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姜榆罔走上孟养城的北城楼时,看到的是位列于城楼之上的过道上的士兵。
这条过道算不上狭窄。孟养城作为孟养地区的第一大城,也是最关键的交通枢纽,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经历了最多的战火。
虽然大量的战事让这一带的民生凋敝,许多百姓离散,离开孟养城到孟养地区的其他城镇,或者干脆离开孟养,让这里不复曾经的麓川王国时期的繁荣景象,但是其在战略方面的重要性还是让孟养城的城墙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强化的结果就是整体防御能力的提升,而在表现上,一方面是各种防御工事的建设,包括城中的,还有城外的,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城墙方面了。
孟养城的城墙高度并不高,姜榆罔来到明代后并没有现代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但是明代的测量工具还是有的,根据测量结果,换算到现代的高度,大约是在四米左右,而因为孟养城的城墙是多次建设的结果,每一次的建设工程之间并没有足够一致的工程管理和调度,所以建设结果表现上也是参差不齐的。
高的地方,比如说北城楼,东城楼,以及城楼的东北处凸出去的城楼,姜榆罔称之为东北处城楼,这些地方城楼的高度在五米左右,算得上是麓川一带非常高的城墙了。
相比之下,麓川势力盘踞多年的重要城镇,也是现在明军大军进攻的主要城镇江头城的城墙,也不过有七到八米高,而那是融合了许多建筑工匠,包括大明的工匠,还有麓川以外其他国度的工匠,在麓川势力最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下修筑起来的城池。
江头城的坚固,可谓是麓川一带,甚至是中南半岛西部数一数二的城池,明军与麓川发生了绵延十年之久的大战,却从未真正攻下过这座城池,渐渐地江头城也取代孟养城,成为麓川势力的掌控者,思家势力的真正老巢。
而作为麓川名义上的治所的孟养城,更多时候发挥的是一个军事指挥中心的地位,但是考虑到麓川军势力面对明军时的劣势,这种军事指挥中心只能是暂时的,基本上在战争的中期就会被放弃。
相反,一直处于相对安全位置的江头城,因为周围阿瓦王国的存在,为后方提供了严密的庇护,当阿瓦王国不参战时,这座城池极难被攻破,而当阿瓦王国参战时,麓川势力则会逃往附近的其他势力之中。
其实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麓川之战对于明军来说为何如此艰难的真正原因,是麓川这个盘踞一隅的势力强大吗?必须承认,麓川的确强大,它占据了一片相对周围地区来说相对地形平坦,气候宜人的地方,而如果硬要拿它的地理条件与大明的温带,亚热带平原做比较,得出其地理条件并没有那么优越的结论的话,麓川的资源丰富程度则是周围地区鲜少能与之比拟的。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从自然之中获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衣食住行都存在着很大的便利,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劳动,而这就导致在麓川思家势力诞生后,统一了整个麓川势力之后,这里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启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无穷的潜力。
如果不是麓川接连遭到元朝和大明的进攻和压制,可能中南半岛上真的会在公元十四到十五世纪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型势力,进而统一更多的文化与精神内核,这个敌人并不算弱小。
但是话说回来,麓川尽管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更多的是一种带有主观视角的强大,那就是将它与周围的势力放在一起比较时,麓川所体现出来的强大,或者是单纯地放到历史进程之中时,所体现出来的强大。
而这种强大,其实是不够客观的,说起来也许有点奇怪,因为客观,反而会不客观,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充满意外,因为麓川所要面临的对手,是控制了整片东方大陆的强大国度,这个国度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强大的国度之一,这个国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客观的。
所以麓川虽然强,但是在大明面前,他的强大还不够看,还不足以能够抵挡明军的军力,阻碍明廷的旨意。所以在明朝控制了云南,这个大陆南方的中心地区之一之后,麓川就很快向明军称臣。
之后虽然因为大明并没有在麓川建立起来比较强力的控制,思家势力仍然掌控着麓川地区,而后因此发生了和明军的冲突,但是在明军出兵之后,麓川势力仍旧没有和明军对抗的能力,只能乖乖认输求和,并付出进贡和遣送犯人的代价。
从这些过去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麓川和大明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的,那么为什么,到了麓川之战时期,这种差距就突然不存在了呢?此时的大明仍然处于盛期,其军队素质,装备水平和组织能力都是这片大陆上首屈一指的,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一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它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呢?
