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阳中学,这是长阳镇唯一的中学。
其贫乏的师资力量被分散在六个年级,这里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甚至无法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导那些数学、物理、化学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钻研,课堂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毕竟,世界这才和平几年。
毕竟,人类重新找回科学才几年……
基础科目的老师都如此稀缺,历史课的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在过去的大运动中虽然培育了无数历史学者,但更多的都死在了前线。
大运动结束后,他们中的多数在满世界的做研究。
剩下的则会进入各大城市和大学当任教授、官员,偶尔有些厌倦争斗的告老还乡,并且愿意教学的,那就是当地的福分。
大多数乡镇的中学,都如长阳中学这般。
历史课只是由一些“学徒”在授课。
他们或许知道大概的历史知识,也能够照着课本说出一个轮廓,但历史背后蕴含的道理,藏在历史中的文明轨迹,他们是绝不知道的。
甚至,他们尝尝会断章取义。
例如大宋这个朝代,他们一提就会说重文轻武,然后说宋朝亡在武人没有地位,可他们不会去探究宋朝这番局面形成的原因。
也不会研究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崩溃,而非军队不力。
前不读五代,后不问时局。
窥一斑而见全豹,那些历史老师不仅教不好宋史,更教不好人类的整个文明史。
学生们在过去的人生中完全无法理解历史学家到底为何伟大,那份伟大与他们的老师相比较,又实在难以对上……
直到,他们来了个新老师。
那是一个有着山羊胡的消瘦老头,衣着也颇为寒酸,但却有一双锐利无比的眼睛。
他说,他叫于廷益。
第一天上课,他在写下自己的名字后,便说道:“听赵老师说你们学到了明史,不过,今天先不讲课,我们聊聊天。”
他对着花名册看向前排的一位黝黑少年,问道:“你叫石头?”
“嗯。”
“今年的收成如何?”
石头愣了一下,他没有想到老师会突然问自己这个,下意识收了收带泥的裤脚老实回答道:“今年雨水不足,收成比去年要低一两成。”
十月上中旬都是收割晚稻的季节,农民家的孩子下田劳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不过,能够在镇上读中学的,很少有农户。
平日里同学就嫌弃他土气,经常排挤他,这些天收稻子累得倒床就睡,身上难免有土腥味和汗臭味,同学的不满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他也不想,但,他更舍不得旷课。
“家里的粮食交完田税,还能不能吃到明年早稻成熟?”
石头犹豫了一下,低头道:“不能……”
老爹说家里的粮食最多到明年六月,正好那个时候他毕业了,就算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出来工作,到时候总有办法的。
然而,石头知道,老爹在骗自己。
这些年他来镇里读书,家里欠了不少债务,今年收成欠缺,上门讨债的肯定不少……
就算不还债,按他的计算,家里到五月份可能就没粮食了。
不可能坚持到六月的……
除非……卖田。
于廷益能感受到石头的低落,但他并没有任何安慰,反而点点头,说道:“你家是自耕农,自十七年前董野夫改革税法后,便再无丁税、杂税、徭役等负担,只需缴纳田赋。”
“一亩地早晚两稻出粮约240kg,南江米价是三毛一,一亩地约得75元收入,每年秋收之后,需缴纳田赋15元。”
“你一年学费是60元钱,刚好一亩地的产出。”
“但,这也就是自耕农了。”
“在农民中占绝大多数的往往是贫农、雇农和佃户,他们除却每年要交的田赋外,还要缴纳至少五成的租子。”
“一亩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成最多30元。”
“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不说,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得举债度日,家里的孩子上学根本不可能。”
