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殿。
    “肃静!”
    田守信高声。
    群臣这才安静下来,但一个个脸上的表情,却依然还是惊异和不安。
    又或者,所以人都是沉默的反对。
    虽然不愿意当差、做徭役的士绅,可以出银子替代,但对享受惯了尊遇的士绅们来说,这依然是不可接受的。
    另外,“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人脑袋削个尖也要考取功名,就是因为考取了功名就成了官绅,光宗耀祖,官绅可以享受免徭役赋税制度,被乡人所崇拜,凌驾于他人之上,如果什么特权都没有了,谁还要当官?
    “朕的意思,说的很清楚了,不知道卿等如何想?”朱慈烺望着群臣。
    一片静寂。
    所有人都低下头,不敢和皇帝的目光对视。
    终于,有一人站出。
    “陛下英明,臣以为,士绅接纳投献,已经是偏离了太祖、成祖当初优待读书人的本意,造成国家财税大量流失,已经是非改不可了,臣愿第一个带头,放弃家中田产的优待,今秋之时,向朝廷按田纳粮!”
    却是右通政使司蔡道宪。
    ---因为当初在岳州的际遇,因为其才华,蔡道宪深得隆武帝的赏识,今日大事,蔡道宪主动,而且是在隆武帝的授意在支持。
    朱慈烺眼露欣慰,点头。
    蔡道宪之后,吴伟业又站出,接着,陆续有十几个臣子站出,表态支持陛下的新政,但除了吴伟业一个侍郎之外,其他都是小官,直到左都御史、当代大儒钱谦益站出,大声表态,支持陛下革除旧弊,实行新政之时,殿中才掀起微微的骚动。
    “读书为了什么?为了知书明理,知书明理为了什么?为了学以致用,报效国家,不是为了敛财,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臣以为,接纳投献的弊端,该改,也必须改。”
    钱谦益为当世大儒,更应该维护读书人的利益,就算不维护,也可以选择沉默,为什么要跳出来公开赞同呢?
    同时的,钱家是江南有名的大地主,钱谦益赞同,不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放自己的血吗?
    果真是钱附议、软宪台吗?
    钱附议、软宪台,百官悄悄给钱谦益取的两个外号,意思是,不管陛下提出什么,他都会同意。
    又或者,钱谦益想要入阁想疯了,连自己的田产利益,都可以放弃?
    钱谦益说完就返回,不管周边或是惊讶,或是不屑,或是愤怒的目光……
    钱谦益之后,刑部孟兆祥,大理寺凌义渠,兵部王家彦,也都站出。
    但内阁阁员,暂时都还是沉默。当然了,这并不表示他们都是反对,只是他们自持身份,不到最后时候,不能轻易表态。
    而就表现官员的数目来看,沉默的反对者依然是大多数。
    “陛下,臣反对!”
    果然,一个绯袍大员不顾身边人的拉扯、劝阻,站出来,高声叫。
    正是内阁大学士袁继咸。
    袁继咸没有站着谏言,而是直接跪在地上,叩首道:“自太祖高皇帝以来,我大明即优待天下读书人,减免税赋,已成惯例,如今骤然改之,欲令其一体纳粮,和农夫无异,这以后还有谁要读书?斯文何在?读书人的体面何在?读书人是国家的元气,把元气伤了,国库里的银子再多又有什么用?没有了读书人,这大明朝的江山,又靠谁来支撑,谁来治理?陛下,三思啊,一体纳粮,一体当差,绝不可为……”
    说到最后,袁继咸甚至是激动的哭了出来。
    ……
    御座上,朱慈烺微微沉默。
    面对袁继咸的站出,他并不意外,他只是感到沉重,持续了两个月,也讨论了两个月,连袁继咸都不能理解,不能支持,天下读书人的反对,不知道会有多少呢?