是负责指挥的将领吗?指挥麓川之战的将领是靖远伯王骥,这是一位以文官身份封爵的名将,虽然后来也有人对他存在一些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并不主要在战略指挥方面,麓川之战进行了那么多年,也不存在像土木堡一样的意外。
而相对的,麓川势力因为连年与大明的战争,反而是不断下降的,先后丢失了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城镇,甚至连麓川发家时的祖地都丢掉了,被大明选择的其他地方势力所代替,而原来的一些地区,比如孟养,也因为不断的战事而逐渐衰败,可以说是实力跌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何能与大明持续抗衡,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事情都与麓川之战类似,在很多的细节上发生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转折与变局,导致了一个在前提条件的推理下可能完全想象不到的结局。
但是姜榆罔在来到麓川之后,结合自己的见闻与过去穿越之前对于麓川战争历史的了解,心里渐渐有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的推理其实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将大明和麓川的实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假设对比,得到假设条件:已知大明的军事实力强于麓川,麓川应该无法抵抗大明,但是大明最终却无法彻底征服麓川,那么这说明麓川的实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到了一个能够和大明抗衡的程度,而又已知麓川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结论就是,有外来的力量支持麓川的实力到了这个程度。
而外来的力量是什么,那就是附近的缅甸和木邦。彼时他们共同属于一个地位:三宣六慰。在这里面,缅甸被称为缅甸宣慰司,木邦被称为木邦宣慰司。
但是虽然被称为宣慰司,实际上却并不被大明所控制,其中的管理者和掌权者无论是世袭继承,还是争斗获得,都并不是由大明管理任命。他们实质上只是大明名义上的臣子和附属,实际上大明对他们的控制力非常有限。
如果说大明对于木邦还具备一定的控制力,其中的土官承袭职位时还要向大明提出申请,大明在此地战事也会征调其出征的话,缅甸宣慰司则是一个独立性更强的存在。
它并不需要大明的册封来为自己提供掌权的合理性,反之,缅甸宣慰司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名字是阿瓦王朝,一方面,它对大明称臣,态度上谦恭地像臣子,但另一方面,它自己就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国家,不仅不受大明控制,说是阻挡了大明势力的延伸也不为过。
与其说是帮手,可能在阻碍上的作用更大。大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征服和掌控这个相对那个时代来说过于遥远的国度,只能接受它称臣的态度来建立自己在这一带地区的威信,但是却也要同时承担下这么一个存在对于自己势力延伸,控制其他势力时所遭遇的困难。
在征服麓川时,虽然麓川的实力下降,但是随着大明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也因为明宣宗的登基之后一系列对外保守的举措而下降,其实麓川势力的重新起兵也不能说与此无关。
而这造就的一个结果就是,虽然大明仍然对麓川军保有相对的实力优势,但是对于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朝,以及木邦宣慰司的实力和威望是呈现为下降的。
两方势力,对于明军的态度是复杂的。木邦因为受大明的控制和影响较多,做事情选择并不是那么独立,不过是提出来条件,想要在协助大明出征时获得土地的掌控权而已,整体上还是服从大明的。
但是相对实力更强大,更不受大明控制的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国则要独立地多,不仅没有在战事上充分协助大明,还成为了麓川的一个大后方,一旦麓川在对大明的战事中出现劣势和败退,就逃往阿瓦,而阿瓦不仅不协助明军围剿麓川势力,反而成了麓川势力的保护者,阻止明军的进军。
这个表面臣服,实际上却处处阻碍的附庸国,为大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大明又难以解决这个麻烦,本质上,他们在联合在一起时,大明才是那个外来者,以公元十五世纪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明能够让他们俯首称臣,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的确没有能力彻底控制他们。
