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我俩从青虚山买书回来,便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只不过我俩读书,既不像古代考取功名的秀才那样,为了博取什么功名,把书奉为一字千金的经典,去死记硬背。也不像古代那些出家的道士,把经书当成金科玉律,一丝不敢怀疑的信受奉行。
毕竟我们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科学文化教育,对于这种略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书籍,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怀疑态度,因此,读书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图个新鲜,有趣,好玩而已。
可是谁知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书籍竟然深深地影响了我,为我展开了一个神秘莫测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在那个时候,我也读过一些玄幻小说,比如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民国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等。这些小说虽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文辞优美,但毕竟是玄幻小说,只能给人一种文学上的美感,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因为这些小说在我们看的时候一开始便知道它肯定是假的,所以也只是看个红花热闹而已,不去深究里面的道理,更不去想它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几本书,不是玄幻小说,而是修真典籍。写这些书的作者,显然对道家的学说深信不疑,书里面提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很是让人着迷,引起人的无限遐想。以至于后来,我越来越觉得,书里面的内容、道理,深奥而隽永,简直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里面提到了古代的圣人,并不像儒家孔子孟子那样,引人注目,多才善文,能言善辩。恰恰相反,老子提到的圣人,道德高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处无为之地,行不言之教,人民受其恩泽,而不知道圣人的存在。这种圣人与孔子、孟子相比,更像一种隐世的高人。
而历史中的老子本人,在很多方面,也恰恰如同他描绘的圣人一样,高深莫测,人所不知。在千百年后,他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绩的记载却少得可怜,只知道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仅此而已,再无其余。可见,在他生前,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民不知有之”的人物。
而他得以流传千古的名著《道德经》,竟然是受人之托才下笔写成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关于老子的生死、岁数,《史记》记载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试问,如果没有关令尹喜请他写书,老子直接出了关,历史上谁还会知道有过老子这么一号人物?!而在遥远的古代,饮食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人生七十古来稀,他的岁数居然达到一二百岁之久,最后还“莫知其所终”,这简直就像是一位隐世的神仙!无怪乎后来的道教敬奉他为“太上老君”!
而神奇的事情不仅于此,各位有所不知,就连请他写书的关令尹喜,也不是个凡人!他得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后,也没闲着,大概是老子的口传心授,或者是他自己研究出了门道,后来他也修炼有成,而且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关尹子》,被后世道教尊为《文始真经》。你可别小看了这位尹喜,据道教传说,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现实中,他也被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
晋代的葛洪,也就是青虚山供奉的那位道教神仙,生前在拜读了尹喜的大作《文始经》之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篇读后感,以表达对文始经的推崇备至,原文如下:
洪体存蒿艾之质,偶好乔松之寿,知道之士虽微贱,必亲之;虽夷狄,必贵也。后遇郑君思远,郑君多玉笈琼笥之书,服饵开我以至道之良药,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后属洪以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洪爱之,诵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超若处金鸡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惨若梦红。擒纵大道,浑沦至理,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遗世者之所言乎?其绝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阴阳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广大,何如此之简易也?洪亲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阳葛洪稚川序。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葛洪的体质不是很好,却向往赤松子,王子乔一样的健康长寿,所以,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是有道之士就去亲近,探访。后来遇到了郑思远,郑送给他许多修道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尹真人《文始经》九篇,葛洪得到了这本书,宝贝的不行,生怕这本书长翅膀飞了,“爱之,诵之,藏之,拜之。”他每每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感到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简直就是无法形容,整个人都要飞到天上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他好像骑着鸾鹤,游于天地八荒之中,体察天地鬼神万物的奥妙无穷。还认为这本书,擒纵大道,浑沦至理,方士们写不出来,儒家的孔子孟子也写不出来,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
于是我也带着浓厚的兴趣把文始经通读了一遍,可得到的感受,却跟葛洪他老人家差了太多,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读后感就俩字儿——“蒙圈”!