    但他不惧,无论如何,哪怕是动摇国本,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削除特权,都是必须进行的。
    “袁阁老,起来说话吧。”朱慈烺道。
    袁继咸却跪地不肯起。
    朱慈烺也不勉强,望着殿中群臣,缓缓说道:“朝廷的难处,士绅优待的缘起,经过,结果,朕刚才已经说的明白了,非是朕想要如此,只是形式所逼,不得不如此啊,朕知道,如果是其他任何一个朝臣提出这项改革,其他人非撕了他不可,因此,就由朕亲自来,所有的荣辱功过,由朕一人承担……”
    “陛下,读书人为的不是钱粮,是斯文,是圣人之学的传续啊。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违背祖制,利少害多,不可实行啊……”跪在地上的袁继咸哭了出来,又连连叩首。
    殿中隐隐有骚动,有人开始蠢蠢欲动,想要站出来附和了。
    朱慈烺脸色越发凝重,他知道,不能任由袁继咸这么下去了,不然今日的朝议不但议不出结果,反而有可能影响改革的推行,只是他缓缓说道:“袁阁老的担心,朕明白,读书人的斯文和体面,朕也绝对会顾的。朕知道,大明朝的官员俸禄浅薄,很多人都是靠着家中的田地在生活,这也是当初,高祖皇帝成祖皇帝,要优待读书人的原因之一。不这样,不足以让读书人安心。”
    “只是时过境迁,这种办法已经不适合当下的时局了,非是改动不可。”
    “其实,士绅优免,某种意义上,就是俸禄的补贴,现在朝廷改动优免,等于是免除了这部分的补贴,因此朕决定,提高读书人的待遇和我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将原本说不清、道不明的优遇,折成银子,光明正大的赋予!”
    朱慈烺道。
    听到此,殿中群臣都是惊讶,微微骚动,大明朝官员的俸禄,分为本俸和杂项补贴,杂项补贴,各个时期的数目都不相同,但本俸却一直延续洪武朝的旧数目,两百八十年来,从未有改变,现在听陛下的意思,难道是要将本俸和补贴一起提高吗?
    但又能提高呢。
    如果只是提高一点,但却没有了士绅优免的待遇,天下官员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说到此,朱慈烺看向首辅蒋德璟:“蒋阁老,不知道内阁的计划,可已经拟定完成?”
    首辅蒋德璟出列,拱手行礼:“回陛下,成了。”
    “那就当堂公布,让大家听一听吧。”
    “遵旨!”
    蒋德璟向倪元璐点头。
    倪元璐站出,展开手中的卷抽,大声念了起来。
    开宗明义,内阁的计划书首先阐明的就是一体纳粮,一体当差。
    士绅一体纳粮,这一点,不论是你是当朝阁老,还是初中秀才,无人可减免,无人可例外,所有人名下的田产都必须照章向国家缴纳赋税。
    也就是说,从今之后,国家财税面前,人人平等,再没有投献的空间了,小户纳粮,大户也得纳粮,小户也就没有必要将自己的田地,挂在大户的名下了。
    但一体当差却不同,在职官员和致仕的官员,不在其中,也就是说,一体当差只针对中了功名,比如秀才,举人,但却没有为官的读书人,又或者是被朝廷罢黜的罪员,过去,这些人都是免当差的,但现在,都必须当差了。
    所谓的当差,其实就是徭役。
    就大明朝的税制来说,田赋并不高,但徭役却是太过繁重,修城修路,整修河道,旱凿井,涝通渠,支援军事,百姓们一年下来,一日都不得闲,而且所有的徭役都得自带工具、自备干粮,甚至有的还要冒生命危险,因此逼的很多人卖掉土地,逃亡他乡。
    为什么这么惨?
