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瓦王朝的孟养土司底哈勃低的势力,在麓川之战的最初得以保全,这种保全是一种整体性的保全,不仅仅是他麾下的士兵得以在战争中保存,没有出现伤亡,此外他治下的土地也保持着没有遭到战火侵袭的稳定,能够供给足够的粮食用于一个目的,战争。
事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复杂,阿瓦王朝的孟养土司,或者说孟养昭法,也就是孟养与孟拱城一带的实际领主,底哈勃低的势力,在他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构成的统治势力,为思机发对于孟养城的攻势提供了兵力与后勤支援。
这种兵力与后勤支援不是单纯的战兵和粮食,更多的还有一种“借势”,思机发作为麓川之主,孟卯国国君,本来是拥有足够的“名”的,这种名,是一种法理性上的体现,是他能够在孟养一带召集士兵,并让他们为自己而战,来控制孟养的土地的基础。
这种基础,是他最大的优势,但是只是依靠“名”,是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目的的,即他只是拥有让孟养的麓川百姓认可他的基础,而并不具备让麓川百姓真正认可他的实际条件。
原本就并不认可麓川势力的一些地方的山寨自然不用说,像是莽古山中的一些寨子,这些山寨处于阿瓦王朝和麓川势力之间复杂的交接地带,以一种比较独立的身份而存在,遇到麓川势力的进入后,为了维护山寨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于麓川军进行生死的决战。
这些地方的百姓,思机发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靠一个所谓麓川之主的名头,这些地方的人是不认的,自然也无法让他们为自己卖命或者做事。
而其他一些原本跟随麓川势力的山寨,也不会那么单纯地愿意为思机发卖命,毕竟在与明军最初的战斗中落败后,他的大多数嫡系亲信部队伤亡惨重,存活下来的人也是四处流散,自己的势力已然不在。
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还受到了来自自己的后方背景,麓川思家的背刺。
不仅明军不相信思机发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召集起来部队,整合麓川的原有势力,连麓川思家自己也不相信,于是他们在思机发从被明军攻破的城寨中狼狈逃离时,处于人生中最困窘的时刻之一时,他的家族给了他非常致命的一击,推选出来了其他的思家人,具备有足够的权势地位的其他思氏血脉来代替思机发来统领思家剩下的势力。
思家虽然没有正式宣告思机发的死亡,但是这种情况下,也和把思机发推向绝地差不多了,原本的思机发丢掉了重要的孟养城和其他大量城寨,以及自己的部队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往麓川思家势力控制的剩下的城镇,利用其他在战争中保全下来的部队维持自己的势力。
但是思家推选出来了新的领袖思禄来代替思机发掌管剩下的部队,进行麓川势力在孟养城陷落之后的江头城的守御战事,思机发在思家的地位瞬间下降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不在具备足够的合理性,说的危险一点,在江头城,思机发甚至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毕竟只要他真的死了,代替他的其他似佳人就能够掌握所有的麓川权柄,包括麓川之主的正式身份,孟卯国国君的身份,这样的名号加上自己掌握的部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麓川国的所有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可能比起来明军,更接近于思家新推举出来的代理人思禄的敌人。
在孟养的各个城镇与村寨之间四处逃窜,虽然面对被人意外抓住杀死或者是押送给明军的危险,但是现在处于思家控制下的江头城,反而更可能是思机发的必杀之地,那里的人,现在要么视思机发为导致麓川势力崩溃,被明军占领孟养的罪人,要么就是威胁到新的代理人掌握麓川势力的最大阻碍,而那里的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足够熟悉思机发,且对待思机发的态度足够坚定。
思机发如果说不回到江头城,在孟养一带流窜,那么遇到思机发的人可能会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有陷害的想法,也会有利用的想法,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不认识思机发,毕竟孟养已经不是从前的麓川国时期的孟养,经历过明军多年的征讨之后,就算是孟养,而不是麓川曾经的祖地孟卯,也不再完全由麓川国势力控制,而是各处势力的交织。
此时相比孟养,反而是一些像是江头城,甚至是更南处的太公城,反而因为远离明军的征伐和战火洗礼,无论是本身的繁荣程度,还是周围环境的稳定程度,都要更牢靠,因而成为了麓川势力的大本营之一,在人力和统治的纯粹程度上,更接近于被麓川势力完全控制的地方。