;
毕竟我们都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科学文化教育,对于这种略带封建迷信色彩的书籍,从骨子里就有一种半信半疑的怀疑态度,因此,读书的目的,也不过是为了图个新鲜,有趣,好玩而已。
可是谁知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些书籍竟然深深地影响了我,为我展开了一个神秘莫测却又真实存在的世界。在那个时候,我也读过一些玄幻小说,比如明代许仲琳的《封神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民国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等等。这些小说虽然情节曲折,内容丰富,文辞优美,但毕竟是玄幻小说,只能给人一种文学上的美感,却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世界观。因为这些小说在我们看的时候一开始便知道它肯定是假的,所以也只是看个红花热闹而已,不去深究里面的道理,更不去想它的现实意义。
然而这几本书,不是玄幻小说,而是修真典籍。写这些书的作者,显然对道家的学说深信不疑,书里面提到的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很是让人着迷,引起人的无限遐想。以至于后来,我越来越觉得,书里面的内容、道理,深奥而隽永,简直颠覆了我对这个世界的认识。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里面提到了古代的圣人,并不像儒家孔子孟子那样,引人注目,多才善文,能言善辩。恰恰相反,老子提到的圣人,道德高深,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处无为之地,行不言之教,人民受其恩泽,而不知道圣人的存在。这种圣人与孔子、孟子相比,更像一种隐世的高人。
而历史中的老子本人,在很多方面,也恰恰如同他描绘的圣人一样,高深莫测,人所不知。在千百年后,他被公认为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然而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功绩的记载却少得可怜,只知道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仅此而已,再无其余。可见,在他生前,一直都是默默无闻,“民不知有之”的人物。
而他得以流传千古的名著《道德经》,竟然是受人之托才下笔写成的。据司马迁《史记》记载: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关于老子的生死、岁数,《史记》记载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试问,如果没有关令尹喜请他写书,老子直接出了关,历史上谁还会知道有过老子这么一号人物?!而在遥远的古代,饮食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现在有着天壤之别,人生七十古来稀,他的岁数居然达到一二百岁之久,最后还“莫知其所终”,这简直就像是一位隐世的神仙!无怪乎后来的道教敬奉他为“太上老君”!
而神奇的事情不仅于此,各位有所不知,就连请他写书的关令尹喜,也不是个凡人!他得到了老子的《道德经》后,也没闲着,大概是老子的口传心授,或者是他自己研究出了门道,后来他也修炼有成,而且出了一本书,名字叫做《关尹子》,被后世道教尊为《文始真经》。你可别小看了这位尹喜,据道教传说,尹喜得道成仙后,老君授他玉册金文,号文始先生,证位为无上真人,玉清上相,为天府四相之一。现实中,他也被道教派别之一“楼观道”奉为祖师。
晋代的葛洪,也就是青虚山供奉的那位道教神仙,生前在拜读了尹喜的大作《文始经》之后,激动不已,挥笔写下了一篇读后感,以表达对文始经的推崇备至,原文如下:
洪体存蒿艾之质,偶好乔松之寿,知道之士虽微贱,必亲之;虽夷狄,必贵也。后遇郑君思远,郑君多玉笈琼笥之书,服饵开我以至道之良药,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后属洪以尹真人《文始经》九篇,洪爱之,诵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釜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超若处金鸡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惨若梦红。擒纵大道,浑沦至理,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遗世者之所言乎?其绝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阴阳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广大,何如此之简易也?洪亲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阳葛洪稚川序。
这篇文章的大意是说,葛洪的体质不是很好,却向往赤松子,王子乔一样的健康长寿,所以,不论高低贵贱,只要是有道之士就去亲近,探访。后来遇到了郑思远,郑送给他许多修道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尹真人《文始经》九篇,葛洪得到了这本书,宝贝的不行,生怕这本书长翅膀飞了,“爱之,诵之,藏之,拜之。”他每每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感到如沐春风,又如醍醐灌顶,用现代的语言来说,那简直就是无法形容,整个人都要飞到天上去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茫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天地之渺漠。”他好像骑着鸾鹤,游于天地八荒之中,体察天地鬼神万物的奥妙无穷。还认为这本书,擒纵大道,浑沦至理,方士们写不出来,儒家的孔子孟子也写不出来,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书。
于是我也带着浓厚的兴趣把文始经通读了一遍,可得到的感受,却跟葛洪他老人家差了太多,用现在流行的语言来说,读后感就俩字儿——“蒙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