“石头。”
“其实你是幸运的,你还能读书,你爹娘也愿意送你来读书。”
“举债也好,卖田也好。”
“你们总有一次拼搏的机会……”
说着,于廷益的眼光扫视了整个教室一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知为何,都羞愧的低下了脑袋,不敢和老人对视。
扫视一圈,老人不再逼视他们。
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们很幸福,能坐在这里就是一种幸福,所以,我希望你们上课,你们学历史,要知道这种幸福是如何而来。”
“今天,我们讲明史。”
“讲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讲华夏史中的赋税制度是如何变化的,从这里面,你们可以看到过去四十年就是历史的缩影……”
于廷益讲了很多,一部鲜活明史就这么浮现在众人眼前。
他们头一次知道,原来,历史是属于人民的。
原来,他们经历过如此伟大的时代,原来,他们也属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民去推动……
莫欺年少,不传大道。
莫惧牺牲,不谈斗争……
屠夫也好,刽子手也罢,这是于廷益的风格,反攻首义既然发生在南江,南江人就必须有处于大时代中心的自觉。
没有人可以保证反攻一定成功。
一旦失败,能救南江人的,只有他们自己,只有发动一切群众的力量,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以避免更大的牺牲。
无论是战前的支持也好,还是战后的动乱也好。
他们生在这片土地,就无力去避免这一切,他们能做的,唯有战斗。
对象是核孽也好,是分裂的乱世也罢。
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
残酷的并非是夫子,而是世道。
世道艰难,人活着就必须坚强,世家豪门尚可以蝇营狗苟,不看那惨淡的世界,但,自小便在乡间长大的李和,永远也没办法脱离这份现实。
他是农民的孩子,不可能忘记,也不能忘记。
从小到大老爹教了他无数东西,而所有一切的主视角,永远是农民,是老百姓,是普罗大众,而后,才从各个角度阶层去剖析。
那是深刻于灵魂的烙印……
因此,李和才会向杨秀儿倾诉那些。
才会去解释。
他并非是待价而沽,也不是三心二意,他有喜欢的人,但却也没办法拒其他女人于千里之外,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有交浅言深的嫌疑,也很无赖。
但,杨秀儿能够理解他。
这很幸运……
其贫乏的师资力量被分散在六个年级,这里相当一部分的老师甚至无法理解课本上的知识,教导那些数学、物理、化学的时候,他们也在努力钻研,课堂上更多的是照本宣科。
毕竟,世界这才和平几年。
毕竟,人类重新找回科学才几年……
基础科目的老师都如此稀缺,历史课的老师就更不用说了,在过去的大运动中虽然培育了无数历史学者,但更多的都死在了前线。
大运动结束后,他们中的多数在满世界的做研究。
剩下的则会进入各大城市和大学当任教授、官员,偶尔有些厌倦争斗的告老还乡,并且愿意教学的,那就是当地的福分。
大多数乡镇的中学,都如长阳中学这般。
历史课只是由一些“学徒”在授课。
他们或许知道大概的历史知识,也能够照着课本说出一个轮廓,但历史背后蕴含的道理,藏在历史中的文明轨迹,他们是绝不知道的。
甚至,他们尝尝会断章取义。
例如大宋这个朝代,他们一提就会说重文轻武,然后说宋朝亡在武人没有地位,可他们不会去探究宋朝这番局面形成的原因。
也不会研究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崩溃,而非军队不力。
前不读五代,后不问时局。
窥一斑而见全豹,那些历史老师不仅教不好宋史,更教不好人类的整个文明史。
学生们在过去的人生中完全无法理解历史学家到底为何伟大,那份伟大与他们的老师相比较,又实在难以对上……
直到,他们来了个新老师。
那是一个有着山羊胡的消瘦老头,衣着也颇为寒酸,但却有一双锐利无比的眼睛。
他说,他叫于廷益。
第一天上课,他在写下自己的名字后,便说道:“听赵老师说你们学到了明史,不过,今天先不讲课,我们聊聊天。”
他对着花名册看向前排的一位黝黑少年,问道:“你叫石头?”
“嗯。”
“今年的收成如何?”