而在最初的麓川与明军的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即孟养城失陷后,思机发被江头城的麓川势力放弃,他就基本失去了回去江头城,重新接管剩余的麓川势力的机会,这里都是一些最纯粹的麓川势力的成员,他们对于思机发这种败军之将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也就是说,思机发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其他思家的麓川势力掌控者作为后方的支援,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甚至不可能回到江头陈隐藏,只能躲在孟养一带,这些他真正熟悉而对他来说又不是绝对危险的地方。
但是就算是在孟养,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想江头城一样要目标明确地杀死他,甚至还存在一些原本听从思机发这个麓川之主,孟卯国君的命令的寨主和城镇上有权势的人存在,但是这些人也没有忠诚到,或者说单纯到为一个失去了所有部队,也同时被麓川势力所放弃的麓川之主卖命的程度。
这些人普遍并不会被思机发的虚名所折服,反而更看重的是思机发的实力,当思机发失去了自己的大多数嫡系部队,失去了自己所控制的城镇,甚至连思家势力的支持也失去了之后时,他们并没有被思机发所征服的潜在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唯一可以依赖的只剩下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势力,首先这个势力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受到明军,或者是其他势力的左右或威胁,其次是,这个势力足够看重思机发的称号,以及他的声望所带来的东西,最后,这个势力并不需要思机发具备多少实力。
而能够完美契合这三点的,正是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底哈勃低,相比思机发,他最需要的就是思机发的这些虚名,这些虚名一方面是他依靠自己手下的兵力来统治麓川势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是他能够借助思机发的身份作为庇护,从而一定程度上脱离阿瓦王朝的控制,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
而底哈勃低,虽然他的领土也是处于明军的征伐路线上,但是他却能够利用阿瓦王朝臣属的身份来躲避明军的直接征讨,当然了,为了维持住自己作为阿瓦王朝臣属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发起对明军的战斗,最终两者实际上保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真正能够打破这平衡的,只有思机发的身份,底哈勃低原本无论是直接与明军发起冲突,还是借助其他的形式来争取麓川的利益,以此来试图对抗阿瓦王朝的控制,都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如果采取一些行动,而导致身份暴露的话,要么视直接挑战大明的权威,要么是直接挑战阿瓦王朝的权威,两者都不是一个小小的阿瓦孟养昭法可以挑战的。
而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只有借助思机发的身份,与思机发建立盟约,把自己的战兵和物资都交给思机发来统领,同时思机发有了底哈勃低的军队后,也有了足够的势力,能够拉拢其他原本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其他麓川孟养势力加入到思机发的麾下。
思机发最终部队的组成中,主力部队基本上就是底哈勃低的约一万人,其余三万战兵来自两个方面,大约一半的人力,也就是一万五千人,来自其他孟养一带听命于思机发的营寨和城镇的部队,另外一半的人力,同样一万五千人,则是新的从孟养一带的村寨召集起来的新兵。
这些部队中,真正具备足够的军事素养的,也就是底哈勃低的部队,其他的听命于思机发的营寨的战兵,也有大约一万五千人,这些人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但是装备和组织水平上就存在较大的差距了。
而最终临时召集起来的新兵,比起来明军的后勤部队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乏情况与莽古山类似的,被迫召集到军队之中的人,这些人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装备,又或者是最基本的军事水平,都是不合格的。
而这些部队又不可能太分散的安排,毕竟这些人的来源太分散,如果没有思机发的身份进行居中的调度安排,把他们整合到一起,根本就无法一起发动进攻。
