起了赵安之前种种,不得不承认,连他都被骗到了,还以为赵安就是一个单纯好色的混世魔王。
“好一个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赵王哈哈大笑,笑声肆意起来,有子如此,死而无憾。
戴丞相打量着赵安的脸,也被赵安一鸣惊人之语糊弄到了,感慨地想着:“变天了,赵国有望了!”
……
……
接下来时间,赵安和戴丞相在这里,想拟出一个税收方案来。
赵王躺在卧榻上,听着赵安提出改革税收制度的方法,而戴丞相这是在一旁微笑地站着,觉得他在国政上是老手,可以给赵安建议,但听到最后,郁闷地发现他压根给不了建议,只能铁憨憨般傻站着。
说实话,赵安提出盐业专卖,就不是戴丞相能想到的办法。
但对赵安来说,这只是小意思,无非就是类似后世将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暴利行业强制变为国有企业,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市场稳定。
学过经济学,赵安懂得太多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办法,比如说发行货币国债,当然这些要考虑会不会通货膨胀。
他税收理念,领先这个世界一千年。
来到这个时空,他也大概明白了现状,现在的土地制度是国有制,实行所谓井田制。
土地名义上归君主,各种宗亲贵族来耕种,朝廷收取赋役,但实际上根本就管不了民众,由于农耕技术进步,民众开阔了很多私田。
法不责重,各国现在默许了私田的存在,不过目前对私田征税的制度,有许多不合理之处。
对于此,赵安建议道:“我赵国的田稅,是根据田地大小,朝民众收取,本来每一块田地的富饶程度就不一样,根据田地面积大小征税不公平,会造成许多本来有生产力的农田荒废。”
这一种清晰正确的逻辑性让戴丞相和赵王陷入思索中。
本来赵王的本意,和赵安商议就是让赵安和戴丞相熟悉政事,赵安的观点无足轻重,不过赵安的一番话,让赵王一脸懵逼,再度改观,竖着耳朵认真听,最后不得不点头道:
“很有道理啊,丞相你以为呢?”
“呃……老臣以为殿下说得对。”戴丞相有些尴尬,本来这是他该发挥教导太子的时候,结果反而变成了他在听赵安讲课。
“嗯。”赵王又问,“那该如何是好?”
“请容老臣想想。”戴丞相脸上有冷汗,发现他压根没有考虑过田稅不公的问题。
赵安见了,微微一笑:“儿臣建议根据产量来征税。”
“产量?”
“不错,由于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不同,每一块地的产量不同。我们根据产量按比例收相应的税收,这样一来,百姓为了增加收入,就会更加积极的劳动,那些稍微差些的田地也有人耕种了。”
“妙!”赵王顿时大喜,看着戴丞相,“丞相你以为呢?”
“老臣以为殿下说得对。”戴丞相怔了一下,只得拱手,尴尬道,“殿下才华惊人,老臣自愧不如。”
赵安看到戴丞相一脸尴尬,好笑不已,继续说:
“儿臣其实不赞成,向六畜和人口收税,这种做法抑制了我赵国人口和六畜的增长。废除人头税,承诺滋生人丁永不加税,可以鼓励生育,增加我赵国人口数量。同样的,减少六畜税收,也可增加畜生数量,不过我赵国现在面临财政困难,人头税是最大税收之一,暂时不能废除。”
赵安几乎是一个人先拟出一个大概方案出来。
目前国家民生凋敞,国政不修,财政困难,人头税暂时不能取消,之后如果他登基了,财政收入充足了,肯定还要继续改革税收制度,让税收更加合理,让百姓生活更加富裕。
税收和生产力发展形势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发展,目前赵国还处于青铜时代向铁器时代过度的阶段,田地制度还没改革,农耕技术还未革新,他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
等到他将现在的农业技术和制度带来了,那赵国才会完全恍然一新。
讨论着赋税改革问题到最后,完全变成了赵安的独角戏,他给出了很多建议,戴丞相和赵王除了点头,一脸赞叹就再也没有其他话了。
有时候赵王和戴丞相还要努力消化着赵安提出的建议,才能跟上赵安的思路,在这种情况之下,怎么能给赵安所谓的建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