石头愣了一下,他没有想到老师会突然问自己这个,下意识收了收带泥的裤脚老实回答道:“今年雨水不足,收成比去年要低一两成。”
十月上中旬都是收割晚稻的季节,农民家的孩子下田劳作是很正常的事情。
只不过,能够在镇上读中学的,很少有农户。
平日里同学就嫌弃他土气,经常排挤他,这些天收稻子累得倒床就睡,身上难免有土腥味和汗臭味,同学的不满之情已经溢于言表了。
他也不想,但,他更舍不得旷课。
“家里的粮食交完田税,还能不能吃到明年早稻成熟?”
石头犹豫了一下,低头道:“不能……”
老爹说家里的粮食最多到明年六月,正好那个时候他毕业了,就算考不上大学也可以出来工作,到时候总有办法的。
然而,石头知道,老爹在骗自己。
这些年他来镇里读书,家里欠了不少债务,今年收成欠缺,上门讨债的肯定不少……
就算不还债,按他的计算,家里到五月份可能就没粮食了。
不可能坚持到六月的……
除非……卖田。
于廷益能感受到石头的低落,但他并没有任何安慰,反而点点头,说道:“你家是自耕农,自十七年前董野夫改革税法后,便再无丁税、杂税、徭役等负担,只需缴纳田赋。”
“一亩地早晚两稻出粮约240kg,南江米价是三毛一,一亩地约得75元收入,每年秋收之后,需缴纳田赋15元。”
“你一年学费是60元钱,刚好一亩地的产出。”
“但,这也就是自耕农了。”
“在农民中占绝大多数的往往是贫农、雇农和佃户,他们除却每年要交的田赋外,还要缴纳至少五成的租子。”
“一亩地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成最多30元。”
“一年到头粮食不够吃不说,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就得举债度日,家里的孩子上学根本不可能。”
“石头。”
“其实你是幸运的,你还能读书,你爹娘也愿意送你来读书。”
“举债也好,卖田也好。”
“你们总有一次拼搏的机会……”
说着,于廷益的眼光扫视了整个教室一圈,坐在教室里的学生不知为何,都羞愧的低下了脑袋,不敢和老人对视。
扫视一圈,老人不再逼视他们。
而是语重心长的说道:“你们很幸福,能坐在这里就是一种幸福,所以,我希望你们上课,你们学历史,要知道这种幸福是如何而来。”
“今天,我们讲明史。”
“讲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讲华夏史中的赋税制度是如何变化的,从这里面,你们可以看到过去四十年就是历史的缩影……”
于廷益讲了很多,一部鲜活明史就这么浮现在众人眼前。
他们头一次知道,原来,历史是属于人民的。
原来,他们经历过如此伟大的时代,原来,他们也属于伟大的时代,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民去推动……
莫欺年少,不传大道。
莫惧牺牲,不谈斗争……
屠夫也好,刽子手也罢,这是于廷益的风格,反攻首义既然发生在南江,南江人就必须有处于大时代中心的自觉。
没有人可以保证反攻一定成功。
一旦失败,能救南江人的,只有他们自己,只有发动一切群众的力量,只有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才可以避免更大的牺牲。
无论是战前的支持也好,还是战后的动乱也好。
他们生在这片土地,就无力去避免这一切,他们能做的,唯有战斗。
对象是核孽也好,是分裂的乱世也罢。
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
残酷的并非是夫子,而是世道。
世道艰难,人活着就必须坚强,世家豪门尚可以蝇营狗苟,不看那惨淡的世界,但,自小便在乡间长大的李和,永远也没办法脱离这份现实。
他是农民的孩子,不可能忘记,也不能忘记。
从小到大老爹教了他无数东西,而所有一切的主视角,永远是农民,是老百姓,是普罗大众,而后,才从各个角度阶层去剖析。
那是深刻于灵魂的烙印……
因此,李和才会向杨秀儿倾诉那些。
才会去解释。
他并非是待价而沽,也不是三心二意,他有喜欢的人,但却也没办法拒其他女人于千里之外,于情,于理,都不合适。
有交浅言深的嫌疑,也很无赖。
但,杨秀儿能够理解他。
这很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