姜榆罔从秘理院处得到的情报,也是这些进攻孟养城的约四万战兵,其中呈现出来了混编的状态,明显来自于不同地方的部队,混编到了一起,进行了重新的编制,而这就是让这些原本处于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的士兵合为一支老带新的部队的形式。
姜榆罔不好说这么做合理不合理,从他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做法让部队的管理可能存在混乱的问题,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本一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进行观察,思机发麾下的这些部队,本来就没有多少真正算得上是精兵的部队,战斗力没有多少下降的空间,混编的方式还能够一定上避免新兵出现严重的战术失误。
此外,就是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是来自他借来的人力,除了新召集的士兵以外,他真正的嫡系很少,这样混编反而可以保证的他对于军队的控制权。
事实就是这么简单而又复杂,阿瓦王朝的孟养土司,或者说孟养昭法,也就是孟养与孟拱城一带的实际领主,底哈勃低的势力,在他本人,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构成的统治势力,为思机发对于孟养城的攻势提供了兵力与后勤支援。
这种兵力与后勤支援不是单纯的战兵和粮食,更多的还有一种“借势”,思机发作为麓川之主,孟卯国国君,本来是拥有足够的“名”的,这种名,是一种法理性上的体现,是他能够在孟养一带召集士兵,并让他们为自己而战,来控制孟养的土地的基础。
这种基础,是他最大的优势,但是只是依靠“名”,是不足以实现所有的目的的,即他只是拥有让孟养的麓川百姓认可他的基础,而并不具备让麓川百姓真正认可他的实际条件。
原本就并不认可麓川势力的一些地方的山寨自然不用说,像是莽古山中的一些寨子,这些山寨处于阿瓦王朝和麓川势力之间复杂的交接地带,以一种比较独立的身份而存在,遇到麓川势力的进入后,为了维护山寨自身的利益,甚至不惜于麓川军进行生死的决战。
这些地方的百姓,思机发想要得到他们的支持,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靠一个所谓麓川之主的名头,这些地方的人是不认的,自然也无法让他们为自己卖命或者做事。
而其他一些原本跟随麓川势力的山寨,也不会那么单纯地愿意为思机发卖命,毕竟在与明军最初的战斗中落败后,他的大多数嫡系亲信部队伤亡惨重,存活下来的人也是四处流散,自己的势力已然不在。
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还受到了来自自己的后方背景,麓川思家的背刺。
不仅明军不相信思机发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召集起来部队,整合麓川的原有势力,连麓川思家自己也不相信,于是他们在思机发从被明军攻破的城寨中狼狈逃离时,处于人生中最困窘的时刻之一时,他的家族给了他非常致命的一击,推选出来了其他的思家人,具备有足够的权势地位的其他思氏血脉来代替思机发来统领思家剩下的势力。
思家虽然没有正式宣告思机发的死亡,但是这种情况下,也和把思机发推向绝地差不多了,原本的思机发丢掉了重要的孟养城和其他大量城寨,以及自己的部队之外,唯一能做的就是逃往麓川思家势力控制的剩下的城镇,利用其他在战争中保全下来的部队维持自己的势力。
但是思家推选出来了新的领袖思禄来代替思机发掌管剩下的部队,进行麓川势力在孟养城陷落之后的江头城的守御战事,思机发在思家的地位瞬间下降到了一个极低的程度,不在具备足够的合理性,说的危险一点,在江头城,思机发甚至有可能面临杀身之祸。
毕竟只要他真的死了,代替他的其他似佳人就能够掌握所有的麓川权柄,包括麓川之主的正式身份,孟卯国国君的身份,这样的名号加上自己掌握的部队,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继承麓川国的所有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可能比起来明军,更接近于思家新推举出来的代理人思禄的敌人。
在孟养的各个城镇与村寨之间四处逃窜,虽然面对被人意外抓住杀死或者是押送给明军的危险,但是现在处于思家控制下的江头城,反而更可能是思机发的必杀之地,那里的人,现在要么视思机发为导致麓川势力崩溃,被明军占领孟养的罪人,要么就是威胁到新的代理人掌握麓川势力的最大阻碍,而那里的人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足够熟悉思机发,且对待思机发的态度足够坚定。
思机发如果说不回到江头城,在孟养一带流窜,那么遇到思机发的人可能会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有陷害的想法,也会有利用的想法,甚至还有许多人根本不认识思机发,毕竟孟养已经不是从前的麓川国时期的孟养,经历过明军多年的征讨之后,就算是孟养,而不是麓川曾经的祖地孟卯,也不再完全由麓川国势力控制,而是各处势力的交织。