也就是说,随着大明的绝对实力在进入明宣宗时代,开始下滑时,已经不能依靠压倒性的战力来让这些周围势力真正的臣服了,只能在它们的心怀鬼胎,阴奉阳违之中不断遭到各种战略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国运。
说回江头城,可能它相比大明的一些大型城镇还差上一些,但是考虑到麓川地区的地理环境较大明的平原城镇更复杂,且守城的能力更强,真要说是哪一个城池更坚固还真的有些难说。
这条过道算不上狭窄。孟养城作为孟养地区的第一大城,也是最关键的交通枢纽,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经历了最多的战火。
虽然大量的战事让这一带的民生凋敝,许多百姓离散,离开孟养城到孟养地区的其他城镇,或者干脆离开孟养,让这里不复曾经的麓川王国时期的繁荣景象,但是其在战略方面的重要性还是让孟养城的城墙得到了不断的加强。
强化的结果就是整体防御能力的提升,而在表现上,一方面是各种防御工事的建设,包括城中的,还有城外的,另一方面就体现在城墙方面了。
孟养城的城墙高度并不高,姜榆罔来到明代后并没有现代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但是明代的测量工具还是有的,根据测量结果,换算到现代的高度,大约是在四米左右,而因为孟养城的城墙是多次建设的结果,每一次的建设工程之间并没有足够一致的工程管理和调度,所以建设结果表现上也是参差不齐的。
高的地方,比如说北城楼,东城楼,以及城楼的东北处凸出去的城楼,姜榆罔称之为东北处城楼,这些地方城楼的高度在五米左右,算得上是麓川一带非常高的城墙了。
相比之下,麓川势力盘踞多年的重要城镇,也是现在明军大军进攻的主要城镇江头城的城墙,也不过有七到八米高,而那是融合了许多建筑工匠,包括大明的工匠,还有麓川以外其他国度的工匠,在麓川势力最大的人力财力支持下修筑起来的城池。
江头城的坚固,可谓是麓川一带,甚至是中南半岛西部数一数二的城池,明军与麓川发生了绵延十年之久的大战,却从未真正攻下过这座城池,渐渐地江头城也取代孟养城,成为麓川势力的掌控者,思家势力的真正老巢。
而作为麓川名义上的治所的孟养城,更多时候发挥的是一个军事指挥中心的地位,但是考虑到麓川军势力面对明军时的劣势,这种军事指挥中心只能是暂时的,基本上在战争的中期就会被放弃。
相反,一直处于相对安全位置的江头城,因为周围阿瓦王国的存在,为后方提供了严密的庇护,当阿瓦王国不参战时,这座城池极难被攻破,而当阿瓦王国参战时,麓川势力则会逃往附近的其他势力之中。
其实从这里就能够看出来麓川之战对于明军来说为何如此艰难的真正原因,是麓川这个盘踞一隅的势力强大吗?必须承认,麓川的确强大,它占据了一片相对周围地区来说相对地形平坦,气候宜人的地方,而如果硬要拿它的地理条件与大明的温带,亚热带平原做比较,得出其地理条件并没有那么优越的结论的话,麓川的资源丰富程度则是周围地区鲜少能与之比拟的。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够从自然之中获取生活所需要的各种东西,衣食住行都存在着很大的便利,甚至不需要太多的劳动,而这就导致在麓川思家势力诞生后,统一了整个麓川势力之后,这里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开启了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无穷的潜力。
如果不是麓川接连遭到元朝和大明的进攻和压制,可能中南半岛上真的会在公元十四到十五世纪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型势力,进而统一更多的文化与精神内核,这个敌人并不算弱小。
但是话说回来,麓川尽管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更多的是一种带有主观视角的强大,那就是将它与周围的势力放在一起比较时,麓川所体现出来的强大,或者是单纯地放到历史进程之中时,所体现出来的强大。
而这种强大,其实是不够客观的,说起来也许有点奇怪,因为客观,反而会不客观,但是现实就是这样充满意外,因为麓川所要面临的对手,是控制了整片东方大陆的强大国度,这个国度可能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强大的国度之一,这个国度存在的本身就是不客观的。
所以麓川虽然强,但是在大明面前,他的强大还不够看,还不足以能够抵挡明军的军力,阻碍明廷的旨意。所以在明朝控制了云南,这个大陆南方的中心地区之一之后,麓川就很快向明军称臣。
之后虽然因为大明并没有在麓川建立起来比较强力的控制,思家势力仍然掌控着麓川地区,而后因此发生了和明军的冲突,但是在明军出兵之后,麓川势力仍旧没有和明军对抗的能力,只能乖乖认输求和,并付出进贡和遣送犯人的代价。
从这些过去的事情中可以看出来,麓川和大明之间是存在明显的差距的,那么为什么,到了麓川之战时期,这种差距就突然不存在了呢?此时的大明仍然处于盛期,其军队素质,装备水平和组织能力都是这片大陆上首屈一指的,甚至可能是全世界最一流的,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它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呢?
