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西城区,北京市图书大厦】
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起来。我拉开了蓝色的窗帘看了看窗外。这是个令人发狂的雨季,北方难得有这种连续一、二周下雨的天气,尽管曾在东南地区待过三年,但对这种阴雨不断且潮湿得能挤出水的天气依旧感到不适。
离开部队已经有三个月了,我仍然对这突然的离开而诧异,时常幻想自己是不是被部队抛弃了,以至于毫无前兆的离开了原单位,一纸调令从军区转干选拔中调到了离自己原部队有十万八千里远的北京,从一个获得过三等军功章的排级军官成了一个档案馆的文职管理员。这个巨大的变化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再调来北京之前,我曾多次找了原部队的首长,首长只给了我一句话,遵守命令。于是我不得不遵守这个铁一般的命令。
很长的时间,我都在努力适应眼前的环境,没有早起的哨声,没有每天早上固定的五公里越野,没有每天嘹亮的军歌声。这一切太过突然,而新的生活又太过安溢,我曾想过离开部队后的生活,或许莫过如此。但现在却始终无法接受。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7号,对外官方名称北京市图书大厦。大多数人眼中她只是一个代表着国家文化思想的结晶。极其少数的人或许知道她不仅是一个图书大厦更是一个隐藏着的以图书大厦为掩饰的国家级档案馆,红色五号。这个隐秘的档案馆便是我每天上班的地方。在我来的第一天,签了大概有一本指环王厚的保密协议书。在那本协议书上,有两个公章尤为醒目:国安局、国务机关;而在两个公章的下面印着一行黑字:根据共和国安保法最高五级协议,泄密违法者执行枪决,立即执行,时间地点不限。我看到这句话时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个所谓的五级安保协议我并不清楚,但是这个泄密立即执行枪决却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第一反应反而不是对这个规定感到诧异,而是对这个档案馆充满了好奇心,这里面到底有着什么东西或者说藏着什么东西,竟让一个国家用最高的安保协议来保护。
在档案馆里待了三个月后,我大致整理了全部的档案,然而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复杂。档案馆隐藏在图书大厦地下停车场大概3米左右的地下,周围都是用钢筋和混凝土构成,在这个范围内,手机包括电脑都处于无服务状态。档案馆分成了上下三楼,馆内每一个档案架都是最原始的木架,每一个档案也都是用牛皮密封档案袋密封着,如果不是每一层都有一台用于查询的终端电脑,我绝对会以为我身在上个世纪的建国初期或更早前的民国时代。这些档案都是按照年份来排序的,从民国末期到现在,每一份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建国初期的议案和决策内容。如果说最有价值的,也就是一些在三楼的a级保密文件,我大致看了一下这些a级的档案年份都处在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现在我觉得影响也不是很大。从我来到这里三个月也就见过三四个和我同样的管理员,除了入口处的两个武警在看守,也从未见过其他更多的安保人员。还有自从我来的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没见过一个负责人或者说是馆长之类的,来的第一天是一个老管理员把我带到这里介绍并安排了一下工作,而那个老管理员自从那天之后就一直没再见过。这整个档案馆就像是摆设一样。所以我就更加的难易理解为什么要在一个如此破旧形同虚设的档案馆使用五级安保?为什么我偏偏会到这种地方来工作?还有是什么原因和什么部门的调动让我自己都无法选择?这些问题很难让我找出答案,想想那个转干选拔我是参加不了了,服役期还有几个月就要退役,或许以后我就要在这里一直工作了,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
;
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起来。我拉开了蓝色的窗帘看了看窗外。这是个令人发狂的雨季,北方难得有这种连续一、二周下雨的天气,尽管曾在东南地区待过三年,但对这种阴雨不断且潮湿得能挤出水的天气依旧感到不适。
离开部队已经有三个月了,我仍然对这突然的离开而诧异,时常幻想自己是不是被部队抛弃了,以至于毫无前兆的离开了原单位,一纸调令从军区转干选拔中调到了离自己原部队有十万八千里远的北京,从一个获得过三等军功章的排级军官成了一个档案馆的文职管理员。这个巨大的变化让我有些措手不及,再调来北京之前,我曾多次找了原部队的首长,首长只给了我一句话,遵守命令。于是我不得不遵守这个铁一般的命令。
很长的时间,我都在努力适应眼前的环境,没有早起的哨声,没有每天早上固定的五公里越野,没有每天嘹亮的军歌声。这一切太过突然,而新的生活又太过安溢,我曾想过离开部队后的生活,或许莫过如此。但现在却始终无法接受。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7号,对外官方名称北京市图书大厦。大多数人眼中她只是一个代表着国家文化思想的结晶。极其少数的人或许知道她不仅是一个图书大厦更是一个隐藏着的以图书大厦为掩饰的国家级档案馆,红色五号。这个隐秘的档案馆便是我每天上班的地方。在我来的第一天,签了大概有一本指环王厚的保密协议书。在那本协议书上,有两个公章尤为醒目:国安局、国务机关;而在两个公章的下面印着一行黑字:根据共和国安保法最高五级协议,泄密违法者执行枪决,立即执行,时间地点不限。我看到这句话时倒抽了一口凉气,这个所谓的五级安保协议我并不清楚,但是这个泄密立即执行枪决却是我第一次看到。我第一反应反而不是对这个规定感到诧异,而是对这个档案馆充满了好奇心,这里面到底有着什么东西或者说藏着什么东西,竟让一个国家用最高的安保协议来保护。
在档案馆里待了三个月后,我大致整理了全部的档案,然而这里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复杂。档案馆隐藏在图书大厦地下停车场大概3米左右的地下,周围都是用钢筋和混凝土构成,在这个范围内,手机包括电脑都处于无服务状态。档案馆分成了上下三楼,馆内每一个档案架都是最原始的木架,每一个档案也都是用牛皮密封档案袋密封着,如果不是每一层都有一台用于查询的终端电脑,我绝对会以为我身在上个世纪的建国初期或更早前的民国时代。这些档案都是按照年份来排序的,从民国末期到现在,每一份档案所记录的内容大多是一些建国初期的议案和决策内容。如果说最有价值的,也就是一些在三楼的a级保密文件,我大致看了一下这些a级的档案年份都处在八十年代以前,对于现在我觉得影响也不是很大。从我来到这里三个月也就见过三四个和我同样的管理员,除了入口处的两个武警在看守,也从未见过其他更多的安保人员。还有自从我来的第一天到现在一直都没见过一个负责人或者说是馆长之类的,来的第一天是一个老管理员把我带到这里介绍并安排了一下工作,而那个老管理员自从那天之后就一直没再见过。这整个档案馆就像是摆设一样。所以我就更加的难易理解为什么要在一个如此破旧形同虚设的档案馆使用五级安保?为什么我偏偏会到这种地方来工作?还有是什么原因和什么部门的调动让我自己都无法选择?这些问题很难让我找出答案,想想那个转干选拔我是参加不了了,服役期还有几个月就要退役,或许以后我就要在这里一直工作了,我现在能做的只有慢慢适应这里的生活。
;