此时相比孟养,反而是一些像是江头城,甚至是更南处的太公城,反而因为远离明军的征伐和战火洗礼,无论是本身的繁荣程度,还是周围环境的稳定程度,都要更牢靠,因而成为了麓川势力的大本营之一,在人力和统治的纯粹程度上,更接近于被麓川势力完全控制的地方。
而在最初的麓川与明军的第一阶段战事结束后,即孟养城失陷后,思机发被江头城的麓川势力放弃,他就基本失去了回去江头城,重新接管剩余的麓川势力的机会,这里都是一些最纯粹的麓川势力的成员,他们对于思机发这种败军之将是绝不会手下留情的。
也就是说,思机发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其他思家的麓川势力掌控者作为后方的支援,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孤立无援,甚至不可能回到江头陈隐藏,只能躲在孟养一带,这些他真正熟悉而对他来说又不是绝对危险的地方。
但是就算是在孟养,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想江头城一样要目标明确地杀死他,甚至还存在一些原本听从思机发这个麓川之主,孟卯国君的命令的寨主和城镇上有权势的人存在,但是这些人也没有忠诚到,或者说单纯到为一个失去了所有部队,也同时被麓川势力所放弃的麓川之主卖命的程度。
这些人普遍并不会被思机发的虚名所折服,反而更看重的是思机发的实力,当思机发失去了自己的大多数嫡系部队,失去了自己所控制的城镇,甚至连思家势力的支持也失去了之后时,他们并没有被思机发所征服的潜在可能了。
在这种情况下,思机发唯一可以依赖的只剩下一个人,或者说一个势力,首先这个势力需要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不会受到明军,或者是其他势力的左右或威胁,其次是,这个势力足够看重思机发的称号,以及他的声望所带来的东西,最后,这个势力并不需要思机发具备多少实力。
而能够完美契合这三点的,正是阿瓦王朝的孟养昭法底哈勃低,相比思机发,他最需要的就是思机发的这些虚名,这些虚名一方面是他依靠自己手下的兵力来统治麓川势力的关键,另一方面是他能够借助思机发的身份作为庇护,从而一定程度上脱离阿瓦王朝的控制,能够获得一个相对独立的地位。
而底哈勃低,虽然他的领土也是处于明军的征伐路线上,但是他却能够利用阿瓦王朝臣属的身份来躲避明军的直接征讨,当然了,为了维持住自己作为阿瓦王朝臣属的身份,他也不能主动发起对明军的战斗,最终两者实际上保持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真正能够打破这平衡的,只有思机发的身份,底哈勃低原本无论是直接与明军发起冲突,还是借助其他的形式来争取麓川的利益,以此来试图对抗阿瓦王朝的控制,都是难以实现的,因为他如果采取一些行动,而导致身份暴露的话,要么视直接挑战大明的权威,要么是直接挑战阿瓦王朝的权威,两者都不是一个小小的阿瓦孟养昭法可以挑战的。
而想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只有借助思机发的身份,与思机发建立盟约,把自己的战兵和物资都交给思机发来统领,同时思机发有了底哈勃低的军队后,也有了足够的势力,能够拉拢其他原本还处于观望状态的其他麓川孟养势力加入到思机发的麾下。
思机发最终部队的组成中,主力部队基本上就是底哈勃低的约一万人,其余三万战兵来自两个方面,大约一半的人力,也就是一万五千人,来自其他孟养一带听命于思机发的营寨和城镇的部队,另外一半的人力,同样一万五千人,则是新的从孟养一带的村寨召集起来的新兵。
这些部队中,真正具备足够的军事素养的,也就是底哈勃低的部队,其他的听命于思机发的营寨的战兵,也有大约一万五千人,这些人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但是装备和组织水平上就存在较大的差距了。
而最终临时召集起来的新兵,比起来明军的后勤部队可能也好不到哪里去,不乏情况与莽古山类似的,被迫召集到军队之中的人,这些人无论是战斗意志,还是装备,又或者是最基本的军事水平,都是不合格的。
而这些部队又不可能太分散的安排,毕竟这些人的来源太分散,如果没有思机发的身份进行居中的调度安排,把他们整合到一起,根本就无法一起发动进攻。
姜榆罔从秘理院处得到的情报,也是这些进攻孟养城的约四万战兵,其中呈现出来了混编的状态,明显来自于不同地方的部队,混编到了一起,进行了重新的编制,而这就是让这些原本处于一种相对分散的状态的士兵合为一支老带新的部队的形式。
姜榆罔不好说这么做合理不合理,从他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做法让部队的管理可能存在混乱的问题,也会一定程度上降低原本一些战斗力较强的部队的战斗力。
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进行观察,思机发麾下的这些部队,本来就没有多少真正算得上是精兵的部队,战斗力没有多少下降的空间,混编的方式还能够一定上避免新兵出现严重的战术失误。
此外,就是这些部队基本上都是来自他借来的人力,除了新召集的士兵以外,他真正的嫡系很少,这样混编反而可以保证的他对于军队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