是负责指挥的将领吗?指挥麓川之战的将领是靖远伯王骥,这是一位以文官身份封爵的名将,虽然后来也有人对他存在一些批评,但是这些批评并不主要在战略指挥方面,麓川之战进行了那么多年,也不存在像土木堡一样的意外。
而相对的,麓川势力因为连年与大明的战争,反而是不断下降的,先后丢失了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城镇,甚至连麓川发家时的祖地都丢掉了,被大明选择的其他地方势力所代替,而原来的一些地区,比如孟养,也因为不断的战事而逐渐衰败,可以说是实力跌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为何能与大明持续抗衡,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题。
其实历史上的许多事情都与麓川之战类似,在很多的细节上发生了后人难以理解的转折与变局,导致了一个在前提条件的推理下可能完全想象不到的结局。
但是姜榆罔在来到麓川之后,结合自己的见闻与过去穿越之前对于麓川战争历史的了解,心里渐渐有了一个答案,而这个答案的推理其实并不困难,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将大明和麓川的实力进行一个简单的假设对比,得到假设条件:已知大明的军事实力强于麓川,麓川应该无法抵抗大明,但是大明最终却无法彻底征服麓川,那么这说明麓川的实力得到了提升,提升到了一个能够和大明抗衡的程度,而又已知麓川本身的实力并没有到这个程度,那么结论就是,有外来的力量支持麓川的实力到了这个程度。
而外来的力量是什么,那就是附近的缅甸和木邦。彼时他们共同属于一个地位:三宣六慰。在这里面,缅甸被称为缅甸宣慰司,木邦被称为木邦宣慰司。
但是虽然被称为宣慰司,实际上却并不被大明所控制,其中的管理者和掌权者无论是世袭继承,还是争斗获得,都并不是由大明管理任命。他们实质上只是大明名义上的臣子和附属,实际上大明对他们的控制力非常有限。
如果说大明对于木邦还具备一定的控制力,其中的土官承袭职位时还要向大明提出申请,大明在此地战事也会征调其出征的话,缅甸宣慰司则是一个独立性更强的存在。
它并不需要大明的册封来为自己提供掌权的合理性,反之,缅甸宣慰司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强大的国度,这个国度的名字是阿瓦王朝,一方面,它对大明称臣,态度上谦恭地像臣子,但另一方面,它自己就是一个影响力很大的国家,不仅不受大明控制,说是阻挡了大明势力的延伸也不为过。
与其说是帮手,可能在阻碍上的作用更大。大明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征服和掌控这个相对那个时代来说过于遥远的国度,只能接受它称臣的态度来建立自己在这一带地区的威信,但是却也要同时承担下这么一个存在对于自己势力延伸,控制其他势力时所遭遇的困难。
在征服麓川时,虽然麓川的实力下降,但是随着大明的实力和对外影响力也因为明宣宗的登基之后一系列对外保守的举措而下降,其实麓川势力的重新起兵也不能说与此无关。
而这造就的一个结果就是,虽然大明仍然对麓川军保有相对的实力优势,但是对于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朝,以及木邦宣慰司的实力和威望是呈现为下降的。
两方势力,对于明军的态度是复杂的。木邦因为受大明的控制和影响较多,做事情选择并不是那么独立,不过是提出来条件,想要在协助大明出征时获得土地的掌控权而已,整体上还是服从大明的。
但是相对实力更强大,更不受大明控制的缅甸宣慰司,也就是阿瓦王国则要独立地多,不仅没有在战事上充分协助大明,还成为了麓川的一个大后方,一旦麓川在对大明的战事中出现劣势和败退,就逃往阿瓦,而阿瓦不仅不协助明军围剿麓川势力,反而成了麓川势力的保护者,阻止明军的进军。
这个表面臣服,实际上却处处阻碍的附庸国,为大明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但是大明又难以解决这个麻烦,本质上,他们在联合在一起时,大明才是那个外来者,以公元十五世纪的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明能够让他们俯首称臣,已经是能力的极限了,的确没有能力彻底控制他们。
也就是说,随着大明的绝对实力在进入明宣宗时代,开始下滑时,已经不能依靠压倒性的战力来让这些周围势力真正的臣服了,只能在它们的心怀鬼胎,阴奉阳违之中不断遭到各种战略困难,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国运。
说回江头城,可能它相比大明的一些大型城镇还差上一些,但是考虑到麓川地区的地理环境较大明的平原城镇更复杂,且守城的能力更强,真要说是哪一个城池更坚固还真的有些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