    一来朝廷收入少,没有钱粮,为了各种修造,只能是加大徭役,第二,一人秀才,全家不当差,只有家中一个人有功名,就全部都优免,士绅家族从上到下都不用参加徭役,这一来,原本应该他们承担的徭役,就落到了普通百姓的身上,从而更加重了负担。
    但实行改革之后,这些没有做官的读书人都不能优免了,要不扛起铁镐,去参加徭役,要不就用银子抵徭役。
    在朱慈烺的计划里,徭役要逐步减少,即便是当下,一年的徭役,最多也不能超过一个月时间,一月以后,修建的工程如果需要继续,那官府就必须拿出钱粮,用市价雇佣百姓。
    等到以后国家财政增加,国库充盈了,原本义务的徭役,要变成雇佣的工程,如此,不但减轻了穷苦百姓的负担,也是为他们找到了生计,解决了就业。
    ……
    听着倪元璐的计划,殿中殿外又渐渐骚动了起来,内阁指定的计划极细,看起来谁也不能免啊。
    想到读书人都得去担土挑石,他们心中都是不满。
    虽然可以用银子抵徭役,但情感上总是不舒服---读书人没有了优待,和普通百姓的待遇完全相同,这是从来都没过的事情,完全就是斯文扫地啊。
    如果不是隆武陛下强力主导,如果是其他臣子,他们早就一拥而上,将其弹劾的体无完肤了……
    倪元璐继续念第二项。
    第二项说的就是官员俸禄的增加。
    大明朝官员俸禄,相比历朝历代,是最为微薄的,正七品官员,每月本俸三两,加上杂项补贴,每月的俸禄在六两银子左右,另,七品可优免田赋80亩,免丁徭8人。
    但这些俸禄并不全部都是官员的,如果是地方的七品县令,他还需要请师爷,养马,雇轿夫,这个开资,都是从他个人俸禄里支度的。论起来,几乎是剩不下多少的。
    当然了,这是表面,实际上,各地县官,州官都是有灰色收入的,过去是火耗,隆武帝铸造隆武银元,断绝火耗之弊后,县官州官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总之,一县父母官,一州的父母官,只要心眼活,做几年官,攒下一笔银子,还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才有人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虽然夸张了很多,但其间的道理却是一样的。
    当然了,像海瑞那样的清官是例外。
    地方官员有灰色收入,京官没有,他们领的只能是那七石五斗,而京师物价高,房租贵,还有各种应酬,有时吏部还会拖欠,一年算起来,剩不了几个钱,甚至有些低级京官,需要向家里人要银子才能维持生计。
    但官员们还是愿意做京官,一来距离权力中枢近,机会多;第二,在京城镀几年金,就可以外放做大官,同时的,地方官员进京,也少不了向他们这些京官行贿,这也都是心照不宣的惯例。
    “新设养廉银……”
    令群臣意外的是,隆武陛下并不是增加官员的本俸和杂项补贴,而是新设了一个俸禄名称。
    “何谓养廉?”
    “因官吏贪赃,时有所闻,特设此名,欲其顾名思义,勉为廉吏也!”
    “七品官员,每月添养廉银五两,轿夫养马的费用,由朝廷负担,六品官添养廉银八两……三品巡抚,每月二百八十两,二品总督,四百五十两,府中车马,一切护卫,皆由朝廷负担!”
    “三品侍郎,每月一百两,在京二品,每月一百八十两。”
    “武将同例。”
    “此为朝廷定制的最低标准,各省可依据各自物价,报内阁,酌情予以增加。”
    “既然是养廉银,那就是为了养廉而设,如果官员武将领了养廉银还敢贪墨,罪加一等,朝廷所发养廉银,要全部收回,不足者抄家罚没!”
    倪元璐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轰。
    殿中掀起一阵骚动。
    七品官员的养廉银每月有五两银子,等于是增加了一倍的俸禄,知府巡抚总督更多,虽然对高级官员来说,每月几百两的养廉银,未必能入他们的眼,但对只是依靠俸禄的清官来说,这实在是一笔大收入。
    何况朝廷还承担轿夫和马车的费用。
    殿中殿外都是京官,如果养廉银实施,等于每个人都涨了一倍多的工资。
    当然了,代价是,他们老家的田产,不能再享受优免了,得像普通百姓一样,缴纳赋税了,算来算去,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巨亏的。
    只有像海瑞那种,家中无田,两袖清风的好官,是实实在在的得到了好处。
    “至于八品九品的吏员,养廉银的多少,由各省指定,报内阁批准。”
    “另,内阁初步拟定,尚未出仕的举人,每人每月补读书银四两,秀才一人一月,八钱。”
    ……
    求月票~~~

章节目录

崇祯十五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欲望社只为原作者韭菜东南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韭菜东南生并收藏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